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德、邓季惺与《新民报》/报人时代

杨雪梅,1970年出生于山西省高平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毕业,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现居北京,为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主任编辑。一曾参与《中国新闻事业五十年》、《报业春秋》、《中国新闻传播史》等书写作。 侠义老板陈铭德,精明女管家邓季惺,委曲求全觅生路,半生襟抱付东流。 落尽繁花春早歇,西风苦自吹黄叶。改革开放后,都市报与晚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新民报》连同它独特的新闻风格一次次被提起,一去不复返的“三张一赵”的豪华阵容又一次被人们津津乐道,活在许多人记忆中的那一段历史终于一页页打开了。人们知道曾经有一对夫妇、有一群报人为了办好一份民间报纸鞠躬尽瘁,有一群自由主义者曾经为了实现“出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说自己的话”这个崇高的理想竭尽全力。然而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已经离开了人世,剩下的也已经垂垂老矣…… 新闻史本该对他们进行浓墨重彩的铺陈。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在中国报业目前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新民报》辉煌时期形成的“五社八版”,堪称跨地域的“大报业集团”,形成了当时中国的“新民报系”,这样的报系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成为少量,直至今天也是专享的。他们的办报经历和兴衰成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经典意义,是不可复制的范本,对于我们研究那个年代的新闻环境、新闻政策、新闻报道都是的素材。 这也是我们执意要找回那段华彩乐章的原因。而且随着你一步步亲近那些发黄的、残缺不全的、甚至是劣质(抗日战争时后方的报纸很长一段时间只能用粗糙的纸来印刷)的报纸,那些国恨家愁、人情世态和着巴山夜雨便一起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毫不夸张地讲,通过《新民报》那些行云流水的文字、古典精致的标题,我们接近可以重新回到那风雨如晦的岁月……     部分 报人夫妻    一、侠义老板陈铭德    黄金累千不如揽得一贤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陈铭德在很困难时得到了员大将——张友鸾。   这员大将是位的办报全才,虽然几次离开《新民报》,但在《新民报》发展的关键时刻总是适时出现,对报纸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新民报》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张氏印迹。 张友鸾是安徽安庆人,就读于北京的平民大学新闻系,是当时难得的受过正规新闻教育的报人,深得邵飘萍、成舍我的赏识,曾在《京报》编辑文学周刊,并在成舍我的《世界日报》、《世界晚报》担任总编辑。张友鸾对民间报纸同样情有独钟,他誓言要做一个“超政治的新闻记者”,这和陈铭德的主张不谋而合。 张友鸾代替吴竹似担任《新民报》总编辑之后做的件事便是明确报纸的读者对象。他与陈铭德商量,报纸应该以青年学生、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更广泛的刊登一些青年喜欢阅读的东西,宣传民主思想提倡爱国主义,为平民百姓讲话,揭露批评社会弊病。在编辑方面,他提出文章要短小,标题既要讲究文学性,同时又要通俗易懂,诗词曲赋谚语民谣均可入题。他还特别强调要注意编排版面,版面要显得疏落有致,灵巧活泼。这些观点便成为《新民报》很初的风格。 陈铭德毕竟是一个书生,他很缺乏的其实是政治斗争的经验。随着“九一八”事件的发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靠前靠前的形势都日趋复杂,一张报纸确定怎样的言论方针,如何对靠前靠前大事发言,成为陈铭德考虑很多的问题。言论报国,如果言论发生偏差,不但报不了国,而且会让报纸死无葬身之地。陈铭德迫切地感到自己需要一个志同道合的助手为他廓清迷雾,为他掌握航船的方向。     ……

#现在前往

精选留言

陈铭德,邓季惺,新民报,报人
sample
2021-03-22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