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

董上德,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史、戏曲史研究,尤重于对小说、戏曲互渗互动关系的研究,代表作有《元曲精品》、《古代戏曲小说叙事研究》、《屈大均》等。 董上德编著的《苏曼殊/岭南文化知识书系》从苏曼殊的悲凉身世说起,继而讲述苏曼殊在日求学、浪迹多地及与革命志士交往的故事,并简略介绍苏曼殊的诗歌、小说、译作等成就。作为通俗读本,本书利用有限的资料对苏曼殊的一生作了基本的陈述介绍,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独特的苏曼殊形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苏曼殊》:《苏曼殊》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苏曼殊》中叙说了苏曼殊的家庭背景和出生,以及奇特的身份和多彩的人生经历。《苏曼殊》反映了苏曼殊是一位情僧,是一位诗僧,是一位画僧,还是一位爱国的革命僧人,生动地刻画了这位半僧半俗奇特人物的奇特人生。他的多彩一生也将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感慨和耐人寻味的思考。     横滨是苏曼殊的出生地,这个距离东京不太远的城市,聚居了不少华侨。在苏曼殊重返此地之前,横滨已经是中国革命志士密谋革命的地方之一。孙中山1897年离开英国,途经美国、加拿大,于当年8月16日抵达横滨,住进广东新会人、兴中会成员陈少白的寓所。就在这里,孙中山结识了日本义士宫崎滔天,并从此展开了一系列密谋起事的活动。
     横滨的大同学校是当地在日华侨宣扬爱国精神的基地。学校规定,每天下课后,学生们都要唱一首歌:“国耻未雪,民生多艰;每饭不忘,勖哉小子!”以此鼓舞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危难意识,培养学生关注民生、服务社会的志向。苏曼殊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接受中文教育的。由于学校中有康有为的弟子,大同学校也流行着“尊孔”的风气。康氏弟子主持每一个星期天的礼拜孔子的仪式,规定学生们必须在孔子像前跪拜。苏曼殊就是在这样的传统教育中深受熏陶的。
     1900年,苏曼殊完成了大同学校乙级班的学业后,升读该校甲级班,除了继续学习中文外,还学习英文。他早前在上海时已有英文基础,加上大同学校的英文训练,其英文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当年,沙俄武装侵占中国东三省,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血腥事件,如“血洗海兰泡”、“火烧瑷珲城”等,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义愤。沙俄意图将中国东三省变为“黄俄罗斯”,气焰嚣张,令人发指。直至1903年,沙俄大批军队仍然盘踞在东三省,无视在1902年4月订立的《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不仅不愿撤军,还于1903年4月撤出期限前提出七项无理要求,意图在东三省长久享有特殊权益。
     从1900年至1903年,这一阶段在苏曼殊的人生经历中有着特殊意义。
     一方面,他继续完成在大同学校甲级班的学业;其后与同学张文渭一起转人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中国留学生部,为升读大学做准备;又于1903年春季人振武(成城)学校学习初级陆军技术。而在大同学校甲级班学习期间,他曾经私下离开横滨,回到广东,一度浪迹于多个寺庙,如新会崖山的慧龙寺、番禺的海云寺、广州的蒲涧寺,与佛家结缘,曾有剃度之举,以此排遣心中苦恼,却尘心未泯,以致犯戒被逐,不得已返回横滨,再次人读大同学校。

#现在前往

精选留言

苏曼殊
sample
2020-12-17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