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二:题淮阴侯庙十首

题解:淮阴侯庙是纪念汉初大军事家韩信的祠庙。

韩信(?—前196),淮阴(今淮阴市西南)人。初属项羽,继归刘邦,被任为大将。他善于将兵。被封为齐王、楚王,后降封淮阴侯。后为吕后所杀。他少年丧亲,家贫如洗,自今还留传着他在淮安遭受胯下辱和向原母乞食的故事。

一身作乱宜从戮,三族全夷似少恩。
汉道是时初杂霸,萧何王佐殆非尊。
愚翁解读:一身含着反叛暴动的因素,适宜从事杀敌之勇的事情,最后的结局却是遭到吕后对其诛灭三族,而且牵连全部族人,这种做法似乎是少了为人君的恩德。汉朝是在时代出现杂多的称霸形势中起家的,萧何辅佐汉王刘邦,如果没有韩信,汉王也不能走向最后的九五之尊。

注解:

三族:指父母、子、孙。一人犯罪诛灭三族。

据立大功非不智,复贪王爵似专愚。
造成四百年炎汉,才得安宁反受诛。
愚翁解读:从韩信能够依据自己的实力建立起卓著的大功来看他,并非是不智慧的人,以反复贪恋王爵的一面来看,他似乎专心于此事,有些不通情理。他创造性的军事才能,促成了四百年炎黄子孙大汉统一局面,天下才得以安宁时,反而受到诛杀。

生身既得逢真主,立事何须作假王?
谁谓祸阶从此始,不宜回首怨高皇。
愚翁解读:韩信生身既得逢到真正的英明君主,立身处世何须要追求作什么虚名的假王呀?谁说灾祸的阶梯是从此开始,不宜回首的事情是在汉高皇刘邦时就开始了。

一时韩信为良犬,千古萧何作霸臣。
彼此并干名教罪,罪犹不逮谓斯人。
愚翁解读:韩信也就是一只皇家的御用一时的良犬,萧何才可以称作千古霸臣。彼此并为朝廷出力而成名,而韩信的经历似乎在教育别人不再犯此类的罪行,虽说被朝廷说是罪人,犹然的不足之处是否定功绩而歪曲了此人。

韩信事刘原不判,萧何惑汉竟生疑。
当初若听蒯通语,高祖功名未可知。
愚翁解读:韩信为刘邦做事原是没有反叛之意的,萧何的疑惑使大汉朝天子竟然产生了怀疑。当初若是他真的听从谋士蒯通献计的密语,汉高祖的功名就未可知了。

注解:

蒯(kuǎi)通,本名蒯彻,因为避汉武帝之违而改为通。蒯通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是秦二世元年八月,当时武臣授命于陈涉北上扫荡赵地。汉四年十月,也就是五年后,蒯通再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也是韩信的帐下,当时韩信授命于刘邦引兵东,进攻齐国,还未渡平原就听到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投降。是韩信的重要谋仕。

虽则有才兼有智,存亡进退处非真。
五湖依旧烟波在,范蠡无人继后尘。
愚翁解读:虽然有才能兼有智慧,对于存亡进退问题的处理没有不慎重认真的。太湖依旧烟波在,像战国时期的范蠡能够功成身退,又造福天下被最后称为财神的人,在以后的历史中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

注解:

五湖:一般五湖指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古代的说法不同,如《国语》、《史记》中的五湖专指太湖,或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这里就专指江苏太湖。

范蠡:Fàn Lǐ(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另一说法为山东肥城陶山)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

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史书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若非韩信难除项,不得萧何莫制韩。
天下须知无一手,苟非高祖用萧难。
愚翁解读:刘邦若没有韩信难以除掉强敌项羽,不得到萧何没有人能抑制韩信。天下人须知道无此一手段和心机,如果不是汉高祖刘邦,使用萧何也难。

汉家基定议功勋,异姓封王有五人。
不似淮阴最雄杰,敢教根固又生秦。
愚翁解读:汉家基业开创议定功勋时,不姓刘的异姓封王的有五人。都不像淮阴王韩信最为骁勇豪杰的,敢叫他根基稳固恐怕又生出一个秦始皇了。

韩信恃功前虑寡,汉皇负德尚权安。
幽囚必欲擒来斩,固要加诸甚不难。
愚翁解读:韩信恃功欠缺考虑,汉朝皇帝有负道德尚有权衡天下初安定的因素。幽禁在前,会引起忿恨,必欲擒来斩首根除隐患,所以在以后要加罪于其他诸侯时,又有什么不能成立的难题。

若履暴荣须暴辱,既经多喜必多忧。
功成能让封王印,世世长为列土侯。
愚翁解读:若履历强盛的荣华,必须要向韩信那样能够接受强忍的羞辱,既经历得喜必有多忧。功成能让出封王的实权印,世世代代就成为位列疆土的侯爵了。

 

#现在前往

精选留言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二,淮阴
sample
2021-01-26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