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县

兰陵县位于东经117°41′-118°18′,北纬34°37′-35°06′之间。地处鲁西南,东与临沂市罗庄区及郯城县接壤;东南部的庄坞、长城、磨山与郯城县相连;南部的南桥、兰陵、长城与江苏省邳州市毗邻;西部的下村、鲁城、新兴、兰陵与枣庄为邻;北部的下村、车辋、大仲村与费县交界;东北部的矿坑、仲村、神山与罗庄区相依。兰陵县,至首都北京592千米,至省会济南225千米,至临沂42千米,至费县52.5千米,至枣庄52千米,至徐州127千米,至邳州62千米,至郯城50千米。 【历史文化】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学大师荀子曾两度出任兰陵邑令,李白曾在此留下千古名句《客中行》,见诸史册的还有季文子、左丘明、匡衡、萧望之、鲍照、萧道成、何逊、王思玷等,千百年后仍为世人赞颂。 兰陵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品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大蒜之乡”“中国牛蒡之乡”“中国蔬菜之乡”。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矿石、石膏、石灰岩等20多种。以矿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建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流通繁荣活跃。 兰陵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地处日照港、连云港腹地,接受产业辐射有着较好的条件。分别距日照港、连云港130公里,距兖石铁路、津浦铁路、陇海铁路均不足1小时路程。206国道和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省道、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兰陵名胜古迹、旅游景观众多。全县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21处,为临沂市文化古迹最多县。兰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酒都”,兰陵美酒可追溯到殷商时代。全县有大小山峰611座,境内的抱犊崮海拔580米,为沂蒙七十二崮之一,系鲁南第一峰,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文峰山海拔234米,古松参天,巨石嶙峋,风景秀丽,素有“鲁南小泰山”美称,“文峰积雪”为古沂蒙八大景之一。县内古迹众多,鄫国故城、柞国故城、荀子古墓、摩崖石刻、汉墓群、皇赐五色金鱼等都已成为游览胜地。 【地形】兰陵县地处鲁南低山丘陵南缘,海拔高程40至580米。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次降低,依次是低山、丘陵、平原、洼地。低山多分布于西北部的鲁城、下村、车辋等乡镇,面积3.5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9.6%。丘陵多分布于低山平原之间,面积3.37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8.4%。平原多为东、西泇河、汶河及沂河冲积、分洪而成,面积11.2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62%。 【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区域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季漫长干冷,雨雪稀少;春季风大空气干燥,易发生春旱;夏季高温多湿,雨水集中,灾害性天气较多;秋季常受干旱或连阴雨天气的威胁。年平均气温13.5度,极端最低气温-24.9度(1969年02月06日);7月平均气温26.5度,极端最高气温40.7度(2002年07月15日)。最低月均气温-3.5(1967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28.4度(1994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7.4度,最大日较差24.9度(1996年2月13日)。无霜期年平均209天,最长达253天,最短12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986.3小时,年总辐射千卡/平方厘米。0度以上持续期235天(一般为3月25日~11月16日)。年平均降水量835.3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82天,最多达115天(2003年),最少为61天(1996年)。极端年最大雨量1319.9毫米(1970年),极端年最少雨量526.2毫米(1966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7月最多。 【水文】境内河道属淮河流域中运河水系,其中吴坦河流域面积483.27平方千米,占24.5%;西泇河流域面积640平方千米,占32.5%;陶沟河流域面积129.74平方千米,占6.6%;运女河流域41.17平方千米,占2.2%;汶河流域面积164.1平方千米,占8.3%;白家沟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占2.5%;燕子河流域面积311.5平方千米,占15.8%;小涑河流域面积72平方千米,占3.6%;武河流域面积19.73平方千米,占1.1%;邳苍分洪道流域面积57.8平方千米,占2.9%。主要河道只有四级河吴坦河、西泇河、陶沟河、汶河、燕子河等5条,总长178.7千米。河流总长度479.25千米。河网密度0.25千米/平方千米,径流总量6.1亿立方米。境内最大河流为西泇河,从费县马庄镇至江苏省邳州市四户镇流经境内下村乡、尚岩镇、向城镇、新兴镇、兰陵镇,长39千米,流域面积64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80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5条,分别是下村河、峰下沟、水沟、阳明河、黄山河。 【自然灾害】水旱灾害:兰陵县每年四季降水分布不均,春秋季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6%,有的年份根本无雨,春秋季是干旱多发时期。县境背部是山区,土地多为棕壤、褐土,保水性能较差,为干旱多发地区。每有旱情多由县境西北向东南依次蔓延。自1840年至1949年,全县共发生旱灾23次,平均4.8年发生1次。从1950年至1996年,共发生旱灾11次,平均4.4年1次。 涝灾:夏季高温高湿,降水集中,尤其是7、8月份常有暴雨天气。县境南部为低洼地区,平均海拔40米左右,八大洼、糖稀湖等连网成片,易涝面积4.7万公顷,其中涝洼地3万公顷。县内12条河流都在南部低洼地区入中运河水系。庄坞、长城等镇以来就是沂河洪水的走廊。1958年修筑苍邳分洪道,洪涝灾害仍未根除。1840年至1949年的110年间,共发生特大洪涝灾害31次,平均3.7年1次,一般洪涝灾害年年发生。1950年至1996年的47年中,共发生严重洪涝灾害18次,平均每2.6年1次。其中1990年发生2次,1991年发生3次。 风雹灾害:历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5.5天,风向多是北到东北风。大风造成灾害多在春秋季,其他季节也有出现,同时多伴有雷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风雹灾害为热后突然产生,大部分起于西北,走向东南。虽属局部发生,但其危害相当严重。风雹灾害发生时刮毁房屋、折断树木,埋没农作物,有的造成人员伤亡。1950年至1966年的47年间,共发生严重风灾11次,平均4.3年发生1次;共发生雹灾12次,平均3.8年发生1次。其中最大风灾有1957年的龙卷风,最大的风雹灾害是1987年6月30日的龙卷风加冰雹暴雨,直接经济损失都在100万元以上,最大直接经济损失2700多万元。1968年的冰雹造成11人伤亡,其中死亡10人,伤1人。2006年4月28日17时51分至18时37分,受冷空气和局地性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出现强对流天气,迅速生成强风暴。风暴侵袭时,夹带冰雹和雷雨,最大风速28.3米/秒,最大风力达11级,瞬间造成电力、通讯、交通、供水等设施全部中断,受灾23万人,受伤115人,死亡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2.4万亩,损坏通讯线杆1720根,刮倒建筑塔吊7座,17座变电站失电,1座110千伏铁塔倒塌,全县工商企业全部停电停产。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0亿元。 【其他灾害】雨淞俗称下树凌、冰凌。多发生于1-3月,表现为天气骤冷,气温急剧下降,出现降雨或降雪过程,四野皆白。1949年以来,有3个年份出现较大雨淞。1966年3月上旬、1969年1月下旬、1979年1、2月出现雨淞,造成通讯中断,全县停电。 虫灾:县境内的主要虫灾有蝗虫、小麦红蜘蛛、粘虫、蝼蛄、地老虎等。南部的涝洼地是蝗虫的发源地。 冻灾:每年2-4月常有寒流侵袭,易出现倒春寒,发生冻灾,1953年、1954年的4月相继发生冻灾,小麦减产三成、四成。 【自然资源】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25种,包括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8种、非金属矿产13种、稀土矿产1种、水气矿产2种,其中铁、石膏、石灰岩、石英砂岩为优势资源。金属矿产中铁矿主要分布在鲁城、尚岩、新兴、兰陵等乡镇,资源总量约10亿吨,矿石全铁平均品位为32%。黄金主要分布在下村乡龙宝山、金岭镇晒钱埠村和莲子汪村等地区。铝土矿主要分布在车辋、矿坑等乡镇。铜矿主要分布在金岭镇太平庄村及莲子汪村等地区。铅主要分布在车辋镇。钨多以伴生矿物出现,主要分布在金岭镇莲子汪村、下村乡龙宝山等地区。钼矿主要分布在金岭镇英沂官庄村东南500米处。银矿未发现单独银矿床,仅在车辋镇铜铅矿区、下村乡龙宝山一带有银矿化显示。 非金属矿产中石膏主要分布在兰陵镇南部,矿层分布稳定,呈多层分布,单层厚度个别达25米,已探明资源储量11.26亿吨,矿石平均品位为60%。石英砂岩主要分布在鲁城、新兴、尚岩等乡镇,资源总量约3亿吨,矿石品位平均为98.3%。石灰岩主要分布在县境西北部,矿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白云岩主要分布在下村、车辋、矿坑等乡镇。大理岩主要分布于在县境西北部山区,地表露头仅见于金岭镇晒钱埠村、下村乡龙宝山前等地区。石榴子石主要分布在金岭镇晒钱埠村西、下村乡吴家沟村西及金岭镇莲子汪村等地区。蛭石主要分布在新兴镇小青山西侧。重晶石主要分布在下村乡上村、龙宝山等地区。海绿石主要分布在鲁城、新兴、尚岩等镇。页岩、粘土矿在境内分布广泛。 水气矿产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孔隙水,多年平均资源量为3.2亿立方米,属重碳酸盐钙型水,PH值在7.1~9.0之间,属弱碱性,个别在6.0~7.0之间,属弱酸性。总矿化度在0.2~0.5克/升之间,属淡水,可供人畜饮用及工农业利用。县域内矿泉水资源较丰富,其中兰陵地区1处矿泉水资源通过山东省天然矿泉水测试中心鉴定,属锂、锶型矿泉水,已作为饮用矿泉水和酿酒用水。 【行政区划】 辖大仲村、兰陵、向城、长城、磨山、神山、尚岩、南桥、车辋、庄坞、新兴、金岭、鲁城、芦柞、矿坑等15个镇,下村1个乡、卞庄街道1个办事处、苍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1个省级开发区;1024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民族 有回族、彝族、黎族、满族、蒙古族、苗族、布依族、壮族、拉祜族、佤族、傈僳族、哈尼族、土家族、侗族、布朗族、傣族、白族、朝鲜族、土族、水族、藏族、仡佬族、仫佬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德昂族等27个民族,共6063人,占0.5%;超过30人的有回族、彝族、蒙古族、满族、黎族,其中回族5678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3.7%;彝族56人,占0.9%;黎族54人,占0.8%。 历史沿革 夏代王杼在位五年(公元前2053年),封曲烈为鄫,有向(今向城)、次室(今兰陵)诸邑。 公元前567年,鄫国为莒国所灭,后莒国被鲁国灭,鄫地为鲁国所辖,鲁国设有向、次室、鄫(今车辋)诸邑。 公元前487年兰陵为吴国属地。 公元前468年兰陵为越国属地。 公元前261年楚国占领兰陵,置兰陵县。直至公元前221年,县境分属兰陵、襄贲2县。 秦统一后,县境分属东海郡之缯、兰陵、襄贲3县。 西汉时属徐州东海郡之缯县、兰陵、襄贲3县。 东汉时属琅琊国之缯县及东海郡之兰陵、襄贲县。 三国时东海郡之兰陵、襄贲、缯3县。 公元前291年兰陵郡从东海郡中析置,苍山县境分属兰陵郡之兰陵县、琅琊国之缯县、东海郡之襄贲县。 南朝刘宋时,苍山县境分属琅琊郡之即丘县、费县和东海郡之襄贲县。 北魏时,分属兰陵郡之兰陵县、琅琊郡之即丘县、郯郡之郯县。 隋时,分属临沂县、兰陵县。 唐初,分属临沂、兰陵、缯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县境分属河南道沂州之临沂县、丞县。 宋代属京东东路临沂县、丞县。 金时属山东东路临沂县、山东西路邳州兰陵县。 元代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峄州和沂州临沂县。 明清两代分属沂州府兰山县、费县、郯城县。 民国二年府制取消,复设临沂县,县境分属临沂县六、七、八区,郯城县四、五区,费县二、七区。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大炉村人万春圃等于1937年11月10日,在尚岩乡沟西村召开有临沂县、郯城县、费县、峄县(以下简称“临郯费峄”)四县代表参加的抗日联席会议,协商成立临郯费峄4县边区联庄会办事处。 1939年2月临郯费峄四县边区联庄会办事处在车辋召开会议进行改组,改称临郯费峄四县边区联合办事处。 1940年3月临沂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庄坞成立。 1941年3月28日,临郯费峄四县边联抗日人民代表大会在万村召开,成立临郯费峄四县边区政府,简称“边联县”。 1943年春,中共鲁南区委决定建立兰陵办事处,次年3月改称兰陵县。 1944年春,边联县改称赵镈县。 1945年10月兰陵县撤销,其部分辖区归属赵镈县。 1945年底,苍山县境只赵镈县1个建制。 1947年春,将赵镈县东半部析出置县,为纪念193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苍山暴动”,取名苍山县。 1948年重建兰陵县。 1950年5月11日撤销赵镈县,其辖区大部分并入苍山县。 1953年撤销兰陵县,其辖区部分并入苍山县,苍山县隶属临沂地区。 1994年临沂地区改置为地级临沂市,苍山县隶属临沂市。 2001年1月5日,苍山县由14个镇、14个乡调整为14个镇、7个乡。 2009年9月21日,撤销苍山县卞庄镇,设立卞庄街道,全县辖1个街道、13个镇、7个乡。 2010年,苍山县沂堂镇划归罗庄区管辖;撤销鲁城乡、矿坑乡,设立鲁城镇、矿坑镇。调整后,全县辖1个街道、14个镇、5个乡。 2011年11月,撤销二庙乡,并入长城镇;撤销层山镇,并入庄坞镇;撤销兴明乡,并入向城镇;撤销三合乡,设立芦柞镇,并将卞庄街道的前芦柞东村、前芦柞西村等22个行政村划归芦柞镇管辖;撤销贾庄乡,设立金岭镇,并将卞庄街道的东坊上、西坊上等49个行政村划归金岭镇管辖。调整后,苍山县辖1个街道、15个镇、1个乡。 2013年12月27日国务院批准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 2014年1月21日,兰陵县委、县政府正式揭牌,苍山县正式更名为兰陵县

精选留言

兰陵县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