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普蕾的爱恨生死

伊丽莎白·威尔森,出生于伦敦,曾在英国、中国和美国求学,后来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与罗斯托罗波维奇学习大提琴。回到伦敦之后,她开始了演奏与教学生涯。她也写作关于音乐和音乐家的书籍,包括1994年在英国和美国出版的一册萧斯塔柯维契的传记《追忆萧斯塔柯维契》。 让所有爱乐人难以释怀的伤感名字金发飘飘的大提琴女神电影《她比烟花寂寞》女主角《杜普蕾的爱恨生死》英国天才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很完整生命记录杜普蕾灵魂伴侣丹尼尔?巴伦博依姆专享授权传记随书附送杜普蕾催泪代表作《殇》欣赏(扫码试听) 普通大众 伊丽莎白·威尔森著的《杜普蕾的爱恨生死》描写了杜普蕾从活蹦乱跳的小女孩到长大成.人的变化,以及她和充满魅力、才气横溢的巴伦博伊姆两人的婚姻历程。以感性的陈述对于杜普蕾的殒落——当她无法再演奏、勇敢对抗多发性硬化症的摧残——做出总结。本书经过杜普蕾的夫婿授权,是杰奎琳·杜普蕾很完整的生命记录。     靠前章  天赋异禀
    音乐天赋很可能在人一出生就自然展现出来;音乐是天生且内在的东西,它几乎不需要从无到有的滋养,也不需要来自生活的任何体验。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神童现象一直是奇迹的来源。倘若不揣测神童的才华有赖于神的眷顾(歌德就是这么猜测的),人们还真无法解释神童幼小时的超凡才华来自何方,例如莫扎特。在莫扎特一生中,聪颖早慧无疑是他成熟期灵感创作的先兆。不过,神童展示其早熟的精湛技艺,常常让人赞叹不已;等到这些神童长大成人后,总难免让人们早先的期望变失望。一名小音乐家,唯有其创作天赋融人精准的直觉感知,并凭借体悟深刻情感的能力而得到丰富时,才有可能成就超凡脱俗的一生。
    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的音乐天赋早早就显露了出来,他描述过神童充满激情的内心世界与受限的生活经验之间奇特的失衡情境:“我是个孩子,却懂得很多,体会到十分丰富的情感,但这保证不是学来的!我感悟到生活中的悲情,感受到抛弃、丰富与提升等情感,但在外在世界里,我并没有经历过这类情感遭遇。”。梅纽因后来深有感悟地这么说,视自己这种情感上的早慧多少也局限了他自己早年的演奏发挥。成长成为一名艺术家,就意味着要将这些直觉情感与真实生活的体验结合起来,这是神童青春萌动期一段必经且艰难的自我提升历程。
    杰奎琳?杜普蕾十六岁时才开始自己的公开演奏――与大多数神童相比,算是起步较晚的了。尽管如此,杰奎琳的音乐天赋很早就显露了出来,在她身上,是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而不是早慧的精湛琴艺,确定了她的天赋异禀。杜普蕾的母亲爱丽斯?杜普蕾仍记得,杰姬四岁那年,头一回得到一把大提琴――那是一把全尺寸的“大家伙”――小杰姬兴奋得高声嚷道,“噢,妈妈,我太喜欢我的大提琴啦”。爱丽斯听在耳朵里,警觉到这么一句小孩话已饱含着“强烈而丰富的情感”,不由心感震惊,隐隐觉得自家这小女儿将会终生投入到对音乐和大提琴的热爱之中。也的确是爱丽斯的功劳,是她即刻慧眼辨识出小杰姬的不同寻常,与此同时,作为母亲,她时时在意且呵护有加,小心培育着自家这个小女儿,颇有节奏地让小杰姬的才华逐渐崭露头角。
    实际上,杜普蕾相对较晚才亮相音乐演奏会,杜普蕾家人和老师对杜普蕾崭露头角的时机选择是有过一番权衡的,这是部分原因所在。再就是,英国人向来不推崇向公众推销小音乐家的做法。与梅纽因儿时登台大获成功的演奏生涯十分不同,乔治?马尔科姆,英格兰出生的钢琴家和大键琴家,就记得自己曾遭遇过刻意阻拦、不准演出的艰难境况。虽然马尔科姆的父母和老师很早就发觉小马尔科姆的音乐才华,但并不想翻版他们看在眼里的那类外界明目张胆盘剥神童的现象,比如,还是小男孩的梅纽因,乔治的同龄人,就不得不承受这么一种盘剥。
    英国人讨厌过度推销神童做法的态度,与欧洲大陆积极推销神童秀的传统恰好相反。爱丽斯?杜普蕾乐于再三说道这么一件逸事:很可能因为英国人与欧洲大陆人的这种差异,一次,在大提琴大师帕布罗?卡萨尔斯的采尔马特大师班的一堂课上,年仅十五岁的杰姬激情四射地精彩演绎了圣桑的《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卡萨尔斯这位大师竟然没猜出杰姬其实是地道的英国人。(P1-2)

#现在前往

精选留言

杜普蕾,爱恨,生死
sample
2020-11-04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