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区

荔湾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西部,是广州市中心城区和广佛都市圈的核心区,素以“西关”、“荔枝湾”和“水秀花香”著称,有着“体味岭南文化到广州,不到荔湾就不算到过广州”的美誉,是广州老三区之一。荔湾东部与越秀区相连,北部、西北部与白云区水陆相通,西部与佛山市南海区接壤。
荔湾,俗称“西关”,因区内有“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的“荔枝湾”而得名。明朝时,这里已是中国对外通商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清朝时曾有一百多年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窗口,著名的外贸商埠——十三行所在地。
荔湾区拥有“一街、二路”、上下九商业步行街,康王路和中山七、八路三个重要的商业地带。
荔湾区是广州市独具岭南特色的中心城区、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都会区,定位为广佛肇经济圈产业聚焦区、广州西联战略的重点区、珠江前后航道商业与生态功能的交汇区。东部与越秀区相连,西北部与白云区水陆相通,西部与佛山市南海区接壤。陆地面积59.1平方公里,水陆面积6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9.15万,下辖22条行政街,195个社区居委会。

地形地貌

 荔湾区所在的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地势平坦且向南向北呈低落之势,西南部平均绝对高程6米左右。北面为台地,地势较高。西南、南部略低,高差2米左右。由西湾到小北江间,大部分为低洼平原。侵蚀平原分布于区内的克山和西村一带。堆积平原分布于西关大部分地区。平原地势向南向西呈低落之势,中山七路东段到西山最高,光复北路一带标高为109米以上,龙津路108米比逢源路107米高,最低处在丛桂路涌边。多宝路和逢源路各街低处标高在106.4米左右,而珠江高潮面在107米上下,故潮涨即入内街。因地势低洼,局部地段下水上升至地面,有沼泽化现象,致排水不畅。西关平原内原有河涌密布,深入市内弯曲连绵,每逢大雨季节,潮涨入侵造成水患。1959年6月23日荔湾涌流域淹街472条。1985年5月30日晚下雨91毫米即街巷受淹,雨停水退。故西关自古有“落雨大,水浸街”之民谣。
原芳村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北缘,平均绝对高程5.5~5.8米,相对高差2米左右,多为第四纪堆积层,厚1.5~30米。在白鹤洞一带,有顶部高程相差很小的小山岗群,台地东西长约1000米,最高标高25.2米,属二级台地。海北村、海南村各有一座小山岗,岗顶标高17~20米,岗体保留不够完整,且面积很小。
荔湾区地域地质基底为白红岩体,上层为第四纪沉积岩、沙土、粘土、淤泥、杂填土等。荔湾地区的第四纪地层系统由表及里分为表层土人工填土层和全新世海陆交替层。荔湾地区基底为垩尔岩及其他岩系,分布很广,是陆相湖盆地沉积,沉积物厚度在500米以上。
原芳村区地处三水盆地,区内出露的地层由新到老有第四系、第三系及白垩系。
气候:荔湾区地处广州之西部,位于北回归线南侧,南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典型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背山面海,海洋性气候特别明显,具有温暖多雨、阳光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常年平均气温21.4℃~21.8℃,常年日均气温在0℃以上,北部无霜期290天,南部无霜期346天。

水文

 荔湾区平原地域是近代珠江河道沙洲发育形成的地带,总体地势低洼,濒临珠江及白鹅潭,并受北江水系的影响,水位、流量、流速、水质都受潮汐影响。前汛期,大约在每年清明以后,白鹅潭水位逐渐高涨,潮位最高时期在春夏之间,其次是夏天的台风季节,直至10月才开始回落,涨水期达半年之久。后汛期,即夏秋间,由于热带气候暴雨导致水位上涨。
原荔湾区内原有河流以珠江为主干,汇北江、流溪河水贯流全区。天然河涌水道均由东向西流出增埗河和西航道,其间还有些人工开涌相互沟通以利排水。原芳村区地域三面环水,区内河涌多。西关地区地势低下,在汛期,或每逢大雨,极易成灾。在上世纪,荔湾区域内先后于1915年、1947年、1957年受三次大的水灾影响,灾情严重。新中国成立后,经多年河涌治理,多数河涌改为渠箱。区内仍有未予覆盖河涌,经反复治理,水质有所好转,水浸的现象得以缓解。在2010年11月亚运会开幕前,荔湾区按照广州市河涌治理规划有序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分别对区域内的河涌实施“重点”、“主要”、“一般”三个层次的整治,有效提高防洪排涝标准,使水环境得到改善。
从钻孔和民用井涌水量资料显示,荔湾区地下水并不算丰富,其地下水类型之一的第四层潜水,主要分布在河漫滩、冲积平原和丘间谷地的冲积洪积层的松散介质中。冲积层厚薄不一,有的数米至十多米不等即具地下水,有的则至数十米。
【行政区划】
区辖22个行政街:金花街、南源街、西村街、逢源街、多宝街、龙津街、昌华街、岭南街、华林街、沙面街、站前街、彩虹街、桥中街、石围塘街、花地街、茶滘街、冲口街、白鹤洞街、东漖街、东沙街、中南街、海龙街。

沙面街道 翠洲社区,鹅潭社区
岭南街道 扬仁东社区,扬仁西社区,故衣街社区,十三行社区,冼基社区,沙基社区,清华社区,清平社区,和平社区,联庆社区
华林街道 光复社区,德星社区,荔广社区,寺前社区,鸿昌社区,彩园社区,兴贤社区,曾巷社区,连登社区,下九社区,怀远社区,福安社区,河傍社区,湛露社区
多宝街道 恒宝社区,莲塘社区,泰华社区,吉祥坊社区,丛桂社区,黄沙社区,宝源社区,新风社区,至宝社区,恩宁社区,谊园社区,天佑社区
昌华街道 荔湖社区,如意坊社区,逢庆社区,昌华苑社区,涌边社区,西关大屋社区,泮塘社区
逢源街道 惠城社区,泰兴社区,源胜社区,华贵社区,何家祠社区,耀华社区,厚福社区,马基涌社区,隆城社区,富力东社区,富力西社区,公寿里社区,梁家祠社区,逢源北社区
龙津街道 人民中社区,六甫社区,三元坊社区,龙津东社区,长寿社区,华福社区,洞神坊社区,洪寿社区,锦龙社区,都堂社区,龙翔社区
金花街道 三甫社区,桃源社区,锦绣社区,和安社区,蟠虬社区,吉祥社区,隆庆社区,龙源社区,世纪社区,陈家祠社区,小梅社区,林苑社区
彩虹街道 荔溪社区,幸福社区,环彩社区,冼家庄社区,荔景社区,中兴社区,西园社区,周门社区,党恩社区,宝石社区,园中园社区
南源街道 西场社区,和平南社区,南岸社区,风雨亭社区,源溪社区,环翠园社区,和平新村社区,电业社区,青年社区,西焦社区,澳口社区,塘前新社区,荔港南湾社区
西村街道 西湾社区,大岗元社区,长乐社区,西湾东社区,广雅社区,环市西苑社区,增埗社区,协和社区
站前街道 站西社区,克山社区,西站社区,陈岗社区,流花社区,侨苑社区
桥中街道 东海社区,坦尾社区,河沙社区,恒海社区,颐和社区,长安社区
白鹤洞街道 鹤洞社区,鹤建里社区,观鹤一社区,观鹤二社区,山顶社区,金光社区,金达社区,鹤平社区,鹤翔社区,广船社区
冲口街道 鹤松社区,沙涌社区,华丽苑社区,杏花社区,联合围社区,兄弟园社区,聚龙社区,罗涌社区,坑口社区,汇兴社区
花地街道 明心路社区,陆居路社区,民治社区,怡芳苑社区,新隆沙社区,小策社区,大策社区,中市社区,花地城社区
石围塘街道 山村社区,山溪社区,杉栏社区,如意社区,南塘社区,秀水社区,塞坝口社区,万盛社区,桥东社区,滘口社区,芳雅苑社区,逸彩社区,岭南社区
茶滘街道 茶滘新村社区,合兴苑社区,汾水社区,花苑社区,永安社区,芬芳社区,金兰社区,葵蓬社区,红棉社区,茶滘社区,乐怡居社区
东漖街道 康乃馨社区,东鹏社区,东漖社区,西塱社区,芳村花园社区,芳园居社区
海龙街道 增滘社区,海北社区,龙溪社区
东沙街道 南漖社区,会东塱社区,会沙洛社区,会金宇社区
中南街道 海中社区,会海南社区

【历史沿革】
芳村原是一片古海。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芳村地区属南海郡。
至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芳村分属番禺县、南海县管理。民国26年(1937年),芳村陆续划归广州市。
1950年,广州市人民政府为加强市郊农村领导,在东南郊建立新滘区,北郊建立白云区,南郊建立芳村区,芳村开始成为区一级行政单位。
1954年,中共广州市委撤消芳村区建制,原芳村区农业口并入新滘区,居民划入河南区(今海珠区)。
1957年,市政府决定,将白云、黄埔、新滘(含芳村)三个区,合并成为广州市郊区。
1958年,原属南海县的海南、海北、海中、龙溪、增滘、五眼桥及沙贝、横沙等地划归广州市,郊区进一步扩大。同年,郊区成立了鹤洞、新滘、黄埔、沙河、三元里、石井、江村、石龙、人和、太和、竹料、钟落潭、罗岗、九佛等十四个农村人民公社。原南海县之海龙围及五眼桥等地归鹤洞人民公社管辖,芳村地区由芳村镇及鹤洞人民公社两部分组成。
1960年,市政府成立芳村城市人民公社。后改芳村区,成立“芳村区人民政府”,实行区一级行政体制,但1962年又合并划归回广州市郊区。
1984年,芳村地区成立鹤洞区公所,后又改为“东漖镇人民政府”。芳村地区划分为城镇、农村两部分。
1985年,因市区发展,政府把广州市划分为八个区,即:越秀、东山、荔湾、海珠、白云、黄埔、天河、芳村。
2005年5月起,将其与旧荔湾区合并,“芳村区”行政区划取消。
2005年4月28日,撤销广州市芳村区,将原芳村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截至2005年12月31日,荔湾区辖22个街道(沙面、华林、多宝、昌华、逢源、龙津、金花、彩虹、南源、西村、站前、岭南、桥中、冲口、花地、茶滘、白鹤洞、石围塘、东漖、东沙、海龙、中南)。

经济发展
201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69.89亿元,增长5.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29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3.2%;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95.78亿元,增长11.3%;商品销售总额5877.78亿元,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8.91亿元,增长11.0%;税收总额326.34亿元,增长31.4%;外贸进出口总值152.1亿元,增长5.3%


精选留言

广州荔湾区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