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的张爱玲

徐佶周,自由写作者,陕西人。曾获天涯虚拟社区散文天下“十大写手”奖励。天涯社区ID:长河饮马。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在《菩提树下的张爱玲》中,作者徐佶周凝望世界,隐忧萦怀,追求文学美感,创作鲜活的文本,并且引入戏剧和纪录片等元素风格,力图与以往的散文体例区别开来,真实地传达出内心的羞耻己得意、困窘和张狂、敬畏与把玩,从而形成了这种内容丰饶、形式灵活、立意深远的新阅读
《菩提树下的张爱玲》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2.鱼比我们多懂些什么
    不知道鱼是怎么得到的消息,远山的河道靠前次围堰做起了池塘,水积起来形成了浅湖,奇怪的是立即就有了鱼。鱼籽是像草籽一样,随风吹来的吗?这里的鱼生长了三年两年,有的一乍长短,巨口细鳞;有的不足半寸,通体透明;几乎有了一个家族一样大小排列极有秩序的规模了。
    但远山里的湖水毕竟因为少雨就枯竭了,鱼们在越来越少的水里摆动挣扎,很后不免都被拎出水面,不论长短大小,都充当了山里人餐桌前的一顿牙祭。生而为鱼,很终难免把人的肚腹当作了坟墓,倒也适得其所吧?不知道是人腹为了鱼的归宿而设,还是鱼必将投人腹而去,人把它看作命运,鱼也把它看作命运,人与鱼,都各自得到了安妥吧?
    所以山里人吃鱼,也没有什么讲究,整只的剖了,放在铁锅里面。山里人并不擅长鱼的烹煮吃法,以煮猪煮牛的经验,把青椒茴香麻苗葱棵蒜瓣一并剁剁切切,不由分说地推到铁锅里去炖得翻翻滚滚,然后倒扣在大盆里,热气霎时蒸腾而起。端到桌前,一家子人都使长箸划去,几下子,就捞光得只剩鱼骨架了。
    倒是南方大泽边的那些一生都靠杀死鱼而活下去的渔夫,他们在收拾一尊大鱼前祷告的唱辞,显得有些作张作致了。他们用极难懂的方言,和着宗教一般虔诚的调式,吟咏了长长的诗文之后,才从身后极快地亮出刀刃的咒符。这远不如山里人来得坦白,人与鱼,都各自安于天命,食鱼就快刀斩了吧,不让它受那钝刀慢割,然后将鱼的肉身,囊括于自己的肚腹,来消受那一种充盈之实。
    唉唉,对一只鱼优选的怀念和尊重,何尝就不是多放姜丝呢?
    那些鱼都不用张网而很终一尾不剩地来到灶台前,围堰里的水很终漏得无影无踪,湖底干涸而龟裂,像一只烘烤过度的焦黄比萨。水的消失也同时消失了水面的影子,鸟翔浅底鱼在天的场景,一下子就遥远得像一个海市蜃楼。水底枯柴上的青苔转眼就从绿色变成灰褐,随风飘飘荡荡了。湖底淤积的肥泥也在很短的时间里,长满了一丛一丛的毛拉子草,野鸟开始在里面神秘地出出没没,忙碌着做窝生蛋,繁衍生息了。
    池水仿佛一个梦境,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山野里的人们本来对于浩大的水面心存隔膜,池水消失后也就很快丧失了记忆。一些庄稼人把毛拉子草占领的湖底清理出部分来,种了苞谷或者黄豆,都获得了好收成。一些孩子潜到毛拉草丛深处,掏到了十只八只的鸟蛋,都是五彩斑斓的美丽蛋壳。
    山野少年从课本里知道鱼是靠鱼鳔里的空气来控制沉浮。但鱼沉在水底,是怎么在需要上升时,神奇的立即就有了需要的空气呢?课本里也没有说这空气从哪里来,少年来到已经空无一鱼的堰塘里,奇怪的是长满了荒草的堰塘里竟然传出了歌声。
    听得出这是从鱼的圆形嘴巴里发出的天籁一般的齐唱,初以为这是鱼对埋葬于人的肚腹而生出了悲愁,而于原野上唱出的祭歌,但唱声仿佛具有了一种天经地义、向死而生的澄明,优美而整齐,隐约而神秘,灿烂透明,如歌如颂如诗,亦如梵唱。
    可是该死的夏季里总是在溽热的午后开始聚集乌云,雷声隆隆,闪电像芒刺一样划破安宁。随即,硬币大小的白雨点,漫天盖地扑落下来。庄稼人还来不及从田垄里的青纱帐里奔回家去,石崖上就悬挂下来一个黄色的瀑布了。于是,不久之后围堰里就又重新积了深水,又可以映照天光山色,重新成为一个小小世界了。
    白茫茫的积水淹没了庄稼里占据的领地,农人站在湖岸,为失掉禾苗的收成而叹息不已,而同时惋惜起山里经历了长久的干旱,就算已经重新积了新湖,也不可能再有鱼的繁衍。但是,在他拼命用锄头掘开湖岸而不得的时候,突然就发现毛拉子草棵里,已经又有银银的小鱼。
    是以前的鱼,已经将鱼子播种而挂放在了毛拉子草上,人虽不知,鸟亦不知;虽经三年,鱼卵寒暑不死,旱淋未尽,很终在一场大雨里又重新得以孵出,在新蓄积起来的湖水里,亮银银活出一番鱼的生命和运程了。而农人们也终于明白,鱼为什么在被竹篱一尾不剩的捞出时,仍然一直大睁着像微笑着的眼睛。
    P3-6

#现在前往

精选留言

菩提树,张爱玲
sample
2020-11-18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