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

银川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东临黄河,与吴忠市盐池县接壤;西依贺兰山,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左旗为邻;南与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相连;北接石嘴山市平罗县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以明长城为界)。其地域范围在北纬37°35′~38°52′,东经105°48′~106°52′,总面积9025.38平方公里。市境地理坐标:北纬38°08′~38°52′,东经105°48′~106°35′。市政府所在地城区位于北纬38°29′,东经106°13′。

【地形地貌】银川市区地形分为山地和平原两大部分。西部、南部较高,北部、东部较低,略呈西南、东北方向倾斜。地貌类型多样,自西向东分为贺兰山地、洪积扇前倾斜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冲积湖沼平原、河谷平原、河漫滩地等。海拔在1010米~1150米,地面坡度为2‰左右,土层较厚。银川西部的贺兰山为石质中高山,呈北偏东走向。全长约150公里,宽20~30公里。最高峰海拔3556米,是阻挡西北冷空气和风沙长驱直入银川的天然屏障。贺兰山在银川市境内近70公里,面积5.88万公顷,山高坡陡,气势雄伟。

【自然资源】银川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沟渠纵横,水利资源丰富,加之日照充足,自然条件优越,是重要的农林牧渔生产区。银川境内天然湖泊众多,自然水面数万公顷,水质良好,水域内水草茂盛,具备发展水产养殖的优越条件。银川地区山川兼备,地貌类型多样,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影响,形成多种类动植物资源。贺兰山区有银川市唯一的天然林资源,总面积2.67万公顷,有天然次生林1.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2.8%。林种主要有云杉、油松、山杨等乔木,还有山榆、山杏等灌木。此外,有野生药用植物40多种,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獐子、马鹿、蓝马鸡、青羊、狐狸等32种。贺兰山东麓地区,其气候、土壤、地理条件接近甚至优于法国优质葡萄产区——波尔多地区,是世界优质葡萄栽培的最佳生态区之一。银川地区矿产资源有煤炭、赤铁矿、熔剂石灰岩、熔剂白云岩、熔剂硅石、磷块岩、水泥石灰岩、辉绿岩等。贺兰石“石质莹润,用以制砚,呵气生水,易发墨而护毫”,自古就有“一端二歙三贺兰”之盛誉,为中国“五大名砚”之一。灵武矿区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特别是煤炭储量以其具有的高发热量、低灰、低硫、低磷等品质,在全区乃至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土壤水系】银川地区土壤类型分为9大类、28个亚类、48个土属及500多个土种或变种,土壤类型的多样性适合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经济作物生长。贺兰山至西干渠之间主要为山地灰钙土、草甸土和灰褐土;东部冲积平原主要为长期引黄灌溉淤积和耕作交替而形成的灌淤土;局部低洼地区有湖土和盐土分布。灌淤土土质适中,理化性质好,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适种性广。银川地表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富含泥沙,有肥田沃地之功。境内沟渠成网,湖泊湿地众多。黄河是银川的主要河流,流经银川80多公里,南北贯穿,银川平原引用黄河水自流灌溉有2000多年的历史。引黄干渠有唐徕、汉延、惠农、西干渠等,配套排灌干支斗渠千余条,长数千公里,形成灌有渠、排有沟的完整灌排水体系,保证13万多公顷农田的灌溉。

【湖泊湿地】由于黄河不断改道,银川历史上湖泊湿地众多,古有“七十二连湖”之说,现有“塞上湖城”之誉。全市有湿地面积3.97万公顷,主要为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其中天然湿地占湿地面积60%以上,自然湖泊近200处,面积100公顷以上的湖泊20多处,较著名的有鸣翠湖、阅海、鹤泉湖、宝湖、西湖等。银川湿地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湿地植物有190多种,湿地野生动物有15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小鸨、大鸨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等19种,自治区级保护动物24种。银川湿地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之一。

【旅游资源】银川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美丽的塞上古城、古老的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文化构成银川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银川市西有贺兰山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滚钟口风景区、贺兰山岩画风景区、拜寺口双塔、三关口明长城遗址、西夏王陵遗址、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等,东有滨河新区、黄河胜景、横城古渡。市区内有承天寺塔、海宝塔、玉皇阁、钟鼓楼等古建筑,还有芦荡纵横的典农河、宝湖、鸣翠湖、鹤泉湖等湖泊水系景观。银川阅海湾中央商务区“三园”(中央公园、容水公园、水上公园)景观风情别致。

【历史沿革】银川,简称“银”,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四万年以前,水洞沟旧石器文化遗址是银川地区最早的古人类居民点。殷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北狄、西戎、匈奴等游牧部落的活动地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银川地区为北地郡所属。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境内所建北典农城(又称吕城),为银川建城之始。南北朝时期,成为北方许多游牧部族的居牧地,名曰饮汗城。大夏国改建成“丽子园”,为大夏王的行宫、御花园。北周置怀远郡、怀远县。唐朝仪凤二年(677年),怀远县遭黄河水淹,城废。次年在故城西更筑新城(今银川市兴庆区)。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攻占银川平原全境,移总部于灵州。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其子李德明升怀远镇为兴州,大兴土木,建为临时都城。后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兴州为兴庆府。宋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西夏国,将兴庆府正式定为国都。蒙古汗国中统二年(1261年),以西夏国故疆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降改为中兴府路,宁夏之名始于此。明设宁夏镇,下辖七卫,实行军政合一管理,系“九边重镇”之一。清改制为宁夏府,辖州县。民国建元(1912年),因清代宁夏道与宁夏县名同,且宁夏为古朔方地,故改宁夏道名为朔方道,领宁夏、宁朔、中卫、平罗、灵武、金积、盐池、镇戎八县,仍属甘肃省。道署及宁夏、宁朔两县治均设宁夏城内。1913年,宁朔县治移驻新满城,后又迁至今永宁县望洪镇和青铜峡市瞿靖镇、小坝镇。1928年10月1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59次会议将宁夏道(即朔方道)旧属八县(即宁夏县、宁朔县、平罗县、中卫县、灵武县、金积县、盐池县和平远县)和宁夏护军使辖地(即阿拉善旗、额济纳旗)合并建为宁夏省。1944年1月,经宁夏省政府呈报国民政府行政院,建议将宁夏省城命名为银川市。1947年4月18日,银川市正式成立,为宁夏省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仍为宁夏省会。1954年,宁夏省建制撤销,银川市为甘肃省银川专署所在地。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市为自治区首府,是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地名由来】银川建城有2000多年历史,城址几经变迁,城名也屡次更改。自元初设宁夏府路以来,至明、清、中华民国,这里一直被称为宁夏(省、路、镇、卫、道、府、县)城。直至1947年4月,正式成立具有行政建置意义的银川市,并一直沿用至今。“银川”作为古地名,最早见于《新唐书·地理志》:“银州银川郡。”这个银州和银川郡故址在今陕西省米脂县境内,并不是现在的宁夏银川。今天的银川地区,古为灵州属地,史书中常以灵夏、银夏、麟夏为地名,泛指今宁夏和陕北地区。这里所称的“夏”指夏州,故址在陕北,灵夏、银夏地名的频繁出现,说明宁夏、银川地名与古代地处陕北的夏州、银州等地名有一定的联系,也说明宁夏早与“银”字彼此相连,密不可分。宁夏地方文献上出现“银川”一词,最早在明万历末期。明万历四十二年至四十六年(1614—1618年),刘敏宽任三边总督,他的《秋日杨楚璞中丞抚临良晤长城关四首》中有“俯凭驼岭临河套,遥带银川挹贺兰”之句。然而,直至明朝后期,仍然没有以“银川”确指镇城。清康熙年间,“银川”一词的含义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一个较为含糊的咏景词变为较明确的地名。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宁夏监收水利同知王全臣在《重修汉延渠暗洞》诗中云:“唐徕西绕兰山麓,汉延绵亘唐之东。(查看原作,阅读更多)或是天公聊小试,暂移鳅穴到银川。”在王全臣之后,较早将“银川”直接作为地名来使用的是清廷兵部侍郎通智,他于雍正四年(1726年)奉旨到宁夏主持修凿惠农、昌润二渠,在撰写的《惠农渠碑》开头即说:“黄河发源于昆仑,历积石,经银川,由石嘴而北(查看原作,阅读更多)”这里的“银川”已作为宁夏城的别名在使用。乾隆十八年(1753年),宁夏知府赵本植在府城西门内创办银川书院,这是首次以银川作为宁夏府城的别名来正式命名的半官方机构。赵本植所聘的家庭教师汪绎辰,又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完成《银川小志》一书,这是以“银川”代替宁夏府地名的第一部重要文献。“中华民国”时期,宁夏省城中还出现以银川为名的剧院(银川舞台)、书店(银川书局)等。“银川”之称,已渐渐家喻户晓,除了具有城市或地区的地名意义外,“银川”也可看作含有黄河及灌溉平原的初始意义在内,可谓一语双关。1947年正式命名为银川市。

【行政区划】

  银川市下辖三区两县一市,“三区”即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两县”即永宁县、贺兰县;“一市”即灵武市。2017年,各县(市)区共辖25个街道、20个镇、6个乡和248个居民委员会、286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


  根据2017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银川市主要人口数据如下: 

  一、常住人口

  2017年末,银川市常住人口达222.54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43万人,增长1.57%,常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32.64%。

  二、城乡构成

  2017年末, 银川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71.5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5.70万人,增长3.4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8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2.27万人,下降4.27%(按居住地统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7.09%,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高与全区平均水平19.11个百分点,位居全区第一。

   

  三、性别构成

  性别比是指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表示。2017年末,银川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10.10万人,占总人口的49.47%;女性为112.44万人,占总人口的50.53%,男女性别比为97.91。

  四、民族构成

  2017年末,银川市汉族人口161.20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72.44%;回族人口57.3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5.76%;其他少数民族4.00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1.8%。

  五、自然增长情况

  2017年,银川市出生人口为2.78万人,死亡人口为0.91万人,自然增加人口为1.87万人;出生率为12.6‰,比上年下降0.3个千分点;死亡率为4.11‰,比上年下降0.6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8.49‰,比上年上升0.38个千分点。

经济发展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3.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0%[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1.38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08.60亿元,同比增长6.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33.18亿元,同比增长10.1%。三次产业结构为3.4:50.4:46.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41.7%、56.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1656元,比上年增长6.5%。

精选留言

银川市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