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介概况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地跨天山山脉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昆仑山北坡和塔里木盆地西北缘。自治州北部和西部分别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195千米;东部与阿克苏地区相连;南部与喀什地区毗邻。全州东西长约500千米、南北宽约140千米,面积7.25万平方千米。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气候概况


自治州虽处中纬度地带,但位于大陆腹部,至海洋遥远,三面环山,东临塔里木盆地,西南抵海拔7719米的公格尔峰,相对高差6522米,气候差异之大为其它地区所不及。
自治州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光照充足,干旱少雨,冬季寒冷,夏季气温多变,气候差异很大。
一、光照充足
光照充足是指太阳照射时间长和光能资源丰富。由于自治州多晴天而少云层,地形起伏而受光面积相多对,植被稀疏而遮避物少,都是造成光照时间长的原因。由于光照时间长,太阳直接照射率大,光能资源极为丰富。
日照时间长,百分率大,年日照总时数达2700~3000小时。日照时数的地域分布由南向北递增。北部山区高达2900~3000小时,南部平原为2700~2800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全州为62~68%,山区大于平原。
太阳辐射量大,年总幅射量为130~140千卡/厘米2,高于我国同纬度的华北和东北地区,仅次于青藏高原。太阳总辐射量的地域分布总趋势:由西南向东北递减,山前平原多于山地,高山牧区近似平原农区,平原农区为138~140千卡/厘米2,半山区为135千卡/厘米2左右。
光合有效辐射量充足,全州量为67~70千卡/厘米2,为全国丰富地区之一。其地域分布趋势相似于总辐射的分布。山前平原区69~70千卡/厘米2,半山区66~67千卡/厘米2,高山区69千卡/厘米2。
光质优良。光质优于邻近地区,能使植物茎叶粗壮,花冠色浓,果实色泽鲜艳。
二、干旱少雨
干旱是自治州主要气候特点之一。由于北面和西面的南天山和高原的阻挡,高空暖温空气不易进入,自然降水稀少。
年降水总量,山前平原不足100毫米,海拔3500米以上山区降水稀少。全州多水年份也不超过400毫米,且少水年多于多水年。
降水时间分布不均衡,多集中于夏季,秋冬季较少。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可达180天,半年之久不见滴雨常有发生,干旱程度严重。
干旱表现的另一方面是空气干燥,年平均相对湿度为40~50%,不超过50%,且山前平原尤为干燥,仅为40%,如以30%作干燥日,则山前平原和南部山区全年有100~140天的干燥日,北部高山亦有25天左右,空气干燥程度显著。
三、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气温多变
自治州气温的变化,不但受季节的影响,更为显著的是受地理位置、地形、植被和冰川等影响,既体现了大陆性气候特点,又表现出山区气候的特征。季节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气温多变。
冬季寒冷,是全州普遍现象。山前平原冬季最冷月温度为-6至-7℃,半山区-9至-10℃,高山区-15至-16℃。极端最低温度可达-37℃。寒冷期的长短不一,平原区最短,全年有40天左右。高山区最长,长达120天左右。半山区间于两者之间。
夏季炎热,主要是平原区。极端最高温度可达42℃,炎热期可持续70~85天,属南疆之最。但平原区仅占全州面积的2.4%,绝大部分是山地或山区,故炎热期极短,不足30天。海拔高度2000米以上山区无四季之分,仅有冷暖之别。
春秋气温多变,这是大陆性气候特点之一。春季升温迅速,秋温下降快而短暂。春季冷暖空气交替频繁,气温多变,常有春寒出现。
四、气候差异极大,垂直反映迅速
自治州东部和北部属天山尾系的阳坡,南部属西昆仑山末端的北坡,全境背环帕米尔高原东侧,腹向塔里木盆地西缘,境内有7000余米以上的公格尔、慕士塔格冰峰,最低处仅有1100米,相对高差6000余米,加之山体纵横交织,地势起伏大,因此气候复杂多样,差异极大,分布呈立体状,既有终年永冻的寒冷高山带,又有夏季酷炎的平原区。既有终年不化冰川的降水带,又有干旱无雨的久旱区。地形、地势造就了境内气候的复杂性。
热量资源多寡不均。山前平原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高达4000~4700℃,适宜多种植物的生长。除平原区外的中高山带热量资源明显不足,海拔2000米以上山区,≥10℃积温在2500℃以下,仅能满足牧草和麦类作物的生长。高山带热量资源更为不足,≥10℃积温仅有900~1200℃,只能满足莎草牧草的生长。
温度差异大。年平均气温以阿图什市附近为最高,达13℃。高山带最低,如吐尔尕特口岸,仅有-3.7℃,相对温差达16.6℃。在同一个州辖范围内如此大的温差,甚属罕见。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每升100米下降0.75℃,以山体为形状立体分布,如用气候类型划分,可划为暖温、寒冷、极地三个垂直分布带。
降水量差异极大。以高山带为最多,年量可达300毫米,而平原区仅有60~80毫米,相差240毫米之多。
  气候区划 自治州境内地形复杂,造成气候差异大。各地的高山分布和走向、沟谷的方向、山脉的形状、植被的状况等,都对气候产生不同的影响。
该区包括托什干河以北,吐古买提、乌鲁克恰提一线北部,以及布伦口以西和以南的海拔3000米以上直抵国境和州界的高山带。为全州温度最低,热量资源不足1500℃的寒冷气候区。本区地势高,山岭起伏大,内有冰川和高山积雪带,水资源相对地比全州其它区丰富。根据水热条件配合程度,又分为两个气候副区。
北山寒冷半温润气候区该区包括自治州北部和托什干河以北的高山带,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为全州最冷山区,最冷月平均气温-12℃,年极端最低气温可达-30℃,最热的7月气温仅10℃左右,大于0℃积温1000~1200℃,冬季处于逆温层顶上,多酷寒。本区同时又为全州降水量最丰富区,年降水量250~300毫米,大于10℃期间,大气干燥度1.04。总的气候特征为热量足,水分丰富。由于本区多高山,坡度陡峭,多岩石层,土壤中沙卵石较多,地面植被生长受到抑制,虽有草甸、草原型草场的存在,但为片状分布,面积不大,多为荒漠化草原,形成“有水而少草”的独特景观。
南山半干旱气候区本区包括自治州南部山区偏南、偏西的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带,境内有著名的慕士塔格、公格尔等高峰。本区的热量条件相似于区,但由于本区处于南部山区,降水垂直分布,介于两个降水带(海拔4500米以上有一降水带,且量较大,年降水量在320毫米以上,海拔3000米以下又有一个降水带,但量较小。)之间。故降水量偏少,年降水量仅有100毫米左右。大于10℃期间,大气干燥度为2.00~4.00。
二、中山凉爽气候区
该区包括托什干河两岸,哈拉峻以北,吐古买提、黑孜苇、波斯坦铁列克、奥依塔克等一线,处于海拔2000~3000米的弧状中山带内,为本州凉爽气候带,年平均气温3~6℃,大于0℃积温2000~3000℃。本区地势较高,地形起伏,谷沟交*,水资源缺乏。根据水分条件又分为二个气候副区。
北部中山凉爽半干旱气候区该区包括托什干河两岸,向西延伸到吾合沙鲁的海拔2000~3000米的中山带,热量资源优于南北山寒冷气候区,次于平原暖湿干燥气候区。年平均气温5~6℃,最热月平均气温19℃,大于0℃积温3000℃左右,能满足禾本科植物生长发育的需热量。
该区的自然降水虽少,但有河流经过,或有山泉补给水源,故弥补降水量的不足,是自治州良好的畜牧业基地,也是农业开发潜在地区。
南部中山凉爽干旱气候区该区主要位于南部山区中山带,海拔为2000~3000米地段。包括波斯坦铁列克、奥依塔克、克孜勒陶等地。年平均气温5~7℃,大于0℃积温3000~3500℃,年极端最高温度可达30℃以上,极端最低温度-20℃。冬季处于逆温层中,气温反而高于平原区,是良好的牲畜越冬场所。所降水量在80~100毫米间,大于10期间,大气干燥度达4.00以上,属干旱区。其气候特征是:冬不冷,夏不热,春秋温凉宜人。
三、平原暖温干燥气候区
本区主要包括阿图什耕作区(含哈拉峻盆地)和阿克陶县农业区。其海拔高度在1600米以上。区内热量资源丰富,气候丰富。年平均气温10~13℃,大于0℃积温高达4000~5000℃,年降水量60~80毫米,大于10℃期间,大气干燥度超过4.00。本区四季明,开春早,升温快,夏季炎热且长(长达4个月),多阵性风雨,秋季降温迅速,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
该区气候总特征是:热量丰富,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无霜期长。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语意为“红水”。境内有克孜勒苏河穿境而过,故在自治州成立时,决定以克孜勒苏作为自治州的名字。
2010年,自治州辖阿图什市和阿克陶、乌恰、阿合奇3县。下辖2个街道、37个乡镇(含一个塔吉克民族乡)。自治州首府是阿图什市。全州总户数135169户,总人口539849人,其中柯尔克孜族147955人、维吾尔族345112人、汉族39680人、塔吉克族5526人、回、乌孜别克、哈萨克等其他民族1576人。人口密度为7.45∕平方千米。
克孜勒苏自治州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根据境内性质未定的原始文化遗迹和出土的人头骨化石推断,大约早在一万七千年以前,境内即有原始人类活动。到了大约距今6000年左右的中石器时代,境内的先民已经能够打磨细石器,用于狩猎和从事简单的农耕生产。大约在3000年前,我国中原社会已经进入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境内仍然处于母系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同时境内平原地区出现定居农耕文化,山区为狩猎和放牧的游牧文化。据我国史籍所载,中原的黄帝、舜帝、尧帝等都与境内的部落联盟有过密切的交往。《竹书纪年》载“黄帝时西王母献白环,舜帝时又献之”;“尧,西王母献其白王官”;“舜受终西王母献益地图”;《贾谊新书》称:“黄帝涉流沙,登于昆仑,于是还归中国”;尧帝“身涉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驯及大夏、渠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明确看出,境内的西王母之邦等部落联盟与中华古帝从长期的友好往来,最后到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回归中国。
到了秦汉之际,境内的以母系社会为基础的部落联盟逐步解体,以各个绿洲自为体系的从事定居农业的“城廓诸国”以及以从事游牧的“行国”逐步形成。境内的阿图什属疏勒国,阿克陶属桢中国,乌恰属捐毒国,阿合奇属尉头国。汉神爵二年(前60),统治西域的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部归汉,汉朝政府设西域都护府以统之,从此克孜勒苏即正式划入汉朝版图。三国时期,州境隶属魏国。西晋时隶于西域长史府,东晋十六国时先后隶于前梁、前秦、后凉、西凉等政权。南北朝时隶于北朝,受辖于西戎校尉府。隋朝统一全国后,隶于隋朝,受西突厥王庭的统治。唐平息西突厥之乱后,在境内设蔚头州、疏勒都督府等地方建置,直接隶属于中央王朝陇右道所辖的安西都护府。宋、辽时期分属喀喇汗王朝和高昌政权,后为喀喇汗王朝所统一。13世纪又为西辽所统治。元统一后为察合台后王封地。明代始辖于别失八里的喀什噶尔,后又为叶尔羌汗国所统辖。清初为准噶尔汗国所统治。清政府重新统一并建立新疆省后,分别隶属于阿克苏道和喀什噶尔道。民国时期分属新疆省喀什行政区和阿克苏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境内仍分属新疆省的喀什专区和阿克苏专区。1954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仍隶于新疆省,1955年10月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自然资源】
自治州地处天山南麓和昆仑山北坡之间,纵贯帕米尔高原东部,与塔里木盆地西缘相连,海拔最低处1197米,最高处7719米,绝对高差达6522米。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90%以上。以克孜勒苏河为界,克孜勒苏河以北从乌恰北部、阿图什市的北部直到阿合奇县全境,为天山南麓;克孜勒苏河以南,由北向南包括乌恰县西南部和阿克陶县西南部绝大部分山区,为帕米尔高原和西昆仑山区。境内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公格尔峰海拔7719米,为自治州最高点。自治州境内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有16座,山顶终年积雪,最厚处达100多米。山间遍布冰川,主要冰川有20多片,总面积达1960.8平方千米。
主要平原有阿图什市的恰克玛克—博古孜河中下游冲积平原、阿克陶县的帕米尔山前冲积扇平原、盖孜河—库山河三角洲平原。主要盆地有阿图什市的哈拉峻、吐古买提盆地和乌恰县的黑孜苇盆地。主要谷地有阿合奇县的托什干谷地、阿图什市的上阿图什谷地、阿克陶县的苏巴什谷地和木吉谷地等。这些平原、盆地和谷地,一般在海拔1200~3500米之间,为自治州主要的农牧业区。
境内沟壑交错、河流纵横,由东北向西南分布有托什干河、博古孜河、恰克玛克河、克孜勒苏河、盖孜河、库山河、叶尔羌河等七大水系。除上述七大水系外,自治州南部还有艾格孜牙、且木干、铁列克、克孜勒治业克等大小河流100余条。这些河流大都为内陆河。共有天然湖泊18处、35个,其中淡水湖多集中于阿克陶县的布伦口、苏巴什一带,最大的为布伦库勒、喀拉库勒湖。阿合奇县西北部山区也有少量淡水湖。淡水湖多为高山湖泊,一般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另外还有部分冰湖。咸水湖(盐湖)多分布于阿图什市北部盆地,最大的为硝尔库勒和吐孜苏盖特盐湖。
自治州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中心,属暖温带大陆气候。平原地区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干旱少雨,温差较大。春季升温快,天气多变,多风,多浮尘;夏季炎热;秋季凉爽,降温迅速;冬季寒冷,多晴日。山区气候寒冷,热量不足,降水不均,积雪不稳,四季不明,冬季漫长,一年内仅有冷暖之分。自治州虽地处温带,但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反应迅速,地带性明显。平原区为暖温带,最冷月平均气温-6.3~10.9℃,无霜期200~240天,年平均降水70~120毫米,具有发展种植业和林果、园艺业的特殊优势。草场广阔牧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发展高山草原畜牧业有一定的潜力。中草药资源主要有甘草、紫草、雪莲等。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不少珍稀动物,如雪豹、雪鸡、猞猁、天鹅、疣鼻雕等国家保护动物40多种。
自治州境内地表水年径流量约79.62亿立方米,占全新疆地表水径流量的10%;地下水储量23亿立方米。自治州水能资源居南疆之冠,仅七大河流理论水能量就达747.46万千瓦,占全新疆水能资源的22.3%,发展水电事业潜力很大。至21世纪初,自治州已着手盖孜河、托什干河、克孜勒苏河、叶尔羌河的水电开发工作。
矿物资源种类多、品类齐全。到2006年时,境内已发现矿种69种、矿产地457处。已探明或初步探明储量并计入储量库的矿产有:天然气、煤、铁、钴、铜、铅、锌、镉、金、银、盐、硫(硫铁矿)、水晶、石灰岩、粘土等15种,共64处。其中,大型矿床8处,中型矿床9处,小型矿床47处。
自治州的阿图什、阿克陶是有名的瓜果之乡。地方优质品种主要有无花果、葡萄、杏、石榴、桃、梨、沙枣、巴旦木等,瓜类主要有甜瓜、西瓜等。无花果是阿图什市的特产,已誉满天山南北,阿图什被称作“无花果之乡”。无花果为稀有果品,甜美可口、营养丰富。阿图什葡萄品种较多,以“木纳格”葡萄最为有名,其最大特点是易于长期存放,不需任何保鲜措施即可保鲜到来年3~4月份。“喀拉库赛”甜瓜肉厚质细,甜而香脆,已远销到国内各大城市及香港等地。杏的品种较多,产量也较高,以阿图什市上阿图什乡的“胡苑乃克”和阿克陶县巴仁乡的银杏最佳。杏脯、杏干、杏子酱有较好的销路和市场,为自治州的一大特产。
【行政区划】
2000年,自治州共辖阿图什市及阿合奇、乌恰、阿克陶县,下设5个镇,2个街道,32个乡,223个村民委员会及州直属地方国营种羊场1个。
阿图什市位于北纬39°34′~40°45′、东经75°30′~78°22′之间,在自治州的中部。市境东与柯坪、巴楚县接壤,东北与阿合奇县为邻,南与伽师、疏附县和喀什市毗邻,西与乌恰县相连,北与吉尔吉斯斯坦相邻。东西长242千米,南北宽128千米,面积约1.41万平方千米,海拔1197~4500米。2005年全市有人口213011。其中维吾尔族168706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9.2%;柯尔克孜族24456人;汉族19357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3.7人。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畜牧次之。盛产瓜果,尤以无花果著名,有“无花果之乡”的美称。
阿图什市于民国27年(1938)由伽师、疏附县析置设治局,民国32年(1943)1月1日建县,隶于喀什行政公署。1954年7月隶于克孜勒苏自治州,1986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00年底,全市辖有2个街道、7个乡、72个村民委员会。2个街道是:幸福街道、光明街道;7个乡是:松他克乡、阿扎克乡、阿湖乡、上阿图什乡、格达良乡、哈拉峻乡、吐古买提乡。
阿克陶县位于北纬37°41′~39°29′、东经73°26′~76°41′之间,在自治州西南部。县境北与乌恰县和疏附县为邻,东北部以岳普湖河为界,与疏勒县、兵团农三师四十一团相连,东与英吉沙、莎车县相连,南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相接,西和西南分别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两国接壤,国境线长300余千米,其中未定国界线约170多千米,有大片待议地区。县境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至东南长283千米,西南至东北宽216千米,面积2.39万平方千米。2005年全县有人口179530人,其中维吾尔族127237人,柯尔克孜族40836人,塔吉克族4584人,汉族6164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9人。
县境内西南高东北低,海拔高度1300-7719米。东北部为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的冲积平原,是主要的农业种植区;西面部系岶米尔东北部群山,是牧业区。县境水源充足,有盖孜河,库山河,叶尔羌河等数条水系。北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为自治州的主要产粮区,畜牧业经济也较发达。地下矿产丰富,除煤,铁,铜外,还有水晶、绿柱石、锂辉石等珍贵稀有矿藏。
阿克陶县于1954年7月筹建,1955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建县。2005年底,全县辖有2镇、11乡、105个村民委员会。2个镇是:阿克陶镇、奥依塔克镇;11个乡是:玉麦乡、皮拉勒乡、巴仁乡、加马铁热克乡、喀热开其克乡、克孜勒陶乡、恰尔隆乡、库斯拉甫乡、塔尔塔吉克族乡、布伦口乡、木吉乡。
乌恰县位于北纬39°24′~40°17′、东经73°40′~75°45′之间,在自治州西北部。县境东接阿图什市,东南与喀什市和疏附县相邻,西南与阿克陶县毗邻,西部和北部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边境线长470千米。全县东西长180千米,南北宽106千米,面积1.92平方千米。2005年全县有人口46679人,其中柯尔克孜族34022人,占总人口的73%。
县境内高山环绕,沟壑纵横,属典型山地地形,海拔高度1760~6146米。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次之。矿藏丰富,煤蕴藏量大,品质好。
乌恰县于民国9年(1920)由疏附县析置乌鲁克恰提分县,民国18年(1929)升为乌鲁克恰提设治局。民国27年(1930)升县,并改今名,县址迁黑孜苇盆地,隶于喀什行政公署。1954年7月隶于克孜勒苏自治州。2000年底,辖有2镇9乡,23个村民委员会。2镇是:乌恰城关镇、康苏镇;9乡是:黑孜苇乡、巴音库鲁提乡、托云乡、铁列克乡、波斯坦铁热克乡、膘尔托阔依乡、吉根乡、乌鲁克恰提乡、乌合沙鲁乡。
县境内有吐尔尕特和伊尔克什坦两个对外通商口岸。
阿合奇县位于北纬40°09′~41°29′、东经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地跨天山山脉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昆仑山北坡和塔里木盆地西北缘。自治州北部和西部分别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195千米;东部与阿克苏地区相连;南部与喀什地区毗邻。全州东西长约500千米、南北宽约140千米,面积7.25万平方千米。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语意为“红水”。境内有克孜勒苏河穿境而过,故在自治州成立时,决定以克孜勒苏作为自治州的名字。
2010年,自治州辖阿图什市和阿克陶、乌恰、阿合奇3县。下辖2个街道、37个乡镇(含一个塔吉克民族乡)。自治州首府是阿图什市。全州总户数135169户,总人口539849人,其中柯尔克孜族147955人、维吾尔族345112人、汉族39680人、塔吉克族5526人、回、乌孜别克、哈萨克等其他民族1576人。人口密度为7.45∕平方千米。
克孜勒苏自治州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根据境内性质未定的原始文化遗迹和出土的人头骨化石推断,大约早在一万七千年以前,境内即有原始人类活动。到了大约距今6000年左右的中石器时代,境内的先民已经能够打磨细石器,用于狩猎和从事简单的农耕生产。大约在3000年前,我国中原社会已经进入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境内仍然处于母系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同时境内平原地区出现定居农耕文化,山区为狩猎和放牧的游牧文化。据我国史籍所载,中原的黄帝、舜帝、尧帝等都与境内的部落联盟有过密切的交往。《竹书纪年》载“黄帝时西王母献白环,舜帝时又献之”;“尧,西王母献其白王官”;“舜受终西王母献益地图”;《贾谊新书》称:“黄帝涉流沙,登于昆仑,于是还归中国”;尧帝“身涉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驯及大夏、渠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明确看出,境内的西王母之邦等部落联盟与中华古帝从长期的友好往来,最后到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回归中国。
到了秦汉之际,境内的以母系社会为基础的部落联盟逐步解体,以各个绿洲自为体系的从事定居农业的“城廓诸国”以及以从事游牧的“行国”逐步形成。境内的阿图什属疏勒国,阿克陶属桢中国,乌恰属捐毒国,阿合奇属尉头国。汉神爵二年(前60),统治西域的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部归汉,汉朝政府设西域都护府以统之,从此克孜勒苏即正式划入汉朝版图。三国时期,州境隶属魏国。西晋时隶于西域长史府,东晋十六国时先后隶于前梁、前秦、后凉、西凉等政权。南北朝时隶于北朝,受辖于西戎校尉府。隋朝统一全国后,隶于隋朝,受西突厥王庭的统治。唐平息西突厥之乱后,在境内设蔚头州、疏勒都督府等地方建置,直接隶属于中央王朝陇右道所辖的安西都护府。宋、辽时期分属喀喇汗王朝和高昌政权,后为喀喇汗王朝所统一。13世纪又为西辽所统治。元统一后为察合台后王封地。明代始辖于别失八里的喀什噶尔,后又为叶尔羌汗国所统辖。清初为准噶尔汗国所统治。清政府重新统一并建立新疆省后,分别隶属于阿克苏道和喀什噶尔道。民国时期分属新疆省喀什行政区和阿克苏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境内仍分属新疆省的喀什专区和阿克苏专区。1954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仍隶于新疆省,1955年10月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自然资源】
自治州地处天山南麓和昆仑山北坡之间,纵贯帕米尔高原东部,与塔里木盆地西缘相连,海拔最低处1197米,最高处7719米,绝对高差达6522米。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90%以上。以克孜勒苏河为界,克孜勒苏河以北从乌恰北部、阿图什市的北部直到阿合奇县全境,为天山南麓;克孜勒苏河以南,由北向南包括乌恰县西南部和阿克陶县西南部绝大部分山区,为帕米尔高原和西昆仑山区。境内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公格尔峰海拔7719米,为自治州最高点。自治州境内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有16座,山顶终年积雪,最厚处达100多米。山间遍布冰川,主要冰川有20多片,总面积达1960.8平方千米。
主要平原有阿图什市的恰克玛克—博古孜河中下游冲积平原、阿克陶县的帕米尔山前冲积扇平原、盖孜河—库山河三角洲平原。主要盆地有阿图什市的哈拉峻、吐古买提盆地和乌恰县的黑孜苇盆地。主要谷地有阿合奇县的托什干谷地、阿图什市的上阿图什谷地、阿克陶县的苏巴什谷地和木吉谷地等。这些平原、盆地和谷地,一般在海拔1200~3500米之间,为自治州主要的农牧业区。
境内沟壑交错、河流纵横,由东北向西南分布有托什干河、博古孜河、恰克玛克河、克孜勒苏河、盖孜河、库山河、叶尔羌河等七大水系。除上述七大水系外,自治州南部还有艾格孜牙、且木干、铁列克、克孜勒治业克等大小河流100余条。这些河流大都为内陆河。共有天然湖泊18处、35个,其中淡水湖多集中于阿克陶县的布伦口、苏巴什一带,最大的为布伦库勒、喀拉库勒湖。阿合奇县西北部山区也有少量淡水湖。淡水湖多为高山湖泊,一般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另外还有部分冰湖。咸水湖(盐湖)多分布于阿图什市北部盆地,最大的为硝尔库勒和吐孜苏盖特盐湖。
自治州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中心,属暖温带大陆气候。平原地区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干旱少雨,温差较大。春季升温快,天气多变,多风,多浮尘;夏季炎热;秋季凉爽,降温迅速;冬季寒冷,多晴日。山区气候寒冷,热量不足,降水不均,积雪不稳,四季不明,冬季漫长,一年内仅有冷暖之分。自治州虽地处温带,但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反应迅速,地带性明显。平原区为暖温带,最冷月平均气温-6.3~10.9℃,无霜期200~240天,年平均降水70~120毫米,具有发展种植业和林果、园艺业的特殊优势。草场广阔牧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发展高山草原畜牧业有一定的潜力。中草药资源主要有甘草、紫草、雪莲等。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不少珍稀动物,如雪豹、雪鸡、猞猁、天鹅、疣鼻雕等国家保护动物40多种。
自治州境内地表水年径流量约79.62亿立方米,占全新疆地表水径流量的10%;地下水储量23亿立方米。自治州水能资源居南疆之冠,仅七大河流理论水能量就达747.46万千瓦,占全新疆水能资源的22.3%,发展水电事业潜力很大。至21世纪初,自治州已着手盖孜河、托什干河、克孜勒苏河、叶尔羌河的水电开发工作。
矿物资源种类多、品类齐全。到2006年时,境内已发现矿种69种、矿产地457处。已探明或初步探明储量并计入储量库的矿产有:天然气、煤、铁、钴、铜、铅、锌、镉、金、银、盐、硫(硫铁矿)、水晶、石灰岩、粘土等15种,共64处。其中,大型矿床8处,中型矿床9处,小型矿床47处。
自治州的阿图什、阿克陶是有名的瓜果之乡。地方优质品种主要有无花果、葡萄、杏、石榴、桃、梨、沙枣、巴旦木等,瓜类主要有甜瓜、西瓜等。无花果是阿图什市的特产,已誉满天山南北,阿图什被称作“无花果之乡”。无花果为稀有果品,甜美可口、营养丰富。阿图什葡萄品种较多,以“木纳格”葡萄最为有名,其最大特点是易于长期存放,不需任何保鲜措施即可保鲜到来年3~4月份。“喀拉库赛”甜瓜肉厚质细,甜而香脆,已远销到国内各大城市及香港等地。杏的品种较多,产量也较高,以阿图什市上阿图什乡的“胡苑乃克”和阿克陶县巴仁乡的银杏最佳。杏脯、杏干、杏子酱有较好的销路和市场,为自治州的一大特产。
【行政区划】
2000年,自治州共辖阿图什市及阿合奇、乌恰、阿克陶县,下设5个镇,2个街道,32个乡,223个村民委员会及州直属地方国营种羊场1个。
阿图什市位于北纬39°34′~40°45′、东经75°30′~78°22′之间,在自治州的中部。市境东与柯坪、巴楚县接壤,东北与阿合奇县为邻,南与伽师、疏附县和喀什市毗邻,西与乌恰县相连,北与吉尔吉斯斯坦相邻。东西长242千米,南北宽128千米,面积约1.41万平方千米,海拔1197~4500米。2005年全市有人口213011。其中维吾尔族168706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9.2%;柯尔克孜族24456人;汉族19357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3.7人。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畜牧次之。盛产瓜果,尤以无花果著名,有“无花果之乡”的美称。
阿图什市于民国27年(1938)由伽师、疏附县析置设治局,民国32年(1943)1月1日建县,隶于喀什行政公署。1954年7月隶于克孜勒苏自治州,1986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00年底,全市辖有2个街道、7个乡、72个村民委员会。2个街道是:幸福街道、光明街道;7个乡是:松他克乡、阿扎克乡、阿湖乡、上阿图什乡、格达良乡、哈拉峻乡、吐古买提乡。
阿克陶县位于北纬37°41′~39°29′、东经73°26′~76°41′之间,在自治州西南部。县境北与乌恰县和疏附县为邻,东北部以岳普湖河为界,与疏勒县、兵团农三师四十一团相连,东与英吉沙、莎车县相连,南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相接,西和西南分别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两国接壤,国境线长300余千米,其中未定国界线约170多千米,有大片待议地区。县境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至东南长283千米,西南至东北宽216千米,面积2.39万平方千米。2005年全县有人口179530人,其中维吾尔族127237人,柯尔克孜族40836人,塔吉克族4584人,汉族6164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9人。
县境内西南高东北低,海拔高度1300-7719米。东北部为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的冲积平原,是主要的农业种植区;西面部系岶米尔东北部群山,是牧业区。县境水源充足,有盖孜河,库山河,叶尔羌河等数条水系。北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为自治州的主要产粮区,畜牧业经济也较发达。地下矿产丰富,除煤,铁,铜外,还有水晶、绿柱石、锂辉石等珍贵稀有矿藏。
阿克陶县于1954年7月筹建,1955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建县。2005年底,全县辖有2镇、11乡、105个村民委员会。2个镇是:阿克陶镇、奥依塔克镇;11个乡是:玉麦乡、皮拉勒乡、巴仁乡、加马铁热克乡、喀热开其克乡、克孜勒陶乡、恰尔隆乡、库斯拉甫乡、塔尔塔吉克族乡、布伦口乡、木吉乡。
乌恰县位于北纬39°24′~40°17′、东经73°40′~75°45′之间,在自治州西北部。县境东接阿图什市,东南与喀什市和疏附县相邻,西南与阿克陶县毗邻,西部和北部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边境线长470千米。全县东西长180千米,南北宽106千米,面积1.92平方千米。2005年全县有人口46679人,其中柯尔克孜族34022人,占总人口的73%。
县境内高山环绕,沟壑纵横,属典型山地地形,海拔高度1760~6146米。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次之。矿藏丰富,煤蕴藏量大,品质好。
乌恰县于民国9年(1920)由疏附县析置乌鲁克恰提分县,民国18年(1929)升为乌鲁克恰提设治局。民国27年(1930)升县,并改今名,县址迁黑孜苇盆地,隶于喀什行政公署。1954年7月隶于克孜勒苏自治州。2000年底,辖有2镇9乡,23个村民委员会。2镇是:乌恰城关镇、康苏镇;9乡是:黑孜苇乡、巴音库鲁提乡、托云乡、铁列克乡、波斯坦铁热克乡、膘尔托阔依乡、吉根乡、乌鲁克恰提乡、乌合沙鲁乡。
县境内有吐尔尕特和伊尔克什坦两个对外通商口岸。
阿合奇县位于北纬40°09′~41°29′、东经76°39′~79°02′之间,在自治州的东北部。东邻乌什县,东南与柯坪毗邻,西南与阿图什市相连,西北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国境线长276.6千米。全县东西长198千米,南北宽132千米,总面积1.37万平方千米,其中99%为高山区和山间草地,仅托什干河谷有约100平方千米较平坦的土地。2005年全县有人口36831人,其中柯尔克孜族32526人,占总人口的88%。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仅2.7人。全县经济以畜牧业为主。
阿合奇县于民国29年(1940)8月从乌什县析置设治局。民国33年(1944)升格为县,隶于阿克苏行政公署。1954年7月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隶于自治州。2000年底,全县有1镇、5乡、22个村民委员会。1镇是:阿合奇镇;5乡是:库兰萨日克乡、色帕巴依乡、苏木塔什乡、哈拉奇乡、哈拉布拉克乡。
【历史沿革】
国家对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行政区域的划分原则是,依自治民族聚集居区域划分,凡自治民族聚居的地方尽量划入自治单位。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以柯尔克孜族为自治民族的,故在行政区域的划分上,首先是乌恰全县和阿合奇全县这两个柯尔克孜族聚居区,然后考虑的才是其他因素。阿克陶县的析置建立,也是以柯尔克孜族聚居区为原则的,故也划入境内。而阿图什县的划入,是既考察了自治民族的原则,又结合了经济发展、地域的连贯等因素。
1953年新疆省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计划》在初定时则是阿图什县的柯尔克孜聚居区,这便是纯民族因素。在筹备过程中经综合考虑之后,才于1954年6月17日决定将阿图什全县划入柯尔克孜自治州。
197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革委会决定:将自治州所属阿克陶县划归喀什专区。原阿克陶县境内的奥依塔克公社和哈热开其克公社的居鲁克巴西大队划入州种羊场(县级建制)管理,仍隶属于自治州。同时,将喀什专区的伽师县及县境内的地方国营农场伽师总场(县级建制)划入克孜勒苏自治州。
1980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决定:恢复阿克陶县和伽师县原来的行政归属,阿克陶县仍划归克孜勒苏自治州,奥依塔克公社和居鲁克巴西大队仍交阿克陶管理。同时,伽师县及境内的伽师总场仍划归喀什专区。
1984年4月,自治州红旗一场、二牧场划归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76°39′~79°02′之间,在自治州的东北部。东邻乌什县,东南与柯坪毗邻,西南与阿图什市相连,西北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国境线长276.6千米。全县东西长198千米,南北宽132千米,总面积1.37万平方千米,其中99%为高山区和山间草地,仅托什干河谷有约100平方千米较平坦的土地。2005年全县有人口36831人,其中柯尔克孜族32526人,占总人口的88%。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仅2.7人。全县经济以畜牧业为主。
阿合奇县于民国29年(1940)8月从乌什县析置设治局。民国33年(1944)升格为县,隶于阿克苏行政公署。1954年7月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隶于自治州。2000年底,全县有1镇、5乡、22个村民委员会。1镇是:阿合奇镇;5乡是:库兰萨日克乡、色帕巴依乡、苏木塔什乡、哈拉奇乡、哈拉布拉克乡。
【历史沿革】
国家对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行政区域的划分原则是,依自治民族聚集居区域划分,凡自治民族聚居的地方尽量划入自治单位。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以柯尔克孜族为自治民族的,故在行政区域的划分上,首先是乌恰全县和阿合奇全县这两个柯尔克孜族聚居区,然后考虑的才是其他因素。阿克陶县的析置建立,也是以柯尔克孜族聚居区为原则的,故也划入境内。而阿图什县的划入,是既考察了自治民族的原则,又结合了经济发展、地域的连贯等因素。
1953年新疆省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计划》在初定时则是阿图什县的柯尔克孜聚居区,这便是纯民族因素。在筹备过程中经综合考虑之后,才于1954年6月17日决定将阿图什全县划入柯尔克孜自治州。
197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革委会决定:将自治州所属阿克陶县划归喀什专区。原阿克陶县境内的奥依塔克公社和哈热开其克公社的居鲁克巴西大队划入州种羊场(县级建制)管理,仍隶属于自治州。同时,将喀什专区的伽师县及县境内的地方国营农场伽师总场(县级建制)划入克孜勒苏自治州。
1980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决定:恢复阿克陶县和伽师县原来的行政归属,阿克陶县仍划归克孜勒苏自治州,奥依塔克公社和居鲁克巴西大队仍交阿克陶管理。同时,伽师县及境内的伽师总场仍划归喀什专区。
1984年4月,自治州红旗一场、二牧场划归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

经济发展
2015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90.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4%。地方财政收入12.02亿元,增长10.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68亿元,增长10.5%。

精选留言

克孜勒,苏柯尔,柯尔,克孜
sample
2019-02-1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