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奇异的编年体通史:汲冢竹书和《汲冢古文》

今天卫辉市西南不远有一处汲冢遗址,就是“汲冢竹书”的发现位置。

西晋武帝时期汲冢竹书的出土,堪称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考古大发现。它留给后人的,是无穷无尽的遗憾和困惑。咸宁五年(279年)十月,有个名叫不准的汲郡(在今河南汲县西)盗墓贼,挖开了郡内的一个战国古家。冢内有许多珠宝、器物和竹书。不准只对珠宝感兴趣,他拆下竹书,点燃照明,在冢内搜珠寻宝。地方官府闻信赶到,冢内已一塌糊涂。冢主是谁?一说是魏襄王,一说是魏安釐王。安鳌王是襄王的曾孙,二人相差约80年。器物仅剩下玉律、钟磬和铜剑。竹书虽然剩下颇多,但其中不少是烬简断札,无法拼接和识读。遗物运到洛阳约在太康元年(280年)春天。

全部藏于秘书省。当时朝廷设置中书省,专掌“立法”,由皇帝直接领导。中书省下属二个机构,一为著作省,一即秘书省。著作专管编修国史,秘书专管皇帝的图书秘记。武帝重视汲冢竹书,特命中书省的正副首长主持整理。整理工作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拼接统计。每支竹简长2尺4寸,可刻写40字。若干支竹简用白丝串联成卷,称为篇。经过拼接,共有75篇,10余万字。第二步是辨字释文。竹书上刻写的都是古文,当时没几个人能认识。整理组特请专家进行辨释,并全部改写成当时通行的隶书。第三步是分类定名。系统记夏、商、周及晋、魏史的竹书定名为《纪年》,共13篇。

记先秦诸国卜相妖怪的竹书定名为《琐语》,共11篇。记周穆王事迹的竹书定名为《穆天子传》,共6篇。专记周史的竹书定名为《周书》,共10篇。其余竹书分别定名为《周易》、《国语》、《名》、《师春》、《公孙段》、《梁丘藏》、《缴书》《图诗》、《论楚事》、《周食田法》,等等。整理工作在太康二年(281年)全部完成。但在此前,竹书的内容已部分披露出来。不少记载与传统观点大相违悖,使当时学术界大吃一惊。譬如人所熟知的尧、舜禅让,竹书却记作尧德渐衰,舜囚尧于平阳,以武力夺取帝位。传统认为夏禹本以贤者伯益为接班人,禹死,伯益谦让,禹子启遂即位,公天下首次变为家天下。


然而竹书记作,禹死,伯益欲即位,启不服,杀伯益而自立。整理工作刚告结束,研究工作便全面展开。杜预根据《纪年》补正自己的旧作《春秋经传集解》。司马彪根据《纪年》著书驳正谯周的名著《古史考》。续咸撰《汲冢古文释》10卷。郭璞为《穆天子传》作了注释。然而正当研究工作方兴未艾时,爆发了“八王”和“五胡”之乱,洛阳被夷为平地,汲冢遗物全部化为劫灰。当时尚未发明印刷术,竹书全靠手抄,能否流传久远,全凭“运气”。南北朝兵荒马乱,到了隋唐,汲冢竹书除了前举四种较大部头的外,其余都失传了。《纪年》至宋也散失。明代《纪年》复出,曾使学术界大为振奋,然而经清代学者考证,是明人伪造的赝书。

尽管如此,学术界仍很珍视,称之为《今本竹书纪年》,作为研究考古史的要籍。学者另从古代类书中辑出原本《纪年》的佚文,汇集成书,称之为《古本竹书纪年》,单独流行。《琐语》后来也失传,只有辑本行世。《周书》一直以“汲冢周书”之名流传,后来经学者考证,根本不是出之汲冢。汲冢竹书至今保存完好的只有郭注《穆天子传》一书,但经学者考证,也存在后人作伪的成分。

#现在前往

精选留言

一部,奇异,编年体,通史
sample
2020-09-23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