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区

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汉平原东北边沿,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部,长江和汉江交汇处,为武汉市中心城区之一。东南邻长江,与武昌区、洪山区隔江相望;西南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相连;西接蔡甸区;北依汉水,与江汉区、硚口区、东西湖区相邻。东西最大横距17 千米,南北最大纵距 14 千米。2017 年末,汉阳区土地总面积为 11154.32 公顷。其中,耕地 429.12 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 3.84%;园地 3.16 公顷,占 0.03%;林地 31.25公顷,占 0.28%;草地 9.34 公顷,占 0.0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7353.48 公顷,占65.92%;交通运输用地 307.04 公顷,占 2.7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3001.22 公顷,占26.92%;其他土地 19.72 公顷,占 0.17%。

【地势地貌】

   汉阳区境域平原、丘陵、湖泊、河流相间,具有水系丰富、山水交融的特点。长江由南向北流经汉阳区境边沿,汉水经汉阳区境边沿蜿蜒流入长江。境内有龟山、凤凰山、梅子山、锅顶山、仙女山、米粮山、碎琴山、扁担山、磨子山、汤家山、赫山、细石山等低山,有月湖、莲花湖、墨水湖、南太子湖、龙阳湖、三角湖(部分)等湖泊。地势大致为西北高、东南低,除龟山及西部的剥蚀丘陵外,其余大部分为河湖阶地,平均海拔一般在 24 米左右。全区最高点在锅顶山山顶,海拔为 112.6 米。

【沿江岸线】

   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流经汉阳区境,两江在汉阳区岸线共长 30 余千米。长江流经汉阳区境岸线上起抬船路,下至南岸嘴,长约 10 千米。流向为由南向北略偏东,主流偏左岸(汉阳岸)下行,左岸龟山下游接汉江来水。上游江面较宽,靠右岸江中有白沙洲,白沙洲长江大桥(武汉长江三桥)横跨两岸;下游江面受龟山和蛇山所束,形成江面最窄处,武汉长江大桥由此横跨两岸;在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上游 2.3 千米处,鹦鹉洲长江大桥跨越长江,北接汉阳鹦鹉大道,南连武昌复兴路。长江汉阳段水面较窄,一般在 1100~1300 米,在龟山、蛇山之间的水面最窄处为 1060 米,不及下游的一半。长江汉阳江滩自长江武汉港汉阳作业区至汉水入江口,主体部位在武汉长江大桥上游。江滩长 3~4 千米,宽度及面积大小随水文周期分别在155~840 米和 0.443~1.5 平方千米之间变化。

   汉水出蔡甸区境,入汉阳区境,向东南流又折转向东北,再转向南至琴断口,形成一个8.5 千米长的 S 形弯道。琴断口以下河道先向东南转向东北,在郭茨口上游转向东南,至南岸嘴向北转后往东折入江。河道宽 180~300 米,汉阳岸边河滩宽度为 10~350 米。汉水汉阳水岸线全长 20.58 千米,占汉水全长的 1/70,有晴川桥、江汉桥、月湖桥、知音桥(江汉二桥)、长丰桥、古田桥 6 座公路桥和汉水铁路桥横跨南北两岸。

   汉阳沿江岸线资源得天独厚,历史上曾拥有众多码头,其中杨泗港曾是中国内河航运的第一大货运港。汉水汉阳段南岸凭借其水资源优势,曾为汉阳近代工业长廊,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曾在这里演绎中国近代工业的辉煌。如今,湖北省最大的啤酒厂——百威英博(武汉)啤酒有限公司落户于此,黄金口都市工业园在这里崛起,再显“汉阳造”的雄风。汉阳沿江岸线还有绝佳的景观资源。龟山如巨鳌浮水上,与缭绕如伏蛇的蛇山对峙,形成“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的雄奇景观。雄伟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飞架于龟山与蛇山之间,“天堑变通途”。滚滚长江、滔滔汉水交汇于汉阳南岸嘴,形成“江汉朝宗”之大观。两江环抱的汉阳,山江相映,城水相依,碧波相伴。在晴川阁至杨泗港的长江江滩已建成汉阳江滩公园,滨江风光靓丽,展示出汉阳与众不同的自然与历史人文风貌。

【气候】

   汉阳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特点。年平均气温 15.8℃~17.5℃,极端最高气温为 41.3℃,极端最低气温为 -18.1℃。年无霜期一般为 211~272 天,年日照总时数 1810~2100 小时,年总辐射 104~113 千卡/每平方厘米,年降水量 1150~1450 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 6 月至 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 40% 左右。

【植被及动物资源】

   汉阳区植物区系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过渡的地带。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是全区典型的植被类型。

   汉阳区境内动物有家禽和野生,包括水产类和畜禽类。水产类有青鱼、鲩鱼、鲤鱼、鲫鱼、鳊鱼、鲢鱼、鳙鱼、鲇鱼、鳜鱼、黄颡鱼、鲦鱼、翘嘴白鱼、财鱼、鳝鱼、泥鳅、甲鱼等,畜禽类有生猪、奶牛、水牛、肉鸡、肉鸭、蛋鸡、蛋鸭、肉鸽等。

【建置沿革】

  距今约 5 万年至 1 万年前,汉阳区境域即有古人类活动。夏代,境域原住民三苗部族被禹征服。春秋战国时期,境域先属郧国,后入楚国。

  秦时,汉阳境域属南郡。西汉时,属江夏郡沙羡县。东汉建武元年(25 年),首置沌阳县,为武汉三镇最早县级独立建制。

  东汉年间,筑郤月城和江夏城(鲁山城),为武汉市中心城区最早的军事城堡。东汉末、三国至南北朝时期,郤月城曾为江夏郡治、石阳县治、曲阳县治、曲陵县治、沙羡县治。鲁山城曾为江夏郡治和鲁山县治,长期发挥军事城堡和行政治所作用。

  隋代战乱平息后,改革全国的行政建制。隋开皇九年(589 年),复置沌阳县。开皇十七年(597 年),改沌阳县为汉津县,县治迁至鲁山(又称大别山,今龟山)。大业二年(606年),因汉津县位于鲁山(古时龟山、凤凰山统称鲁山)之南、汉水(古汉水改道前)之北,依“山南水北为阳”之意,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为县之名始于此(明成化初汉水改道后,汉阳城虽处汉水以南,但仍沿用汉阳名)。唐武德四年(621年),在鲁山城(后称汉阳城)设置沔州(汉阳郡)、汉阳县治所;沔州下辖汉阳县、㲼川县(后改汉川县),在地处中原水陆要冲的今武汉周边地区设鄂州和沔州,初步确立武昌、汉阳双城并立的城市建制。自此直至清代,州(郡、军、府)、县两级行政治所均设在汉阳城内。

  宋代,设汉阳军及所属汉阳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汉阳军为汉阳府,境域属汉阳府汉阳县。

  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汉阳府,降为州,汉阳州属武昌府。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州,复设汉阳府。清末汉阳府下辖汉阳县、汉川县、黄陂县、孝感县、沔阳州、夏口厅。

  民国初年,废汉阳府,汉阳县属湖北省江汉道。不久,废江汉道,境域属湖北省汉阳县。1927 年,将汉阳县城区(今汉阳区部分地域)与由夏口厅改为的汉口市和由江夏县改为的武昌市合并成立武汉市,作为国民政府的京兆区(首都)。1930 年 4 月,汉阳城区回归汉阳县。1937 年,武昌(省会区)与汉阳城区合并为武昌市,区境属湖北省武昌市。1938 年 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武汉后,成立日伪武汉市政府,在汉阳城先后设立伪武汉市政府汉阳办事处、伪汉阳县政府。1945  年日军投降,9 月,汉阳城区与省会区武昌再次合并,成立武昌市。1946 年 7 月,汉阳城区回归汉阳县。清末及民国时期,汉阳县治所仍设在汉阳城。

  1949 年 5 月 17 日,汉阳县解放。5 月 24 日,汉阳城区划归武汉市,汉阳县农村设汉阳县(今蔡甸区)。6 月 1 日,成立武汉市汉阳中心区。1950 年 1 月 25 日,改汉阳中心区为汉阳城区,设区公所,为武汉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11 月 21 日,改汉阳城区为武汉市第六区,撤销汉阳城区区公所,改设武汉市第六区人民政府。1952 年 8 月,武汉市第六区改称汉阳区,第六区人民政府改称汉阳区人民政府。1954 年,汉阳区人民政府改称汉阳区人民政府委员会。1955 年 2 月,汉阳区人民政府委员会改称汉阳区人民委员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 1967 年 2 月,造反派夺权,汉阳区人民委员会机构陷于瘫痪。1968 年 4 月,成立汉阳区革命委员会。1980 年 2 月,撤销汉阳区革命委员会,恢复汉阳区人民政府至今。

【汉阳历史简介】

  汉阳是江汉地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4 亿年前,汉阳境域属扬子海,考古发掘有距今4 亿年至 2 亿年前的“汉阳鱼”化石。属古云梦泽时,有距今 3.55 亿年前泥盆纪的植物化石,境域陆地已形成。距今约 5 万年至 1 万年的更新世末期,“汉阳人”由蒙昧走向文明。自尧时起,汉阳属古荆州之地,为江汉地区主体民族南蛮三苗的故乡。传说大禹治水,疏江导汉,在大别山(今龟山)旁使汉水与长江交汇,形成了汉阳两江交汇的地理格局和“江汉朝宗”的自然景观。春秋战国时期,古汉阳名夏汭、江汉,先属郧国,后入楚国。随着楚国的崛起,汉阳成为楚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春秋时期发生在汉阳境域的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千古,其中蕴涵的“重视友谊,不分贫富贵贱,追求心灵的互通和情趣的相投”等丰富内涵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经历秦汉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汉阳地区逐渐成为兴盛之地。东汉末,汉阳沿江港埠可供数千只船舶入港交易,汉津(汉阳)商贸良港“南援三州,北极京都;上控陇坻,下接江湖。导财运货,懋迁有无”。东汉建安元年(196 年)之前,汉阳即筑有今武汉市中心城区范围内最早的军事城堡——郤月城,其城内外的居民和水师、战船都曾达到相当规模,汉阳是训练水军的重要基地,也是转运民用和军需物资的良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阳为兵家必争之地,龟山及其附近还曾建有鲁山城、萧公城、汉口城(梁废城)、马骑城等军事城堡。

  隋代至唐代,汉阳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将州(府、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均设在汉阳城内,汉阳城逐步发展成为长江中游北部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阳城成为汉水下游的重要商镇港口和商品流通集散地,商贸兴盛,人口增长,“汉阳城下多酒楼”的诗句广为传诵。宋代的汉阳城是军、县两级行政中心,设有官府、驻军、铁钱监、牧马监及书院等机构。作为朝廷专卖茶叶和食盐等商品的集散地,宋代的汉阳城“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商业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唐宋时期,汉阳的纺织、铸造、酿酒等手工业也较为发达,还是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地,吸引四方文人雅士、冠盖贤达云集,崔颢、李白、柳宗元、刘禹锡、苏轼、黄庭坚等均有诗词文赋题咏汉阳,使汉阳的自然景观、历史遗存和典故传说累积,形成厚重的人文底蕴。

  元代,汉阳保持中原腹地水陆交通运输枢纽的优势地位。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徐寿辉领导的天完红巾军占领汉阳并定都于此,以汉阳为军事和政治中心,控制西起四川,东达皖、浙的长江流域广大地区,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

  明清时期,汉阳府治、汉阳县治两级衙署以及府学、县学、文庙、书院等均设在城内。明成化初汉水改道后,汉口镇形成并迅速发展,形成武汉三镇隔江鼎立的地理区位。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汉口镇从汉阳县分出,设置夏口厅。清道光年间,汉阳鹦鹉洲形成长江流域最大的竹木市场,成为“日晒黄金”之地。晚清洋务派实力人物张之洞督鄂后,在汉阳办起了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等官办工厂,官办工业带动民办工业迅速兴起,汉阳成为中国近代制造业的发祥地之一。近代中国革命的风暴也频频席卷汉阳,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四次攻克汉阳,辛亥革命时期震惊中外的阳夏保卫战,都曾使汉阳城处于革命的风口浪尖。

  民国初期,作为工业重镇,汉阳的冶金、兵工、机械、建材、农产品加工以及交通运输、竹木贸易等各业兴旺一时。汉阳城北从南岸嘴至龟山北麓及月湖、赫山一带近代工厂连绵密布;显正街、西大街、晴川街各类店铺鳞次栉比;鹦鹉洲竹木市场贸易兴隆,货船、排筏云集码头,沿街酒肆招摇,商铺、茶馆林立,会馆飞檐斗拱,十分壮观。

  1921 年后,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共汉阳党组织带领汉阳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组织领导工人运动。1922 年汉阳铁厂工人罢工斗争声势浩大,影响全国,成立的汉冶萍总工会为当时全国最大的产业工会;1926 年 9 月中共汉阳党组织领导工人群众配合北伐军占领汉阳。刘少奇、林育英、林育南、李立三、许白昊、陈春和、欧阳梅生等优秀共产党人在汉阳城都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向警予、夏明翰等英烈长眠在汉阳土地上。

  1938 年日军侵占武汉后,汉阳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城市设施遭到极大破坏,商贸业遭摧残,工厂被迫西迁。抗战胜利后,经济刚有复苏之势,却又在内战中再受重创。新中国成立前夕,汉阳沦为一个经济萧条、市区破败、周边坟茔遍布之地。“路不平,水不清,灯不明”是当时汉阳的真实写照。

 1949 年 5 月 17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汉阳。6 月 1 日,建立武汉市汉阳中心区人民政府。1950 年 7  月,中共武汉市第六区委员会成立。1951 年 4 月,武汉市第六区(汉阳区)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推选出由 23 人组成的第六区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完成民主改革,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等任务后,汉阳区集中力量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为武汉市新兴的工业城区之一。

20世纪 50 年代后期至 60 年代中期,经历了“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恢复。“文化大革命”时期,汉阳经济建设受到严重挫折,但工业仍有一定发展,机械、造纸、纺织、冶金、建材、日用工业等行业企业形成一定规模。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转移,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贯彻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全区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汉阳区被列为旅游城区,90 年代定位为具有风景旅游特点的综合经济发展区和山水园林城试验区,21 世纪初成为武汉新区的核心区,2006 年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企业改制、经济结构调整、改造老工业区和城区功能转型的同时,兴建汉阳经济开发区、黄金口都市工业园等经济园区,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重振“汉阳造”雄风。同时,发展商贸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区呈现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汉阳区正朝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之区、文化品位高雅与文化氛围浓郁的魅力之区、生态环境良好的观光旅游之区、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和谐之区的目标奋力迈进。

【人口】

 2017年末,汉阳区有常住人口 65.27 万人,比上年增加 9300 人。有户籍人口 46.09 万人,比上年增加 20600 人。户籍人口中,男性 23.21 万人,女性 22.88 万人;60 岁以上的人口有 11.48 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总数的 24.9%;全年出生 6640 人,人口出生率14.7‰;死亡 4163 人,人口死亡率 9.2‰;人口净增 189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5.4‰。

【行政区划】

 2017年,汉阳区下辖晴川街、建桥街、鹦鹉街、洲头街、五里墩街、琴断口街、江汉二桥街、永丰街、江堤街、龙阳街、四新街 11 个街道,共有 118 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原辖
翠微街办事处 团结社区,朝阳社区,西桥社区,白鹤社区,琴台社区,车站社区,归元社区,冰塘社区,翠微新城社区
建桥街办事处 钟家村社区,西大街社区,显正街社区,莲花湖社区,河泊所社区,南城社区,古楼社区,大桥一社区,大桥二社区,青石桥社区
月湖街办事处 板子桥社区,雨花林社区,龙灯社区,汉钢社区,铁桥社区,梅子山社区,碧水晴天社区
晴川街办事处 洗马社区,国棉社区,汉南社区,汉汽社区,江汉桥社区
鹦鹉街办事处 杨泗社区,瓜堤社区,桥机社区,夹河社区,钢管社区,新民社区,鹦鹉花园社区,自力社区,芳卉园社区,锦绣长江社区
洲头街办事处 红建社区,二院社区,洲头社区,建港社区,长新社区,向阳社区,芳洲社区,崇善社区,新五里社区,和平社区
五里墩街办事处 五新里社区,五琴里社区,五合里社区,五麒里社区,五湖里社区,五麟里社区,五红里社区,五福里社区,五园里社区,五墨里社区,五龙里社区,五祥里社区,五春里社区,五丰里社区,五荣里社区,五檀里社区
琴断口街办事处 龙阳社区,墨北社区,冯家畈社区,紫荆花社区,七里庙社区,七里一村社区,麒麟社区,桃花岛社区,汇福园社区,江城社区,旺达社区,汉江社区,江花社区,金龙花园社区,七里晴川社区,星火社区,百灵社区,中兴社区
江汉二桥街道 知音东苑社区,玫瑰东园社区,知音西苑社区,玫瑰西园社区,水仙里社区,郭茨口社区,桥西社区,玫瑰东苑社区,恒富苑社区,玫瑰苑社区,桥东社区,十里铺社区,赫山社区,郭琴社区
永丰街办事处 仙山社区,燎原社区,磨山社区,陶家岭社区,沿河社区,琴断口社区,汉沙社区,陶园社区,玫瑰西苑社区,龙阳新村社区,委员会汉城社区,委员会南国明珠社区,委员会黄金口社区,三眼桥社区,四台社区,汤山社区,米粮社区,陈家咀村徐湾村快活岭村罗家咀村董家店村郑家咀村
江堤街办事处 红星社区,太山寺社区,向阳社区,江堤社区,红卫社区,丰收社区,渔业社区,墨水湖社区,界牌社区,沟咀社区,老关社区,新新社区,潮江社区
四新街道管委会 红岭社区,汉新社区

【主要经济指标】

 2017年,汉阳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好于上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948.31 亿元,比上年增长 6.5%。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 647.61 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 300.7 亿元,增长 8%。三种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0∶69.09∶30.91 调整为 0∶68.29∶31.71。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45.9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105.68 亿元,增长 38.2%。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二产业完成投资 23.2 亿元,增长 26.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 422.75 亿元,增长 13.3%。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69.73 亿元,增长 10.6%。完成外贸出口 10.84 亿元,增长 6.4%。招商引资总额达 588.9 亿元,增长 50.9%;实际利用外资 5.62 亿美元,增长 10.3%。全年全区公共财政总收入为 138.97 亿元,增长 8.8%。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为 60.16 亿元,增长17.2%。

【产业经济发展】

 2017年,汉阳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工业经济保持增长。全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992.78 亿元,比上年增长 9.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640.01 亿元,增长 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区 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 67.5%。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 个,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 61 个,其中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有 20 个。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产值为 845.16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 99.5%;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为 904.06亿元,比上年增长 9.2%;实现利润总额 95.88 亿元,下降 4.6%;亏损企业亏损额为 0.38亿元,下降 78.2%。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全年 10 大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836.19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 84.2%。其中 7 个行业产值过 10 亿元,分别是烟草制造业 610.09亿元;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90.27 亿元;金属制造业 44.35 亿元;橡胶和塑料制品业30.22 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8.31 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2.04 亿元;食品制造业 12.1 亿元。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37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1%;实现建筑业增加值 64.86 亿元,增长 10.1%;实现利润总额 18.49 亿元,增长 19.4%。其中,实现营业利润 18.45 亿元,增长 20.5%。年末全区具有资质等级以上网上直报建筑企业 41 个。

 加快重点功能区建设,带动服务业较快增长。推进龙阳湖健康谷、晴川文化创意产业谷、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会展功能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结合长江主轴亮点区块,编制琴台中央文化艺术区空间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武汉市广告协会、VR 创客联盟等优质行业协会和企业先后入驻园区。编制完成龙阳湖健康谷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颐高、软通、车库咖啡等孵化器相继开业,引进各类企业、团队 200 余个。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会展功能区加快建设,华中会展产业园新引进会展及相关配套服务企业 8 个,园内会展企业达 34 个。全年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展会及活动 76 场,其中,承接展览及活动 64 个,自办展览及活动 12 个。展览面积 154 万平方米,接待观众 268 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 1.07亿元。编制完成以“知音汉阳·生态新城”为主题的汉阳旅游攻略,督促 A 级景区加强景区游客(咨询)中心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全年全区接待游客 2700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12.98 亿元,增长 12%。加快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与传统商贸服务业融合发展步伐,推进传统商贸服务业提档升级,钟家村、王家湾两大商圈分别实现销售收入 280 亿元和 108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16% 和 4%。全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69.7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6%。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完成 475.72 亿元,增长 8.2%;限额以下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完成 94.01 亿元,增长 18.3%。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2017年,汉阳区继续加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完成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 19.48 亿元。截至年底,建成龙灯堤路、夹河路、车友路等 20 条微循环道路(总长16949 米);建成背街小巷道路 4.47 万平方米。同时,大力支持、配合市级重点工程建设,汉阳大道(滨江大道至三环线)景观大道工程一期主线完工通车,墨水湖北路西段、汉江大道、杨泗港长江大桥和江汉四桥拓宽改造等建设工程继续推进。

 有序推进“三旧”(旧城、旧厂、旧村)改造。全年“城中村”改造完成房屋拆迁 105万平方米,还建房累计开工 66.97 万平方米、竣工 70.91 万平方米,完成潮江村、新新村 2个村的整村拆除验收工作,签订黄金口村、四台村、米粮村 3 个村的统征储备协议。加快推进旧城旧厂征收,全年实施征收项目 18 个,龟北二期、大归元片项目按计划推进,截至年底完成房屋征收面积 66.93 万平方米。

 加强城市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长江汉阳江滩二期水毁修复等 8 项堤防工程,建成四新泵站等 13 项排水工程,实施湖泊清淤、截污和周边地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 10 项,新建雨水管网 14.6 千米、污水管网 11.12 千米,全区泵站雨水抽排能力由 90 立方米/秒提升到 236 立方米/秒。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对汉阳大道、龙阳湖东路、江汉一桥南路、滨江大道、芳草路、动物园路延长线、马鹦路、国博大道、墨水湖北路等道路两侧花坛及行道树进行绿化提升,对五琴里、七里庙、建港、知音东苑、玫瑰西苑、鹦鹉花园、陶家岭、钟家村社区 8 个混合型、老旧型社区进行绿化改造提升,对汤家山山体进行生态修复。全年全区新建绿道 10 千米,植树 2.31 万株,新增绿地面积 38.83 万平方米,城区园林绿化覆盖面积1919.62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37.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3.16 平方米。加强环境监管,继续推进污染物减排、大气污染防治、湖泊保护等重点工作,努力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 100%。全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 53.9 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 69.3 分贝,比上年下降 0.2 分贝。全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 250 天,比2016 年多 36 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 70%。

【社会事业】

 2017年,汉阳区继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整体水平。深化学区制改革,突破学区发展瓶颈。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区中考普通高中上线率达 54.3%,高考重点本科率首次突破50% 大关,高考综合排名全市第三。武汉三中重点本科率达 97%,居全市第五位,600 分以上人数居全市第四位。加强学校基础建设,年内弘桥小学月湖校区建成投入使用,四新中学、三里坡小学、芳草中学建设主体结构封顶,郭茨口小学、鹦鹉洲小学均开工建设。加大配建幼儿园移交力度,马荣名流公馆幼儿园、惠雯幼儿园开园招生。年末全区有幼儿园(含学前班)74所,在园幼儿 17249 人;小学 26 所,在校学生 31900 人;初中 12 所,在校学生 11916人;高级中学 4 所,在校学生 6601 人;职业学校 3 所,在校学生 2443 人;普通中专 5所,在校学生 6993 人。

 继续推进科技创新。全年科技研发经费投入达 13.8亿元,实施科技计划项目 137 项。全年全区共申请专利 1127 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 288 件。全区拥有区级以上研发机构 38个;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评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 55 个,新增孵化器 6 个、面积 1.46 万平方米。全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 55.16 亿元。全区科技研发经费(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3.2%,比上年增长0.3%。全年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产值150.53 亿元,增长20.3%。

 继续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启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11 个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20 个社区文体广场实现提档升级,区图书馆再次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广泛开展“知音大舞台”等文化活动,成功举办琴台音乐节“满城尽寻钟子期 琴台共谱知音曲”古琴之夜雅集活动、2017 武汉·知音汉阳女子半程马拉松。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全年组织开展大型文化活动 100 次,各类小型文化活动 171 次,创造文艺作品 160 个,上演文艺节目 2200 个。举办“琴台知音读书会”“知音大舞台”“归元庙会”“知识熏陶工程”等系列主题群众文化惠民活动,创作大型交响音画乐《汉阳组歌》、楚剧《汉阳造》、现代京剧《高龙情》等文艺精品,广场舞《哪门搞起》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广场舞大赛总决赛中获得特等奖。全年新建青少年活动中心 2 个,提档升级社区文化室 12 个,更换投放健身器材 659 件。年末辖区有区级文化馆 1 个,区级图书馆 1 个,区级档案馆 1 个,文化综合活动中心 11 个,文体广场 20 个,影剧院及音乐厅 8 个,博物馆 12 个。全区有省级以上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 6 个;有不可移动文物 36 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 个、市级 9个。2017 年,汉阳区共组织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 10 次,参加活动 10 万人次。全区体育人口达 35 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 48%。辖区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 3057 人,其中一级 22人、二级 118 人、三级 704 人。全区有注册运动员 812 人,新注册运动员 206 人,组织参加市级以上体育竞赛 800 人次,获奖牌总数 207 枚,其中金牌 108 枚。提档升级社区室内健身俱乐部 4 个,新增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 2 个。全区公共文体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率达 97%。

 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分级诊疗,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年末汉阳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312 个,其中医院、卫生院 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9个。有卫生工作人员 4254 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 3537 人。有医疗床位 3691 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9.23 人、拥有医生 3.8 人、拥有病床8.01 张。全年接诊总人数达 299.59 万人次,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为 99.82%。

【居民生活】

 2017年,汉阳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43946 元,比上年增长 9%。其中,工资性收入 26599.5 元,增长 10.4%;经营性收入 4362.8 元,增长 6.6%;财产性收入 3130.4元,增长 7.6%;转移性收入 9853.3 元,增长 7%。全年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达 28046元,增长 8%。全年全区新增就业 17268 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2444 人,帮助困难群体再就业 1998 人。组织开展各类就业创业培训,培训 3523 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3030 万元。新增劳动者创业 2905 人,创业带动就业 9813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8% 以内。

 年末全区参加养老保险 275126 人,失业保险 312357 人,工伤保险 108040 人,生育保险 113374 人,医疗保险 434507 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312357 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110698 人,大学生医疗保险 11452 人。全年全区社会保险扩面净增 39597 人。

 全年全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 5661.78 万元,惠及全区低保户 61031 户次、93624 人次,低保标准由原来的月人均 600 元提高到 670 元。全年发放医疗救助金 589.95万元,其他生活救助 836.06 万元。

 年末全区拥有社会养老机构 91 个。其中,社区居家服务中心(站)71 个,社会养老机构 20 个。养老床位总数达 4216 张,其中机构养老床位数为 2796 张。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 38 张。

 全年全区开工保障性住房 9942 套,基本建成 4077套,分配入住 4913 套。落实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公租房 716 套、中低收入群体公租房 343 套,新增租赁住房补贴 141 户,消除D 级危房 24 栋。

精选留言

武汉汉阳区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