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原县

红原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地理坐标在东经101°51′-103°23′、北纬31°50′-33°22′之间。北与若尔盖县相接,东西与松潘、黑水、阿坝县相邻,南与马尔康县、理县相连。县境南北长154公里,东西宽55公里,总面积8439.94平方公里。县城南距成都450公里,北距兰州640公里。
地名由来: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立红原县,意为“红军走过的草原”。该县以纪念红军长征经过雪山草地而命名。
【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红原县下辖4镇7乡,分别为:邛溪镇、刷经寺镇、安曲镇、瓦切镇、色地乡、麦洼乡、阿木乡、龙日乡、壤口乡、江茸乡、查尔玛乡。共有33个行政村。
邛溪镇 玉龙社区,瑞庆社区,一村,二村,三村,热多村
刷经寺镇 刷镇居民委员会,唐新村,老康猫村,亚休村,三家寨村,色隆村,加当村
安曲乡 安曲一村,安曲二村,安曲三村
龙日乡 龙日村,格玛村
江茸乡 江宫玛村,茸玛村
查尔玛乡 达尔龙村,什龙村,牧业村
瓦切乡 瓦切一村,瓦切二村,瓦切三村,瓦切四村,瓦切五村
阿木乡 阿木一村,阿木二村
壤口乡 壤口村
麦洼乡 麦洼一村,麦洼二村
色地乡 色地一村,色地二村,色地三村
【历史沿革】
红原地区的历史,向无文字查考。1949年前历代政府政令不达之地。境内共有麦洼、安曲、六寨、壤口、贡唐六部落,辖25个部,分别隶属阿坝、松潘、黑水、马尔康的土司头人管辖。1953年,六寨建族州行政委员会,隶属马尔康,1954年,麦洼成立麦洼工委,属阿坝县。1955年,成立龙日区,属马尔康县。1956年,成立安曲工作组,属阿坝县。1956年,麦洼工委升级(县级),属阿坝州管辖。1958年,麦洼工委与理县部份地区合并,沿用原理县县名,县府迁驻刷经寺。1959年,县府迁至哈拉玛(现邛溪镇)至今。1960年,撤销设在红原的理县。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立红原县,意为“红军走过的草原”。
红原县境,西汉属汶山郡。晋、隋袭旧制。
唐代,在刷经寺地区设有恭州、流县。
元朝,建立土司制,设松州、潘州,辖地包括今红原中北部大部,后划归陕西行省。
明代,县境中北部仍置松州,隶松潘厅;南部置杂谷安抚司。
清朝,县境西北部隶松州,东南部壤口、四寨属四土中的梭磨土司和卓克基土司,后又隶理番厅。
民国时期,红原南部和北部分别由理潘县和松潘县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3月,四川省藏族自治区(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设治红原刷经寺,时间长达4年。
1958年8月,阿坝州府迁治马尔康,理县由原地域迁往红原境内,治地刷经寺,红原始有正式建制。
196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红原县。意为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
1996年,红原县面积8083.3平方千米,人口3.2万,辖2个镇、8个乡:邛溪镇、刷经寺镇、阿木乡、瓦切乡、安曲乡、四寨乡、龙日乡、壤口乡、麦洼乡、色地乡。县政府驻邛溪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红原县总人口37931人,其中:邛溪镇9338人,刷经寺镇3037人,安曲乡3107人,龙日乡1701人,四寨乡2747人,瓦切乡5390人,阿木乡3542人,壤口乡986人,麦洼乡3130人,色地乡4953人。
2001年11月8日,遵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将红原县四寨乡划分为江茸乡和查尔玛乡的批复》(川府民政[2001]5号)文件精神,原四寨乡分为江茸乡和查尔玛乡。
2004年,红原县辖2个镇(邛溪、刷经寺)、9个乡(安曲、龙日、瓦切、阿木、壤口、麦洼、色地、江茸、查尔玛)。
2012年,撤销瓦切乡,设立瓦切镇,镇政府驻德香村,辖原瓦切乡所属行政区域。调整后,全县辖3个镇、8个乡:邛溪镇、刷经寺镇、瓦切镇、安曲乡、龙日乡、江茸乡、查尔玛乡、阿木乡、壤口乡、麦洼乡、色地乡。
红原县气候概况
红原县地势为东南向西北倾斜,地貌具有山原向丘状高原过渡的典型特征。县境中部海拔4345米的查真梁子是县境南北山原与丘状高原的天然分界线,是长江、黄河流域分水岭。南部为山原,北部为丘状高原。红原县境内珠串状盆地和小盆地广泛分布,周边鹧鸪山、羊拱山、哲波山、海子山等高山。
红原县为大陆性高原寒温带季风气候。无明显四季界线,气候偏冷,春秋短促,长冬无夏,热量低。年平均气温1.4℃,极端最低气温-36℃,极端最高气温26.0℃,气温日较差平均16.3℃;年均日照时数2158.7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749.1毫米,80%集中在5-8月;年均降雪日数76天。

精选留言

阿坝红原县简介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