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

海珠区位于广州市区南部,北部与荔湾、越秀、天河区隔江相邻,东部、西部、南部分别与黄埔、荔湾(原芳村)、番禺区相望。区域的主体为海珠岛(河南岛),此外还有官洲岛和丫髻沙岛。于东经113°14′-113°23′,北纬23°03′-23°16′之间,四面为珠江广州河段前、后航道环绕。区域包括海珠岛(河南岛)、东南面的官洲岛和南面的丫髻沙岛。占总面积2/3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其余1/3为低丘、台地。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区内河网密布,主要水系有西北部的海珠涌(马涌)、东北部的黄埔涌、南部的赤沙滘3个水网系统。

海珠区地处广州市中心,是一个为珠江前后航道环绕的绿色岛区,该区濒临南海,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由于水热同期,利于作物的生长。因此,该区盛产荔枝、香蕉、芒果、龙眼、杨桃、木瓜等岭南佳果。但同时该区自然灾害也较频繁,台风、暴雨、寒潮、雷电、雾霾等灾害性天气,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市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2011年,该区遭受强台风、暴雨、高温等严重自然灾害,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开汛迟、暴雨强度大,高温多、台风影响少”,光热资源充足。
2011年,海珠区日照时数在1750—1950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在21.4℃—22.0℃之间。年极端最低气温在3.5℃,年极端最高气温在39.0℃。7—9月高温天气突出。
2011年,海珠区的总降水量在1450—1650毫米之间,年雨量比常年值略偏少,但各月降水分布不均匀,1—5月降水持续偏少,6月略偏多,只有10月、11月降水明显偏多。
季风转换期较正常年份推后。冬夏季风的交替是海珠区季风气候突出特征,冬季的偏北风因极地大陆冷气团向南伸展而形成,天气较干燥和寒冷,有时会发生寒潮、霜冻、冰冻等灾害;夏季的偏南风因热带海洋暖气团向北扩张形成,天气多湿热、潮湿,常见灾害有台风、暴雨、雷电、强对流等天气。2011年冬季风偏强,冬季风转夏季风时间较晚,5月才盛行偏南风,而夏季风转冬季风较早,8月已经盛行偏北风,均较常年提早1个月。
气象灾害频繁。2011年,海珠区气象灾害仍较频繁,主要是暴雨和寒冷灾害。全年共3个热带气旋(热带风暴“沙莉嘉”、热带风暴“海马”和强台风“纳沙”)登陆广东省,都未正面袭击珠三角地区。对海珠区影响较小。是年开汛偏晚,强降水影响频繁。5月7日入汛,较常年偏晚23天。4—9月汛期,除热带气旋带来的降水外,全区还多次出现强降水过程,其中5月22日中大区域自动站录得90.4毫米的暴雨,一小时最大雨量达46毫米,强降水使新港西路出现较严重水浸点,对交通运输和市民生活等造成影响。7月16日,大暴雨袭击海珠地区,日降水量达106.2毫米。而最为异常的是10月14日出现历史罕见的大暴雨,日降水量达170.3毫米,几乎是连续的6个小时的强降水,多处出现水浸街。气象台也发布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迟的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2011年冬季风较强,1月强冷空气频繁入侵,海珠区出现持续低温和阴雨天气,月平均气温明显偏低。2月10日一股强冷空气开始影响该区,气温逐步下降日平均气温由10日的20℃以上下降到15日的8.7℃左右,其中13日出现强降雨。3月冷空气依然不断,6日、14日和21日均受到较强的冷空气影响。夏季天气炎热,7-9月中大区域自动站录得年高温日数50天,极端最高气温为39.0℃。

【土地资源】海珠区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母质为砂页岩,形成砂页岩赤红壤。主要分布于赤岗、凤凰岗、石榴岗等低丘陵上,由于大部分经过人工耕作,土壤性质已发生变化,一部分成为菜园果园,一部分已成为城市建筑用地。平原区域的土壤为三角洲沉积土,经长期人工耕作,土壤熟化程度高,地势较高的成为果园、菜地,其次为菜田,地势低洼者为菜塘。区内的森林植被主要是分布在村落附近台地上的杂木和人工栽种的马尾松林、小叶桉林、台湾相思林、竹林和一些被称作“风水林”的树木。果园主要分布在辖区东部和东南部,瑞宝、东风、土华、小洲、官洲、仑头、北山、龙潭、黄埔、琶洲、赤沙等经济联社,传统种植杨桃、荔枝、龙眼、香蕉、甜橙、番石榴、黄皮、木瓜、菠萝、乌榄、柿、李等果树。
【水源特征】海珠区由珠江水系广州河段前、后航道环绕。北支称前航道,由白鹅潭往东至黄埔;南支称后航道,包括南河水道、沥滘水道、官洲水道,由白鹅潭往南经洛溪大桥、官洲沙至黄埔。辖区内的水网则自成体系,主要由三大水网系统组成:西北部的海珠涌(马涌)水系,东北部的黄埔涌水系和南部的赤沙滘水系。前、后航道上游受来自流溪河、北江和西江的部分径流影响。北江以芦苞、西南等水道和平洲、大石涌流入广州前、后航道的年径流量平均为300亿立方米。下游受来自南海经虎门进入的潮汐作用,因此前、后航道属径流潮流共同作用的河段。洪水季节以径流为主,枯水季节以潮流为主。潮汐类型属于不规则半日混合潮,每天有2次涨潮和2次落潮,由虎门进入的潮流经狮子洋至黄埔附近分两支进入前后航道,潮汐动力也开始沿程递减。区内河网纵横,大部分平原区地势低洼,有些围堤的农田甚至低于珠江正常高水位。
【行政区划】
2011年,海珠区辖内有18个街道:赤岗街、新港街、昌岗街、江南中街、滨江街、素社街、海幢街、南华西街、龙凤街、沙园街、南石头街、凤阳街、瑞宝街、江海街、琶洲街、南洲街、华洲街、官洲街,共辖25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赤岗街道 下渡社区,鹭江社区,大江涌社区,客村社区,珠影社区,七所社区,赤岗社区,毛纺社区,赤塘社区,七星岗社区,石榴岗社区,大江苑社区,竹园社区,南贤社区,江景社区,鸿运社区,金星社区,愉景雅苑社区,江丽社区,汇美社区,新鸿社区,珠江帝景社区
新港街道 立新社区,穗华社区,海洋社区,江怡社区,怡乐社区,攀桂社区,南景社区,海康社区,祈乐社区,金雅社区,半岛社区,银禧社区,嘉仕社区,中大社区
昌岗街道 穗花南社区,穗花北社区,昌岗东社区,晓港东社区,晓港中社区,晓西社区,青晖社区,晓园东社区,晓园新社区,跃进南社区,跃进北社区,细岗东社区,细岗西社区,江南大道南社区,海富花园社区,江南雅居社区,昌岗中社区,慎德里社区,汇源社区,朝圣社区,隔山社区,信和社区
江南中街道 万松园社区,南园东社区,南园西社区,聚龙社区,万寿社区,青凤社区,青葵社区,聚源社区,紫金社区,紫龙社区,杏园社区,贵德东社区,江宝社区,紫来社区,得胜社区,复兴社区
滨江街道 海景社区,海城社区,远安社区,仲恺社区,江湾社区,中海社区,草芳社区,海运社区,怡安社区,小港社区,益丰社区,涛景社区
素社街道 稔岗社区,基立南社区,金汇社区,素社中社区,万寿北社区,基立新村社区,蟠龙社区,素社东社区,海联北社区,桥东社区,怡海社区,郭墩社区,海印南社区
海幢街道 寺前社区,南华中社区,百睦社区,堑口社区,宝贤社区,宏宇社区,仁厚直社区,杏坛社区,宝玉直社区,南村社区,福仁社区,同庆社区,蒙圣社区,永龙社区
南华西街道 鳌洲社区,福安社区,敬和里社区,龙武里社区,兆龙里社区,海天社区,洲头咀社区,德和新社区,后乐园社区,厚德社区,永兴社区,聚龙社区
龙凤街道 新民社区,革新社区,金沙社区,凤宁社区,梅园南社区,凤凰社区,荔福社区,鹤洲社区,鹤兴社区,龙导社区,仁和社区,世昌社区,状元社区,环珠社区,昌盛社区,龙田社区,马涌社区,康隆社区,富力社区
沙园街道 广船社区,橡胶新村社区,港海社区,荔福社区,沙园新村社区,奋勇社区,光大花园社区,广重社区,华苑社区
南石头街道 邓岗社区,纸南社区,纸北社区,沙溪社区,石岗社区,泉塘社区,晓燕湾社区,红棉社区,保利社区,顺意社区,南景园社区,南箕社区,庄头社区,翠城社区,棣园社区,百合社区
凤阳街道 汇源社区,叠彩园社区,五村社区,逸景翠园社区,泰宁社区,富康社区,凤阳社区,五凤社区,南珠社区,旧凤凰社区,西畔里社区,敦和社区,康乐东社区,鹭江社区,凤和社区,康乐西社区,康乐中社区,金马社区,和平社区,润翠社区
瑞宝街道 东约社区,南约社区,北约社区,锦绣名居社区,晓港湾社区,侨城社区,宝通社区,瑞宝花园社区,名苑社区,万华社区,英豪社区,南洲社区,和辉社区,金碧东社区,金碧西社区,工业大道南社区,石溪社区,富全社区,金碧南社区
江海街道 桂田南社区,桂田北社区,金影社区,江贝社区,敦和社区,大塘社区,金丰社区,聚德东社区,坚真社区,新村社区,富文社区,新安社区,台涌社区,石榴岗村社区,石榴岗社区,金穗社区,聚德西社区
琶洲街道 南园居社区,琶洲西南社区,琶洲东北社区,石基社区,广渔社区,新洲社区,雅郡花园社区,磨碟沙北社区,磨碟沙南社区,黄埔北社区,黄埔南社区
南洲街道 上冲西约社区,上冲中约社区,上冲东约社区,水基社区,环秀坊社区,西村社区,新渔社区,大沙社区,西滘社区,桥南社区,后滘社区,池滘社区
华洲街道 瀛园社区,龙潭社区,小洲社区,土华社区
官洲街道 学院社区,赤沙社区,北山社区,官洲社区,仑头社区

【面积与人口】海珠区总面积为90.40平方公里。2011年末,全区户籍人口总户数为33.71万户,比上年增加0.88万户。总人口为96.72万人,同比增加1.47万人;常住人口为156.63万人,同比增加0.71万人。
【建制沿革】
海珠区隶属广州市管辖。
广州市政府于1950年7月,将原海珠区城区部分的3个区(蒙圣、洪德、海幢)合并,成立河南区人民政府。以后30年间,其称谓多次变动。
1980年7月称海珠区人民政府至今。
1986年6月,赤岗街和新滘镇划入海珠区。
1988年起,广州市管辖8区4县(8区:越秀、东山、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芳村;4县:番禺、花都、从化、增城)。
1993年,市属4县先后撤县设县级市。
2000年,海珠区共有14个行政街、1个镇,设389个居民委员会、20个村民委员会。
2001年底,全区有16个行政街和1个镇、418个居民委员会和19个村民委员会。
至2005年,设18个行政街、25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历史文化】海珠古称“江南洲”,又称“河南”。据古籍记载,“河南”得名源于居下渡村的东汉名士杨孚,由此可知东汉时河南已有相当的知名度。清代李青来在漱珠岗建朝斗台,为广东第一个观象台。居廉在十香园培养出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等大批美术人才。黄埔古港遗址曾是广州的外贸港口。区内还有原貌保存、修葺一新的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廖仲恺及何香凝纪念馆、同盟会广东分会旧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民族英雄邓世昌纪念馆等著名史迹。截至2006年,海珠区已有国家级文物保护点1个、省级4个、市级15个。海珠区辖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众多,有中央、省、市教育及科研机构共38所。其中,高等院校有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13所,约占广州市的40%;科研院所有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23所,约占全市的33%。1995年,海珠区荣获“全国文化模范区”称号,成为当时广东省仅有的两个全国文化模范区之一,也是广州市最早获此殊荣的城区。此外,海珠区还是首批“广东省文化先进区”之一,并获得群众文化领域的全国最高奖项“群星奖”等多个金奖。2011年,区文化馆连续第3次保持“国家一级馆”认证。市、区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成功举办首届广东岭南古琴音乐会。海珠区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宗教】海珠区内宗教活动场所有:佛教海幢寺、道教纯阳观、基督教河南堂、天主教宝岗堂、佛教宁隐庵。海珠区的党政领导主动与宗教界人士交朋友,春节、中秋节期间前往区内各宗教活动场所慰问宗教界代表人士。每逢中外重大节日、宗教重要活动期间,区均安排大批干警和干部,到宗教活动场所维持治安秩序,加强保卫工作。2011年,区内宗教活动场所向社会慈善机构捐款160余万元。基督教河南堂两次被评为广州市文明宗教活动场所。

人口

截至2018年9月,我区新增就2.6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28万人,已就业1.92万人,就业率为58.34%;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47万人;促进创业2972人,带动就业1.01万人。实现就业登记全流程网办,全区办理就业登记12.63万人次,失业登记2.08万人次;举办大型公益性招聘会14场。

经济发展

2017年,海珠区生产总值达到1737.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63亿元,下降8.3%;第二产业增加值247.36亿元,增长39.2%;第三产业增加值1489.94亿元,增长2.5%。经济密度达19.22亿元/平方公里。

  2017年,海珠区税收总收入211.23亿元,增长18.1%。其中,国税收入118.29亿元,增长42.6%,地税收入92.94亿元,下降3.1%。按税种分,企业所得税60.60亿元,增长28.3%;增值税75.97亿元,增长52.9%;营业税4.08亿元,下降69.0%。海珠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01亿元,比2016年收入实绩增长2.0%(按可比口径增长8.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33.13亿元,增长13.1%,非税收入17.88亿元,下降13.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3.42亿元,增长10.6%。

精选留言

广州海珠区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