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市简介概况

哈密是新疆的东大门,是新疆连接内地的交通要道,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素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新疆门户”之称。东与甘肃省酒泉市相邻,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连,西与吐鲁番、昌吉回族自治州毗邻,北与蒙古国接壤。设有国家一类口岸-老爷庙口岸,是新疆与蒙古国发展边贸的重要开放口岸之一,边界线长586公里。有汉、维、哈、回、蒙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31.8%,城镇人口占58.3%。辖区内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

哈密位于中纬度亚欧大陆腹地,由于天山山脉横亘地区中部,加之山脉南、北两侧多为荒漠、戈壁,地区不仅具有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干旱气候特点,而且各地气候差异明显。地区全境可划分为五个气候带、共七个气候区:暖温带极干旱区(哈密盆地、淖毛湖盆地)、温带极干旱区(三塘湖戈壁、七角井盆地)、温带干旱区(伊吾谷地、沁城及天山南麓海拔1500~2000米地带)、温带亚干旱区(巴里坤盆地、天山北麓海拔1500~2000米地带)、寒温带干旱区(天山山区南坡海拔2000~3000米地带)、亚寒带亚干旱区(天山山区北坡海拔2000~3000米地带)、寒带亚干旱区(天山海拔3000米以上山区)。
概括各地气候主要特征是:干燥少雨,晴天多,光照丰富,年、日温差大,降水分布不均,春季多风、冷暖多变,夏季酷热、蒸发强,秋季晴朗、降温迅速,冬季寒冷、低空气层稳定。可是,干旱、寒潮、大风、干热风、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往往给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哈密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民间流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间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山区以外的市辖区域,年最大日较差26.7℃,年极端最高气温43.9℃,年极端最低气温-32℃。
全年1月最冷,7月最热。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之差(气温年较差)较大,山区为30~35℃,平原戈壁地区36~40℃。
3月上旬,各地气温开始回升。3月中旬南、北戈壁地区,日平均气温可陆续升至0℃左右;山区回暖较迟,则需到4月上旬。由于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致使气温回升很不稳定,4月中旬至5月上旬,各地日最低气温才高于0℃。
5月中、下旬,平原、戈壁地区,日平均气温可升至20℃以上,日最高气温可高于30℃或35℃。夏季,山区较凉爽,遇有阴雨天气,气温往往仍可降至0℃以下,仅6月下旬至7月上旬,才偶有30℃以上高温出现。7月份,平原戈壁地区,平均气温可比山区偏高8℃以上。就山区和平原相比较而言,平原戈壁地区是夏热冬寒,而山区则是冬寒夏也凉。
8月下旬,各地气温开始明显下降。9月上旬,各地一般不再出现30℃以上高温,且山区日最低气温可降至0℃以下。10月下旬和11月中旬,山区与南、北戈壁地区,分别开始进入冬季。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山区与南、北戈壁地区,日最低气温可降至-20℃或以下。

“哈密瓜”一名出自康熙大帝的金口玉言,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廷派理藩院郎中布尔赛来哈密编旗入 藉,哈密一世回王额贝都拉热情款待,多次品尝哈密甜瓜,布尔赛对清脆香甜、风味独特的哈密甜瓜大加赞赏,建议额贝都拉把哈密甜瓜作为贡品向朝廷贡献,是年冬,额贝都拉入京朝觐,在元旦的朝宴上,康熙大帝和群臣们品尝了这甜如蜜,脆似梨、香味浓郁的“神物”之后,个个赞不绝口,但都不知“神物”从何而来,康熙大帝问属臣,均不知叫何名,初次入朝的哈密回王额贝都拉跪下答到:这是哈密臣民所贡,特献给皇帝、皇后和众大臣享用,以表臣子的一片心意。康熙大帝听后思忖,这么好的瓜,应该有一个既响亮,又好听的名字,它既产之哈密,又贡之哈密,何不就叫“哈密瓜”呢,康熙言毕,群臣雀跃,齐呼万岁圣明。从此哈密瓜名扬四海。
【行政区划】
2016年,哈密下辖伊州区、伊吾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历史沿革】
哈密,古称昆莫,汉称伊吾或伊吾卢,唐称伊州,元称哈密力,明以后称哈密。
哈密地处西域与中原的交通要冲。2000多年前就是汉朝与匈奴激烈争夺以制西域的战略要地。哈密成为通往西域的主要孔道,被视为“西要作用,使哈密从三道岭,七角井发现大量的时代,哈密人的祖先已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从公护府,伊吾卢和蒲类国归西域都护府管辖。东汉开始哈密称伊吾。东汉永平十六年(73年)在伊吾设置宜禾都尉,131年顺帝又设伊吾司马名人物班超可圈可点。班超父子建,经营西域,再建功业,也与哈朝派大将军窦固为奉车都尉,耿忠为骑都尉,耿秉为附马都尉率大军出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中,班赖。部队以极神速的动作,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山达坂,在今巴里坤湖畔与匈奴人展开激战,取得全胜。汉王朝考虑到哈密地方是通往西域的战略要地,决定派兵常驻哈密,屯垦戍边,并派“宜禾都尉”统领。这是哈密哈密历史上最早的军屯,也是汉王朝在哈密设官之始。
班勇是班超的次子,生于西域,长于西域,素、张掖、酒泉诸郡兵6000人,联合车师前部人马,大破车师后部,捕获匈奴使者和后部王军部,押至伊吾屯城永建元年(126)年,领导西域各国军民大破北匈奴呼衍王,进一步巩固了汉王朝在西域的统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
一、哈密建置
从东汉末年至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的369年中,中国经历了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各个时期。在这数百年中,朝代更迭频繁,武装割据盛行,但对西域的管辖还是延续不断、一脉相承的。
三国、魏晋时代,魏在哈密仍置宜禾都尉,东晋咸和二年(327),位于河西的前凉国张骏功取伊吾后,把伊吾划属敦煌郡治理,伊吾建置相当于县。张骏委派参军索孚为伊吾都尉被视为设置郡县之始。
南北朝时,西凉残部唐契、唐和兄弟二人和外甥李宝率余部,历尽艰辛从武威(凉州)逃来伊吾依附于柔然,有众2000余家。柔然命唐契为伊吾王。
二、伊吾王唐契
东晋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相互攻杀,抢占地盘,掳抢人口。中国历史上出现大动荡、大混乱、大分裂局面。
东晋安帝隆安四年(400),河西汉族人李皓起兵参加反抗氐族人吕光建立的后凉统治,然后拥兵占据敦煌,自称凉王,史称西凉。
李氏小王朝建立20年后,中原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此时,在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又出现了一个匈奴后裔建立的北凉政权。北凉派兵攻占了敦煌,李皓的孙子李宝和他的两个舅舅唐契、唐后唐契、唐和设法携外甥李宝逃出牢狱,历尽了千辛万苦逃到伊吾。这时的伊吾属柔然汗国的统被封王以后,便展生产,训练民兵,以图有朝一日再杀回敦煌,恢复旧业,经过20年的励精图治,伊安定。
这时,由鲜卑人拓跋圭建立的北魏政权日渐强大,黄河上下割据自立的大小王朝相继被攻灭,其势力已达河西,并向西域逼进。北魏始光二年(425),原西凉公李皓之妻尹太后自酒泉逃到伊吾,祖孙得以团聚北凉政权以后,李宝与舅舅商议,决定摆脱柔然控制依附北魏。李宝按既定之策率2000人先期返回敦煌,受到当地官员欢迎,经奏请皇帝批准,任命李宝为敦煌太守。
唐契等背柔然降北魏的事为柔然贵族察觉,柔然统治者命唐契等率众迁居高昌(今吐鲁番)。另派柔然人高羔子据伊吾。
唐契等在北魏政权支持下率部抵达高昌后,和柔然人进行殊死战斗,唐契战死。唐和收抚余众和侄儿唐玄达(唐契之子)一起继续和柔然人斗争,在西域转战20年,屡建奇功,成为北魏政权经营西域的先锋。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451年),唐和偕侄儿唐玄达一起回到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受到皇帝的褒奖,官至济州刺史。死后追授征西将军、太常卿、酒泉王。唐玄达封晋昌公,官至华州刺史。北魏太安二年(456年),北魏敦煌镇将尉眷率兵曾一度功占伊吾。随着北魏势力的进一步扩大,柔然汗国的瓦解,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柔然伊吾城主高羔子降附,北魏置伊吾郡。这是哈密最早的行政建置。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一、隋唐经营伊吾
隋初,文帝派元晖出伊吾,联络西突厥达头可汗。以后达头可汗的使者和达头可汗本人都先后经伊吾到隋朝觐,受到文帝的特殊礼遇。
隋大业四年(608年),炀帝派裴炬和将军薛世雄率军屯驻伊吾。隋军在伊吾城东另建一座新城,号新伊吾(地当今日之哈密回城)。裴炬对西域各国使者说,天子因为西域偏远,交通不便,所以在伊吾另筑新城,便利行旅。隋军留下银青光禄大夫王威率兵1000,常驻伊吾,保护行旅及丝路之畅通。大业六年(610年),设立伊吾郡,并在伊吾城之东北设立柔远镇(地当今日之沁城)。
大业五年(609年),炀帝巡幸河西,先派裴炬到敦煌一带招抚西域各国。裴炬派使者说明伊吾吐屯设(“吐屯”突厥语,官名。“设”领兵的武职)、高昌王麴伯雅等27国首领和使者,到张掖觐见炀帝。诸国首领及使者表示恭顺,炀帝看了自然喜不自胜,西域臣属者30余国。
隋末,伊吾属西突厥。
在隋末农民城主以7城降附,太宗以其地置西伊州。两年后去西字称伊州。辖伊吾(今哈密)、柔远(今沁城)、纳职(今四堡)三县。柔远县是因为隋朝曾在那里设有柔远镇而得名。纳职县是由于鄯善胡人在此筑城,城名纳职,因以为县。始设州时有1332户、6778人。百多年后的天宝年间(742—755年),伊州人户已有较大增长:户2467,人10157,有佛教寺院2处、道教观4处、烽火台7处,军事哨所3处。
就在西域各国先后表示臣属的时候,高昌王麴文泰受西突厥可汗挟制,与唐为敌。切断西域与内地交通,“杜远方之职贡,阻重驿之往来”太宗召文泰入朝,文泰又托疾不至。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派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姜行本、薛万钧等为副总管,讨伐高昌。唐军行至碛口,麴文泰闻讯惊惧而死,其子智盛继位。行军副总管姜行本率众先出伊州,在今哈密口门子一带伐木制作各种攻城器械。姜行本曾为将作大匠,监修过“九成”、“洛阳”二宫,以智巧和能干著称。军中又有山东大批能工巧匠服役,专司营造攻城器械。阴历五六月的口门子、松树塘一带,正是冰融雪化、绿草如茵的季节,六月二十五日纪功碑就矗立于天山之巅了。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法师不顾朝廷禁令,一人独行去天竺取经。他从安西出发,在沙漠中跋涉了5天,才找到野马泉,又经过2天2夜的奔波终于来到伊吾,佛寺中的汉族和尚听说法师到来,连鞋都顾不上穿,就赤脚出迎。见面后相抱痛哭,诉说着对家乡及亲人们的思念。玄奘在伊吾休息了10余日后继续西行。
贞观十六年(642年),西突000击败入侵者。
景龙四年(710年),设伊吾军,驻地在伊州西北之甘露川(今巴里坤大河)。伊吾军辖兵3000,配马1030匹。伊州刺史兼任伊吾军使。伊吾军战时执戈征战,平时屯田种地。
开元二年(714年),东突厥发兵侵伊州,伊州刺史郭知运率军迎击,敌军败退。
唐天宝元年(742年),伊州改称伊吾郡、属陇右道辖治。天宝三年(744),东部回鹘崛起,蒲类为其领土。乾元元年(758)伊吾郡又改称伊州。广德二年(764)后,伊吾被吐蕃人占领  唐经营伊吾时,作为中西文化交汇四年(736),盖嘉运任北庭经略节度使时,将《伊州曲》进献玄宗李隆基。经“梨园”艺人舞伎馆、茶楼酒肆中广为流传。
二、袁光庭以身殉伊吾
唐朝天宝年间太平无事了,渐渐地沉缅于酒色淫乐、欢歌笑成史之乱”中,吐蕃贵族趁火打劫。他们先以协助唐师西进,觊觎西域广大地区。西北各地到处燃烧着战争烈火。伊州成了吐蕃贵族西进的重要障碍在任的伊州刺使名叫袁光庭,他面对强敌审时度势,深知伊州孤悬沙碛,无援可求,只有依靠守城官失和城内民众的力量与敌周旋。至于这样下去在他和守城将士及民众占的初步胜利,伊州城仍安然无恙地屹立于天山脚下。
于是敌人改变战法,围而不功,让城内军民坐以待毙。
他依靠城内有限的物资储备和军民们誓死抗击顽敌的精神,竟意外地和强敌相持了数年之久。这期间,敌人反复使用军事进攻和诱降的办法,许以高官厚禄,许以军民不死等。但进攻和诱降都没有动摇袁光庭及城内军民誓死报国,与城共存亡的决心。
伊州城失守的最后时刻到了,被饥饿、疾病和疲劳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将士们,仍然奋力挥刀杀敌,以一当十,但还是一个一个地英勇不屈地倒下了。袁光庭在最后时刻不得不杀死自己的妻子、儿女,以免被俘受辱,然后从容地走向烈火之中,以身殉城。建中元年(780年),唐朝追封以身殉城的伊州刺史袁光庭为兵部尚书。
五代、宋、元时期(公元907—1368年)
五代时期,伊州守将为汉人陈氏。他和西州回鹃和沙州归义军节度使都保持着相当密切而友好的关系。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太祖遣供奉官王延德、殿前承旨白勋出使高昌,联络西域各国。途经伊州,州将为汉人陈氏,他接待了王延德一行。
北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伊州、蒲类归属西辽。
13世纪初,蒙古人崛起于漠北。宋嘉定二年(1206年),孛儿只铁木真(成吉思汗)为蒙古大汗。3年以后西州回鹘“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臣属蒙古。此时他们不再称回鹘而改称畏兀儿了。高昌亦都护归附蒙古后,第一批征服对象就是“罕勉力、锁这时哈密并不是从属于高昌畏兀儿,只是在蒙古人和高昌畏兀儿的联合武装进攻以后才依附于蒙昌畏兀儿的一部分,而是和高昌并存的一个地(1279年),忽必烈灭南宋,建都大都(今北京),任命察合台曾孙阿只吉镇守别失八里,兼辖天山南路畏吾儿哈喇火者(即高昌)及哈密力等处屯戍军81年),设甘肃行省,哈密隶甘肃行省管辖。次年,哈密城主的斤迭林曾捐资帮助当地屯垦。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增派汉军及新附军500人来哈密力屯田。
延佐六年(1319年),皇帝敕命哈密力人和畏吾儿人(即高昌人)自相讼,可以由自己的头目处理,如果和其他百姓争论,则由自已的头目和地方官吏共同审讯。元末,察合台后裔兀纳失里据哈密,为威武王。元覆亡后,兀纳失里割据自立,称哈密国。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于金陵(今南京),元亡,元朝覆亡前2年占据新疆全境的察合台汗国 也分崩离析;新疆各地形成了各自割据,不相统属的地方王国。暂守哈密的威武王兀纳失里亦自立为哈密国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兀纳失里病逝,其弟安克帖木儿继位。
永乐二年(1404年),诏封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两年后设哈密卫,设指挥、千户、百户等官。畏兀儿马哈麻火者任指挥。又派汉族人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善为纪善,共同辅政。
明成化三年(1467年),由于哈密忠顺王王位久虚,各族头目再次极力推荐,明廷方才提升把塔木儿(畏兀儿人)为右都督,代行国王事,5年后,把塔木儿卒,其子罕慎请嗣父职,朝议只准嗣都督位,但不准主国事。哈密仍无王统摄,政令无所出。
明成化八年(1472年),吐鲁番阿力汗率兵攻人哈密城,俘虏王母,抢去金印,委其妹夫牙兰占据哈密。哈密都督罕慎被迫率余众逃至甘肃苦峪(今安西县东南、玉门之西),并筑城以居,开渠引水,屯垦种地,作长期打算。
哈密都督罕慎在苦峪经过10年生聚,实力大增。乘阿力汗新死、阿黑麻继位立足未稳,联合赤金、罕东二卫,拥兵万人,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军哈密。牙兰不敌败逃,罕慎顺利收复八城。罕慎因功进封左都督,赏白金百两及其他物件,特旨褒奖。弘治元年(1488年)明孝宗即位,晋封罕慎为忠顺王。可是,罕慎封王却为吐鲁番阿黑麻所不容,就在当年十一月,他率兵至哈密,威胁利诱,最后杀死了忠顺王罕慎,仍令牙兰据守。
为了打击阿黑麻的嚣张气焰,明廷采取薄其赏赐、或拘留使臣、却其贡物、敕责令悔罪等措施。3年后,阿黑麻才不得不将哈密8城、忠顺王金印及500多被虏居民送还。明廷派安定王族人陕巴(系忠顺王脱脱重孙)继忠顺王。弘治六年(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占哈密,掠去陕巴。
当阿黑麻和明朝反复争夺哈密的时候,其兄马黑木在中亚的地盘却被南下的乌兹别克人夺去,阿黑麻令其长子满速儿为代理执政,自己率部援助其兄去了。以后阿黑麻病死于阿克苏,满速儿当政后,无情镇压反对他的几个弟弟,并继续东侵哈密。
弘治十八年(1505年)冬,陕巴卒。其子拜牙即自称“速檀”(即苏丹),改信伊斯兰教,仍袭忠顺王。拜牙即愚昧昏庸而又淫暴,经常担心部属害他。吐鲁番满速儿汗又不断派人向其游说,威胁利诱他背叛明朝。明正德八年(1513年),拜牙即终于置哈密于不顾,弃城叛入吐鲁番。满速儿派火者他吉丁据哈密。
明正德十年(1515年),都御使彭泽筹措缎、绢、布匹等物,遣马骥等往哈密,向满速儿索要拜牙即王印。他吉丁归还哈密王印,而拜牙即却匿居阿克苏,拒不返回。此后,吐鲁番常以哈密为跳板,屡侵河西诸县,大肆抢掠,嘉峪关外人民深受其害。满速儿一面侵扰河西,一面派使通贡;明廷一面抵御入侵,一面责其归还忠顺王。然入侵不断,贡使不绝,忠顺王不还,哈密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愈加动荡。
此后,明朝国势日弱,又因哈密得而复失事追究大臣责任了。
哈密地方王国从1380年受封,至1514年被吐鲁番汗并占,经11世,凡135年。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满速儿死。长子沙速嗣“速檀”,居吐鲁番;其弟马黑麻亦称“速檀”居哈密。明隆庆四年(1570年),马黑麻返吐鲁番嗣兄职。
此后,吐鲁番汗亦势衰力竭,它的领地逐步为察合台后王所建立的喀什噶尔汗(后首府迁至叶尔羌,史称叶尔羌汗国)所占有,哈密亦随之。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廷派员到哈密按蒙古王公例编制旗队,划为蒙古镶红回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哈密回城,号镇远城。
清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移安西州同知驻巴尔库尔,自此该地始有行政机关。安西同知隶属甘肃布政使。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哈密厅,设理事通判,管理回王辖属以外民事,亦隶属甘肃。次年,在哈密设办事大臣,巴尔库尔设领队大臣。
清乾隆三十下辖宜禾、奇台两县,府治在宜禾。镇西府亦隶属甘肃省。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巴尔库尔道移驻迪化,改称镇迪道。咸丰厅治,奇台密厅由安西道划归镇迪道。光绪十年(1884)11月17日,新疆设立行省,下分四道,镇迪道改由新疆省隶属。次年老镇西直隶厅下辖24个。
二、清朝哈密史略
康熙十00攻占哈密和吐鲁番。从此以后,直到清王朝统一新疆以前,天山南部(包括哈密)广大地区基本上都是处在准噶尔贵族统治之下。
准噶尔攻占哈密后,哈密城长阿布伦木汉默特的儿子被遣送伊犁,改委哈密白山派宗教首领(亦称白帽回)额贝都拉为达尔汗,作为代理人,替他们征粮收税。哈密人民不堪其扰,纷纷逃向甘肃敦煌、安西等处。额贝都拉时势力尚弱,从者仅数十人。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杀害,抢去驼马行李。马迪随从有的被杀,有的逃散。额贝都拉收抚余从,赠给粮食马匹并护送至嘉峪关。这是哈密维吾尔首领第一次和清政府发生王朝斗争中连吃败仗。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御驾亲征,大败噶尔丹于昭莫多。与此同时,又派副都统阿南达于布隆吉(今玉门西)、巴里坤、塔勒纳沁(今沁城)等处设立军事哨所,探听叛军消息。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噶尔丹众叛亲离、走投无路、服毒自杀,其子色布腾巴勒珠尔随其乳母父子等人流窜于巴里坤。额贝都拉派长子郭帕率300人捕获,命次子白奇伯克押献于宁夏康熙行营。额贝都拉派人招降,迎入哈密,由郭帕伯克护送至京师。康熙皇帝因哈密诚心归附,且在平定噶尔丹斗争中有功于国,特封额贝都拉为一等札萨克。晋封其长子郭帕、次子白奇为二等伯克。并令郭帕率100兵驻屯肃州。是年(1699年)腊月三十日,康熙帝赐宴入觐各地王公,哈密札萨克额贝都拉在座。此次入觐,哈密贡品有甜瓜、金银鞘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噶贝都拉特从北京请来工匠贝都拉卒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长子郭帕袭爵,2年而逝,郭帕长子额敏袭爵。
噶尔丹死后,其侄策妄阿拉布坦继承其叔衣钵,继续与清廷分庭抗礼。为防止策妄阿拉布坦再次侵犯哈密,诏命甘肃总兵路振
由于大军西进,军粮运输至关重要,乃从山西、陕西征调小车3000辆,每辆车夫3人。从嘉峪关至哈密设转运站12处,每站备车250辆,按站转运。哈密成为贮藏军粮基地。康东、北二门。北门题曰“镇远”。为解决军粮供应,额敏自愿率维吾尔劳力400人,出屯塔勒纳沁。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岁收青稞400石,全部充作军粮。3年后,诏命额敏率屯田民众400人去吐鲁番种地,由于水土不服,经批准返回哈密,仍去塔勒纳沁种地。雍正二年(1724年),驻哈密清军亦开始在塔勒纳沁屯田,岁收青稞1700余石,军屯、回屯的收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驻军粮食供应的困难。
雍正三年(1725年),驻防巴里坤、哈密的清军大部撤回关内。哈密留兵500(次年又增加500),保留嘉峪关至哈密军站。雍正五年(1727年),修筑哈密汉城(初称新城,以与回城区别,公元1869年后改称老城),周围仅0.5公里。建城之初,专用贮粮,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以后钦差办事大臣、哈密厅的住地。
雍正五年(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尔丹策零继汗位,又窜扰各地。清廷派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率军驻巴里坤为西路。清军在哈密、塔勒纳沁大兴屯田、岁收6400余石。同年二月,清廷以额敏“自军兴以来,输忱效力,率所部人等屯耕如故,甚属可嘉”,晋封镇国公,并赏银1000两。参加屯田的400名维吾尔农民也受到奖励。两年后,额敏晋封固山贝子。
雍正十年(1732年),噶尔丹策零派兵分袭哈密及塔勒纳沁。岳钟琪遣总兵曹勷绿旗兵5000,翻越天山驰至五堡以断其归路,派总兵张豹率兵2000从口门子经南山口驰援军败退。清廷奖励坚守城池的军民银5000两,补赏因战乱而受损失的民众银10000两。
雍正13年(1735年),清廷与噶尔丹策零议和,大军再次撤回关内。哈密留兵3000,其中沙枣泉、沁城各分兵1000。还在哈密境内分设“斥堠”9处,派兵瞭望。由于哈密军屯、回屯连年丰收,哈密军仓已贮粮20余万石,哈密军需不再从内地运送。为贮大量军另建关住所。调樊庭为哈密总提督、米国正为总兵。
乾隆四年十二月初十(1740年1月8日),额敏病故。清廷拨银1000两以助丧事,长子玉素甫依例降袭镇国公。
乾隆五年(1740年),改安西总兵为提督,自嘉峪关以西、哈密以东,悉令管辖。哈密防兵留2000人,设副将节制。专司哈密回部事务之章京2员、笔帖式1员,任期由2年改为3年。
清廷和准噶尔相持了大约20年以后。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定准噶尔的时机已经成熟,清军兵分两路,直捣伊犁。哈密贝子玉素甫率100名维吾尔兵从征。准噶尔汗国灭亡。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7月,玉素甫晋封贝勒品级。次年又晋封多罗贝勒。南疆乱平后,又晋封为郡王品级。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南疆叛乱平息后,将安西道移至哈密,下辖巴里坤、哈密等县、厅。驻军设哈密协,以副将统之,隶巴里坤总兵,另驻钦差办事大臣、协办大臣各一员,隶伊犁将军。至此,哈密行政机构设置方告健全。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玉素甫次子伊萨克袭郡王品级多罗贝勒,哈密西道仍迁回安西。
道光六年(1826年),因南疆和卓后裔张格尔发动叛乱,形势危急,清廷先派兵3000驻扎供应相当困难,虽经官员大力筹办车辆运输,仍不敷用。哈密郡王伯锡尔主动组织牛马车1000辆运粮。原定在吐鲁番交卸,后因吐鲁番车辆也很紧张,伯锡尔又应清军所请,把军粮直送到阿克苏。张格尔败亡后,清廷以伯锡尔备办车辆,供送兵差有功,受到奖赏。
道光二十五年(1840年),林则徐、全庆奉命勘察塔勒纳沁荒地,由吐鲁番抵哈密。11月底动身去沁城,返回哈密城外时,突然有百余口同声控告哈密郡王伯锡尔的种种不法行为。
此时的林则徐还是一名遣员,所造之事又不在他调查范围,他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便以忠心为国,为民除害为己任的哈密厅署查阅档案,终于搞清了伯锡尔兼并土地、霸占官地官产,盘剥人民的事实。他和哈密办事大臣恒毓约见伯锡尔讯问堂”名义即行拆毁,听军民埋葬,不得阻索,其关乡、市镇、铺屋、门面、煤山、石山取土资用,不得勒掯。宽贷。再次重申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结办之日,即将禁上缘由饬行厅、营,督令军民泐石刊碑,立于城关大道之旁,俾众目共瞻,永昭遵守。
林则徐在处理完这一案件后,怀着对新疆山川人物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哈密东返。
同治三年阴历九月二十九日(1864年10月23日),哈密回民马兆清军将起义群众1000余人杀害。10月31日(阴历十月二十日)吐葫芦回民马添才等率众起义,杀卡官及汉民70余户,攻占厘局(税务局),进攻塔勒纳沁,被清军击溃,马添才父子被捕杀于天山板房沟。11月6日(阴历十月十九日)及12月14日(阴历十月二十一日),巴里坤回民先后2次起义,亦遭残酷镇压,1000余回民被捕杀。
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回族黑老哇、维吾尔族苏布尔格分别从乌鲁木齐、库车出兵,围攻哈密汉城。哈密办事大臣扎克当阿中枪阵亡,协镇王德普、通判陈宜禾及守城。
同治五年(1866年)七月,巴里坤总兵何琯派凌祥、芮林等率兵驰援哈密,击败义军,夺回哈密,凌祥奉命驻守。年末,苏布尔格联络吐鲁番加族、维吾尔族农民5000人,攻占哈密五堡。游击凌祥、王府伯克夏林率兵5000迎击。清军在柳树泉遭伏击,几乎全军覆没。次日,伯锡尔帕孜尔台吉、伯克夏斯林等,率部2000余人,在头堡与农民军决战,又被打败。小福晋被乱马踏死,夏斯林被刀劈死。郡王伯锡尔被俘。次年初,伯锡尔被农民军处死,清廷追再次击败义军,夺回哈密。
同和阵亡。新任哈密办年,新任哈密协办大臣景廉亦率部抵哈密。因汉城已残破,文麟率部修建军城(后被称作新城),作为攻守依托。
同治九年(1870年),妥明的清真国被外国入侵者阿古柏集团消灭。至此南北疆广大地区都沦为入侵者的势力范围,只有巴里坤、哈密2处尚在清军控制之下,成为以后从侵略者手中收复失地的前哨。
同治十二年(1873年)七月,陕西回民起义军首领白彦虎,经敦煌入哈密,先攻沁城,再据大泉湾、黄芦岗目玉素甫联系,一举攻占回城,哈密新城则因城恒坚固,又有文麟及孔才率领的民团配合坚守,未被攻破。白彦虎又分兵攻巴里坤不果。10月,清军攻入回城,白彦虎胁迫哈密回王迈哈默特夫妇及王母率众绕道南湖西去。清军追至嘹墩,夺回迈哈默持夫妇,而王母迈里巴纽则被带往吐鲁番。白彦虎至吐鲁番后,降附于阿古柏侵略集团。
清廷为了反击阿古柏入侵,于光绪元年(1875年)任左宗以便收复新疆。左密大兴水利,用10万条毛毡铺底,引石城子河水灌溉,共垦生荒熟荒地2万余亩,岁收粮数千石。
光绪六年(1880年)六月十五日,左宗棠将大营迁至哈密,每身心地投入到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工作中。他于同年十月奉诏筹办新疆善后。
光绪八年(1883年)十二月,清廷批准建立新疆行省的建议。次年11月,刘锦棠被任命为新疆第一任巡抚。全疆设4道、6府、8直隶厅改哈密为直隶厅。裁撤驻哈密办事大臣、帮办大臣衙署。至此,维系了125年派驻钦差的制度结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哈密爆发贫苦农民对回王残酷剥削、要求“改土归流”的暴动。
中华民国时期
一、民国哈密建置
中华民国2年(1913),改哈密直隶厅为哈密县,改镇西直隶厅为镇西县,抚民同知改称县知事,隶迪化府。首任哈密县知事白文超、镇西县知事李澎荣。县以下分若干渠(乡),渠设乡约之下有百户长、十户长。县衙由六房(吏、户、礼、兵、刑、工)三班(隶、快皂)改为科长1员、科员2员、催员4员,以及门子、库子、皂隶、马快、禁卒、斗级、伞扇、轿夫、民壮等共76人。
回王领地建置自成体系,不属县衙管理。回王领地一直到民国19年(1930年)废除哈密回王后,方始统一于政府建制。
民国23年(1934)5月,成立哈密行政区,辖哈密县、镇西县和七角井设治局,为新新省第九行政区。行政长公署设在哈密县,刘应麟为第一任行政长。
民国24年(1935)7月,省府决定划哈密县的吐葫芦、下马崖、盐池、前山、苇子峡、淖毛湖为伊吾设治局。哈密行政区至此辖二县二设治局。
民国32年(1943)1月,伊吾设治局升格为三等县。5月,改哈密行政长公署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8月,哈密县由二等县升为一等县,镇西县为二等县,伊吾由三等降为五,建立乡、镇、保甲制。
二、民国时期哈密史略
民国十九年(1930年),哈密回部和硕亲王沙木胡索特于6月6日病逝。这个历9世凡233年的封建小王朝也走到历史的尽头。其子聂孜尔率大批随从,携带金银赴迪化,四处活动,请求袭位。其间,哈密驻军师长刘希曾、省府内务部长邓承昭等,接连上书金树仁,建议废除回王特权,实行“改土归流”。7月2日省主席兼总司令金树仁训令,决定只保留回王封孜尔被任命为省府顾问羁縻于迪化。8月,改制委员会委员龙协麟、陈大兴、朱有霞抵哈密,开始清查回王土地。因措施不当,引发农民暴动及甘肃小军阀马仲英入疆,直到1934年始平息。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余部400余人,在李先念、程世才等率领下,经过千辛万苦抵星星峡,中共中央派陈云、滕代远等从迪化转哈密迎接。5月1日召开庆祝暨欢迎大会。会上陈云发表重要讲话。5月4日乘汽车西进,当日抵哈密,然后至迪化。
中共党员刘西屏、张东月、李涛、祁天民、申玲等陆续来哈密工作。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国民党军队十八混成旅开抵哈密。随后,大批国民党军队开进新疆。国民党哈密县党部成立,在乡村全面推行保甲制。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78旅的一个团奉调河西。7月,尧乐博斯在白石头召开哈萨克头人会议,妄图阻挠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9月25日、26日党军政当局断绝关系,回到人民怀抱人上街游行,并张贴“欢迎解放军”、“中国共产党万岁”等标语,欢庆新疆和平解放。9月28日晚,已宣布起义的原国民党军队在反动军官、军统特务挑唆下,制造暴乱,他们手终夜,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不绝于耳。城镇居民因事出仓促,大都空手避匿于东西河坝树丛之中,据事后查实,被抢公私黄金1.6万余两、银元9.4万余元,其他财物不计其数,烧毁民房200余间,死亡4人国人民解放军入疆先头部 队开抵哈密。解放军干部战士上街宣传安抚群众、救济灾民。
中华人民共50年,设哈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哈密县,辖哈密、镇西、伊吾三1954年1月4日,镇西县改称巴里坤县。9月30日,巴里坤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成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区。撤销七角井中心区,改设七角井镇(乡级镇),归哈密县领导。
1955年,巴里区辖2县1个自治县。
1961年,以哈密县城镇为基础,包括火车头、铁龙、钢铁、先行、红旗等5个城镇公社和火箭农场在内,成立哈密市,由哈密专署领导。
1962年,撤销哈密市,并入哈密县。
1970年12月19日,哈密专区改称哈密地区,地区行署驻哈密县,辖哈密、伊吾两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1971年1月24日,原由自治区直辖的鄯善县划入哈密地区,哈密地区辖3县1自治县。
1975年1月30日,鄯善县划归吐鲁番地区。
1977年1月6日,国务院决定成立哈密市(县级市)。哈密地区辖1市(哈密)、2县(哈密、伊吾)、1自治县(巴里坤)。
1969年3月~1979年6月,哈密地、县及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
1979年,哈密地区辖1市2县1自治县,共有2镇、3区、22个人民公社和17个国营农牧场、22个居民委员会。哈密行署还在三道岭矿区设派出机构——三道岭行政委员会(县级)。哈密地区行署驻哈密市。
1983年9月9日,哈密县并入哈密市。
1984年6月,政社公开,撤销人民公社,新建区公所3所,乡政府35个,镇政府2个。
1985年底,哈密地区辖1市(哈密)、1县(伊吾)、1自治县(巴里坤)。
2016年2月18日中国国务院已批复同意撤销哈密地区,成立地级哈密市;哈密市设立伊州区,以原县级哈密市的行政区域为伊州区的行政区域。


经济发展
2017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78.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58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274.82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64.74亿元,增长7.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1:57.5:34.4。

精选留言

哈密市,简介,概况
sample
2019-02-1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