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禾区

乌尔禾区辖乌尔禾乡、柳树街街道,境内还有新疆油田公司百口泉采油厂、风城油田作业区、新疆建设兵团第七师137团等企业。辖区面积2229.13平方公里,总人口16071人。
乌尔禾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东北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接壤,西与托里县交接,西南与白碱滩区毗邻。总面积23.8平方千米,地势基本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水资源主要有白杨河、克拉苏河和达尔布都河,以及白杨河水库、黄羊泉水库和风城高库3座水库。
【行政区划】
辖乌尔禾乡、柳树街街道。
柳树街街道 百口泉居委会,柳园居委会
乌尔禾乡 查干草村,哈克村
兵团一三七团 团部煤矿社区,一连,三连,四连,六连,七连,九连,十连,牧场,沥青矿生活区,电站生活区,泉沟分场
柳树街街道位于乌尔禾区龙翔路3号,成立于2005年10月,下辖柳园社区、百口泉流动人口管理委员会。
乌尔禾乡位于乌尔禾西北3千米处,下辖查干草、哈克两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地在查干草村和哈克村之间,居住着汉、蒙古、维吾尔、回、哈萨克等民族。
【历史沿革】
“乌尔禾”是蒙古语“套子”之意。乌尔禾区从前草木丛生,有许多野生动物,当地蒙族牧民用下套子的办法来猎取野生动物,所以把这一带叫做“乌尔禾”。
古时候,乌尔禾区极少有人定居,是塞种人、月氏、乌孙、突厥、回鹘等古老民族的游牧地。
西汉前乌尔禾属姑师国,在汉代、三国和两晋期间属于乌孙国管辖,南北朝时期属于高车国,隋唐时期,属于西突厥铁勒部,归北庭大都护府管辖,五代时属于高昌回鹘王国,宋代为西辽回鹘地,元代为别失八里行尚书省管辖,13世纪时为成吉思汗三儿子窝阔台的封地。
1771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河流域东归祖国后,舍楞属下的358户进入乌尔禾白杨河流域,后乌尔禾改为受封的布延图亲王策伯克多尔济的封地,以后才有人定居。
1778年后属绥来县(今玛纳斯县)管辖。
1915年后划归沙湾县管辖。
1929年属和什托洛盖治局管辖。
1943年划归克拉玛依市。
1958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一三七团农垦大军进驻乌尔禾。
1959年1月,克拉玛依市人民委员会在乌尔禾设立街道。
1979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在乌尔禾成立探井公司,开始基地建设。
1982年2月,克拉玛依设立乌尔禾区、成立了第一届乌尔禾区人民政府。至此,乌尔禾地区形成了区、乡两级政权建置。
198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办公厅下文明确克拉玛依为自治区直辖的不设区的县级市,建区两年多,因条件不具备,区人民政府未实施工作。
1990年,自治区恢复克拉玛依为设区的地级市,1990年12月26日至28日,乌尔禾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恢复乌尔禾区。
1991年8月11日正式办公。
1996年,乌尔禾区面积2250平方千米,人口0.8万,有汉、维吾尔、蒙古、哈萨克、回等民族,其中汉族占72%,辖1街道1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乌尔禾区总人口9751人,其中:百口泉街道6781人、乌尔禾乡2970人。
2003年,乌尔禾区面积2229.32平方千米,总人口5965人。辖1个街道、1个乡:百口泉街道、乌尔禾乡。境内有:兵团一三七团。

乌尔禾区气候概况


乌尔禾区属典型大陆性北温带干旱气候区,日照充足,日照时数2637小时以上;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年均10℃以上积温3600℃以上,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冬季积雪少,无霜期16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8.4℃。乌尔禾区干旱少雨,蒸发大于降水100倍。乌尔禾区境内累年平均降水量96.4mm,年均蒸发量3016.4mm,是同期降水量的31.3倍。从1989—1994年累积年平均霜日121天,平均初日为11月17日,平均终日为3月12日,累年平均无霜期225天。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适合蟠桃、葡萄等水果的种植,及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生产的蟠桃、葡萄个大、肉厚、味美,含糖量高,外观艳丽,商品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因为乌尔禾区果蔬生产基地无重大工业污染源,又是新产区,病虫害少,果蔬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自身污染小,而且是农牧业紧密结合的大农业结构,特别有利于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果蔬产业。其次,乌尔禾区夏季气温平均低于克拉依市主城区,无霜期时间长于克拉玛依其它区及周边县市。使乌尔禾区更具发展休闲度假旅游。
水文:百口泉是由蒙古语“傲东布拉克(星星泉)”意译而来,后演变为百口泉,隶属于乌尔禾地区管辖。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尔禾西南30千米处,黄羊泉附近。随着百口泉油田的开发,发展成为新兴石油工业城镇,另有农副业基地。百口泉是克拉玛依市的主要水源地,地下水较丰富。

精选留言

克拉玛依乌尔禾区简介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