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名人故踪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2007年,在潘文龙编著的《苏州名人故踪》起笔的时候,我想到的首先是人与城的关系:苏州人原不应分新老乡寓,苏州乃爱苏州人之苏州。这个爱苏州者,既包括这里出生,也包括到这里生括,当然还包括慕名来游的人。
苏州历史名人甚多,本书不过聊尝一銮,难免遗珠有憾、挂一漏万,请方家学者不吝正之。对于地方文化,苏州研究者亦甚众,本人在写作中也或多或少借鉴和参考了诸师友的观点和材料,在此一并致谢。一起来翻阅《苏州名人故踪》吧!     芸娘姓陈,自幼丧父,擅女红,全家生计都凭她一双巧手。生性聪颖,自学诗文,亦能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种句子来。沈复描绘她“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牙齿有微瑕,更有缠绵之态”,可见芸娘虽无绝色美貌,但是却有一种令人心折的气质。有人把芸娘当做贤淑知礼、亲切可人的苏州女子代表,其实芸娘不是苏州人,是嫁到苏州的南京姑娘。但她身上却具备了那个时代苏州女子很难得的美德。更重要的是,做一个以教书卖画、习幕作贾为生计的穷酸文人的妻子,而能在时饥时饱中甘守贫病、毫无怨言,真的是很好不容易。这样一个通文、入情、解颐的添香知己,是多少文人士子梦寐以求的啊!
    俞平伯在《校点重印(浮生六记)序》中赞许《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许多“六记”迷都以“六记”不完整为遗憾,因为完整保留的只有四记,其余二记有人认为是后人续貂之作,拼凑了曾国藩等人的养生和域外游历,文字粗陋,令人难以卒读。看来,美好的东珏都会留下些遗憾,一如《红楼梦》,一如维纳斯。
    不管那么多了,如果有暇,带上一本《浮生六记》,按照三白的叙述,在苏州沿着今天还依然可循的街巷,一起来寻找他与芸娘的履痕。
    沈三白夫妇住在什么地方?
    近来有人说是人民路西侧大石头巷的吴宅。此说缺乏足够证据。按照书中说法,新婚后三月,暑热难捱,二人“幸居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板桥内一轩临流。名日:我取,取‘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意也。”如此说来,这对夫妇似应住在沧浪亭附近。沧浪亭在今苏州人民路南段东侧,自北宋苏子美草创至今地址未有大的变化。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巡抚宋荦无意中发现了一幅旧的沧浪亭图,于是就在南园老的亭园旧址上修复了沧浪亭。当时这个亭园不但达官显贵可以游玩,连附近居民百姓也可以在此吟咏啸傲。沈复生活在乾隆时代,距修复时间不远。
    根据“六记”的记载可知,沧浪亭原来西有小溪通盘门,与护龙街有小门出入。估计沈复一家当时就是住在沧浪亭园子里面。史料记载,现在的五百名贤祠也是后来才纳入沧浪亭庭院,可能那附近就是沈复居住的位置,因为沧浪亭在道光和咸丰年问也屡有修葺和增补。有一个景物可以佐证,那就是五百名贤祠前的几株百年老树,它们应该就是“板桥内一轩临流”所在地。从人民路西门进园,过板桥小溪,正好到五百名贤祠的位置。房屋可以变迁,而数百年的老树一般不动。沧浪亭临水处有二,一为北向和东向,二就是西向小溪(该溪废后被填),而后者为沈复所述向西通向盘门的小溪的可能性较大,如此说来,三白夫妇很有可能就住在园子西部。
    沈复是这样描写他和芸娘的消暑感受的:“檐前老树一株,浓荫覆窗,人面俱绿。隔岸游人,往来不绝。”所以,如果是夏季游沧浪亭的话,别忘了体会一下沈复夫妇的绝妙感觉。
    在沧浪亭边,这对夫妇度过了一段如胶似漆、让人艳羡的时光。新婚那年的七夕,就像今天的年轻人过情人节一样,沈三白和芸娘设下香烛瓜果,同拜天孙于“我取轩”中。沈三白还刻了两方图章,内容都是“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丈夫用的是朱文,妻子执的是白文。一阴一阳,夫唱妇随,真是神仙眷侣!P2-3

#现在前往

精选留言

苏州,名人,故踪
sample
2021-03-22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