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祁连县简介

祁连县,地理坐标为东经98°05′35″-101°02′06″,北纬37°25′16″-39°05′18″,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东与门源县、大通县接壤,南与海晏县、刚察县相连,西与天峻县为邻,北及西北与甘肃省酒泉市、肃南县、民乐县、山丹县为界。“祁连”是古匈奴语,意为“天山”,是青海北部的天然屏障,古为羌地,是通西域之要道,丝绸之路南线经于此,北出扁都口与甘肃省接壤,古有“青海北大门”之称。县域东西长180公里,南北宽186公里,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祁连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主要有藏、蒙、回、撒拉、土、汉族,全县4万人,少数民族占76%。
【自然资源】
天境祁连,资源丰富、物华天宝 这里是青海的重要白藏羊和藏牦牛生产基地,全县可利用草场达到1508.8万亩,年产优质肉类1万余吨,藏系品牌牛羊肉、羔羊肉味美鲜嫩、营养丰富、绿色环保,是肉中珍品、古之贡肉,祁连大白毛堪与藏羚羊绒相媲美,具有弹性好、强度大、富光泽、易染色等优点,是长毛绒、地毯纺织首选而又必选的上等原料,被誉为地毯毛之冠。这里矿藏资源丰富,被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中国的乌拉尔",主要有石棉、煤炭、铅锌、锰铜、石英石等40多种500余处矿点。祁连石棉储量大、棉质好,素有"味精棉"之称,可与加拿大魁北克石棉相媲美,是全国唯一可湿法生产的优良棉种;这里是青海省重要的产煤区,煤炭储量大、煤质好,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里也是黑河、大通河、托勒河"三河"源头,是青海东北部的水塔,年径总流量23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56万千瓦
地名由来:县因地处祁连山而得名。因祁连山而得名
【行政区划】
祁连县辖3个镇、4个乡、45个村(牧、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8万人,有汉、藏、回、蒙古、撒拉等1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8%。各乡镇是八宝镇、峨堡镇、默勒镇、阿柔乡、扎麻什乡、野牛河乡、央隆乡。
八宝镇 城东社区,城西社区,新城区社区,西村,东索台村,东村,白杨沟村,宝瓶河村,冰沟村,高楞村,黄藏寺村,卡力岗村,拉洞村,拉洞台村,麻拉河村,白土垭合村,下庄村,营盘台村,夹木村,牧民委员会
峨堡镇 峨堡村,牧民委员会,白石崖村,牧民委员会,黄草沟村,牧民委员会,芒扎村,牧民委员会
默勒镇 老日根村,牧民委员会,才什土村,牧民委员会,瓦日尕村,牧民委员会,多隆村,牧民委员会,海浪村,牧民委员会,扎沙村,牧民委员会
扎麻什乡 鸽子洞村,地盘子村,郭米村,河北村,河东村,河西村,棉沙湾村,夏塘村
阿柔乡 草大坂村,牧民委员会,青阳沟村,牧民委员会,日旭村,牧民委员会
野牛沟乡 边麻村,牧民委员会,大泉村,牧民委员会,大浪村,牧民委员会,达玉村,牧民委员会
央隆乡 托勒村,牧民委员会,夏尔格村,牧民委员会,曲库村,牧民委员会,阿尔格村,牧民委员会
【历史沿革】
县因地处祁连山而得名。古为西羌游牧地域,峨堡古城、三角城,扎麻什郭米、夏塘台、默勒等地区为早期西戎(羌)人居住、游牧的主要地域;大斗拨谷(今扁都口)关隘险峻,为屯戎守关之地;郭米等地水草丰美,气候宜人,且有铜、铅锌、煤炭矿藏之利,为冶炼兵刃之佳地。西汉时属匈奴右地(前174年),匈奴王冒顿击败月氏(支),部分月氏胡迁居祁连山南麓,号称“小月氏”。前121年,大将军霍去病出兵河西走廊,迫使匈奴势力退出祁连山。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兵平羌,依山为塞,筑汉代鲜慰塞古城于今峨堡至八宝18公里处。东汉末年,祁连属西平郡辖地。晋时,祁连曾成为南凉政权属地。南北朝(420—589年)属吐谷浑王国辖地。隋大业五年(609年)炀帝巡视西平,大破吐谷浑置西海郡,祁连为西海属辖。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吐蕃灭谷浑,祁连地属吐蕃统辖。宋徽崇宁二年(1103年)宋军占青唐城,置西宁州,祁连地区为西宁州属辖。元代,祁连县地仍属西宁州辖地。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西宁州改西宁卫,祁连为宁卫辖。清雍正二年(1724年)设大通卫,祁连东部为大通卫辖,其余地区为蒙族游牧地隶西宁办事大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清政府设大通县,祁连东部归大通县辖,余地仍隶西宁办事大臣。(1929年)属门源县辖。1939年由门源县析置祁连设治局,驻二寺滩。1951年9月13日省政府决定改祁连设治为祁连地区人民行政委员会,驻八宝。1952年10月1日省政府决定改祁连区行政委员会,为祁连自治区人民政府,仍由省府直辖。1953年11月24日改祁连自治区为祁连县人民政府,归海北藏族自治区统辖。1955年6月18日,改祁连县人民政府为祁连县人民委员会,同年海北藏族自治区改为海北藏族自治州后仍辖祁连。1980年8月12日撤销革命委员会,恢复祁连县人民政府,1987年迁至八宝。
1999年末,祁连县面积15610平方千米,人口44038人,其中藏族占25.84%,辖8个乡
2000年,祁连县辖1个镇、7个乡。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5号文批复:撤销多隆、默勒2乡,合并设立默勒镇;撤销峨堡乡,设立峨堡镇。
2005年,祁连县辖3个镇、5个乡:八宝镇、峨堡镇、默勒镇、扎麻什乡、阿柔乡、野牛沟乡、柯柯里乡、央隆乡。
2006年8月,撤销柯柯里乡,并入野牛沟乡。

祁连县气候概况


地处祁连山南麓中端,祁连山由西北向东南横贯全境,托勒山横亘于县境中部。走郎南山、托勒南山、大通山绵延其间。黑河、八宝河、托勒河、默勒河流贯境内。属大陆性高寒山区气候,年均温1℃,年隆水量为270-600毫米。历年极端最低气温-31℃,最高气温26.0℃。年降水量为270-600毫米。

#现在前往

精选留言

海北,祁连县,简介
sample
2019-02-18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