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州县

 象州县位于广西中部、来宾市东部,辖7镇4乡,行政区域面积18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万亩,森林覆盖率43.2%;聚居壮、汉、瑶、苗等18个民族,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总人口36万人;建置历史2100多年,是清代“岭南才子”、“两粤宗师”郑献甫,现当代世界漫画大师廖冰兄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原主席韦纯束的家乡。
象州是唐朝名将薛仁贵曾徙谪之地,是太平天国起义策源地之一,也是解放战争时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现留有郑小谷故居、薛仁贵衣冠墓、中平太平天国古战场遗址等人文遗产。

地层出露以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和第三系分布较广,下奥陶统、白垩系次之。总厚度15158—17961米。东部大明山连绵高耸,峰峦重叠,山势雄伟,并延伸向东北、东南,朝着武鸣河谷呈扇状分布,构成环绕北、东、南三面的马蹄形高丘陵、山地。县西北部高土坡连绵,西南部为石灰岩群峰,中部是丘陵、岗地、平原相间交错,呈小盆地。全县山地22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6.7%,平地702平方公里,占20.9%,丘陵2139平方公里占63.5%,其他298平方公里,占8.9%。
气候特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夏季炎热多雨,春秋季易旱,冬季温暖少雨,偶有霜雪。年平均气温21.7℃,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8.6℃,极端最高气温40.7℃;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12.8℃;极端最低气温—0.8℃。自县西南向东北,常年温度递减1—2℃。大明山上和山脚温差达7—10℃。县境年降雨量1100—1700毫米,呈东北向西南递减,南北差300—500毫米,东北部多有暴雨。但也有寒、旱、涝、风、雹、冰、霜等灾害天气。尤以旱、寒、涝灾害为甚。

现有耕地面积106万亩,商品林年采伐量45万立方米以上,年产原料蔗170万吨,优质谷18万吨,年产鲜茧65万担,人均产粮居广西首位,人均有桑面积和人均有茧量居全国第一;境内重晶石矿资源储量达3000万吨,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系国家优质谷生产基地县、国家“双高”糖料生产基地县、蚕茧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被誉为“重晶石之乡”、“桂中粮仓”和“优质米之乡”。旅游方面,既有堪称“中南第一泉”的象州温泉、“八桂一绝”的古海底迷宫,又有常年恒温的象州凉泉、灵巧俊秀的大梭生态峡谷、婀娜多姿的七星古榕群,还有文化底蕴浓厚的郑小谷故居、漫画大师廖冰兄展馆及古色古香的明代朱氏王府古建筑群、运江古镇等人文景观。
【行政区划】
象州县现辖7个镇、4个乡:象州镇、运江镇、寺村镇、罗秀镇、石龙镇、水晶乡、大乐镇、中平镇、百丈乡、妙皇乡、马坪镇。
【历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岭南设南海郡、象郡、桂林郡,今县境属桂林郡。
汉初,今象州地属南越。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象州境内置桂林县,属郁林郡,为行政建置之始。
三国,今县境地属吴,凤凰三年(274年),境内置武安县、桂林县,属桂林郡。武安为桂林郡治。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武安更名武熙,改属郁林郡,今县境有武熙,桂林2县。东晋太兴元年(318年)分郁林郡设晋兴郡,武熙县、桂林县属晋兴郡。
南朝宋、齐时,武熙县改属桂林郡,初为郡治,后迁往中溜,齐复将郡治迁回武熙。梁在今县地置韶阳郡,领阳寿、武化、长风、淮阳4县,阳寿(今县城)为郡治。陈沿梁制。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置象州,在今县境内设有淮阳、西宁、桂林3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淮阳改名阳宁。大业二年(606年)撤象州,今县境置阳寿、桂林2县,将阳宁并入阳寿,西宁并入桂林县,改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重置象州,辖阳寿、西宁、桂林、武德、武仙5县,州治阳寿(今县城);今县境置阳寿、西宁、桂林、武德、武化、长风6县,其中武化、长风2县属晏州。贞观十二年(638年)撤西宁并入武德,同年撤晏州,长风、武化2县改属象州,次年州治迁至武化。乾封元年(666年)撤桂林县并入武仙县,天宝元年(742年)象州改为象郡(又名象山郡),撤武德县并入阳寿县,郡辖4县。乾元元年(758年)象郡改称象州。大历十一年(776年)撤长风县并入武化县,州治迁阳寿。从此至唐末象州辖阳寿、武化、武仙3县,今县境有阳寿、武化2县。
五代十国,开平元年(907年)属楚,南汉乾和九年(951年)属南汉。象州辖阳寿、武化、武仙3县,州治阳寿。
宋开宝四年(971年)象州归宋,沿旧制。开宝七年增辖来宾县。景德四年(1007年),升象州为防御州。熙宁四年(1071年),撤销武化县并入阳寿县。元祐元年(1086年)恢复武化县,南宋时又撤销。此后至宋末,象州辖阳寿、武仙、来宾3县。今县地为阳寿县。景定三年(1262年),象州州治从阳寿迁至来宾县之蓬莱洲。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象州归元,设安抚司。十五年(1278年),改象州为路,治所从蓬莱洲迁回阳寿。大德年间(1297~1307年)复改为州,辖阳寿、来宾、武仙3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廖永忠攻下象州,象州属明。次年撤销阳寿县归并象州;改象州为散州,初辖武仙后无辖县,属柳州府。
清顺治八年(1651年)春,孔有德略取柳州旁近诸州县,象州归清,建置沿明制。咸丰六年(1856年)大成国李文茂率部攻取象州,改象州为相州。咸丰十一年(1862年)清兵收复相州,复称象州。
民国元年(1912年)象州改称象县,属柳州府。2年6月改属柳江道。15年改属柳庆区。17年属柳江行政督察区。19年属柳州民团区。23年11月属梧州行政监督区。25年9月属浔州行政监督区。31年3月属第二区(柳州)。36年属第三区(治苍梧)。38年解放前夕,属第二区。
1949年11月29日,象县解放,属柳州专区。
1952年9月,象县与武宣县合并,改称石龙县,属宜山专区,县城暂设于武宣镇。
1953年6月迁至石龙镇。
1958年宜山专区更名为柳州专区,石龙县属柳州专区。
1960年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石龙县更名象州县。
1962年3月,复置武宣县,象州县城迁至象州镇。
1971年柳州专区更名柳州地区。象州仍属之。
1996年,象州县面积1898平方千米,人口约33万人。辖4个镇、7个乡:象州镇、运江镇、寺村镇、石龙镇、水晶乡、罗秀乡、大乐乡、中平乡、百丈乡、妙皇乡、马坪乡。县政府驻象州镇。
1999年6月2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罗秀乡、中平乡改为镇建制,两乡改镇后原辖行政区域不变(桂政函[1999]108号)。  2000年6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大乐乡改为镇建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

人口
行政区域面积1898平方公里,辖8镇3乡122个村(居)民委,总人口36万,有壮、汉、瑶等18个民族,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
经济发展
2013年以来,全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原有基础上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2.57亿元,增长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27亿元,增长26.7%;财政收入5.88亿元,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3亿元,增长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61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7541元,增长12%;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0.1亿元,增长15.7%;完成工业总产值84.62亿元,工业增加值31.17亿元。


精选留言

来宾象州县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