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共和县简介概况

共和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地理坐标为东经98°54′-101°22′,北纬35°46′-37°10′之间,素有“青藏咽喉”之称,秦汉为羌族游牧区,412~663年建第一个封建王国。1929年设共和县。北靠位居中国最美五大湖之首的青海湖,南临“母亲河”---黄河,东以日月山与东部农业区为界,西与青海青南藏区毗连,县辖11个乡镇,99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3.4万余人,有藏、汉、回、撒拉、蒙古族等22个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0%,有可利用草场1876.16万亩,耕地45.76万亩,全县平均海拔3200米。量15亿立方米。经济半农半牧。
【自然资源】
水利资源:全县常年有水的河流, 沟道195条,总流量为23.07立方米人/秒,年平均流量大于0.15立方米/秒。县境内有大型水利枢纽龙羊峡电站,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瓦,年发电量60亿千瓦小时。县内温泉均集中于恰卜恰河下游,已探明水温高于23℃的有12处,最高的水温为43℃。现已开发龙羊峡镇境内的麻尼磨合北山湾热水游泳娱乐项目。
矿产资源:县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储量2.16亿立方米米的花岗岩矿,主要有石棉红、五莲花等品种;有储量10亿立方米的大理石矿,主要有汉白玉。墨玉、墨白花、龙卷云。雪花白等10多种。另外还有铁、铜、镍、铅、锌、金、砷、白云母、石灰岩、水晶等矿种。切吉牦牛沟金矿贮量达4438吨;倒淌河铜镍矿矿石贮量达50万吨。
生物资源:境内珍稀动物主要分布在鄂拉山区,青海南山和哇洪山等地,主要有马鹿、麝、猞猁高山雪鸡等,其中高山雪鸡被国家列为三类保护动物,中草药植物繁多,共有224种,资源量约为58117.42万吨,主要有羌活、大黄、甘草、麻黄、秦艽、雪莲等共和县牧产牦牛、犏牛、绵羊、马、骆驼,农产小麦、青稞、马铃薯等。其中畜产品属青海省之首。
地名由来:1929年以原属西宁县之上下郭密及湟源县之恰卜恰一带地方设共和县,故治在今县东南曲沟。1941年迁驻恰卜恰。1952年改设共和藏族自治区,1953年复改共和县。
【行政区划】
共和县辖4个镇、7个乡:恰卜恰镇、倒淌河镇、龙羊峡镇、塘格木镇、石乃亥乡、沙珠玉乡、铁盖乡、廿地乡、江西沟乡、黑马河乡、切吉乡。境内有:哇玉农场、湖东种羊场、巴卡台农场、安置农场。
恰卜恰镇 城中居委会,城西居委会,城北居委会,城东居委会,金安居委会,城南居委会,工业园居委会,次汗素村,东香卡村,西台村,尕寺村,下塔迈村,索吉亥村,西香卡村,上塔迈村,加拉村,乙浪堂村,上梅村,索尔加村,东巴村,加隆台村,下梅村
倒淌河镇 倒淌河居委会,哈乙亥村,次汗达哇村,拉乙亥麻村,元者村,东卫村,蒙古村,黄科村,甲乙村,黑科村
龙羊峡镇 第一居委会,第二居委会,龙才村,瓦里关村,龙羊新村,麻尼磨台村,阿乙亥村,次汗土亥村,后菊花村,多隆沟村,克才村,德胜村,曹多隆村,黄河村
塘格木镇 塘格木镇社区曲宗村,智德村,华塘村,达拉村,吾赫勒村,哈尔干村,加什达村,曲让村,黄河村,中果村,治海村,更尕村,浪娘村,金塘村,尕当村,东格村
黑马河乡 正却乎村,加隆村,然却乎村,文巴村
石乃亥乡 切吉村,尕日拉村,向公村,肉龙村,铁卜加村,鲁色村
沙珠玉乡 珠玉村,曲沟村,耐海塔村,治乃亥村,下卡力岗村,达连海村,种子村,上卡力岗村,上村,扎布达村
铁盖乡 马汉台村,委曲村,托勒台村,上合乐寺村,吾雷村,七台村,铁盖村,拉干村,下合乐寺村,拉才村,哈汉土亥村
廿地乡 廿地村,切扎村,拉龙村,羊让村,曲什那村
切吉乡 东科村,塔秀村,哇合村,祁加村,新村,莫合村,加什科村,乔夫旦村
江西沟乡 江西沟乡社区大仓村,元者村,上社村,下社村
湖东种羊场 工付队农业队畜牧队
巴卡台农场 巴卡台农场虚拟生活区
安置农场 安置农场虚拟生活区
铁卜加草改站 铁卜加草改站虚拟生活区
【历史沿革】
共和县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秦汉时期,青海湖周围是羌人的游牧地,“先零羌”活动的中心地带,即在青海湖东南岸。
西汉末年,王莽秉政,以金钱财物利诱羌人献西海(今青海湖)之地。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汉设置西海郡,治龙夷,又名龙耆(今海晏县三角城址),辖今共和县地区。新莽地皇四年(23年),王莽政权垮台,西海郡废,共和复归羌人。
东晋隆安元年(397年),鲜卑乙弗部落迁到青海湖滨,称乙弗勿敌国,共和为其辖地。义熙十年(414年),乙弗部落臣服于西秦,共和大部地区又属西秦王朝。
南北朝时,南宋文帝元嘉六年,北魏神嘉二年(429年),吐谷浑兵临环湖地区,乙弗鲜卑降并于吐谷浑,共和旋为吐谷浑地。梁大同六年,西魏大统六年(540年),吐谷浑王夸吕建都于伏俟城(今共和石乃亥乡铁卜加兰古城)。
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亲征击败吐谷浑,置河源郡与西海郡,今共和南部地区属河源郡远化县,治曼头城,址在今共和县切吉以东塘格木农场一带;北部地区属西海郡宣德县,郡、县同治于伏俟城。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唐军击败吐谷浑,封其慕容诺曷钵为河源郡王,从此,以共和在内的海南地区为中心的吐谷浑王国,成为唐帝国的藩属。咸亨元年(670年),唐将薛仁贵率军反击吐蕃北侵失败,吐谷浑亡国,共和全境陷入吐蕃。天宝十三年(754年),唐陇右节度使高舒翰攻占共和东南部黄河沿岸地区,在今龙羊峡西口设置金天军,不久重陷吐蕃。
宋代,共和地区为河湟吐蕃唃厮啰政权辖地。一度曾为宋积石军(治今贵德河阴镇)辖地。
元代,共和大部地区为吐蕃等处招讨司,贵德州地。
明代,共和南部地区属必里卫(治贵德),北属西海蒙古。
清代,共和地区为西宁办事大臣辖地。雍正三年(1725年),编青海蒙古为二十九旗,共和西部地区为和硕特西后旗牧地;中西部为南右末旗牧地;东部地区为辉特部南旗牧地。
民国三年至十七年(1914-1928),共和归蒙番宣慰使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11日在曲沟成立共和县,取“五族共和”之意。即将西宁县所属上郭密、下郭密和湟源县所属恰卜恰等地,划归共和县管辖。
1949年9月27日,共和县成立人民政府,直属青海省人民政府。
1953年海南藏族自治区成立后隶属自治区。
1955年自治区改为自治州,共和县为州属五县之一。
1999年末,共和县面积14364平方千米,人口124518人(根据青海省志),辖1个镇和12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111974人,其中:恰卜恰镇30833人、恰卜恰乡8124人、廿地乡3967人、沙珠玉乡6173人、英德尔乡4232人、铁盖乡5774人、曲沟乡7161人、东巴乡3987人、倒淌河乡11336人、江西沟乡5504人、黑马河乡4490人、石乃亥乡6038人、切吉乡8142人、龙羊峡3258人、塘格木农场2955人。
2001年1月9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6号文批复:撤销恰卜恰乡,并入恰卜恰镇;撤销倒淌河乡,设立倒淌河镇。
2002年4月2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2]29号文批复同意撤销龙羊峡行委,设立龙羊峡镇;撤销曲沟乡并入龙羊峡镇。调整后,共和县辖3个镇、9个乡:恰卜恰镇、倒淌河镇、龙羊峡镇、石尕亥乡、沙珠玉乡、英德尔乡、铁盖乡、廿地乡、东巴乡、江西沟乡、黑马河乡、切吉乡。
2003年末,共和县人口122845人。辖3个镇、9个乡,10个居委会,、93个村(牧)委会。
2006年8月,撤销英德尔乡,设立塘格木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原塘格木农场场部所在地塘格木,实行镇管村,体制;撤销东巴乡,并入恰卜恰镇。调整后,共和县辖4个镇、7个乡:恰卜恰镇、倒淌河镇、龙羊峡镇、塘格木镇、黑马河乡、石尕亥乡、沙珠玉乡、铁盖乡、廿地乡、切吉乡、江西沟乡。

共和县气候概况


地处青藏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青海南山、日月山、鄂拉山等山地。属高原亚寒带气候,1月均温-14℃,7月均温18.3℃,极端最高气温34℃,极端显低气温-23.8℃。年降水量300~400毫米。矿产资源有铜、白云母、铁、铅、锌、油气、大理石,其中大理石贮共和县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州属五县之一,是青海藏区人口较多、地域辽阔、畜牧业经济比重较大的一个县,区位优势明显,生态地位重要,战略位置突出,在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

#现在前往

精选留言

海南,共和县,简介,概况
sample
2019-02-18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