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

休宁县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境域介于东经117°39′~118°26′和北纬29°24′~30°02′之间。南北长约71公里,东西约79公里,总面积2135平方公里。东邻屯溪区、歙县;东北与黄山区、徽州区相连;西北与祁门县、黟县毗邻;东南与浙江淳安、开化县交界;西南与江西省婺源县、浮梁县接壤。著名风景名胜齐云山在县境内,县西南边缘的六股尖为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的发源地。

县政府驻地海阳镇,距省会合肥372公里,距黄山市中心城区18公里。境内交通发达,皖赣铁路、合福高铁、徽杭、合铜黄、黄塔桃、黄祁高速公路经过本县,黄山机场在其境内,是皖浙赣边界交通枢纽。

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适宜,无霜期长,水热季节交替明显。春秋短,夏冬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温度高、湿度大,降水集中;秋季降温快,常出现“夹秋早”,气温日较差大;冬季冷而不寒,雨雪不多。
年平均气温16.2℃,最高年份(1961年)19.6℃。最低年份(1980、1984年)15.6℃,年际间变化多在±0.5℃之间。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9℃,最冷月(1月)3.7℃,年较差24.2℃。1~7月气温逐月升高,4月升幅最大约为6℃,8月开始下降,9~11月每月递减约6℃。春秋季气温变化剧烈,夏冬季变化小。县境内累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1.3℃(1967年8月28日),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1.6℃(1967年1月16日)。多数年份极端最高气温37~39℃,出现于7~8月;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7℃至零下9℃,出现于12月至次年2月。一日间最高气温出现于14、15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于黎明至日出前,日较差夏秋季大,冬春季小。晴天与阴天、河谷与山地、阳坡与阴坡日变化显著。气温的地理趋势为南北部略低,中部高。

休宁地处皖南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均气温15.5~16.4℃,降水量1400~1700毫米之间。境内南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部为河谷平原,整个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北部有黄山余脉,东南部白际山脉系浙江天目山之脉,西南皖赣边境五龙山脉为怀玉山脉延伸入境,形成南北自然屏障。率水、横江流域呈现地势较低的河套平原,境内水系分属钱塘江、长江两大流域。境内共有237条大小河流,分别汇入新安江、遂江、衢江、阊江4条水系。河道总长约910公里,河川经流量22.42亿立方米,水利资源理论蕴藏量15.54万千瓦。主要河流率水和横江分别于县境南、北部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其流域总面积1947平方公里。

境内生态环境十分优良,且有丰厚的原生态养生资源。县内已建立岭南、六股尖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马金岭县级自然保护区和齐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保护区。同时,休宁县是“国家生态示范区”、安徽省“首批省级生态县”和“首届十佳环境优美县”。2013年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称号。

境内植被丰盈,林木繁茂,林业面积17.98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97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82.17%。是安徽省重点林区,是省速生丰产林基地之一。森林面积、蓄积量、采伐量均列全省第二位,素有“徽杉仓库”之称誉。自然资源丰富。植物种类180余科约1400种。其中,树种111科1026种。已发现的珍稀树种有银杏、南方红豆杉、香果柑、鹅掌楸、三尖杉等40余种。药用植物165科677种。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各种珍禽鸟类215种,兽类73种、爬行类54种,两栖类动物26种。

大气环境质量大部区域为一类区,河流清澈,水质纯净,饮用水质常年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天然矿泉水已得到规模开发。

全县有茶园1.3万公顷,生态茶园占一半。2016年茶产量达1.09万吨,是“中国绿茶出口第一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松萝茶历史悠久,有“绿茶始祖”之誉,驰名中外。而“白岳黄芽”、“新安源银毫”、“金龙雀舌”、“霞雨茶”等一批新创的有机名茶已崭露头角,享誉遐迩。休宁土特名产繁多,香菇、黑木耳、蕨菜、笋干、多种中药材,尤为出名。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种类多、品位高,已开发矿产24种68处。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有岩金、银、锑、铜、铁、锌、钨、钼、钒、镉等16处,非金属矿有萤石、瓷土、灰石土、脉英石、膨润土等47种。石煤总储量9.8亿吨,膨润土资源量732万吨。

休宁县是“中国旅游百强县”之一,秀美山川和厚重文化造设了多姿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现有国保单位3处(齐云山、三槐堂、黄村,进士第),省保单位14处,市县文保单位33处;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非物质遗产6项。道教名山齐云山,集丹霞地貌、摩岩石刻、道教文化与山水风光为一体,拥有“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项桂冠。不仅有奇峰、怪石、幽洞、飞泉、瀑布、湖泊等自然景致,还有60余处恐龙化石遗迹,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道教圣地,留有月华街和宫观、府殿、道院,以及近千处历史摩岩石刻和名人碑铭。齐云山已被列入“中国十大宗教名山”。万安古镇的老街是“中国十大文化名街”,闻名海内外,与之毗邻的古城岩国家风景名胜区,堪称明清徽州水口园林和徽派古建筑博物馆。园内有牌坊、亭阁、门楼、宅院、祠堂等古建筑和传统手工艺作坊街。景区和古镇的古桥、古塔、古埠头,老街连成一片,浑然一体,成为横江水畔绝美的风景画屏。以钟古楼为主体的“中国状元博物馆”及其门前古风浓烈的文化广场公园,展示出“中国第一状元县”独特的历史辉煌。城西凤凰山麓的大熊猫生态乐园,收养着国宝大熊猫和百余只皖南野生珍禽奇兽,是颇具特色的观光点。分布于全县青山绿水之间的乡村,旅游景点,门类诸多,风采各异。如“江南最后秘境”白际的原始生态风光;岭南三溪、山斗龙源谷、源芳大峡谷的控幽野趣;夹溪河、颜公河、三溪河几处养生漂流惊险,都异彩纷呈,千姿百态。全境20多处乡间生态福地和历史文化名村,以及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地,处处风光无限,徽韵浓郁。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精湛的民间游艺、质朴的民俗风情,加之遍布境内众多的古村,落,古建筑、古驿道、古遗址和历史名人故居,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休宁正在和继续开发的新的旅游资源。

地名由来:《元和郡县志》卷28歙州休宁县:“本秦歙县地,属丹阳郡。后汉建安中,贺齐讨黝、歙山贼,分置休阳县,后频有改易,隋开皇九年(589年)(按当为开皇十九年)改为休宁县。”又《太平寰宇记》卷104歙州休宁县;“按吴图云,吴割歙县西川分置休阳县,在此县之西二里杨村,东三里灵鸟山上,吴避孙休之名改为海阳县,仍移于万岁山上。晋平吴之后,改为海宁县。”“休宁”乃合休阳、海宁为名。

【行政区划】
辖10镇11乡157个行政村,总人口27.4万:海阳镇·万安镇·齐云山镇·五城镇·蓝田镇·渭桥乡·山斗乡·商山镇·岭南乡·东临溪镇·源芳乡·榆村乡·璜尖乡·龙田乡·白际乡·陈霞乡·溪口镇·流口镇·板桥乡·汪村镇、·鹤城乡

地名由来:《元和郡县志》卷28歙州休宁县:“本秦歙县地,属丹阳郡。后汉建安中,贺齐讨黝、歙山贼,分置休阳县,后频有改易,隋开皇九年(589年)(按当为开皇十九年)改为休宁县。”又《太平寰宇记》卷104歙州休宁县;“按吴图云,吴割歙县西川分置休阳县,在此县之西二里杨村东三里灵鸟山上,吴避孙休之名改为海阳县,仍移于万岁山上。晋平吴之后,改为海宁县。”“休宁”乃合休阳、海宁为名。
海阳镇 玉宁街居委会,齐宁街居委会,齐云东大道居委会,齐云西大道居委会,新城区北街村,南街村,新塘村,柳州村,琅斯村,川湖村,盐甫村,杨村,万全村,石人村,溪头村,汶溪村,钗坑村,竹后村,汪溪村,上里村,首村
齐云山镇 岩前村,岩脚村,东亭村,坞口村,兰渡村,半源村,环居村,典口村,龙源村,青春村,西馆村,北山村
万安镇 轮车村,车田村,吴田村,红心村,万新村,钟塘村,霞高村,陈坑村,瓯山村,蕉充村,潜阜村,海宁村,上黄村,南潜村,古楼村
五城镇 古林村,五城村,双龙村,龙湾村,汪溪村,长干村,小贺村,星洲村,月潭村,上岩村,西田村,岩溪村,横塘村,五丰村,阳台村,红坑源村
东临溪镇 临溪村,芳口村,一心村,三村,小阜村,巧坑村,源口村,璜源村,大阜村,和坑村,汊口村
兰田镇 前川村,西村,小溪村,儒村,里仁村,隆光村,南塘村,贵源村,贵川村,培源村,迪岭村
溪口镇 溪口村,和村,山培村,章川村,阳干村,石田村,祖源村,花桥村,中和村,源头村,占梨村,石干村,江潭村,五联村,长丰村,杭溪村,矶溪村,巴源村,冰潭村,碜溪村
流口镇 流口村,茗洲村,黄三村
汪村镇 汪村,回源村,田里村,大连村,山后村,桃源村,杨源村
商山乡 雁里村,上井村,瑶溪村,下庄村,上杨村,浮潭村,霞阜村,芳干村,黄村,高碣村,金竹村,双桥村,新雁村,荪田村,阜田村
山斗乡 山斗村,金源村,青山村,牛岭村
岭南乡 岭南村,璜茅村,三溪村,溪西村
渭桥乡 渭桥村,资村,棠源村,牌楼村,重塘村,霞溪村,渠口村,下坞村,倪湖村,当金村,上演村,板桥村
板桥乡 板桥村,沂川村,凰腾村,梓坞村,漳前村
陈霞乡 陈霞村,回溪村,泮路村,回岭村,小当村,里庄村
鹤城乡 渔塘村,樟田村,梅溪村,用余村,新安源村,左右龙村
源芳乡 芳山村,幸川村,九丘村,梓源村,渔临村,芳田村,万金台村
榆村乡 富溪村,藏干村,榆村,太塘村,桃溪村,酒店村,藏溪村,文田村,岭脚村
龙田乡 桃林村,浯田村,江田村,古楼村
璜尖乡 璜尖村,徐家村,清溪村
白际乡 白际村,结竹营村,项山村

【历史沿革】
根据出土文物的考证,休宁一带至迟在西周(公元前11~8世纪)时期,就已有文化较为发达的定居。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后为吴、越、楚三国的领地。秦汉为歙县西乡地。秦属会稽郡,秦末或楚汉之际改屈鄣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改为丹阳郡。
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遣威武中郎将贺齐征服黟、歙一带的“山越”居民,分歙县西乡地置县,设县治在鸺山(又名“灵鸟山”,即今凤凰山)之南,故名休阳县。隶属新都郡。吴永安元年(258年),为避景帝孙休名讳,改名海阳县,县治迁万岁山(今万安古城岩)。
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海阳县为海宁县。
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并黎阳县入海宁县,隶属新安郡。梁承圣二年(553年),复置黎阳县,分新安郡置新宁郡,郡治海宁,轱黎阳、海宁、黟、歙4县。陈天嘉三年(562年),又并黎阳县入海宁县,并新宁郡入新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并黟歙入海宁。歙州治在海宁。十一年,复置黟、歙二县,海宁县篁墩划属歙县,州治迁黟县。十八年,县治迁“南当山水口上”(今渠口乡一带),海宁县改名休宁县(取“休阳”、“海宁”各一字命名),县名自此沿用至今。大业三年(607年),复改歙州为新安郡,郡治休宁万岁山。十二年,汪华起兵保郡,据郡治,并辖歙、宣、杭、睦、婺、饶六州,称吴王。次年,郡治迁歙县乌聊山。
唐武德四年(621年),汪华归唐,封越国公。新安郡仍改为歙州,休宁属之。七年,县治迁至万岁山。
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分为10道,休宁随歙州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全国分15道,休宁随歙州属江南东道。开元二十八年,划休宁南境回玉乡与鄱阳怀金乡置婺源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休宁属之。九年,县治迁至“松萝山之南”(即今址)。乾元元年(758年),新安郡复改为歙州,隶属宜歙饶道。次年,废宣歙饶道,歙州属浙西道。永泰二年(766年)设宣歙道。析休宁、歙县地置归德县,大历五年(770年)并回。大顺元年(890年)升宣歙道为宁国军。天复三年(903年)复改宣歙道。休宁均随歙州而属之。
五代十国时期,休宁随歙州先后属吴、吴越、南唐。
宋开宝八年(975年)灭南唐,休宁随歙州入宋,隶江南路。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歙州隶江南道东路。至道三年(997年),改江南道东路为江南路。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休宁随之隶江南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州为路。休宁属徽州路,隶江东道。二十一年改隶江浙行中书省,二十三年隶江南行台。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徽州路为江南省兴安府,休宁属之。二十四年兴安府改为徽州府,休宁随之隶属江浙行省。二十六年改隶中书省。明洪武八年(1375年)废中书省,全国设13布政使司,京畿府州直隶六部。休宁随徽州府直属南直隶。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改属浙江按察分司徽宁池太道。隆庆六年(1572年)改属徽宁道。
清,休宁均属徽州府。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徽州府属之。康熙六年(1667年),始设安徽省。雍正十一年(1733年),设安徽省徽宁池太道。咸丰四年(1854年)改为徽宁池太广道,暂属浙江省兼辖。同治四年(1865年)复归安徽省。徽州府均属之。
徽州历为路、州、府名,直至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废府留县,原领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歙、黟、绩溪、休宁、祁门、婺源、太平、旌德、石埭(即石台)九县划属安徽省芜湖道(此时之“道”亦为行政监察区,而非行政归属)。
民国十七年(1928年)八月,废道,直隶安徽省。休宁、婺源、祁门、绩溪、歙、黟六县划属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治休宁。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于“剿共”的需要,婺源县划属江西省,婺源与徽州感情极深,不愿脱离母州,人民遂掀起声势浩大、持续二十个月的“婺源回皖”运动。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四月十五日,第八、第十行政督察区改属国民政府皖南行署,治所设屯溪。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三月二十三日,撤销第十行政督察区,歙、黟、休宁、祁门、绩溪、旌德六县改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歙、黟、休宁、祁门、绩溪五县改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由于婺源人民的持续抗争和徽州其它县人民的强烈要求,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划归江西省的婺源县被重新划回安徽省,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一度迁安徽省会于屯溪。
1949年,祁门县于4月26日、休宁、歙县于28日、黟县于29日、绩溪县于30日先后被解放军二野解放;婺源县于5月2日被解放军四野解放,婺源县的解放标志着徽州全境的解放。由于解放婺源县和江西省的同为解放军四野,因此为了便于管理,从此将婺源划归江西省。同年5月13日,中共皖南区党委通知,设徽州专区(治所初在歙县,不久迁往休宁县屯溪镇),属皖南行署(行署初设屯溪,后迁芜湖),改屯溪镇为屯溪市(屯溪原为休宁县一镇),属徽州专区,全区领屯溪市和休宁、祁门、绩溪、旌德、歙、黟六县;1952年2月4日原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的太平、石台二县和原属皖南行署宣城专区的宁国县划属徽州专区,全区共领一市(屯溪)九县(休宁、歙县、祁门、黟县、绩溪、旌德、太平、石台、宁国)。同年4月12日.废行署区,徽州专区属安徽省。
1953年12月1日,屯溪直隶安徽省,徽州专区领九县,1955年屯溪降为地辖市。
1956年1月12日,撤销徽州专区,原领九县划属安徽省芜湖专区;复升屯溪为省辖市。5月16日,将屯溪交由休宁县领导。6月,旌德县并入绩溪县。
1960年12月13日改屯溪市为休宁县辖镇。
1961年4月13日,重设徽州专区。8月16日,又改屯溪为地辖市;1963年5月20日屯溪降为休宁县属镇。
1965年7月19日,复设石台县,改属池州地区。
1968年7月7日,成立徽州地区革命委员会,属县不变。
1971年3月29日,改徽州专区为徽州地区。
1975年12月19日,复升屯溪为地辖市(县级)。
1979年2月27日,改徽州地区革命委员会为徽州地区行政公署。同年1月29日,徽州地区领八县一市,即:歙、祁门、休宁、黟、绩溪、旌德、太平、石台和屯溪市。
1983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划歙县黄山乡、石台县广阳乡和太平县建立黄山市(县级),由省直辖。徽州地区领七县一市,即:歙、祁门、休宁、黟、绩溪、旌德、石台和屯溪市。
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地级黄山市。
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四县,即:屯溪区、徽州区(划歙县岩寺镇新立)、黄山区、歙县、黟县、休宁县和祁门县。
2000年,休宁县辖9个镇、24个乡。
2004年底,休宁县辖9个镇、12个乡。
2005年,休宁县原有的33个乡镇正式调整为21个乡镇(注:批准时间为2004年)。对24个乡镇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秀阳乡并入海阳镇,洪里乡与商山乡合并,设立新的商山乡,乡政府驻雁里。西田乡并入五城镇,汊口乡并入东临溪镇,渠口乡并入渭桥乡,南塘乡并入蓝田镇,兰渡乡并入齐云山镇,冰潭、江潭两乡并入溪口镇,回溪乡并入陈霞乡,山后乡并入汪村镇、,郑湾乡的藏溪村、酒店村、文田村、岭上村、岭下村,划入榆村乡管辖,郑湾乡的万金台村,划入源芳乡管辖,岭南乡、山斗乡、璜尖乡、白际乡、龙田乡、板桥乡、鹤城乡、流口镇、万安镇等9个乡镇原行政区划不动,全县乡镇区划调整后共设9个镇12个乡。

人口

年末全县户籍人口268819人,比上年减少1289人。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68746人,占25.5%;乡村,人口200073人,占74.5%。男性人口137647人,女性人口131172人,男女性别比为1.05:1。全年人口出生率8.67‰,比上年下降1.17个千分点;死亡率4.2‰,下降0.0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4.48‰,下降1.11个千分点。年末总户数82078户,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3.28人。

经济发展

2017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02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12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7.30亿元,增长7.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0:40.9:43.1调整为今年的14.9:42.4:42.7。其中,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按年末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32513元,比上年增加3451元。

精选留言

黄山休宁县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