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学・中文系-作者:陈平原花城

阅读大学中文系》是《京西答客问》的续编,是著名学者陈平原将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答记者问和口述,加以修订结集成书。本书收录五十多篇答问,所收各文,作者略有修饰,并修改了大多数的标题,但已在文后注明刊出时标题,以便检索。本书以阅读大学中文系,这三个关键词为重点,作者通过答问的形式,对当前社会以及学界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写给现代人的解惑之书

把脉中国大学教育症结所在

重新找到阅读与学习的乐趣

读啥书?怎样读书?如何读大学?中文系有什么用?

读书人的问题,都在这本书里了

阅读大学中文系,这三个关键词,既是我近年演讲及著述的重点,也是媒体采访时最为关注的。这样也好,作为《京西答客问》的续编,本书终于有了正式的书名。除学术经历及时事话题外,书中大部分问答都是围绕这三点以及我已刊相关书籍展开的有评介,有补充,有修正,也有若干很不错的发挥。但总的来说,本书仍属学术普及与文化传播。

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京西答客问》的小引中,我谈及同是采访稿,因观察角度不同,可以是问答,也可以是答问前者属于新闻学,后者则与文章学接壤。作为中文系教授,你可以有自己的文章趣味;但答问毕竟不同于书斋写作,明显受话题选择、现场氛围、提问水平以及整理者趣味的影响。只是在正式发表或成书时,我有权加以增删与润色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在这个意义上,不说那些书面答问,即便根据现场录音整理的,也都不是原生态。在我看来,既然落在纸上,且作为文章传播,本身就有经营的意味。

本书所收52篇答问,北京媒体占了将近四成,上海、广州媒体并列第二,这既是我的生活环境决定的,也代表了当下中国传媒文化地图。并非时尚人物,我联系较多的是纸媒,偶尔接受电子媒体采访,惊叹其效率与容量,但不太适应其不落地的传播方式。

为了吸引眼球,不管纸媒还是电子媒体,都喜欢在标题上大做文章,或出奇制胜,或惊世骇俗。可怜我那些正儿八经的答问,原本不太好玩,被冠上了精彩的标题后,总感觉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对不起读者。此次入集,大都改回了原样,但在文后注明刊出时的标题,以便检索。所收各文,略有修饰,若改动较大的,我会在文后注明。至于答问前面的采访小记或编者按等,或保留,或删去,或裁剪,取决于其提供的信息量多少。

以下几篇答问,体例或生产过程有点特别,需略加注解。第一篇近乎口述史,那是歌手兼作家吴虹飞刚从清华毕业,在《新京报》上做的尝试。当初编《京西答客问》时曾犹豫过,这回决定收录,看中的主要不是内容,而是文体。2012年夏,听说我辞去了北大中文系主任,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约做专访。这次访谈,整理成四则短文,连载于《语言文字报》;后又剪裁成《怎么学好语文,怎么教好语文》(2013年6月19日《中国青年报》),这里用的是完整版。至于初刊《文艺报》的《学者风范与学人本色》以及初刊《同舟共进》的《在追摹时回味,在鉴赏处反省》,是湖南理工学院教授余三定及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李浴洋,分别接受相关报刊的邀约,根据我以往的文章及著作,精心剪辑而成的。张双庆教授是我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书时的同事,身兼《百家》杂志社社长,为我编的这期专辑,某种意义上是送行之作。唯一没列提问者姓名的《媒体、大学与政治》,是我在凤凰网读书会演讲后的答问,根据北大出版社提供的录音整理稿修订而成。

有机会将颇为芜杂的答问编辑成书,除了感谢当初的采访者、发表访谈的各家媒体,更要感谢花城出版社社长詹秀敏女士以及责任编辑。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2003,2009,2013)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大学何为》《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等著作三十余种。


#现在前往

精选留言

阅读,大学,中文系,作者
sample
2020-08-08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