李敖评传(上下册)

    陈才生,男,1962年生。河南林州人,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1995年开始发表研究李敖现象的文章,1998年开始在高校开设“李敖研究”课程,撰有《李敖简论》等有关李敖的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有《李敖这个人》、《李敖的灵与肉——李敖思想研究》等著作。     就笔者陈才生所知,中国大陆已有十余部李敖的传记和评传问世,表明了社会对李敖现象的关注。有名编审王信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对一位在时代风云里曾经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传记和评传是可以出版不止一种的,后来者只要有所前进,有所增添,有所开拓,就是值得出版的,也会为学术界所欢迎”。笔者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情从事李敖传记的写作的。如何才能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增添,有所开拓”?笔者在《李敖评传(上下)》中作了若干努力。
    一、李敖是继胡适、殷海光之后自由主义文人的一个典型,从某种程度上讲,描绘李敖的人生,也是在描绘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一个西风东渐、时潮叠出、云龙契合、觅新求变的时代,地点场景或有不同,但其典型意义不言自明,它是中国人走向现代文明的光辉灿烂的一页。
    二、李敖自少年时代受到自由主义思想的濡染,一路走来,终生不悔,本书在结构上亦以其思想的成长与情感变化为经,以其创作实践和社会活动为纬,勾画出其七十多年的人生画面。鉴于传主的人生多变、思想庞杂、社交光怪陆离,笔者在叙述他的成长历程时,兼顾对其思想情感进行多角度的梳理。到本书后半部分,由于他的生活渐趋稳定,故其社会活动和创作的介绍分析便占了相当篇幅。总之,在传与评的结合上以叙为主、以评为辅,叙以画龙、评以点睛,力求做到内容详实、重点突出。
    三、笔者在撰写过程中不仅参阅了李敖已出版的全部日记、书信等原版作品,而且访问了靠前数所大学的港台资料室、中国社科院图书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遍寻旁证材料,如梁启超、胡适、张竞生、殷海光、王尔德、罗素、易卜生、萧伯纳、海耶克等人的著作,胡因梦的回忆录、林毓生的书信集,王尚勤、李文、李珣、肖孟能、王晓波等亲友故旧的回忆文章,以及钱穆、胡秋原、徐复观、侯立朝、柏杨等与传主相关人物的著作和研究资料,对许多材料进行了严格考证,优选程度地保证了人物思想历史的客观和真实。2007年,笔者还专程前往山东潍坊,围绕“李氏族谱”的发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访问。对李敖家族的历史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因此,本书传的部分,既非李敖自传的改写或缩写,又非凭空虚构和想像,而有笔者对传主历史的整体认识,全书要呈现出的是一个思想家的李敖、文学家的李敖、历史家的李敖,这才是李敖的真价值。所有材料的取舍都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展开,在选材上只取与主线关系较大者,包括个人情感生活人事纠纷亦复如此。以此追求人物思想脉络的清晰可辨和人物形象的真实典型。
    四、由于体裁所限,《李敖评传(上下)》把重点放在传的部分,力求内容详实,对李敖的行为及思想变化的心理原因,进行重点分析,而对其作品的评价则力求简明。李敖作品卷帙浩繁,已出版近两千万言,几乎涉及到各类文体,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杂文、政论、书信、日记、随笔、札记、序、跋、语录等等,极具研究价值。笔者拟另书讨论,本书只是对其中重要部分作简要的评述。
    五、在确保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力求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使读者既能看得懂,又不看得困。     李敖在北京生活了11年,除了对太原的断片印象外,老北京承载了他从童年到少年所有的欢乐和梦幻。那玩耍时与邻居小伙伴一起模仿京戏中的场面舞刀弄枪的游戏,那过年时经小火微熏香甜可口的灶糖,那节日里沿街招揽生意的耍猴的、耍狗的、耍耗子的江湖艺人,那厂甸五花八门的地摊、神神怪怪的把式,那曾经吊死崇祯皇帝的景山老树,还有那后来写入《北京法源寺》的东岳庙,以及由128人抬棺的外祖母的丧礼,尤其是在北海公园溜冰的人群中,那个冰刀缠在“毛窝”上的70多岁的矍铄老人,据说是当年专门为西太后作冰上表演的,他那如鹞子一般飞翔的雄姿,成为李敖对老北京印象中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除了这些五颜六色的景致外,读书便成为李敖优选的喜好了。
         6岁时,他已能背《三字经》。
         10岁时,他已遍读《水浒传》等旧小说。
         11岁时,他已看过《黑奴魂》(《黑奴吁天录》)等翻译小说。
         小学六年级时,他做了学校图书馆的学生馆长。
         由于环境的优越,他从小就养成了重视课外书的习惯,也养成了买书藏书的癖好。以至他的国文成绩在班里总是数一数二,十分很好。
         李敖上三年级时,北京依然处于日本人的统治之下,学校开设有日文课(在台湾地区、东北皆从小学一年级时开起)。李敖仇恨日本人侵略中国,所以在学校反感学日语,成绩自然很差。成绩单拿回家里,父亲很不高兴。这位北大出身的家长循循善诱地说:“恨日本和学日文是两回事,学样东西,总要学好才对。”他给李敖讲了一个故事:大外交家顾维钧博士在美国学习靠前政治时,学校排出课程表,有一门是矿物学,而且要必修。顾维钧跑去找教务长,问是不是排错了?教务长说没错,顾维钧说我们学矿物学多没用多枯燥?教务长说:“你面对一门又没用又枯燥的学科,去把它用耐**会,这就是教育的目的之一。”
         这个故事使李敖深深地受到了震动,他又开始发奋学习了。在第二次考试中,他的日文考了100分。
         小学五年级时,李敖读的杂书越来越多,见识和才气已超过一般的小学生,学习成绩也脱颖而出。到六年级时,李敖当选为班上自治会主席,又是学校图书馆学生馆长,模范儿童,把那个五年级时“很很好的小学生”詹永杰也比下去了。当时,他受顾均正《少年化学实验法》一书的启迪,建立了自己的理化实验室,并刻了一个木印——“李敖实验室”。在写作上,他已开始投稿《好国民》杂志,发表了《忘心》、《人类的冷藏》等文章。这该是他很早印成铅字的作品了。
         在高小阶段,李敖很怀念的老师是级任老师王恒庆。这位女老师开朗乐观、口才极好、循循善诱,她除了生孩子时由哥哥代课外,一直跟李敖所在班到高小毕业。除正课外,她还教学生念《陋室铭》、《归去来辞》、《桃花源记》、《秋声赋》、《卖柑者言》等古文。李敖说:“这些古文我至今能背,都得力于王恒庆老师的开导。”
       ……

#现在前往

精选留言

李敖,评传,上下册
sample
2020-11-02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