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传

蒋祖林,丁玲与胡也频之子。生于1930年。八岁前随外祖母在湖南常德生活。1938年前往延安,入延安保小学习。1939年参加八路军,入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政治部宣传队.任宣传队员。1942年入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1953年9月留学苏联。入列宁格勒造船学院学习。1959年3月学成回国。之后在造船行业工作,任教授级不错工程师。1991年离休后从事丁玲研究,编有《丁玲全集》(任副主编)。著有《丁玲》(与李灵源合著)、《我的母亲丁玲》、《往事回忆》等书。 普通大众 蒋祖林所著的《丁玲传》记述了丁玲曲折坎坷的一生,介绍了丁玲文学创作的艰辛历程,通过丁玲,也向读者展现了文坛政界诸多重要人物的侧面碎影。     湖南临澧蒋家有一部始祖为周公旦第四子伯龄的《蒋氏宗谱》,共十八卷。《宗谱》中写道:“蒋之所姓,自伯龄封于蒋(现河南省固始、光山地区),为授氏之始。”丁玲为其第九十二代孙女。
    女子不入谱,所以丁玲只在她父亲一栏中有一句说明,为:“女一冰脂,即丁零女士”。现在看到的这部《宗谱》,是1948年续修的。当时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丁玲是共产党员,时在解放区。显然,在国统区的续修者担心受到牵连,有意将“丁玲”写成“丁零”,将“冰之”写成“冰脂”。丁玲原名冰之。
    与湖南临澧蒋氏家族直接有关的是第七十一世孙蒋官一。蒋官一,字南泉,以总兵官之职随明太祖朱元璋讨伐湘西一带的“南蛮”至永定卫(今张家界市),太祖命其镇守。官一于永乐二年(1404年)解甲归田,迁澧阳之马鞍山(即永定卫屯田区,后设安福县,划入该县,民国初年改为临澧县)安家。代代繁衍,遂成临澧蒋氏家族。在明代,其子孙多有为官者,高至将军,封侯封伯,他们继续发扬光大家族,从而使临澧蒋家成为名门望族
    澧阳为今澧县,旧澧州州治所在地。
    然而,从清初至民国,蒋氏家族中丁玲这一支却不忘认“逆”、认“贼”、认“寇”为祖,代代相传,说:“我们实乃李白成之后裔。”
    可想而知,这代代相传,起初是代代密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清末就比较公开了,民国以后就在当地广为传播开来。.而现今,该支族人几乎是异口同声如是说。
    我**次听到“丁玲是李白成之后裔”这个传说,还是1944年在延安。
    那年夏天,在毛泽东主席倡导下,延安的机关、部队、学校都在学习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是作为整风运动的补充文件来学的,目的在于要全党,尤其是高级干部以此为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笔者那年十四岁,在延安大学中学部学习,也参加整风运动。我们学校全体师生也都投入到这个学习中,语文和历史教员为我们这些学生讲解书中的文言文,做些辅导。
    笔者小时候对历史有些爱好,所以当时学郭沫若的这本书时,不单是把它当作一个学习任务,而是抱着很大的兴趣来学的。
    一个星期六的傍晚,笔者从学校回到家里,和母亲丁玲一起坐在窑洞门口乘凉,就向母亲说起了学校里学习《甲申三百年祭》的事和自己的心得体会。我好像并不觉得李白成有多么伟大;相反,觉得李岩还比他高明一些,作为人也完美一些,他对起义军忠心耿耿,屡有建树,却因牛金星由妒进谗,李自成偏听偏信,竟将其冤杀,我寄予了他许多的同情。回忆起来,我当时就此唠唠叨叨地说了这许多。
    丁玲听我说完后,道:“你知道吗?有传说,我们还是李自成的后代哩!”我心里顿时为之一震,竟然有这样的事!接着她向我讲了这样一个传说:
    清初顺治年间,有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到湖南石门县的一所寺庙。这所寺庙已为兵乱所毁,破败不堪。他就在这所庙里做了和尚,成了住持。那个孩子则依于邻县临澧蒋家,从蒋姓。不几年这孩子已长大,便频频出游,声言出外经商,而每次出去必带回一大笔钱财,实际上是把埋藏在这一带的金银财宝一次次取出来。于是他成家、置地,数年间已成大富。与此同时他捐资把这所寺庙修复一新,寺前还建了一座十分壮丽的紫石牌坊。平时给这所寺庙的布施既频繁又优厚,并且对这位住持关心、照顾甚周。这个住持就是李自成,那孩子就是他的儿子。代代相传,我们就是他的后代。这位住持,也就是李自成圆寂后,已长成中年人的他的儿子离家出游半年有余,说是访友,实则回到老家陕西米脂县,在那里造了同样的一座紫石牌坊。后人还有人去米脂看过,回来说两个牌坊一模一样。听说族里有几房还存得有明朝宫廷里的器具哩!
    P1-2

#现在前往

精选留言

丁玲
sample
2021-01-26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