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全12册)/今注本二十四史/(晋)陈寿撰杨耀坤揭克(三国志)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入宋后任中书侍郎。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他为之作补注。为了注释《三国志》,裴松之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保存了《三国志》失载的许多珍贵史料。 许嘉璐(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

《今注本二十四史》是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都有重大意义的项目,这部书将是一个丰碑,既是史学的丰碑,也是中华文化建设的丰碑。它将起到桥梁的作用,一个是古今的桥梁,一个是中外的桥梁。



高占祥(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文化促进会)

《今注本二十四史》有三大特点:一是它体现了建国之后史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这些成果是靠前的;二是它结束了二十四史中后二十史有史无注的状况,把对二十四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三是它为世人提供了一个更为简明、更为、更为准确的版本。



于友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华文化促进会副)

《今注本二十四史》之所以交由巴蜀书社出版,理由有三:一是《今注本二十四史》是由巴蜀书社上报的选题,并经总署批准列入重点出版工程项目;二是巴蜀书社是一家值得信赖的、出版古籍整理大型工程有经验的出版社;三是四川出版界是一支可依赖、特别能战斗的方面军,由他们牵头来承担这项重大出版工程,令人放心。



柳斌杰(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

《今注本二十四史》是古籍整理研究的一个空白点,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建设工程,对整个民族文化传承,对社会优选文化的建设,对于我们今天和谐文化建设,有重大意义。



何兹全(中国有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资历教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顾问,中国先秦史学会、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等学会顾问,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学术顾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

自清乾隆朝廿四史形成数百年来,对廿四史有三次大的举动。靠前次是20世纪上半叶整理出版百衲本《廿四史》,第二次是倡议、亲自组织校勘标点《廿四史》,第三次就是这一次组织的对《廿四史》的今注。它不但全面地继承了前两次大行动的学术成果,而且将对《廿四史》的整理、研究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相信经过锤炼它必将成为我国廿四史的一个传世本。根据当前学术界及社会状况,可以推测将来数十年甚至百年以后,不会再有人对此进行同等规模的工程。



陈祖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今注本二十四史》是我们这一代史学工作者对中华民族文化建设所做的功德无量的事情,嘉惠学林,泽及后世,将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人文保障。以出版的《梁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保守地估计,至少50年没有人能够撬动《梁书》的研究成果。 由巴蜀书社编辑出版的《今注本二十四史》,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立项的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是《二十四史》继乾隆殿本、商务百衲本、中华点校本之后,第四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成果。填补了《二十四史》有史无注的学术空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二十四史》学术整理的四个阶段
1.清乾隆年四十九年,抢先发售完成《二十四史》的系统整理,其成果是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史学界称之为殿本。
2.20世纪30年代,张元济先生在殿本的基础上组织整理增补勘校,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的《二十四史》,史学界称之为百衲本。
3.新中国成立之后,由倡议,亲自部署,由中华书局在殿本和百衲本的基础上重新勘校并加上标点,历经20年出版的《二十四史》,史学界称之为点校本(标点本)。
4.21世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立项,由有名史学家张政任总编纂,汇聚数百位史学专家集中整理,系统注释。由巴蜀书社编辑出版的《二十四史》,史学界称之为今注本。
二、《今注本二十四史》的特点
1.抢先发售今注,填补二十四史有史无注的空白;
2.博采众长,在前人的基础上汇集当代数百位史学专家的近期新研究成果和近期新考古发现;
 3.史家注史,客观公正地还原历史真实面貌;
 4.繁体横排,便于当代读者阅读
 5.研读原著的推荐工具。 同以往版本相比,《今注本二十四史?三国志》具有如下特点:
1.    史家注史
    与传统的注音、释意与白话翻译不同,《今注本二十四史》的特色在于史家注史。“今注本”不追求一词一义的杂芜注解,而在于理清历史脉络,对关键问题进行考辨论证,为研究者提供快速了解学术研究动态及准确把握历史事件提供方便。同时,也因其高质量的学术价值成为后来研究二十四史不可或缺的推荐资料。《今注本二十四史?三国志》,力图以新的角度、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为《三国志》创造出一套代表当代学术水准的现代善本。
2.底本校勘
本书以中华书局校点本为版式底本,再与百衲本、殿本、卢弼《集解》本及部分中华再造善本相互校勘,择善而从;同时,在具体校勘中,还利用了《艺文类聚》、《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建康实录》、《群书治要》、《续后汉书》等。
3.繁简选择
本书一般语词不注,难解者及易生歧义者则注释。异体字、假借字、避讳字,若所校四种版本中有一种作正体字者,则径从该本,不再出注;若四种版本皆同,则不改字,并注明异体字之正字、假借字之所通字、避讳字之避讳原因。校增字用方括号之,校删字用圆括号括之。
4.内容把握
(1)典章制度
对于此部分作扼要说明,需要追溯沿革以说明问题者则溯其源流,非引原文不足以说明者,则引原文。
(2)职官名称
本书主要参考《续汉书?百官志》、《晋书?职官志》、《宋书?百官志》、《通典》、吕宗力主编《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出注。
(3)人名地名
三国以前人名,不常见、不加注有碍于理解者,据本文所需作简要注释。三国时的人名,凡本书有传或附传者概不作注,不碍理解阅读者也不作注;若需注释者,其事迹较集中地叙述于本书某传或裴注中,则只注明见本书某传或裴注引某书;如在本书无集中叙述者,则作简注。地名主要参考《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博采众家
本书所注,广泛采用前人研究成果。如陈景云《三国志辨误》、赵一清《三国志注补》、卢弼《三国志集解》、张元济《三国志校勘记》、周一良《三国志札记》、吴金华《三国志校诂》、赵幼文《三国志校笺》等。此外,引用了考古领域的研究成果。

#现在前往

精选留言

三国志,12册,注本,二十四史
sample
2021-01-14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