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

樊城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是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的中心城区。樊城历史悠久,因周宣王封仲山甫为樊城侯而得名,距今已有2800年历史。樊城资源优势突出。辖区总面积600平方公里,下辖2个镇、8个街道,拥有80万人口。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东面和北面与襄阳区接壤,南面以汉江为界与襄城区接壤,西面与谷城、老河口接壤,是鄂、豫、川、陕的交通枢纽,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现已形成新华市场、白鹤市场等100多个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从业人员20万之多,年成交额达数百亿。

樊城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南北过渡型的特征。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适中,雨热同季,气候较温和。
1、四季特征
根据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10~22℃为春季、秋季,22℃以上为夏季,春季为3月中旬至5月中旬,夏季为5月下旬至9月中旬,秋季为9月下旬至11月中旬,冬季为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
春季3月中旬中期至5月中旬,长60多天。开春后,气温回升较快。2月气温平均4℃,3月下旬末平均气温超过12℃,4月中旬中期平均气温可达15℃。此时,一般每隔5至7天就会遇到一次冷空气南侵,造成天气冷暖剧烈变化。如1957年4月8日,日平均气温23.7℃,最高气温31.2℃,最低气温18℃;4月9日,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气温骤降,4月10日平均气温下降到6.5℃,最低气温3.2℃。1998年3月7日至9日、19日至20日、31日至4月1日连续3次强冷空气,强度超过1987年3月同期倒春寒,同时出现两次(3月6日至9日、19日至26日)连阴雨雪天气。4月4日,日平均气温猛升到12℃以上,月平均气温高达18.4℃。春季降水量一般在170~240毫米之间,占全年降水量的22%左右。
夏季5月下旬至9月中旬,历时110多天。初夏约56天,气温一般在22℃~28℃之间。7月16日至8月上旬为盛夏,平均气温在28℃以上。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夏末,平均气温在22℃左右。夏季降水量一般在400~500毫米之间,占年降水量的50%。此时正值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樊城地处梅雨带的北缘,降水过程频繁,常有大到暴雨天气。
秋季9月下旬至11月中旬。入秋后常遇强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迅速,日平均气温时有数天在20℃以下,时有最低气温低于15℃。雨量较多,9至10月出现7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一般二年一遇,出现10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一般四、五年一遇。秋季降水量一般在120~14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4%左右。如遇雨量偏少,易发生伏秋连旱。1992年10月中旬至11月,雨日仅3天,降雨量不足14毫米,秋旱明显。
冬季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严寒时间短。冬季日均气温等于或低于0℃的天数在10至15天,少数年份全季日均气温均在℃以上,人们称之“暖冬”。1991年冬暖、夏涝、秋冬连旱,是有记录以来最典型的一个暖冬年。但是,隆冬气候变化频繁,且幅度较大。1992年,前冬严寒,雨量偏多;后冬偏暖,雨量不足。是年,入冬以后,由于西南气流影响,出现了明显的低温、雨雪天气,降水量偏多,年平均气温量历史上同期最低值,比历年偏低3.5~4.1℃,极端最低气温为6.8℃,其它均在11℃~13.7℃之间,为历史同期罕见。后冬因东亚沿海宽广的糟区稳定维持,区辖境于西北气流控制,天气一直晴好,气温偏高,降水偏少,2月下旬平均气温为9.7℃~11.3℃,达到历史上同期最高值。冬季降水量为60~13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7~14%。
2、日照
樊城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800~21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1%~48%,年总幅射量在101~110余千卡/平方厘米之间。
日照的年变化呈双峰型。8月份,有一个高峰值,另一个高峰值在10月份。夏季的日照时数占年总时数的34%,6至8月日照时数都在200小时以上;冬季日照时间短,占全年日照时数的19%~20%;春季日照时数比秋季日照时数多190左右。
日照的年度变化频繁,日照时数多寡不一。1992年,年日照时数为1900小时;1995年为2045小时;1998年为2006小时;2003年1596小时;2004年1986小时。各月的年际变化以9月最为悬殊,1995年9月日照时数为90小时,1996年9月日照时数达200小时,1996年9月日照时数达200小时,相差2倍多。
3、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15℃~16℃。气温的年变化,以7月最高,1月最低。12月至2月一般2℃~3℃,3月至5月15℃~16℃,6月至8月27℃~28℃,9月至11月16℃~17℃。2003年2月10日最低气温~6℃;2004年2月未出现严寒天气,平均气温9℃~10℃。
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约2℃左右。1961年为16.3℃,1969年14.3℃,2003年15.5℃,2004年16.7℃。
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2.5℃,出现在1951年6月21日和8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9℃,出现在年月日。
气温的日变化呈单峰型。日最久气温一般在15时~16时之间。日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因季节而异。7月最早,在5时;4至10月居中,在6时;冬季最晚在7~8时。
气温日较差全年平均一般在8~10℃左右,以6月最大为11.6℃;9月最小,为9.5℃。
4、无霜期
初霜日一般出现在11月中旬;终霜日一般出现3月中、下旬。有霜日多年平均为50天,无霜期228~249天之间。
5、降水
樊城区境内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100之间。年际变化显著,多雨年份可达1200毫米以上,少雨年份只有500毫米左右。1992年降水560毫米,1994年不到700毫米;1998年爱“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影响,降雨量达1144毫米。全年降水天数为110天,每年降水量超过250毫米的天数平均8~10天,出现暴雨的天气平均2至3天。年内降水分布不均,夏季多,冬季少,春季稍多于秋季。7、8月降水最多,占年降水量的32%左右;强度大,月平均可达10.8~15.4毫米/日。2004年8月,樊城常出现傍晚、夜间雷雨天气。是年,冬季几乎无降水;春季、初夏(3至5月)持续干燥少雨,3月、4月几乎无降水,5月2日、3日降中到大雨;秋季,7月30日和8月2日、4日、10日、14日、15日先后连续6次降暴雨,城区部分地段内涝严重,多处地段积水达1米以上,最深处达1.5米左右,交通受到严重影响。
降雪一般始于11月底或12月初。断雪一般在3月上、中旬。多年平均降雪日为13天,最多为28天(1956年末至1957年初),最少3天(1960年末至1961年初)。1996年3月中、下旬持续雨雪半月。积雪最大厚度:1954年12月份3天达21厘米,1964年2月9日达15厘米,1988年2月27日达20厘米。
6、风
风向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冬季,蒙古高压势力强盛,樊城位于高压的东南部,故地面多吹偏北风。夏季,高压移至大陆东部太平洋上,故风向多为偏南风。9月至次年2月以偏北风为主,3月至8月以偏南风为主。风向、风速受地形影响,受南北向的汉水河道狭管效应所致。春季平均风速最大,一般在3米/秒以上;秋季平均风速最小,一般不超过2.5米/秒。出现8级大风的日数以春季为多,夏季次之,秋季最少。全年大风日数多年平均4至5天。
7、灾害性天气
影响工农业生产的灾害性天气有干旱、洪涝、冷害、冻害、大风、冰雹等。
干旱为最常出现的灾害,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危害严重的是夏旱和秋旱,夏秋连旱危害俞甚。夏秋连旱一般五年二遇。一般干旱每年都有发生,平均一年1.5~2次;大旱3年一次,中旱2年一次,严重干旱约8至10年一遇。据史料记载,自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至今,樊城境内先后发生大旱126次,平均4年一次;其中连续2至4年的特大旱灾35次,平均15年一次。1949年至1999年,共发生大小干旱105次,平均每年发生2次。其中发生大旱12次,为4年一遇;中旱24次,两年一遇;小旱69次,平均每年发生1.4次。较为典型的有1957年、1959年、1988年、1994年、1995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3年。1988年持续冬干,自1987年11月至1988年2月110多天,降水量不足25毫米,最长连续无降水日40多天,有效降水日几乎为零。
洪涝基本出现在4至10月,集中时段为6至7月。樊城区易发生洪涝灾害,是因为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气候过渡区域,兼有南北气候特征。该地域暴雨的形成主要是夏季东南、西北辐合气流,秋季西南低涡东移,台风深入内陆影响,以及局部对流产生大暴雨,形成大洪水。洪水按其来源除本地暴雨洪水外,过境大洪水占有相当比例。
1975年8月上旬,三号台风进入大陆减弱为低气压后经荆州、襄樊进入河南省,在河南省盘旋几天后又经襄樊市进入汉江中游,三号台风在河南省盘旋期间,持续的弱冷空气不断侵入台风区。加剧了台风辐合上升运动。同时强有力的偏东气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大量的水气和能量,为产生特大暴雨提供了支持,使淮河上游和唐白河上游发生了1949年以来极为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的次降水量最大1631毫米,1000毫米以上笼罩面积达4万平方米公里。暴雨强度、暴雨量、暴雨范围都创下1949年以来最大纪录。襄樊地区“75.8”暴雨是河南省“75.8”的组成部分和延续,3号台风两次影响襄樊地区,暴雨中心主要在谷城、保康、南漳,最大次暴雨量638毫米,三地区暴雨量在300~600毫米之间。襄樊市“75.8”洪水主要发生在唐白河,是河南省“75.8”特大洪水过境产生的,唐白河董坡水文站洪水位75.17米,流量达16700立方米/秒,重现期约为200年一遇,南河、蛮河、清河、滚河、北河流域洪水损失巨大。
1983年10月上旬,本应南退的西太平洋付高压脊线牵动携带大量水汽的暖汽流北上,加上西伯利亚冷空气经新疆沿河西走廊进入汉江中上游,与四川东部上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整个汉江流域连续大暴雨,雨势猛、强度大、范围广,仅4天时间全流域平均降雨量超过111毫米,暴雨中心谷城区达195.1毫米,襄樊地区大、中河流均发生10至20年一遇大洪水,汉江干流发生特大过境洪水。由于暴雨方向是由上游向下游移动,造成雨洪同步,节节迭加的恶劣形势,丹江口水库最大入库流量达34300立方米/秒,泄洪流量19600立方米/秒,襄樊河段洪峰水位68.86米,流量达21000立方米/秒,约为五十年一遇洪水。但是这次洪水是经丹江口水库发挥防洪工程效益进行超常规调度,冒险超蓄发生的,根据还原计算,如果没有丹江口水库的作用,襄樊河段洪峰流量将接近40000立方米/秒,水位在70.50米以上,在上个世纪应排在第二位,仅次于1935年7月洪水,超过1964年10月百年一遇洪水。
汉江洪水中,秋季洪水占有较大比重,1931、1938、1960、1964均发生超过69.0米水位的秋季洪水。1983年秋季洪水具有代表性质,是20世纪襄樊地区最后一次特洪水。
2005年10月1日开始,丹江口库受降雨影响,入库流量迅速回增,10月3日20时最大入库流量达30700m3/s,最大出库流量为14600m3/s(10月3日14时),形成了建库以来第3位大洪水。
早春低温冻害一般出现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平均每年4至6次。春季连阴雨集中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平均每年2次左右,长连阴雨平均二年一遇。秋季连阴雨多集中在9月中旬。秋寒(日平均气温小于20℃),开始出现于9月中、下旬,9至10月冷空气活动平均每年5至6次。寒潮在11月份出现最多。冷空气发生频率一般二年五遇;寒潮发生频率为五年二遇。
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为-7.5℃~-10.5℃,以-7℃~-9℃的出现频率最高。一般二至三年一遇。-9℃~-11℃的出现率二、三年一遇。-11℃以下的低温出现率约五年一遇。
大风和冰雹为局部地带灾害性天气,常有寒潮大风和雷雨大风出现。在春季,冷空气南下一般伴有阴雨大风,有时出现“浮尘”(黄沙),对蚕、豌豆、小麦等农作物生长危害较大。冰雹多发生在春、夏两季。春季多为区域性冰雹,夏季多为局部性降雹。夏季降雹约占全年降雹的53%。

【樊城起源】“樊城”之名,始于西周,而“樊”之地名则始于殷商时期。公元前827—前781年(周宣王时期),樊城建城,迄今已有2800余年的历史。据《路史》记载:“樊太伯后仲山甫,宣王封之”,可见“樊”的地名在仲山甫受封之前已经形成。仲山甫于公元前827—前781年受封为“樊国”之君,则成为樊城建城起源之说。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置郡设县,樊城隶属南阳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樊,置襄阳郡,樊城隶属襄阳郡。
南北朝、西魏时(535-557年),置樊城县,隶属河南郡;北周(558-580年)废樊城县,设安养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安养县为临汉县,永贞元年(805年)移临汉于古之邓县治名邓城县,樊城为邓城县辖镇。
宋绍兴五年(1135年),撤邓县城,并入襄阳县,樊城为襄阳县辖镇。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立襄阳路,治所襄阳,辖樊城。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襄阳县设坊4(东北坊、东南坊、西北坊、西南坊)厢2(樊城厢、黑门厢)里29(牛首、蔡林、潼口等)。清代至民国时期樊城为襄阳县辖镇。清宣统年间,襄阳县划分为8区,樊城为襄阳县第二区。
民国25年(1936年),襄阳县分为6区、108联保(乡、镇),于樊城设樊东镇、樊南镇、樊西镇、樊北镇,均隶属第二区。
民国30年(1941年)正式实施新县制,襄阳县分设37乡镇,樊城分设为樊东镇、樊西镇。
民国31年(1942年),樊东、樊西两镇合并为樊城镇。
1984年,设立襄阳市襄城区、樊东区、樊西区、郊区。
1995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5]100号):撤销襄阳市襄城区、樊东区、樊西区、郊区,设立襄阳市襄城区和樊城区。以原樊东区、樊西区和原郊区的米庄、团山、王寨、柿铺4个乡镇的行政区域为樊城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长虹路。
2000年,樊城区辖7个街道、1个乡。总人口581562人,各乡镇人口: 汉江街道 88126 王寨街道 58985 中原街道 105547 定中门街道 28248 清河口街道 46072 屏襄门街道 53337 米公街道 56952 柿铺乡 25083 高新区虚拟街道 59481 汽车区虚拟街道 56327 渔梁洲虚拟街道 3404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93号):将米庄镇划归襄阳区管辖,将原襄阳县的牛首镇、太平店镇划归樊城区管辖。
2004年底,樊城区辖10个街道、3个镇,65个居委会、88个村委会。
【行政区划】
民国时期以前,樊城为襄阳县辖镇,镇下未设置行政单位。1949年5月,樊城与襄阳合并组建襄樊市,隶属襄阳地区行政公署,1950年于樊城设中前街、定中街、三新街、望江街、十字街、兴隆街、解放街、鹿角门街、迎旭街等9个街政府。1954年,9个街政府改设为第二、第三、第四街道(襄阳为第一街道)。1958年,“人民公社”化,襄阳县麒麟店、王家寨、施官营、衡家庄、董家台划入市区,樊城设王家寨、东风两个人民公社。1980年,王家寨人民公社改建为王寨街道,同时增设樊西街道。
1983年8月,国务院【1983】164号函批准撤销襄阳地区,其行政区域并入襄樊市。新组建的襄樊市将原襄樊市行政区域划分为樊东、樊西、襄城和郊区4个县级建制区。樊东区辖大桥口、大井台、劳动街、兴武街、回龙寺、解放路、鹿角门、肖家台、机坊街、基峨巷、马道口、梯子口、旭东路、星火路、王家台、铁(路)一院、铁(路)二院、丹江路、襄江、清河口、清河桥、长征东路、大庆东路、前进路等24个居民委员会;樊西区辖长虹路、水星台、定中街、定中桥、建设路、十字街、交通路、大同街、大庆西路、电纺巷、电业村、沿江街、朝阳路、朝阳北路、麻鞋湾、磁器街、望江街、友谊街、万户、莱越、杜甫岗、长虹中路、韩家台、施官庙、飞虹路、汉江路、织工街、建华东路、陈老巷等29个居民委员会;郊区在汉江以北(郊区系指襄城、樊城两城之外的区域)划分为柿铺、王家寨、余岗、米庄4个乡。1984年,樊西区改建为27个居委会,即:建华路、长虹路、汉江路、电纺巷、电业村、杜甫岗、韩家台、飞虹、朝阳北路、长虹中路、朝阳路、施官庙、建设路、磁器街、定中桥、定中街、交通路、水星台、麻鞋湾、陈老巷、大同街、望江街、友谊街、沿江街、十字街、大庆西路、织工街,樊东区、郊区无变更。
1988年,樊东区划分为27个居委会:长征东路、大井台、大桥口、大庆东路、丹江路、回龙寺、基峨巷、机坊街、劳动街、解放路、鹿角门、马道口、前进中路、清河口、清河桥、梯子口、铁(路)一院、铁(路)二院、铁(路)三院、王家台、肖家台、襄江、星火路、兴武街、旭东路、幸福小区、铁(路)十一院。樊西区划分为32个居委会,其中商贸云集的老城区划分为15个居委会:十字街、沿江街、友谊街、望江街、大同街、磁器街、陈老巷、麻鞋湾、水星台、交通路、定中街、定中桥、莱越、万户、长征路;新城区系工厂林立的市属工业区,划分为17个居委会:职工街、长虹中路、施官庙、汉江路、飞虹、韩家台、朝阳路、朝阳北路、大庆西路、建设路、杜甫岗、建华东路、电业村、电坊巷、火星观、华丰路、杜甫路。郊区在汉江以北设王寨乡、柿铺乡、余岗乡、米庄镇。
1996年,樊城区在原樊东区、樊西区及郊区在汉江以北的一部分的基础上组建。其初行政区域划分为2镇1乡7个办事处:米庄镇、团山镇、柿铺乡和王寨、定中门、清河口、屏襄门、米公、汉江、中原等7个办事处。其中米庄镇辖8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委员会,团山镇辖7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柿铺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王寨办事处辖7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定中门办事处辖13个居民委员会,清河口办事处辖6个居民委员会,屏襄门办事处辖11个居民委员会,米公办事处辖3个居民委员会,汉江办事处辖1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委员会,中原办事处辖2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1997年,团山镇划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辖。2001年8月,襄阳区太平店镇、牛首镇(是年,竹条镇并入牛首镇)划属樊城区。2002年,柿铺乡撤乡建街道。2009年,樊城区辖太平店镇、牛首镇、和柿铺、清河口、屏襄门、定中门、中原、王寨、汉江、米公等8个街道。镇、街道行政区划分别为:
太平店镇划分为42个行政村、346个村民小组、3个社区。42个村:王台村、龙巷村、小龙洲、蔡岗村、郭岗村、王板桥村、田山村、严湾村、合心村、龚洲村、杨旗营村、高田村、胥营村、王堤村、上茶庵村、钱徐村、梁庄村、大冲村、张祠村、李集村、晏楼村、崔湾村、小樊村、沈河村、刘河村、乔岗村、芦湾村、邵楼村、宋闸村、曾岗村、徐堤村、徐庄村、肖笆村、石河村、李家湾村、龙李村、朱坡村、张园村、徐营村、莫岗村、村湾村、孙蔡村,3个社区:东街社区、西街社区、共建街社区。各行政村分别建有村民委员会,社区建有居民委员会。
牛首镇划分为36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36个行政村:庞营、春芳营、牛首、黄丰、花园、中号、袁营、茶庵、新集、新中、上堰、张岗、陈李湾、枣园、李沟、熊集、汪营、李洼、张湖、王坡、堰口、刘管冲、竹条、刘岗、尹胡巷、张王岗、兴隆、李马、熊营、大李营、汤岗、九冢、黄庄、马棚、卓营、李冲,2个社区居委会:牛首街道居委会、竹条街道居委会。
柿铺街道划分为6个行政村、3个社区。6个行政村:白湾村、梁坡村、王伙村、杨湖村、张桥村、韩洼村,3个社区:柿铺东社区、柿铺西社区、柿铺社区。各行政村分别建有村民委员会,各社区分别建有居民委员会。
清河口街道划分为8个社区:美满社区、夏家台社区、明晶巷社区、代家台社区、清河桥社区、旭东路社区、襄江社区、王家台社区,各社区均建有居民委员会。
屏襄门街道划分为10个社区:红光社区、鹿角门社区、机坊街社区、肖家台社区、马道口社区、回龙寺社区、泰安路社区、星火路社区、梯子口社区,各社区均建有居民委员会。
定中门街道划分为8个社区:陈老巷社区、望江街社区、劳动街社区、水星台社区、大井台社区、定中街社区、定中桥社区、永安桥社区,各社区分别建有居民委员会。
中原街道划分为10个社区:前进中路社区、茂盛社区、建新路社区、陈家营社区、董家台社区、雄风社区、云集社区、春园东路社区、洪家沟社区、幸福小区社区,各社区分别建有居民委员会。
王寨街道划分为8个社区:施营社区、七里桥社区、前贾洼社区、王家寨社区、衡庄社区、后贾洼社区、军工社区,各社区分别建有居民委员会。
汉江街道划分为9个社区:高庄社区、莱越社区、万户社区、毛纺小区社区、汉江北路社区、刘埂社区、赵家巷社区、汉江南路社区、长虹路社区,各社区分别建有居民委员会。
米公街道划分为9个社区:友谊街社区、十字街社区、立业路社区、星月社区、大庆西路社区、朝晋门社区、韩庄社区、朝虹社区、解放西路社区,各社区分别建有居民委员会。

精选留言

樊城区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