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大师廖平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本书根据廖平经学原著,广采《廖平年谱》、《光绪井研县志》、门人子弟的评述及当代廖平研究的学术成果等方面的丰富资料,对廖平生平、交游及学术思想历程进行了精详的考辨,分析了廖平的经学理论由公羊学的素王改制说一步一步发展为大同理想社会学说。廖平的哲学思想及治学方式,通过他及他的弟子们传承和补充,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近代经学的“井研学派”。在文化理想、核心价值、治学方法和思维方式方面,给予蜀学以深远的影响。廖平所开创的“井研学派”在“推到一时、开拓万古”的学术自信方面,在舍小谋大,为学多变,先信后疑的治学思路方面,在讲才情,重感觉,重神悟,重想像思维品格方面,形成有别于其他国学学派的鲜明特性。“井研学派”在坚守文化信仰,融通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传统,与时俱进,创新学术方面,对于推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家世渊源本平凡  经师原是寒门生
    有着“国学重镇”之称的井研,虽然地处僻壤,但是自宋明以来,文风大炽,经史词赋,代有鸿儒。宋代四李,明季五胡,清代雷吴,人才辈出;而晚清经学大师廖平更为翘楚。
    廖平初名登廷,字旭陔,又字勖斋;后改名平,字季平,号四益,继改号四译,晚年更改为六译。清咸丰二年二月初九日(1852年3月29日)出生在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一个世世代代以农耕、商贩为业的贫苦家庭。
    廖平先祖廖万仕,是湖北麻城孝感乡李子坝人,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兄弟五人拖家带口,在随“湖广填四川”的人流中迁入了乐山。大哥去了马湖府,弟弟们去了良田沃野的峨眉坝子,而廖万仕则选择了偏远的井研县,看中了县东“川谷明媚”的狮子岩,于是卜居安家。廖万仕“挥霍有远志”,“晚年自为谱系,以诏其子孙”。然而有五个儿子的廖家历明至清,“四百年来无显者”。
    廖平二世祖是廖万仕第五子,名胜五,尤为贫困,以致乾隆年间廖家修族谱时,第五房派系的先祖中,三世、四世、五世、六世、七世居然姓名无考,穷得来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这在*常看重宗族血统的封建时代是*常丢脸的事情。
    到了十四世祖廖安现时,举家迁居廖家嘴。廖平高祖父、十五世祖廖乐行在《廖氏宗谱》中说廖安现“披荆斩棘,甘苦自肩,龙游虾戏,孤被欺嫌”,作为一个外来迁入户,要在原本就偏僻贫瘠的土地上生存,确实不易。尽管廖乐行辛苦劳作,经过十六世祖廖永昭至十七世祖廖正传,生活依然难以为继,于是又北迁仁寿县桃子沟。廖正传是廖平祖父,育有四子,廖平父亲廖复槐排行老四,字继诚,一字诚意,就是出生在仁寿县桃子沟的。五房派系在廖平之前,于廖氏宗族中一直是贫庸末支。
    大概在廖复槐少年时代,廖正传携四子又南迁回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廖复槐*为勤劳能干,他早年为人牧牛,年得千钱,仅勉强糊口。后来又得乡人夏某资助,农耕之余,学为小贩,逐渐能自给。虽然识字不多,但他头脑灵活,精明能干,经营过磨坊、糖果糕饼铺和小茶馆。廖平祖父廖正传去世时,虽家有四兄弟,但全靠廖复槐自营丧葬,不劳诸兄弟操心。廖复槐家尽管后来历经旱灾饥馑、战乱弃家、火灾焚屋,家宅都能毁而复建,同时还要抚育六个孩子,靠的就是他的艰苦奋斗与勤俭持家。
    廖复槐为人正直,虽然贫穷困苦,依然乐善好施、恤孤悯弱,深受乡人信赖。据光绪井研县志记载,乡人为保节、恤孤、宣讲、施慧、义冢而组织公会,轮到廖复槐做公会负责人时,大家都乐意捐钱,因为信任他而从不过问收支账目。尽管廖家也很贫困,但绝不将公会钱财据为己有。每到年终,都要拿出千钱,拆为几十束,到僻巷要道遇到有饥饿的人,就悄悄将钱丢在地上,叫他们去拾取买食,虽然读书不多,却也识得“志士不受嗟来之食”的道理。受父亲廖复槐言传身教的影响,廖平一生都不看重钱财,散尽千金,体恤贫苦。每到春节,都要叫人给宗族乡人银钱若干、谷粮若干;每到教职所在,都要捐资购书,助学才俊。以致他去世后,除万卷藏书外,毫无余财,子孙们只得举债营葬。后辈儿孙也因此而陷于贫困。
    廖复槐心地良善,虔诚敬神。每到伏腊家祭日,他都要沐浴斋戒,哀礼曲至,乡人都以他的礼仪为范式。廖平因不能背诵课业而被父亲勒令辍学后,农作之余,闲暇垂钓。一次垂钓前,他当着父亲廖复槐的面在祖宗牌位前祈祷,称若能钓得双鲤则复学。廖平果然钓得双鲤而归,廖复槐真心以为祖宗显灵,深信不疑,重新让廖平读书。廖平后来以双鲤堂命名他的书斋,算是对此事的纪念。
    当廖平考中进士,廖复槐因此被皇帝赐予文林郎衔,儿子们为他备上官服朝拜祝贺,廖复槐怎么也不肯穿,激动流泪说,我们廖家祖先世世代代从来没有人穿过官服,我何德何能穿此绚丽衣衫。布衣依旧,平民本色。在廖平殿试中榜后的第二年,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廖进士供养侍奉的廖复槐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五岁。
    廖平母亲雷贞慈,是世居井研千佛乡镇的名宦,福建台湾察院、江西布政使司雷轮雷翰林的族侄女。雷氏家族在井研被尊称为雷翰林,民间有十子九翰林之说。内阁侍读学士山东山西湖北按察使司雷畅,是雷贞慈从曾祖;翰林院编修武英殿纂修雷?霄是雷贞慈从祖。福建台湾察院、江西布政使司雷轮则是雷贞慈的族叔。勤劳善良的廖复槐三十岁时才迎娶到了雷贞慈为妻,雷贞慈比廖复槐小十岁,时年已届二十岁,两人在当时都已是名副其实的大龄青年了。雷贞慈的父亲是犍为尖山子(现属荣县)的贫苦佃农,虽为雷轮之族兄,但雷轮是当时著名的清官廉吏,丝毫没有惠及同族。雷贞慈家道衰贫,出嫁给同样贫困且年长十岁的廖复槐,也算是门当户对而情理之中。这个成长于家道衰落的诗书宦门的女子却因家贫而能吃苦耐劳,知书达理、温柔贤惠,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给予了廖平极深刻的影响。当廖平因家极贫,无力负担私塾先生学费而辍学时,她极力说服丈夫,发动廖平兄长助力;自己在煮饭时,从米中撮一杯米另放一处,积攒至一升就献给老师作为廖平学费。这个后来被诰封为雷太宜人的淑德娴女,为了她*爱的两个“四先生”(丈夫排行老四,廖平也排行老四),经常日纺纱线夜纳鞋,用一手漂亮的做鞋功夫,卖鞋补贴家用,资助学费。正是由于母亲的鼓励与支持,廖平才能学有所成。以致金榜题名后,廖平放弃外放做官而改请教职,以便能侍奉雷太宜人,报答父母辛苦养育之恩,廖平也成为井研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其影响所致,不止于日常,更在其学术思想:廖平在其著作《伦理约编》中说*国之所以*进于西方,*重要的一点就是*国以孝立国,是文明进化的明证。
    P18-20

#现在前往

精选留言

经学,大师,廖平
sample
2020-09-20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