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县

泾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泾河下游。县境介于东经108°29′40″~108°58′23″,北纬34°26′37″~34°44′57″。东与三原县、高陵县交界,南与咸阳市渭城区接壤,西隔泾河与礼泉县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与淳化县、三原县毗邻。县城位于西安市北偏西54公里,咸阳市北偏东28公里,距首都北京1290公里。全县南北宽27公里,东西长37公里,总面积780平方公里,有耕地67万亩,人均1.35亩。泾阳县辖泾干、永乐、云阳、桥底、王桥、口镇、三渠、太平、高庄、中张、兴隆、白王等12镇,崇文、龙泉、蒋路、燕王等4乡。地名由来:西周为程地。战国秦置泾阳县(在今泾干镇西1公里),因位于泾水之北,故名。清宣统《泾阳县志》卷1:“泾水在县南五里,关中大川也,自醴泉流入境,出仲嵏两山之间,南流复折而东入高陵界。县在其北,故名。” 【行政区划】 2015年,泾阳县下辖泾干街道1个街道,永乐、云阳、桥底、王桥、口镇、三渠、太平、高庄、中张、崇文、兴隆、安吴12镇,231个行政村。

泾干镇东街社区,南街社区,西街社区,北街社区,金柳村,封家村,建立村,大曲子村,团庄村,东关村,粮集村,县前村,北关村,木刘村,北强家村,南强家村,西关村,吉元村,望泾堡村,大训堡村,花池渡村,柴家村,先锋村,花李村,樊家村,瓦王村,双赵村,瑞凝村,马庄村,土贺村,姚坊村,唐李村
永乐镇永乐社区,永乐村,南吴村,都家村,永丰村,大齐村,磨子桥村,南横流村,邵村,北横流村,铁孟村,尚家村,亢营村,田村,庞家村
云阳镇云阳社区,中街村,东街村,张家屯村,大里村,滑里村,枣阳村,街子村,西街村,兴隆村,东芦村,花马村,樊尧村,小里村,火烧庙村,三里村,罗家堡村,马家堡村,翟家村,公里村居智村,扫宋村,仇家村,高家村,寨子村
桥底镇桥底社区,桥底村,柴焦村,寨子沟村,和村,褚牛村,东沟村,团庄村,阴郭村,席杨村,官苗村,刘孟村,北赵村,沟西上村
王桥镇王桥村,东街村,社树村,曹张村,岳家坡村,柏章村,陈家沟村,屯杨村,木梳湾村,屈家村,北峪村,船头村,寺背后村
口镇口镇社区,口镇村,褚家村,官道村,王家庄村,山底何村,药树村,长街村,郭家塬村,瓦尧沟村,东曹村,吊庄村
中张镇张庄村,义民曹村,张白姚村,周家道村,王浩村,焦家村,罗堡村,石塔庄村,楼子村
三渠镇三渠村,梁宋村,同官张村,南里庄村,大寨村,兴华村,杨梧村,师王村,挡驾桥村,武寨府村,夏村,白杨村,汉堤洞村,雪河村,山东庄村,袁家村,曹家村
高庄镇寿平村,费家崖村,高庄村,芦家村,王家堡村,新庄村,埠下村,山西庄村,金田玉村,聂冯村,蒋刘村,修石渡村,东风村,舒家村,傅家村,唐家村,王家村,大堡子村,小徐村
兴隆镇兴隆村,双槐村,候家庄村,许家庄村,符家庄村,南程村,北程村,张李庄村,郭家庄村
白王镇宗沟村,西苗村,白马杨村,太和村,崔黄村,杨赵村,范村,李村,白王村,寺底何村,石滩子村,齐家寨村,山庄村
太平镇柳村,张阁村,竹范村,西留村,魏村,太平堡村,寨头村,石刘村,骆村,孙家堡村,程家村,枣坪村,东临泾村,杈杨村,庙店村,陈贠湾村,王里堡村
崇文镇宋村,摆渡村,坡底村,蔡壕村,虎杨村,崇文村,焦村,北丈八寺村
燕王乡东鸟村,西鸟村,西王村,山西庄村,马桥村,新庄村,刘解村,庙底村,北丈村,庆家村,坡西村,石村
蒋路乡徐家崖村,姚家村,马家村,安吴村,张沟村,蒋路村,甘泽堡村,高村,东山庄村,薛家村,罗圈崖村,蒙家沟村
龙泉乡岳家村,中山村,四罗沟村,王家村,冯家堡村,毛家村,沙沟村,竹园张村,东李庄村,茹家村,雒仵村,西李庄村,龙源村

【历史沿革】 夏、商(约前21世纪~前11世纪),泾阳县属雍州。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属畿内。 东周(前770~前256),前770~前750年,为犬戎占据;前750~前646年属东周地;前646~前256年属秦国,其中前424~前415年为秦国国都。 战国(前475~前221),晚期秦置泾阳县。今县域西北部为云阳县辖地,东南部为弋阳县辖地。 秦(前221~前206),前221年,秦并六国,行郡县制,京都咸阳所在地关中不称郡,沿用周朝掌管京师的官名,今县域泾阳、云阳、弋阳县属内史辖。前207年,项羽三分关中为雍(都废丘,在今兴平)、塞(都栎阳,在今西安市阎良区)、翟(都高奴,在今延安),史称“三秦”。泾阳县地属塞。 西汉(前206~8),高祖二年(前205)灭塞,设立河上郡,九年(前198),复设内史,今县域泾阳、云阳、弋阳县分属河上郡、内史辖。惠帝四年(前191)改泾阳为池阳县,景帝二年(前155)内史分为左、右内史,四年(前153)改弋阳为阳陵县,池阳、云阳、阳陵县属左内史辖。元封五年(前106),加强中央集权,划分全国为14个行政监察区域,在京畿范围的称为司隶校尉部。太初元年(前104),左、右内史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史称“三辅”,池阳、云阳、阳陵县属司隶校尉部左冯翊辖。新莽(9~23)撤销司隶校尉部,天凤元年(14)分三辅为六尉郡,二年(15)改阳陵为渭阳县,池阳、渭阳、云阳县属烈尉郡。 东汉(25—220),沿袭西汉地方行政制度,渭阳复名阳陵县。今县域属司隶校尉部左冯翊池阳、云阳县和京兆尹阳陵县。 三国(220~265),曹魏划分全国为12个州,池阳县(今县域东南部阳陵县辖地及西北部云阳县辖地并入池阳县)属曹魏雍州冯翊郡。 晋及十六国(266~420),266年,今县域属西晋雍州扶风国池阳县;316年起,属前赵雍州扶风郡池阳县;后赵因之;352年,析池阳复置泾阳县(辖区为今县域东南部和咸阳市渭城区东部),属前秦司隶校尉部咸阳郡池阳、泾阳县,后秦因之;419年起,属西夏南台。 南北朝(420~589),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并泾阳入石安县,属雍州咸阳郡(治所在今县城)池阳、石安县;太和十一年(487),分池阳县北部置云阳县,今县域北部属雍州北地郡云阳县辖,东南部属石安县辖,余境属池阳县辖;景明二年(501)分石安县复设泾阳县,辖区为今县域东部,西部属池阳县辖,北部属云阳县辖。西魏因之。北周建德三年(574),并池阳县入泾阳县,今县域北部属宜州云阳郡(治所在今口镇长街村)云阳县辖,南部属雍州咸阳郡泾阳县辖。 隋(581~618),开皇三年(583),实行州、县二级地方行政制度,撤销咸阳郡及石安县,辖地并入泾阳,直属雍州。同年,撤销云阳郡,今县域北部属宜州云阳县辖。九年(589)泾阳县改名咸阳县,十一年(591)咸阳县迁治咸阳故城西10.5公里,今县域南部复设泾阳县。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将咸阳县废入泾阳,属京兆郡泾阳、云阳县。 唐(618~907),初依隋开皇旧制,罢郡为州,改京兆郡为雍州。武德元年(618),属雍州泾阳、云阳县。贞观元年(627),整治地方行政区划,划全国为十道,实行道、州、县三级行政制度,今县域南部属关内道雍州泾阳县辖;北部因云阳县易名而改为池阳县辖,八年(634)复为云阳县辖。天授二年(691)设鼎州(治所在今口镇长街村),云阳及今县城南部属鼎州辖。久视元年(700)鼎州废,复属雍州辖。开元元年(713),京都和皇帝幸临的州改设府(相当于州),雍州因之改为京兆府,属关内道京兆府泾阳、云阳县。二十一年(733),增设京畿道,属京畿道京兆府泾阳、云阳县。 五代(907~960),道一级建置逐步废除。后梁,今县域属大安府泾阳、云阳县;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属京兆府泾阳县、耀州云阳县。 北宋、金(960~1234),初袭唐制,分全国为13道,属关西道京兆府泾阳县、耀州云阳县。至道三年(997)改道为路,路下设府、州、军,府、州、军之下设县,府、军非常制,故行政建置仍为路、州、县三级,今县域属陕西路京兆府泾阳县、耀州云阳县。熙宁五年(1072),置永兴军路,属永兴军路京兆府泾阳县、耀州云阳县。金皇统二年(1142)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属京兆府路京兆府泾阳、云阳县。 元(1206~1368),对行政区划进行较大调整和改革,除首都周围的县由中书省统辖之外,将全国划分为11个行中书省,形成省、路、州(府)、县四级制。至元元年(1264),并云阳入泾阳县,二年(1265)并泾阳入高陵县,三年(1266)分出复置泾阳县。皇庆元年(1312)直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 明、清(1368~1911),初分全国为12个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直属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清实行省、府、县三级制,属陕西省西安府。 中华民国(1912~1949),民国3年(1914),省县之间设道,属陕西省关中道;17年(1928)取消道制,地方行政区划为省县两级制,直属陕西省;20年(1931),为强化反动统治,镇压革命力量,国民党设置行政督察区;28年(1939),属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泾阳县解放后,以民国时期12乡为基础,泾阳县划为12区、74乡、8街、7镇。12区为城关、大东、永乐、云阳、广吉、千云、临泾、石桥、百谷、冶峪、鲁桥、敬中区。7镇为城关、永乐、云阳、王桥、石桥、鲁桥、口镇。 建国后,1950年4月,并12区、74乡为9区、60乡,撤销大东、千云、百谷3个区。9区为城关、敬中、临泾、广吉、鲁桥、冶峪、云阳、石桥、永乐。 1951年3月,泾阳县仍划分为9个政区,区名改以序数代替,乡减至50个。 1955年6月,政区仍为9个区,名称改为原称;乡增至52个,名称以序数代替。 1956年2月,撤区并乡,泾阳县划为20个乡,即:永乐、崇文、瀛洲、三渠、雪河、姚坊、城关、太平、中张、石桥、川流、王桥、兴隆、白王、云阳、扫宋、蒋路、龙泉、口镇、燕王乡。 1958年9月,取消乡建制,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泾阳县建立9个人民公社,即:东方红、太阳升、红色、红旗、红卫星、超美、先锋、东风、太平人民公社。 1958年12月,泾阳县并入三原大县,原县辖区划为4个人民公社、22个生产管区(简称管区)。泾阳公社(驻县城)辖蒋刘、泾干、太平、中张、燕王5个管区,永乐公社(驻永乐镇)辖高庄、姚坊、雪河、永乐、崇文、三渠6个管区,云阳公社(驻云阳镇)辖扫宋、云阳、蒋路、龙泉、口镇、张家屯6个管区,石桥公社(驻石桥镇)辖白王、兴隆、川流、王桥、石桥5个管区。 1961年4月,撤销4个人民公社,泾阳县划为城中、中张、永乐、三渠、高庄、云阳、安吴、口镇、白王、王桥、石桥、太平12个中型人民公社。 1961年9月,恢复县制,泾阳县划为20个人民公社,211个生产大队,1590个生产队。20个人民公社是:城关、永乐、三渠、姚坊、崇文、雪河、龙泉、蒋路、云阳、扫宋、口镇、白王、王桥、兴隆、石桥、川流、中张、燕王、太平、瀛洲公社。 1962年,析瀛洲公社为蒋刘、高庄2个公社。泾阳县辖21个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数依旧。 1964年,城关公社分为泾干公社和城关镇,驻地均在北极宫。 1966年,川流公社并入石桥公社。泾阳县辖1个镇、20个公社,4个居委会,209个生产大队,1529个生产大队。 1981年,泾阳县划为1个镇、20个公社,4个居委会,213个生产大队,1591个生产大队。 1984年5月,改变“政社合一”体制,实行政社分开,设立乡镇,人民公社事实上不复存在。乡、镇下设村(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下设村民小组。设立永乐、云阳、口镇、桥底4个镇。泾干公社并入城关镇,更名为泾干镇。泾阳县划为泾干、永乐、云阳、桥底、口镇5个镇和王桥、白王、兴隆、太平、中张、扫宋、燕王、蒋路、龙泉、蒋刘、雪河、姚坊、崇文、高庄、三渠15个乡,8个居民委员会,538个村民委员会。 1989年,辖6镇14乡,8个居民委员会,321个村民委员会。 1996年,泾阳县面积792平方千米,人口48.5万人。辖辖6镇14乡:泾干镇、永乐镇、云阳镇、桥底镇、口镇、王桥镇、白王乡、兴隆乡、太平乡、中张乡、扫宋乡、燕王乡、蒋路乡、蒋刘乡、雪河乡、姚坊乡、龙泉乡、三渠乡、崇文乡、高庄乡。县政府驻泾干镇。 1997年,太平乡改为太平镇,三渠乡改为三渠镇,白王乡改为白王镇,高庄乡改为高庄镇,中张乡改为中张镇,兴隆乡改为兴隆镇。调整后,泾阳县辖12个镇、8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泾阳县总人口485791人,其中:泾干镇54302人,永乐镇30189人,云阳镇30666人,桥底镇32342人,王桥镇26753人,口镇24176人,中张镇23170人,三渠镇24930人,高庄镇16660人,兴隆镇17035人,白王镇22985人,太平镇30491人,姚坊乡14173人,雪河乡19292人,崇文乡20673人,蒋刘乡11395人,燕王乡19089人,扫宋乡24551人,蒋路乡21044人,龙泉乡21875人。 2001年,撤销姚坊乡并入泾干镇,撤销扫宋乡并入云阳镇,撤销雪河乡并入三渠镇,撤销蒋刘乡并入高庄镇,撤销并入。调整后,泾阳县辖12个镇、4个乡:泾干镇、永乐镇、云阳镇、桥底镇、王桥镇、口镇、中张镇、三渠镇、高庄镇、兴隆镇、白王镇、太平镇、崇文乡、燕王乡、蒋路乡、龙泉乡。 2006年,全县总面积778平方千米,总人口50.01万人。辖泾干、永乐、云阳、桥底、三渠、太平、中张、高庄、兴隆、白王、口镇、王桥12个镇和燕王、崇文、蒋路、龙泉4个乡,231个行政村、8个社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泾阳县常住总人口487749人,其中:泾干镇100518人,永乐镇31014人,云阳镇54539人,桥底镇28920人,王桥镇24982人,口镇22814人,中张镇21462人,三渠镇39000人,高庄镇28915人,兴隆镇15935人,白王镇19167人,太平镇27853人,崇文镇20515人,燕王乡15650人,蒋路乡18736人,龙泉乡17729人。 2011年,撤销崇文乡,设立崇文镇。2011年,撤销龙泉乡、蒋路乡合并设立安吴镇,撤销白王镇并入兴隆镇,撤销燕王乡并入中张镇。调整后,泾阳县辖13个镇:泾干镇、永乐镇、云阳镇、桥底镇、王桥镇、口镇、三渠镇、高庄镇、太平镇、崇文镇、安吴镇、中张镇、兴隆镇。 2012年末,泾阳县面积776.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529440人,常住人口49.16万人。2013年末,泾阳县辖13个镇,共有8个社区、231个行政村,县政府驻泾干镇。 2014年,泾阳县辖泾干、永乐、云阳、桥底、王桥、口镇、三渠、太平、高庄、中张、崇文、兴隆、安吴13镇,231个行政村。 2015年,泾阳县下辖泾干街道1个街道,永乐、云阳、桥底、王桥、口镇、三渠、太平、高庄、中张、崇文、兴隆、安吴12镇,231个行政村。 泾阳县位于渭河地堑北缘中段,岐山至富平断裂带两侧。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27公里,海拔最高1614米,最低361米,垂直高差1253米。境内北部和西北部系嵯峨山、北仲山、西凤山及黄土台塬。泾阳县南北宽27公里,东西长37公里,总面积780平方公里,有耕地67万亩。山区面积97平方公里,占泾阳县总面积的12.4%。中部为冲洪积平原,自西向东逐渐展宽降低,大部分海拔400米左右,地势平坦,面积503平方公里,占泾阳县总面积的64.5%。南部为黄土台塬,位于泾河以南,塬面开阔,海拔为430~500米,面积180平方公里,占泾阳县总面积的23.1%。 泾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3℃,冬季(1月)最冷为~20.8℃,夏季最热(7月)为41.4℃。年均降水量548.7毫米,最多降水量829.7毫米,最少为349.2毫米。日照时数年平均为2195.2小时,最多(8月)为241.6小时,最少(2月)为146.2小时。无霜期年均213天。

精选留言

咸阳泾阳县简介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