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

石嘴山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地级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东西宽约88.8公里,南北长119.5公里,位于东经105°58′~106°39′,北纬38°21′~39°25′之间,黄河西岸。是一座新兴城市,号称“塞上煤城”,生产无烟煤而闻名中外──太西煤。东、南临银川市,北、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人口32万。石嘴山因贺兰山脉与黄河交汇之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最早见于明《嘉靖宁夏新志》。石嘴山市市区人口46万人,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8.2%,有汉、回、蒙、满等24个民族,回族人口约占总人口20.3%。

东临鄂尔多斯台地,西踞银川平原北部。海拔在1090米~3475.9米之间,按地形地貌可分为贺兰山山地、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冲积平原、黄河冲积平原和鄂尔多斯台地四种类型。
地域特征:南畅北通,西高东低,山川雄健,景色秀丽。贺兰山岩画闪射着先古文明的光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汉墓夏冢,长城古塔,体现着土地的灵动和文化的灿烂;湖泊湿地星罗棋布,呈现出塞上江南的秀丽风光。
气候特征: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日照充足,降水量集中,蒸发强烈,空气干燥,温差较大,无霜期短。夏热而短促,春暧而多风,秋凉而短早,冬寒而漫长。年平均气温8.4℃~9.9℃。年最低平均气温-19.4℃~-23.2℃,年最高平均气温32.4℃~36.1℃。
年平均降水量的地理分布较为均匀,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67.5毫米~188.8毫米。
年蒸发量在1708.7~2512.6毫米,是降水量的10~14倍,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石嘴山市是宁夏第二大城市,重要的工业城市,位于宁夏 回族自治区北部,东跨黄河,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邻;西邻 贺兰山与内蒙古阿拉善盟隔山相望;北依黄河水与内蒙古乌海市相邻;南连银川平原与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兴庆区、贺兰县交界。
石嘴山因贺兰山脉与黄河交汇之处(石嘴山黄河大桥南两公里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最早见于明《嘉靖宁夏新志》。石嘴山市成立于1960年(1960年4月,在石嘴山组建南街、北街两个城市人民公社,石嘴山镇撤销。不久以2个城市人民公社为基础,成立了石嘴山市第一、第二2个区,区与公社合一。),现辖大武口区、惠农区、平罗县两区一县,土地总面积5309.5平方公里。市府所在地大武口区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市区人口22万多人,非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8.2%,有汉、回、蒙、满等24个民族,回族人口占20.3%,呈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移民城市、工业城市、湖泊城市、奇石城市、森林城市、内陆口岸城市是石嘴山市六大显著特点。2008年石嘴山市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和国家首批资源枯竭经济转型城市试点。同时,石嘴山市是国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城市和国家新农保试点城市。
矿产:石嘴山市曾是资源依托型城市,现已探明有煤炭、硅石、方解石、石灰石、石灰岩、辉绿岩、白砂岩、白云母、粘土、金、铜、铝、铁等十多种矿藏,尤以煤、硅石、粘土等非金属矿藏蕴藏量大。煤炭储量为25亿吨,全国12煤种中该市就有11种;被誉为“太西乌金”的太西煤储量达6.55亿吨,是世界煤炭珍品,具有“三低、六高”(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高比电阻率、高机械强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块煤率、高化学活性)的特点;被广泛用于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硅石储量5亿吨,是硅系产品和玻璃工业的优质原料。粘土储量1300万吨,是陶瓷、水泥等建材工业的重要原料。
土地:石嘴山市地处银川平原北部,得黄河灌溉之利,日照充足之便。土地肥沃,沟渠配套,林网交错,现有耕地11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4.05亩,居宁夏灌区首位。可开发利用的土地112万亩,人均3.94亩,近期可开发利用的土地50万亩,农业开发潜力极大。多年来,石嘴山市坚持不懈地开展植树造林、封沙、封滩育林、育草和全民义务植树,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一、二、三期工程、中德合作、中日合作项目、平原绿化项目和现在正在争取的“绿色中国”项目以及兴果富民工程等,使该市农业、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00年末,全市有林地面积36200公顷,森林覆盖率过到8.1%。
旅游:石嘴山市风景名胜点多面广,开发前景广阔。九曲黄河穿境而过,万仞贺兰山擦边而行。东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雄浑招人青睐;西看,“贺兰山下果园成,塞上江南旧有名”名不虚传;南有集大漠雄浑与江南锦秀为一色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沙湖,北有植物“大熊猫”之称的四合木保护旅游区和现代化的新型工业园区,中有碧野婆娑的万顷良田。民族风情文化等八大文化由来已久;贺兰山岩画、古长城遗址、古生物化石、北武当庙、平罗玉皇阁、钟鼓楼、田州塔等文物古迹熠熠生辉;大武口森林公园、大武口星海湖(北沙湖)水上公园、惠农万亩枸杞园、万亩红柳园,平罗万亩生态林等争奇夺秀,后来居上。追今访古,怡养性情,石嘴山的旅游景观景点令人流连忘返。
【行政区划】
石嘴山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总面积5310平方千米。总人口745482人(2012年)。
石嘴山市面积5310平方千米,人口745482人(2012年)。
石嘴山市辖2个市辖区、1个县。
大武口区 面积1007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邮编753000。
惠农区 面积1254平方千米,人口23万人。邮编753200。
平罗县 面积2251.6平方千米,人口29.85万人。邮编7534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石嘴山市总人口74万,市区人口46万人,非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8.2%,有汉、回、蒙、满等24个民族,回族人口约占总人口20.3%.

市辖区
大武口区 长胜街道,朝阳街道,人民路街道,长城街道,青山街道,石炭井街道,白芨沟街道,沟口街道,长兴街道,锦林街道,隆湖经济开发区
惠农区 育才路街道,南街街道,中街街道,北街街道,河滨街道,火车站街道,红果子镇,尾闸镇,园艺镇,庙台乡,礼和乡,燕子墩乡,简泉农场,国营农林,牧场良种繁殖场
平罗县 城关镇黄渠桥镇宝丰镇头闸镇姚伏镇崇岗镇陶乐镇高庄乡灵沙乡渠口乡通伏乡高仁乡红崖子乡前进农场

【历史沿革】
秦汉时期为北部郡地。
西夏、元属定州。
清时期属平罗县。
1941年,设置惠农县时,划归惠农县。
1949年,属惠农县第八区
1950年,石嘴山调整为第一区第一乡
1957年,石嘴山镇升格为区级镇。
1959年,惠农县驻迁往石嘴山镇。
1960年,石嘴山镇撤销。
1962年,两区合并,定名为石嘴山市城区,下辖6个街道。
1963年,6个街道调整为南街、北街、河滨街、火车站等4个街道。
1972年,银北地区成立。
1973年,石嘴山市由自治区直辖改为地区辖市,石嘴山仍为市属城区
1975年,银北地区撤销,石嘴山市升格为地级市,驻地迁至大武口;此时,石嘴山城区改名为石嘴山市第二区。
1981年,石嘴山市第二区更名为石嘴山区。
1987年,撤销石嘴山市郊区成立惠农县时,原属郊区园艺乡的沿环村划入石嘴山区。石嘴山区辖南街、北街、河滨街、火车站等4个街道。
1997年,辖北街、火车站、河滨、南街4个街道,区政府驻北街。
2000年,石嘴山区辖6个街道
2004年,撤销石嘴山区和惠农县,在其原有基础上成立惠农区,区政府驻北大街。

经济发展

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4.98亿元,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70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3.27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4.01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5.1︰63.0︰31.9,调整为5.2︰60.4︰34.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951元。

精选留言

石嘴山市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