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位于北纬32°01'57"~33°10'59"、东经119°38'21"~120°32'20"。南部濒临长江,北部与盐城毗邻,东临南通,西接扬州。全市除靖江有一独立山丘外,其余均为江淮两大水系冲积平原。地势呈中间高、南北低走向,南边沿江地区真高一般为2米~5米,中部高沙地区真高一般为5米~7米,北边里下河地区真高为1.5米~5米。全市总面积5787.26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占77.85%,水域面积占22.15%。市区面积1567.13平方千米。
靖江孤山,位于靖江市区北面五六公里的孤山镇,海拔55.6米,周长1.5公里,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是浙江天目山向东北延伸的余脉之一。它虽没有鄱阳湖畔大、小孤山隽秀,也不比广东肇庆孤山俏丽,更不如杭州西湖孤山妩媚(查看原作,阅读更多)然而,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山——长江北岸、南通之上、金陵以下,苏北大平原唯一的一座山,故而颇具盛名。
泰州境内河网密布,纵横交织。北部地区,地势低洼,水网呈向心状,由四周向低处集中,这里的湖泊分布较多。

江淮分水岭由西向东从中部穿过该市,境内河流大致以通扬公路为界,路北属淮河水系,路南属长江水系。人们习惯上把属于长江水系的老通扬运河和与之相连接的河流称为“上河”,而把属于淮河水系的新通扬运河和与之相连的河流称为“下河”。高水位时,上河水位高于下河水位1.2米左右,平均水位差为0.9米。
泰州市在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风性特征。这里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具有无霜期长,热量充裕,降水丰沛,雨热同期等特点。
泰州市的气温最高在7月,最低在1月,冬夏季南北的温差不大,年平均气温在14.4℃~15.1℃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37.7毫米,降雨日为113天,但受季风的影响,降水变率较大,且南北地域之间亦存在着差异。泰州市地区的温度带属亚热带、干湿区属湿润区。
泰州地区,一般在3月底、4月初进入春季,6月上、中旬进入夏季,9月中旬开始进入秋季,11月中旬转入冬季。大致上每年冬季有4个多月,夏季有3个多月,春、秋季各2个多月。
一般情况下,该市四季的气候特征比较明显。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易受到寒潮侵袭。当冷锋过境时(即北方冷空气南迁时),全市普遍降温,气压上升,有时还会出现大风、雨雪、霜冻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形成“三日寒,四日暖”的寒暖交替的天气变化过程。如果遇到强冷空气爆发南下(即冬季风强烈作用),48小时内气温骤降10℃以上那就是寒潮天气。寒潮是该市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寒潮入侵时,会造成剧烈降温,有时还会出现大风、大雪、冻害等灾害性天气,这对农业生产、水陆交通、市政建设及人民的生活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春季,该市天气多变。春季冷暖气团互相争雄,旋进旋退,因此天气就时寒时暖,乍晴乍雨。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春天孩儿面,一天有三变”。春雨对三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的返青、生长,以及春播作物的及时下种和萌发都是极为有利的,这真是“春雨贵如油”。
当春天远去的时候,来自太平洋上的暖湿气流会该我市带来一段高温多雨的天气,夏季到来了。该市夏季最典型的两种天气是梅雨和伏旱天气。正常年份的初夏(6月中下旬至7月中上旬)多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这是由于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势均力敌,形成准静止锋天气系统。这时正好是江南的梅子成熟的季节,所以称为梅雨(亦称“黄梅雨”、“霉雨”)。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正是梅雨季节的景象写照。梅雨天气一般持续23天左右。梅雨有利于水稻、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但由于夏季风强弱不一,雨期来临有早有晚,持续期有长有短,降水量也有多有少,往往出现“空黄梅”或“旱黄梅”、“涝黄梅”、“迟黄梅”等不正常现象,不正常的梅雨天气最易出现旱涝灾害,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严重的影响。梅雨过后的盛夏,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出现炎热干燥的天气,这时正值三伏季节,人们称之为“伏旱”。伏旱天气多出现旱灾,尤其是对“三日不雨小旱,七日不雨大旱”的高沙土壤区威胁最大。盛夏,正值稻谷生长旺季,需水正多,其他秋熟作物玉米、大豆、花生等开始扬花结籽,棉花开始吐絮,甘薯块根开始形成,也都需要一定的水分供应。因此,及时做好监测、预报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
该市的秋季天高气爽,冬季风逐渐南迁,冷空气慢慢占据该市,气压也逐渐升高,多出现晴朗天气,这时的风力也不大,有利于此季的农作物成熟和收割。另外,在每年的夏秋季节,该市也常受到台风的侵害。台风出现时,多强风、特大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这也会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等带来严重的灾害。
泰州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主导风向以东南风居多,春、夏两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冬季以偏北风为主。

【历史沿革】
周秦时代,今泰州即称海阳。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东晋设海陵郡,时与金陵、广陵、兰陵齐名华夏。南唐建州,取“国泰民安”之义,因名“泰州”,沿袭至今。宋熙宁五年(1072年),泰州属淮南东路。元初领海陵、如皋两县,隶扬州路。明洪武初,省海陵县入泰州,领如皋县,属扬州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如皋归属通州,泰州遂为散州。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为县,泰州改称泰县。民国38年(1949年)1月21日,泰州城区解放,次日划城区设置泰州市,乡村设置泰县。同年4月21日,苏北行政公署成立,行署驻泰州,下辖泰州、扬州、盐城、淮阴、南通5个行政区,41个县(市)。同年5月1日,原华中第一行政区改称苏北泰州行政区。泰州行政区辖泰州市、泰兴县、靖江县、泰县、海安县、如皋县、东台县、台北县等县(市)。

  1950年1月,苏中泰州行政区与苏中扬州行政区合并为苏中泰州行政区,专员公署驻泰州,下辖2市9县:泰州市、扬州市、泰县、泰兴、靖江、江都、高邮、宝应、兴化、六合、仪征。原所辖如皋、海安2县划属南通行政区,东台、台北两县划属盐城行政区。泰州行政区属苏中行政区,扬州市直属苏中行政区后,泰州行政区辖1市9县。
1950年5月8日,泰州市、泰县合并,称泰县,县政府驻泰州,属泰州行政区。10月7日分治,泰州市建制恢复,仍属泰州行政区。1953年1月,泰州行政区撤销。泰州市划归扬州行政区。
1954年11月,泰州市改为省辖市,并受扬州专署督导。
1958年7月,又改为专署辖市,属扬州专区。
1959年1月9日,泰州市、泰县再度合并,称泰州县,县政府驻泰州,属扬州专区。
1962年5月24日,泰州县撤销,泰州市建制恢复,泰州市政府驻泰州,仍属扬州专区。
1971年5月,扬州专区改称扬州地区,泰州市属扬州地区,为地辖市。1983年1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泰州市属扬州市。1985年1月1日,泰州市成为江苏省计划单列市。
1996年8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调整扬州市行政区划,“扬泰分设”:县级泰州市从扬州市划出,组建地级泰州市,下辖海陵区、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兴化市。1997年,海陵区、姜堰市、泰兴市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组建高港区。
2011年12月,泰兴市被列入江苏省直管县(市)。
2012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省政府下发苏政发〔2012〕181号文件,撤销县级姜堰市,设立姜堰区,至此泰州市下辖三区三市:海陵区、高港区、姜堰区、靖江市、泰兴市、兴化市。

行政区划

至2018年5月31日,泰州市行政区划三市三区及医药高新区和农业开发区,有68个镇、2个乡、21个街道,1424个村民委员会,452个居民委员会。其中靖江市、泰兴市、兴化市三市下辖46个镇、2个乡、5个街道、201个居委会和1099个村委会;海陵区、高港区、姜堰区及医药高新区和农业开发区下辖22个镇、16个街道、251个居委会和325个村委会。

人口民族

2017年末户籍总人口505.19万人,其中市区163.92万人。当年出生人口5.22万人,人口出生率10.28‰;死亡人口6.71万人,人口死亡率13.24‰;人口自然增长率-2.9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65.19万人,其中市区163.08万人。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93%,比上年提高1.73个百分点。

全市少数民族50个、人口1万多人,其中土家族、苗族、回族人口较多。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0.14%。

经济发展

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07.63亿元,增长6.7%,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6.64亿元。

精选留言

泰州市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