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区

海陵区地处江苏省腹部,长江三角洲与里下河平原交界处,宁(南京)通(南通)公路(328)国道中段,卤汀河、南官河、泰东河、引江河、新通扬运河、老通扬运河六条航道的交汇点。西邻江都市,北、东与姜堰区接壤,南连高港区,地处沿海与长江“T”型产业带的结合部。京沪高速、328国道、宁启铁路以及苏中5条通江达海航道在此交汇,是江苏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路交通网的重要节点。

  海陵区为原县级泰州市,1996年组建地级泰州市时改称海陵区,现为泰州市主城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2°27′~32°34′,东经119°48′~119°59′总面积30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46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下辖3个镇,6个街道,1个省级工业园区、1个省级新能源产业园、1个省级物流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7000年前,海陵境内由南往北渐次成陆,又经长江与淮河共同冲积而成现状。区内地势平坦,南高北低,南部多为平地,北部河网密布,地面标高2.6米~5.5米,最高处岳墩标高20.28米,以通扬公路为界,北部属里下河平原区,南部属长江三角洲平原区。

  海陵地处长江(通南)水系与淮河(里下河)水系的交汇处,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境内水域广泛,约四分地一分水。属于长江水系的河流包括:南官河、周山河、老通扬运河、城河、翻身河、王庄河、中市河、西市河、东市河、玉带河、刘西河、扬子港、五圩河、城南河、凤凰河、东谢河、前进河、景庄河。属于淮河水系的河流包括:引江河、泰东河、新通扬运河、卤汀河、稻河、草河、老东河、盐河、五叉河、庆丰河、九里沟、七里河、东风河、九里河等。

  海陵境内土壤分为潮土和水稻土两类,其中包涵六个亚类,十二个土种,三个变种。通扬公路沿线土壤质地为沙壤到轻壤,以高沙土为主;通扬运河两岸质地中壤,以小粉浆土为主;卤汀河两岸为垛田土;水产养殖场为潜育型水稻土;水产养殖场与新通扬运河之间,以勤泥土为主。

  海陵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热量充裕,降水丰沛。年平均气温在13.9℃~15.7℃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49.1毫米,年降雨日平均为116.3日。降水年际变化很大,降水量最多年份为1694毫米,最少年份为395.5毫米。一年中有三个多雨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春雨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梅雨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台风季节。一般3月底4月初进入春季,6月上、中旬进入夏季,9月中旬进入秋季,11月中旬进入冬季。常年风向以东南风居多,春夏雨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冬季多偏北风。平均风速为3.4米/秒。

  区内地热矿泉水资源丰富,地热水埋深650米~1800米,水温38℃~70℃,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碘、溴、锶等微量元素。2001年8月15日,江洲路段“泰热1井”钻探成功,井深750米,水温高达45℃,是苏中地区打出的第一口地热温泉井。2004年4月京泰路街道中菱村,境内“泰热2号”成功钻探,井深1810米,井口水温69℃,成为泰州市内第一个自喷式温泉井。

历史沿革

  据周边地区挖掘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早在50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海陵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古代,这里的先民被称为“淮夷”,始以渔猎为生,后发展到“斫木为耜,揉木为耒”,以农耕为主。
夏、商时期,包括海陵在内的滨海临江的广大地域,属《尚书·禹贡》所称“九州”之一的扬州。周初称海阳地,属邗国。春秋时期,邗为吴所灭,海阳遂属吴国。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海阳属东海郡。
西汉初年,海阳因其“傍海而高,为海渚之陵”(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故名海陵。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吴王刘濞因海陵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粮产丰富,在此设“太仓”(后人称“海陵仓”)。又以海陵东濒黄海,海边居民“煮海为盐”,在北方水泽中造船,特开邗沟支道(通扬运河前身),从茱萸湾(今扬州湾头)通海陵仓,后延伸至如皋蟠溪。从此,海陵盐业、粮业、造船业大兴。枚乘在《谏吴王书》中,曾以“转粟西向,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来形容当时海陵之富饶。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置临淮郡,领县二十九,海陵居其一。东晋安帝义熙年间寺僧觉禅创建光孝寺,义熙七年(411),划广陵郡一部设置海陵郡,海陵县仍属广陵郡。梁武帝天监元年(502),海陵县归属海陵郡,郡治移至海陵县。
唐代海陵经济文化迅速恢复发展。开元元年(723)在海陵等地设盐监,管理沿海各盐场。海陵监年产量六十万石,为各监之首。同时海陵佛教、道教日趋兴盛,海陵县学宫(即如需教官衙署)及规模较大的北山开化禅寺、东山常乐教寺和南山寺(初名“护国寺”)、城隍庙等寺院庙宇均为唐代创建。南唐烈祖昇元元年(937),设置泰州,取“通泰”之义。海陵县为泰州州治所在。次年,泰州刺史褚仁规奉命筑子城,并在子城外筑罗城,以为东都屏障。
宋代,泰州、海陵作为“上州”、“望县”,人文之盛尤为突出。据《万历泰州志》引旧郡志云:“自雍熙至淳祐登进士者有百余人,间有建树第一、仕至枢府者。”其中“明体达用”之学的创始人胡瑷学术成就尤为突出。北宋晏殊、吕夷简、范仲淹等名士先后曾任泰州盐官。富弼任泰州军事通判(或称军事判官)。泰州军事推官滕子京在城南建文会堂,周孟阳建文峰塔,陆佃(陆游之祖)建贡院,开凤凰池,置堂、角、亭、庵六十二处。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曾任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在三垛、南坝桥大破金兵。
南宋、元代,泰州进入战争状态,遭金兵攻城虏掠。元至正十三年(1353),盐民张士诚在白驹场起义,攻取泰州,因州城毁于战火,乃在城北堡城扩建新城。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遣徐达、常遇春攻占泰州城,新城遭夷平,泰州一度衰败、田园遍布城中。
明清时期,兴工修复州城,在海陵县治旧基营建州治,在泰州北门外筑东、西两坝,坝口商铺客店、酒肆茶楼应运而生,居民逐渐增多,商业中心向坡子街转移。海陵境内修建日涉园、蒋科宅第、扬郡试院、胡公祠、岳武穆祠、崇儒祠等,明清古居亦以其规模之大、造型之美、工艺之精、风格之独堪称苏北第一。清代王艮创“泰州学派”,思想及于哲学、政治、文艺等方面,远播日、美。
民国元年,泰州改称泰县。民国二十八年(1939),新四军北上抗日,为争取国民政府军反韩(德勤)抗日,陈毅三进泰州城与“二李”(李明扬、李长江)谈判,成功借道东进。民国二十九年(1940)泰州第一个红色政权——泰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民国三十年(1941)二月十三日,泰州城沦陷,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日本投降后,泰县光复。
1949年1月,泰县县城解放,划城区设泰州市。1950年1月11日,泰州、扬州两行政区合并为泰州行政区,下辖泰州、扬州11个市、县,专署驻泰州。5月8日,泰州市与泰县合并为泰县,县政府驻泰州。10月7日,奉令分治,恢复泰州、泰县建制。1953年2月,泰州行政区改名为扬州行政区,专署机关移驻扬州。11月底,泰州市改为省辖市。1958年泰州市改为专署辖市。1959年1月9日,泰州市与泰县再度合并,称泰州县。1962年5月再度分治,分治后仍为省辖市。1983年,全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泰州市属扬州市,为江苏省设置最早的县级市。
1996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县级泰州市,设立地级泰州市,以原县级泰州市的行政区域改建为区,将“海陵”定为新建区区名。泰州市人民政府驻海陵区。随后海陵区划几经调整,到2014年底,区辖九龙、苏陈、罡杨3个镇,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城中、京泰路6个街道,海陵工业园区,城北物流园区,新能源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个园区。

行政区划
下辖6个街道(京泰路、城中、城东、城南、城西、城北)、3个镇(九龙镇、苏陈镇、罡杨镇)、1个省级工业园区(海陵工业园区)、1个省级新能源产业园、1个省级物流园(城北物流园)和1个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城东街道 东安居委会,东康居委会,东风居委会,春兰居委会,试采居委会,迎春居委会,智堡居委会,春晖居委会,东郊居委会,高桥村,鲍坝村,智堡村,斜桥村,花园村,丁冯村,唐甸村,孙金村,魏徐村,窑头村,朱东村,莲花村,新胜村,忠南村
城西街道 闸西居委会,闸南居委会,森南居委会,招贤居委会,景光居委会,安居居委会,林机居委会,江洲居委会,海光居委会,电化居委会,兴业居委会,麒麟村,朱庄村,任景村,九里村,头营村,唐楼村,森南村,森森村,招贤村
城南街道 宝带居委会,沁莲居委会,济川居委会,凤凰居委会,滨江居委会,莲花居委会,锦绣居委会,梅兰居委会,鑫龙居委会
城中街道 洧水居委会,税务居委会,高桥居委会,歌舞居委会,中山居委会,钟楼居委会,周桥居委会,南山居委会,八字居委会,文昌居委会
城北街道 通姜居委会,演化居委会,北山居委会,东街居委会,花园居委会,赵公居委会,稻河居委会,渔行居委会,彩衣居委会,大浦居委会,西浦居委会,工人居委会
泰山街道 泰山居委会,书院居委会,方洲居委会,南蒲居委会,新城居委会
京泰路街道 泰东居委会,老东河村,宫涵村,东塘村,许郑村,双墩村,周桥村,响林村,北马村,十里铺村,凌窦村,孙唐村,朱塘村,林南村
农业开发区街道 红旗居委会,泰联居委会,站北居委会,中菱居委会,中菱村,南舍村
凤凰路街道 塘湾居委会,梅兴村,秦蒋村,塘湾村,朱穆村,殷蒋村,陈庄村,杨庄村,西谢村,刘庄村,双河村,东谢村,振兴村,盛和社区东军甫社区
九龙镇 九龙居委会,九龙村,引东村,雨声村,振东村,府前村,张坝村,姚家村,界沟村,五厦村
罡杨镇 夏庄村,西冯村,东楼村,杨庄村,罡门村,纯垛村,冯官村
苏陈镇 苏陈居委会,周埭村镇、东村,苏陈村,双岸村,东石羊村,西石羊村,大冯甸村,前窦村,夏郑村,张家院村,百里村,双虹村,院庄村,夏棋村,徐庄村,北庄村
寺巷镇 明珠居委会,寺巷居委会,鲍徐居委会,丹凤居委会,西湖翠苑居委会,鑫泰花园居委会,南塘村,帅于村,富野村,寺巷村,军甫村,城南村,小王村,大王村,石桥村,三野村,新华村,小寿村,大寿村,龙汪村,西汪村,东汪村,东明村,春风村,殷庄村,鲍庄村,新建村,北徐村,屠桥村,二桥村
城北物流园区 运河居委会,渔行村,森北村
海陵工业园区 园区
农业示范园区 园区虚拟生活区
医药城 药城
春兰工业园 园区

人口民族
人口:截止2012年末,海陵区家庭总户数15.51万户,户籍人口为 42.21万人,其中女性21.22万人,常住人口47.76万人。当年新出生人口4386人,人口出生率10.39‰;当年死亡人口3519人,人口死亡率8.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5‰,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113.3:100.0。
民族:截止2012年末,海陵区共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精选留言

泰州海陵区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