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区

长泰区,原福建省漳州市辖县,地处闽南金三角中心结合部,九龙口下游。介于北纬24°33′~24°54′,东经117°36′~117°57′之间。东连厦门,南邻漳州台商投资区,西接华安和漳州,北靠泉州市安溪县,东到厦门市区50公里,南到漳州市区17公里,有省道212线和324国道、319国道、福诏高速公路相连。公路网密度0.88千米/平方千米,居福建省首位。鹰厦铁路把长泰火车站和全国铁路网联接起来,距县城50公里以内拥有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龙津溪航道从武安到郭坑、石码。长泰县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近郊县,是中国山区综合开发试点县,是中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和福建省环保先进县,是中国农村初级电气化县,是中国优质水果———中国芦柑之乡,素有“闽南宝地”之称。

【气象要素】

长泰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干湿季明显,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境内多低山、丘陵分布,垂直气候层次特征明显,小气候环境多种多样。多年平均气温21摄氏度,降雨量1460毫米。

年太阳辐射量5350.73兆焦耳/平方米,其中能被植物直接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为2621.85兆焦耳/平方米。

年平均气温21.3℃,极端最高气温39.6℃,极端最低气温-1.7℃。

降水量2107.5毫米,降水量年际、月际变化比较大,所以常会出现旱情。一日最大降水量为2006年7月16日346.7毫米。

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年平均风速1.8米/秒。境内最大风速43米/秒,出现在2016年9月15日。持续最长风出现在1999年10月9日8时10分至16时08分,八级大风持续8小时8分钟。

雾以平流雾居多,春、冬季多于夏、秋季,年平均雾日14.2天。

【龙津溪水位】

2016年,龙津溪长泰水位站各月最高、最低水位分别为:一月14.90米、13.16米,二月14.51米、14.07米,三月14.94米、13.14米,四月15.54米、12.79米,五月14.68米、12.83米,六月14.98米、14.14米,七月15.07米、12.77米,八月15.22米、13.47米,九月18.33米、12.65米,十月14.43米、12.69米,十一月14.60米、13.83米,十二月14.82米、14.21米。全年最高水位为9月15日18.33米,全年最低水位为9月14日12.65米。全年总蒸发量为813.3毫米〔数据来源县水文站、马肚底高程(米)〕

【环境状况】

2016年,长泰县环境质量为:可吸收颗粒物浓度年均值0.074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均值0.006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0.023毫克/立方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9%,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0.1dB(A),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6.7dB(A)。(数据来源于漳州市2015年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自然灾害】

2016年,长泰县先后遭受1月24-26日低温霜冻、3月18-23日持续性暴雨以及“尼伯特”“妮妲”“莫兰蒂”和“鲇鱼”台风的影响,特别是“莫兰蒂”台风正面袭击长泰,风雨影响破坏之大历史罕见。4月10日,长泰县遭遇多年未见的严重雷击。 2016年,“莫兰蒂”“鲇雨”“海马”台风等先后袭击长泰县。第14号台风“莫兰蒂”(强台风级)是建国以来影响闽南地区的最强台风,9月15日3时05分登陆后,经翔安区、同安区后,从我县枋洋镇、林墩办事处经过,给我县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据最新统计,全县9个乡镇(场、区、办事处)全部受灾,受灾人口16.42万人,房屋倒塌1088间,因灾死亡6人,受伤6人,紧急转移安置7482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4.19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2.25亿元,农业经济损失5.24亿元,林业经济损失1.12亿元,道路交通受灾损失6370万元,工矿企业经济损失3.54亿元,教育卫生旅游损失9340万元,电力通讯广电等设施损失4650万元。

2016年,全县土地总面积900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积310平方千米,丘陵面积352平方千米,平原面积84平方千米,人口密度241.1人/平方千米。森林资源62333.3公顷,森林覆盖率67.15%,森林蓄积量420.58万立方米。水产资源:淡水可养殖面积1800公顷,已利用面积1800公顷。水利资源:内河长度(县境内)121.1千米,水利资源理论蕴藏装机容量9.85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6.15万千瓦,已装机容量4.03万千瓦。气象资源:年总降水量2461.6毫米,年平均气温22.5℃。矿产资源:花岗岩(储岩)5.7亿立方米,铁矿石(初查储量)1.6万吨,铝锌矿(已查储量)5.2万吨,叶蜡石(已查储量)700万吨,高岭土(已查储量)224万吨,矿泉水(涌水量)184吨/日。

【行政区划】 长泰县辖4个镇1个乡,设57个村委会,8个社区居委会。 武安镇:罗山社区、外武社区、登科社区、文泉社区、武胜社区、官山工业园区村、溪东村、鹤亭村、珠浦村、珠坂村、金里村、京元村、城关村、长泰县良种场; 岩溪镇:上宫居委会、下宫居委会、锦鳞村、上蔡村、石铭村、甘寨村、珪前村、珪后村、霞美村、湖珠村、顶山村、田头村、高濑村、国营岩溪林场; 陈巷镇:新店居委会、新吴村、吴田村、祖地村、美彭村、上花村、夫坊村、石室村、古农村、戴墘村、西湖村、苑山村、雪美村; 枋洋镇:径仑村、上洋村、赤岭村、青阳村、科山村、演柄村、枋洋村、内枋村、尚吉村; 坂里乡:坂新村、石格村、高层村、新春村、丹岩村、正达村; 国营古农农场:银塘居委会、石古村、白石村、黎明村、共明村、农荣村、东厝村、龙东村、共同村、山后村、大埔村、粱岗村、建新村、农科站村; 长泰经济开发区:积山村、欧山村; 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十里村、旺亭村、山重村、后坊村、亭下林场村、林果场村; 林墩工业区:乔林社区、林溪村、石横村、乔美村、江都村、美宫村。

2021年,撤销长泰县,设立漳州市长泰区。

   2007年长泰县各乡镇(场、区)村(居)委会、自然村情况表
单位:个
乡镇(场、区)  名(驻地名)村(居)委会名自  然  村  名自然 村数村(居)民小组数
武 安 镇 (城关村)溪东下林 东渡 崎路 刺柑仔 吴厝 后田614
鹤亭大目 山坪 上亭 下亭 南坂 连池 三峡移民新区716
城关福信 北门 西门 猛虎 南门516
金里董溪头 坂前 溪尾 郭光(郭林前)412
珠浦珠浦 井东 张山 前浦411
京元溪园 南庄 户口316
珠坂力坑 磁灶 下井 上干 坂头 珠滨614
官山山前 官塘 长兴 南坑 绿坑520
罗山社区

23
文泉社区

21
登科社区

30
外武社区

13
岩 溪 镇  (锦鳞村)锦鳞岩溪圩 上宫 下市 溪边 大坂 龙尾 东厝 扶摇 坑坪 洋仔  宫仔厝  圳头  坑仔坪  下井兜1419
上蔡大学 山墘 上沈 下店 溪坂 四落 当店 洋山 广坑 后墘 崎交尾 圳仔墘 寨内1322
石铭白庄 溪坂林 王厝 小君 石盘 东寮 长埔头 牛角山 寨仔脚 洋房坑 庵仔前 溪仔底 长埔坂1317
甘寨学坪 水尾山 后林堪 洋尾楼 巷口 汉武陂 柑仔山 大桥头 张隆前 寮坪 垄仔底 寨内 西墘1318
珪前陂头 桥仔头 内宅 丹柄楼 新庵 田中央 广东厝 草坂 东陈 鸟仔林尾 下升厝 后壁埔 西公埔 庵仔脚 后西 九坵尾1623
珪后下楼 下学 后坂头 枧仔兜 店仔埔 双圳头 高尾 楼仔 中楼 中书府 上井兜 路头角 山墘楼1320
霞美中央社 卜蝉 土楼 新厝 前坂 田中央 东洋 前坂尾 西洋金 怡仔厝 山墘埔1112
田头下塘 中央塘 松柏林 下新厝 土楼仔 后埔 谢潭 大坪810
高濑高濑 福高28
湖珠溪坂 祖厝边 大路边 山仔坪 屈斗湖 东山湖 溪仔坪 西洋尾 中央寮 三公厝 半斗 前坂 东坂 培厝 下墘 茅红田 林口 楼后 东蔗 石西 下坪 水尾 干垵 石饭 崎兜 仑尾 鼓鸣2719
顶山小仓 下格 许坑 昌溪 龙德 幼珠仑68
上宫社区

2
下宫社区

6
陈 巷 镇  (夫坊村)苑山西城 埔里 埔仔 凤口 上苑 溪坪厝66
西湖连湖 坑头 树下 东湖 巷仔尾 上新墘 下新墘 田中央  山仔内97
戴墘戴墘 考塘 下埔 后厝 新圩 温井 宝斗厝717
古农侍郞坂  店前  黄墘 古仓(苦仓) 岭兜  西边 五房  古老窟  圳仔墘  格仔山  书田大社  长房1220
石室石室(大社、楼仔顶、学畔) 三江溪 象形 山后 花坂洋 泉林(东林) 庵下717
雪美庙下(世美) 下宅  学仔(下宅学) 宝斗 大社 西厝  莲塘  石壁施  姑山后  姑山后尾1010
夫坊夫坊(兜缸) 林顶 岭脚 陈巷圩413
上花上楼  上花(大社) 湾仔后(圆仔后) 墘仔尾415
美彭坂尾 下彭 社头 土楼 寨仔顶 上彭611
祖地祖地 顶厝 至岭 三娘仔 过(果)山树 坂仔 九洋 (坝北、池头)79
新吴新兴 阳林 美岭 云湖 东林 内溪 柯碑  枫神墘 (丰岭) 东兴(塔垄空) 美岭新村1010
吴田吴田(大社) 石空口 格口34
新店社区

4
枋 洋 镇  (枋洋村)枋洋枋洋圩 丰头(封侯) 后坑 麻园 外洋 汤内 山仔边 上坑柄 下坑柄 格仔脚 坝口楼 许内楼  葵路 下卢1411
赤岭埔仔头 林坂 上车 楼仔 塘后 张厝 下井 尾厝 京心洋  天竺岩  后溪墘1111
尚吉祖厝边 山兜 下厝 社尾 上割尾 长脚桥 坑仔坪 牛角厝  下割尾  四房1010
径仑顶后埔 大堀内 下新厝 南洋 后埔 格坪头 大竹墘 火炎旗  长坑庵  虎田墘  东坂  新厝 下坝  大厅 林仔 大片 岩仔 依仑 石排1911
上洋溪尾 南寿庄 八卦 岭脚兜 水磨 草洋65
内枋红林 狗脚 尾楼 中楼  溪洲 社头 花坑 人家 庵仔崎  大帽寨  上大帽117
青阳丰田  基南  溪底  下厝  河沟  坂仔  上村  陈岑87
演柄福场埔 棕仔树 土头丘 三房 土楼丘55
科山定枋 庵边 大墘 三斗 枧头 象广 洲里 林前 竹塔 石卒 芹前 大安 下厝 上厝山 福金山(粪箕山) 埔仔尾 双口宅 竹林 钟馗头1912
坂 里 乡  (坂新村)新春官仓 后格 寨郊 浮山 上洋 屈斗 岭兜 西洋山 山仔边 青龙坑 后溪仔 下新厝 云仔埔 顶厝 下厝 埔尾1616
坂新田中学 新学 内厝 石碑 仑尾 垄尾 伽南公 坂里旧圩 石厝95
石格石门寨脚 格口 水哮 深田 后房 牛墩 曾厝 前墘 山南 石门寨 仙都林(山狗林) 岩前 寨山 下厝 桐杍园 金生 米仓176
正达正达(志白) 车碑 上运 下运 坪顶 洋陀 仑头 万果山 大丘尾 田中央 五房祖(碑头陡) 店仔口 阔板 后壁沟 八房(大祖) 后鞍 点金(仓里角)1712
丹岩二桥 庵边 埔里 下店 后寮 九斗 后坑 长坂 土楼 叶坪 定治 黄西坑 下尾山 格口格 南清溪 青阳 白泉178
高层上楼 下楼 下林 东山 高岸 前湖 浦仔脚 田中央 下土楼 楼仔上 仑仔尾 上头 下头 头新村  新社 山富 粗坑1711
古 农 农 场 (共明作区)石古作业区石古 郭山 乌门34
白石作业区白石 塘仔内 石桥 奎山 岩前55
大枋作业区坝岸 广坑庵 大枫 连林 新厝53
黎明作业区枫树行13
共明作业区大银塘 长岭23
农荣作业区小银塘13
东厝作业区东厝14
龙东作业区龙营(卢营) 东安石(陈磨石)25
共同作业区谢厝 董厝 福船 兴加山 加犁山55
山后作业区山后格 龙坑后 山后 橄榄脚 果山54
大埔后作业区大埔后 大陂(陂头) 寨兜34
梁岗建新作业区建新 寨后 梁岗 半岭 蛇形55
农科站(属作区)厝地铺13
银塘街社区

6
长泰经济 开发区 (积山村)欧山欧码 圳古美 横山腰  和(禾)兴  田仔59
积山塘边 前山 下房 圳山 尚书 许坑 田中央  田仔88
马洋溪生 态旅游区  (十里村)山重山重 大枋 乌石 后园 溪头 院内 洪岩 北墘 土楼 吴厝 厝后 大坝 后山 后厝 下边 菜内 上洋楼1717
后坊后边 内宅 埔坂 溪东 圆山 马厝 上庙 枧头 下蔡 西洋坑 江亩后1111
十里马洋(锦洋) 小陂 山边 仓仔(可仁) 黄土 温山 蔡坑 仙景 山后 桥仔头1010
旺亭旺头 亭下 鸡母岫 新村自办队44
林 墩 工 业 区  (乔美村)林溪西门 枋墩 深田 溪园 顶板 侨城 下井 大楼 寮上 溪尾卢 溪尾圩 池仔头 大路口 西姑庵1413
乔美乔山 北山 溪吉 内洋 林口 胜兰 埔头 秋坑 世坑 狗尾 赤口 顶厝 后溪 后卢 林墩圩 行美寨 田仔墘 汤仔后 溪仔墘 格仔头1912
石横虎巷埔 石皮 后厝 下圩 陈洋 埔尾 路口 后料 山头 溪口 牛角厝 溪州尾 田边口 官洋尾 巷仔下1513
江都崎头 三方 刺桔 车里 上洋 军地 埔仔 石仓 堀坝 山边 割坑 庵空 溪洲 郊墘 寨内 东溪 吴头 崎岸 石丁 龙林 下摭 高坑 郑厝后 茶垄仓 温陀洋 江都圩 枋板林 下门洋 跳头寨 田中央 庵后厝 圳古头 祖庵边 长年埔 下尾厝 中央仑 仓后洋 板秋公 牛皮石3926
美宫溪头(芹果) 溪埔 庵尾 美厝 洋头 西溪 东岩 上深松柏脚 宫仔洋 橄仔崎1115
乔林社区

4

【历史沿革】

长泰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历史悠久。秦时,长泰县地域始纳入行政区划。隋唐时,归属南安县管辖。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长泰建县。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长泰县由泉州割隶漳州。长泰建县后,县治设于今武安镇辖区内,迄今未改。长泰境域也较为稳定,变化不大。全境东西宽约36公里,南北长约365公里,总面积912.67平方公里。县内行政区划,宋设1坊2乡8里。元袭宋制。明初设1坊8里36图,后缩为11图。清康熙年间设8里,辖259社;乾隆年间增为410社。民国时,先设区,又实行联保制度,后实行区、乡、保、甲制度。民国32年(1943年),撤销区,设置乡、镇、保、甲。民国4年,全县设1镇6乡57保。新中国成立后,废保甲制度,先实行区辖村、乡建制,又实行人民公社建制。1984年10月后,实行乡镇(场)辖村(作业区)建制。2007年,全县划分为4个镇、1个乡、1个国有农场和1个省级开发区,下辖70个行政村(作业区)、6个居委会。

隶 属

长泰县地域,夏商(公元前2070~公元前1046年,以下“公元前”简称“前”)属扬州之域,西周(前1046~前771年)属七闽地,春秋战国(前770~前256年)属越地,即“百越”族居住区。秦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闽越故地划为闽中郡,长泰属闽中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闽中郡分为东海、闽越、南海三个诸侯国,长泰属闽越国地。始元二年(前85年)以江淮建会稽南部都尉,在东瓯置冶县,长泰隶属冶县地。

东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会稽又分东南两部,以南部置侯官等五县,长泰属侯官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增设东安县,长泰属东安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隶属扬州,改东安县为晋安县,长泰属晋安县。

元康元年(291年)扬州改江州,长泰属江州晋安郡晋安县。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改晋安郡为晋平郡;南朝齐建元元年(479年),晋平郡复为晋安郡;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隶属东扬州。

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升晋安郡为闽州,辖南安等郡;天嘉六年(565年)仍设晋安郡、南安郡,直隶东扬州。光大二年(568年)升晋安郡为丰州,辖南安郡。长泰仍属诸郡之晋安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今福州),改南安郡为南安县,长泰属泉州南安县。大业二年(606年),改泉州为闽州,长泰属闽州南安县。大业三年(607年),改闽州为建安郡,辖闽、建安、南安、龙溪等四县,长泰属建安郡南安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南安郡为建州,长泰属建州南安县。武德五年(622年),置丰州,长泰属丰州南安县。贞观九年(635年),撤丰州并岭南道泉州,长泰属岭南道泉州(今福州)南安县。

嗣圣元年(684年)置武荣州,长泰属岭南道武荣州南安县。景云二年(711年),以武荣州为泉州(今泉州),长泰隶闽州都督府泉州南安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泉州为清源郡,长泰隶江南东道福建都防御使清源郡。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复称泉州,长泰属泉州都督府南安县崇教里地。大历六年(771年)长泰属福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泉州南安县。贞元十九年(803年),南安县划出永丰、明盛、绥德、武德等四个乡,置大同场,长泰属泉州南安县大同场武德乡。乾符三年(876年),邑长张思进为“便输纳”,以乡置场,升为南安县武德场。光启二年(886年)光州农民军领袖王潮入泉,观察使陈岩表王潮为泉州刺史。长泰属泉州王潮据地。文德元年(888年)武德场因避讳“文德”年号,改武胜场,后又改为武安场,隶泉州。乾宁四年(897年),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长泰属威武军泉州南安县武安场。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长泰属闽王国泉州南安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国号闽,长泰属大闽国泉州。

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南唐灭闽。长泰为南唐留从效据地,属泉州。后汉乾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长泰属之。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即南唐保大十三年,武安场改建为县,命名为长泰县,属清源军仍为南唐留从效据地。县治设于县境南部(即今之县城)。宋建隆三年(962年),长泰县隶清源军泉州,为陈洪进据地。乾德二年(964年),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仍为陈洪进据地。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陈洪进纳土复为州,长泰属威武军泉州。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四月,陈洪进以漳、泉二州归宋,长泰始归宋,属威武军泉州。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因长泰距泉州三百余里,征粮运输不便,由杨海等人,请于泉州太守林金吾,奏准朝廷,割长泰归漳州,隶威武军。雍熙二年(985年),长泰属福建路漳州。元初沿袭宋制。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福建行中书省。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漳州为漳州路,长泰归属漳州路。而此后,长泰上隶的省一级屡次变更,至元十六年改置宣慰使司。至元二十年复置福建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二年,改置宣慰使司,并入江西行省。至元二十三年,复置福建行省,后又并入江浙行省。“至元二十四年改为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八年,再并入江西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又复置福建行中书省。”后又多次发生省一级上隶的变更。至正八年(1348年)立漳州分元帅府。长泰均相应改隶。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置福建行中书省,长泰属福建行中书省漳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漳州路为漳州府,长泰属漳州府。洪武二年(1369年),设置福建行中书省,长泰属福建行中书省漳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福建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长泰隶于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漳州府。清顺治元年(1644年),明亡。福王朱由崧(弘光)立于南京,长泰为其属地。

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郑鸿达与黄道周等奉唐王朱聿键(隆武)于福州,长泰属朱聿键据地。顺治三年(1646年)十月,清朝大将军贝勒孛罗平定闽粤,长泰随漳州归清。此后,10多年间,清军与郑成功军队战事频繁,郑军曾短时占领长泰。康熙十九年(1680年)闽海平定。此后,长泰均隶属于福建布政司漳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属中华民国漳州府,后废除府州建制,长泰属福建西路观察使管辖。民国3年,改设闽海、厦门、汀漳、建安四道,长泰县属福建省汀漳道。民国7年,属闽南护法区。民国9年再属汀漳道。民国16年,废汀漳道,长泰县直隶于省。民国22年,十九路军在闽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将福建分为四个省,长泰县属龙汀省。民国23年1月,长泰县复为福建省直辖;同年7月,福建省设10个行政督察区,长泰县属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24年,长泰县改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38年9月19日,长泰县解放,属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50年3月,长泰属漳州行政督察区;同年9月,属龙溪区。1955年3月,属龙溪专区。1970年9月属龙溪地区。

1956年3月,全县改为城关直辖镇和欧山、岩溪、枫洋、坂里4个区,下辖55个乡(镇);10月,合并为欧山、岩溪、枫洋(今枋洋)3个区,下辖35个乡(镇)。 1957年11月,创办国营古农农场,划出欧山区2个乡、岩溪区2个乡归该场管辖。 1958年2月,实行撤区并乡,将全县3个区所辖35个乡(镇)合并为18个乡(镇)。5月,再度合并为16个乡(镇)。 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全县划分为5个公社、52个生产大队。 1959年,公社改以驻地名称命名。 1963年,恢复城关镇建制,属城关公社管辖。 1984(8月,岩溪公社改为岩溪镇)。 1984年10月,政社分开,公社改为乡(镇),大队改为村,农(林)场的大队改为作业区或工区。全县划分设2镇4乡,下辖6个居委会、53个村;4个国营农场,下辖24个作业区。 1985年至1986年,撤销人和乡,其所辖10个村并入武安镇。

1985年5月,漳州市升为地级市,长泰属福建省漳州市。至今仍属福建省漳州市。 1987年至1988年,武安镇增设城关村。 1990年,长泰县共设2镇3乡,下辖6个居委会、54个村。 1992年陈巷乡、枋洋乡改制为陈巷镇、枋洋镇。 1997年,长泰县面积912.6平方千米,人口18万,辖4镇1乡1国营农场。 1998年,长泰县面积913平方千米,总人口18.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50万人,辖4个镇、1个乡、1个国有农场、1个开发区、2个国有林场,有7个居委会,54个村委会(本年度5月,将武安镇所辖的十里、积山两村划归兴泰开发区管理)。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长泰县常住总人口190288人,其中:武安镇46351人、岩溪镇38490人、陈巷镇36992人、枋洋镇34637人、坂里乡13148人、古农农场11582人、兴泰工业区9088人。 2003年末,长泰县户籍人口18.8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11万人。辖4个镇、1个乡:武安镇、岩溪镇、陈巷镇、枋洋镇、坂里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长泰县常住总人口206809人,其中:武安镇51059人,岩溪镇36024人,陈巷镇27733人,枋洋镇16051人,坂里乡9751人,国营古农农场12468人,长泰经济开发区19124人,马洋溪生态旅游区10154人,林墩工业区24445人。

人口

总人口32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2万人)

经济发展

2017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6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结构比优化为7.6:60.4:32;规模工业总产值570亿元,增长10%;规模工业增加值156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275亿元,增长19.7%;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0亿元,增长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5亿元,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87120万元,增长5%;外贸出口58亿元,增长1.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64元,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88元,增长9%。

精选留言

长泰区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