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鸾与《大公报》/报人时代

王润泽,1971年7月生。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新闻史教研室副主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日本电通株式会社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代表作有:《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编著者之一)、《中国新闻事业图史》(著者之一)、《:近期新日本广告实务》(专著),先后在《靠前新闻界》、《中国记者》、《新闻与写作》、《现代广告》等核心期刊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要有:《民国前期中国现代报纸的发行途径及其潜规则》、《技术、制度与新闻的互动——民初通讯技术的现代化与新闻业的发展》、《揭密张季鸾的秘使身份》、《中国近代社会新闻的演进与价值取向》、《媒体信任危机的历史与辨证思考》等。 上海滩的立足,汉口阵地的艰守,重庆时代,张季鸾,《大公报》与民国社会。 虽然有特别的个案出现,但在当时一般报人看来,只要不涉及“赤化”宣传,在报刊上指陈时政,批评当权还是有一定空间的,因此这段时期新报刊的创办依然很多。
    当时人们创办报刊很少有长久打算,一般拉来一笔资金,或者拉来政治关系,有个政治和经济上的靠山,就开始办报。钱花光了没有接济,或者政治靠山倒台了,报纸也就办不下去了。特别是北方,政治的动荡、商业的不完善、经济的不发达都直接影响了报纸的经营。
    当时在北京,《晨报》、《世界日报》、《京报》算是大报,销量多时不过八九千份,少的则只有三五千份。日本人办的《顺天时报》因为有日本势力的庇护,敢于刊登些别的报纸不敢登的新闻,因此销量大约有一万五千份左右。
    天津作为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重地,比邻首都,接近中央,同时又有租界外国势力的庇护,因此在历目前就常有舆论重镇盘踞。清末维新变法时期有名的《国闻报》、1902年的《大公报》、1915年的《益世报》都是
影响巨大的报纸。特别是1902年创办的《大公报》,在京津很有名气。其创办者英敛之是满族人,天主教徒,主持《大公报》十年,辛亥革命后退出。     靠前部分 1926年前的张季鸾和《大公报》
    一、1926年前的张季鸾
    伯乐沈卫
    1904年初,张季鸾的母亲也离开人世,年仅37岁。在张季鸾看来,“这尤是我终天大恨,三十年来,时时想起,不由得感到无可如何的悲哀”!从1901年到1904年,张季鸾接连身受亲人离丧之苦痛,先是1901年父亲病逝,1902年三妹天亡,1903年9月,自己很敬佩的恩师刘古愚也病逝兰州,而转年的春天,年仅37岁的母亲亦离开了自己。那时张季鸾年仅17岁。这“终天大恨”和“无可如何的悲哀”并没有使张季鸾消沉,反而激发他发奋学习,刻苦求知。生活的悲痛和恩人的帮助,如同烈火和冰雪同时淬炼着张季鸾的心性,他没有倒下、颓废、堕落,反而更纯洁、高尚和坚强。他回榆林料理丧事后,强忍悲痛之情,继续刻苦求学。
    人的性格有很大天生成分,但在后天教育、环境等影响下,可以使相似的人很后走上不同的道路,实现不同的人生价值。同样受业于刘古愚,同样幼年贫寒的于右任,在逆世中发讥讽,歌颂自由与革命,在1904年5月写下“爱自由如发妻,换太平以颈血”,以及“革命方能不自囚”等激烈词句,被当地政府认定为革命党,通缉拿办。于右任易名亡命上海。张、于两人有着不同的道路,不同的人生,但目的都是为了救国,在这个大目标下,他们很终还是走到了一起,成为生死之交。
    此后张季鸾赴省会西安应试,再受学台(教育厅长)沈卫器重。沈卫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民主人士沈钧儒的叔父,时任陕西提学使,负责考拔秀才,已经中了进士的沈钧儒作他的助手。后来沈钧儒回忆张季鸾会试时的情形:在截止报考的号角已经吹响,考棚的大门即将关闭的时候,跑来一个瘦弱的童生,手提考篮,陈诉赶路的艰苦,要求破例准其入闱。沈卫叫他进来,问他平日里所学有何擅长,他说,对北方的山川形势,曾加研究。于是沈便叫他将长城各口的险要写出个大概来。他不假思索,很快就写出来了。因为个子比较矮小,坐在较高的条凳上,两脚还着不了地,沈卫看过答案后很满意,特准他参加考试。后来阅卷,果然成绩不错。
    ……

#现在前往

精选留言

张季鸾,大公报,报人,时代
sample
2021-03-05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