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是信息的载体:印刷术推动古代文明

信息的远距离传输,即便在需求并不太多的古代,人类的这个愿望也一直存在。为此,智慧的古代人民绞尽脑汁开创了很多远程传输的方法,比如狼烟、烽火、驿站快马和信鸽。

西周时期,用烽火台传递信息的方法已经成熟:从国都到边境,沿途建立烽火台,用于军事信息传递。当有敌人入侵时,哨兵会点燃烽火,让周围城池的守卫军队看到,他们再依次点燃烽火,将信息进行远程传输,援军便及时奔赴前线支援。毫无疑问,它是当时国家军事要塞,事关生死存亡。

穿过历史烟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流传至今。周幽王的宠妃褒姒不爱笑,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听信奸佞之臣虢石父的谗言:点燃烽火。狼烟四起,诸侯一见,以为天子告急,迅速率重兵前来救驾。到了以后,却不见任何敌军,只看到周幽王与褒姒在饮酒作乐。群臣慌乱,此场景被褒姒看到,不禁一笑。周幽王大喜,此后多次用同样的方法取悦褒姒。于是,狼来了的故事上演,后来敌军真的攻占国都镐京,烽火台点燃狼烟救急之时,却没有人再来,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灭亡。这是古代远程信息传输最经典的故事。到了印刷术时代,人类社会实现的不仅是远程传输,还有信息的大量传输。

印刷术的产生,离不开造纸术的发明。在使用笨重的简牍过程中,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文字载体以进行更为便利的信息传递。最早的纸以破布、旧渔网和麻绳头为原料做成,这种纤维纸由于做工粗糙,无法用于记录书写。到了东汉中期(公元105年),蔡伦用树皮对原有的纸进行了改良,制作出著名的“蔡侯纸”,并予以传授,使之从河南向各地流传。

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历史在变革的同时,也为文化发展带来一个又一个黄金时代。春秋战国,哲学思想百家争鸣;两晋时期,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为代表,作品不断,也由此推动了书画用纸的大力发展。这时的造纸原料加入了麻和楮皮,提升了书写纸的质量。

唐宋时期,诗词鼎盛,竹纸兴起,在文人墨客中大受欢迎,纸张种类也走向了多样化:除了竹纸,还有麻纸、皮纸、藤纸,且制作技艺不再单一。原料的选择也扩大到了竹浆、稻秆和麦草。
由于造纸术的发明,信息记录的成本大大降低,《史记》等作品的传播速度终于得以提高,人们可以手抄图书将其流传下去。

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技术已经非常发达,纸张质量上乘、品种繁多,加上人们希望信息可以传得更远,为第三次信息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历史在不断演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息传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印刷术呼之欲出。
基于印章雕刻的灵感,我国最早使用雕版印刷术,以坚硬的木头为原料雕刻出反字,再着墨、刷抹。这种印刷术所成之书样式精美,现留存下来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雕版印刷品依然还能被现代人所看到,一些博物馆也设有雕版印刷体验活动供游客亲自操作,以体会中国古代技艺的精湛。比起手抄书册,雕版印刷术无疑大大加速了书本成品的制作速度,提高了信息传输效率。然而,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每一种书必须雕刻一套印刷版,成本高,占用空间大,而且印刷色料容易混杂,导致色块界限分明。为了解决雕版印刷所造成的各种问题,有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平民发明家毕昇用胶泥首创活字,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解决了雕版印刷术的弊端,并且可以反复使用,排版比之前更为灵活。基于活字印刷术的技术思路,元代王桢以木活字替代胶泥活字,又发明出轮转排字架,之后又陆续有了锡活字、铅活字等等。活字印刷术的产生,让信息革命再次发生重大转折。得益于宋元时期的中欧文化交流,活字印刷术逐渐流传到了欧洲,进而引发全世界信息传递技术的变革,古代文明盛况空前,传统出版体系也正式形成。

印刷术起源于中国,量化使用却在西方。
当我国唐朝的麻纸技术传到西方国家之后,成本昂贵的羊皮纸逐渐被廉价的麻纸取代。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当中国逐渐走向闭关锁国之时,西方的工业革命却强势兴起,造纸技术从手工制作发展成机器生产。当印刷术流传到西方以后,西方人开始想办法使之量化。1455年,德国人谷腾堡发明铅活字,之后成功实现机器印刷技术,信息传递效率取得了质的突破。所谓时势造英雄,印刷机器的大量使用,恰逢欧洲文艺复兴。自此,欧洲经济、科技、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呈爆炸之势,迅速席卷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为丰富人类世界文明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

印刷术的发达,将信息进行大量远距离传输,使承载着知识内容的书籍得以批量生产,快速流入社会。成本的下降,使平民百姓得以从书籍中获取知识和思想。在没有电视,甚至连电都没有的西方社会,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主要来自书本、报纸和信件,并通过书籍里承载的信息内容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

当英国戏剧成为文学主流之时,戏剧作家大量涌现,剧本也编辑成书出版,进入大众视野。经过黑暗的中世纪和晦暗的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岁月,处于乱世中的人们靠阅读书籍聊以慰藉心灵,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戏剧表演娱乐活动,或是将书中的内容以朗读的形式愉悦亲友,让人们根据书上的信息了解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印刷出版业的成熟运作让信息成功实现远距离传输,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人们能读到异国作品,并加以吸收,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英语文学之父乔叟受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的启发,创作出《百鸟会议》,受薄伽丘《十日谈》的影响,创作出经典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至今影响深远。到了18世纪小说鼎盛时期,许多名家将当时的社会现象写成小说广为流传,用自己的思想启迪大众,完成大众传播的使命。

书籍作为第三次信息革命的重要载体,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促进了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中期,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名作《简·爱》出版,震惊文坛。彼时,英国经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后已成为日不落帝国,但女性的地位仍然十分低下:几乎没有多少工作机会提供给女性,女子也没有继承权。而《简·爱》以女主人公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并掌管罗彻斯特先生的庄园结尾,这在当时十分大胆,甚至大逆不道。该小说的问世引起巨大轰动,标志着女权主义的开端,此后陆续有女作家崭露头角,通过自己的笔向广大读者传达女性意识的觉醒。回顾历史,不得不惊讶于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精神构造影响之深远,而印刷术的发达得以让曾经的优秀之作重见天日。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意象派诗人艾米莉·迪金森的诗作。
迪金森一生孤独,虽然家世显赫,锦衣玉食,但她从25岁开始就独守深闺,闭门不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遭到世人的误解。迪金森死后,她的妹妹拉维尼娅偶然发现她遗留下来的大量书稿,书稿中藏着一千多首诗作,方才知晓姐姐生前对于文学创作的极大热情。为了让这些诗作出版,拉维尼娅各方奔走,终于在编辑陶德的大力支持下,于1890年出版了迪金森的诗集。诗作问世后,文艺界才认识到这位天才诗人的创作才华。迪金森诗作展现出来的清新的意象、深沉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打动着世人的心,一时好评如潮。

无独有偶,《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生前并未看到自己的作品流传于世,在信息传输落后的古代,《史记》的成书与出版时隔了好几个世纪;而相比之下,迪金森在死后仅4年的光景,诗作就在发达的印刷技术助力下广为流传。如果没有造纸术和印刷业的繁荣,恐怕迪金森的诗作会永久被埋没,只能在家人中互相传阅诵读,而西方文学界将会遗落一位与莎士比亚、列夫·托尔斯泰比肩的世界文豪。

第三次信息革命毫无疑问是信息革命史上浓重的一笔,人们通过文字和纸张实现远距离通信,通过阅读书籍了解社会事件,有了多样的娱乐,也有了偶像崇拜的现象。时至今日,在英国人深深的怀旧情结中,18世纪前后是他们最向往的时代。在信息传递爆发期,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断催生出更快捷的传播方式,当人们迫不及待地等待回信,又百般焦急地担心信件在递送途中是否遗失的时候,无线电登场了。

来源:《5G技术

#现在前往

精选留言

5G,信息,载体,印刷术
sample
2020-09-22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