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县

施秉县隶属贵州省,位于贵州省中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系黔东南、铜仁、遵义三地州(市)结合部。施秉县东邻镇远、北壤铜仁石阡县,南连台江县可达广西、东南与剑河县相邻,西面与遵义地区余庆县交界,至湖面怀化市220公里,距省会贵阳市230公里,县城距离州府凯里市49公里,总面积1543.8平方千米,县境内居民计有苗、侗、布依、汉等13个民族。南北长62公里,东西宽60公里,地理位置是东经107°52′37″~108°28′47″,北纬26°46′46″~27°20′16″之间。 县境处于云贵高原第二梯级向东部丘陵平原第一梯级过度的地带,整个地势西北较高,东南较低,平均海拔800米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县城位于县中部盆地,地势开阔,三面环水,一面临山。 湘黔铁路横穿县境,在杨柳塘镇设有施秉站,距县城17公里,并建有32万吨铁路货场。湘黔公路穿越县城,横贯全境,县城距州府凯里市78公里,距省会贵阳市230公里。境内有巴施山和秉水,取山水之名。 【行政区划】 2009年,施秉县辖4镇、4乡:城关镇、双井镇、牛大场镇、杨柳塘镇、白垛乡、甘溪乡、马号乡、马溪乡。

城关镇东城居委会,西城居委会,舞阳村,南门村,中沙村,白塘村,新桥村,新红村,上翁哨村,云台村
杨柳塘镇上敖村,地坝村,板屯村,翁塘村,屯上村,长田村,高塘村
双井镇双井村,平寨村,铜鼓村,龙塘村,把岑村,黄岑村,翁西村,翁粮村,花山村,白岩村
牛大场镇牛大场村,大坪村,铜鼓村,吴家塘村,金坑村,柳塘村,石桥村,紫荆村,山口村
白垛乡白垛村,王家村,谷定村,石家湾村,胜溪村,新光村,半河村
甘溪乡甘溪村,望城村,江凯村,盐井村,高碑村
马号乡江元哨村,金钟村,老县村,楼寨村,冰洞村,冰溪村,六合村,黄古村,平扒村
马溪乡马溪村,王家坪村,九龙村,塘头村,茶园村

【历史沿革】 明正统九年置施秉县。 施秉县所辖境,殷周时(前771)属鬼方。春秋时属牂牁。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代时属象郡。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西北部的偏桥等地隶属牂牁郡且兰县,东南部(今胜秉等地)隶属武陵郡。南北朝至北周,分属南牂牁郡和东牂牁郡。 隋大业三年(607),偏桥等地区属牂州牂牁郡,胜秉等地属辰州沅陵郡。 唐时,改郡为道,偏桥以西属黔中道,以东属岭南边陲。天宝三年(744),隶于充州,其偏桥等地受辖于东邻县,胜秉受辖于昭明县。 宋时属矩州大田溪洞地。 元至元年间,设置偏桥、德胜和施秉前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宣抚司。 明洪武五年(1372),以偏桥故地置偏桥长官司,以前江故地置施秉蛮夷长官司,均属思州宣慰司。二十三年(1391),置偏桥卫,隶湖广都司。永乐十二年(1414),偏桥卫、施秉蛮夷长官司改隶镇远府。正统八年(1443),以施秉蛮夷长官司地置施秉县。天启元年(1621),废施秉县。崇祯四年(1631),复置施秉县建制。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偏桥卫入施秉县,移县治于偏桥卫城。雍正七年(1729),以旧县治胜秉(亦名老县)设施秉分县,置县丞驻节。如上建制直至宣统年间,未曾更动。 民国二年(1913),隶属于黔东道(驻镇远);十二年(1923),废黔东道,施秉县直隶于省;二十四年(1935),施秉县隶于贵州省第八行政督察区(驻镇远);二十六年(1937),隶于第一行政督察区(驻镇远)。 1949年11月,施秉解放,1956年,由镇远专区隶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撤施秉县建置,并入黄平、剑河两县;1962年,恢复施秉县建制,隶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直至现今。 1992年,将3个区、1个区级镇,12个乡、2个乡级镇调整为3个镇、5个乡:以原城关镇、大桥乡、新桥乡合并设立城关镇,以原双井镇、翁西乡合并设立双井镇,以原牛大场镇、紫荆乡合并设立牛大场镇,以原白垛乡、半河乡合并设立白垛乡,以原白洗乡、地坝乡的6个行政村,合并设立白洗乡,以原甘溪乡、地坝乡的2个行政村,合并设立甘溪乡,以原马号乡、六合乡合并设立马号乡,马溪乡维持不变,乡政府驻地王家坪迁至马溪。 1996年,施秉县面积1542平方千米,人口约13.5万人,辖3个镇、5个乡:城关镇、双井镇、牛大场镇、白垛乡、甘溪乡、白洗乡、马号乡、马溪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1999年,撤销白洗乡,设立杨柳塘镇。调整后,全县辖4个镇、4个乡:城关镇、杨柳塘镇、双井镇、牛大场镇、白垛乡、甘溪乡、马号乡、马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施秉县总人口137171人,其中:城关镇41100人,杨柳塘镇16866人,双井镇16036人,牛大场镇21703人,白垛乡8419人,甘溪乡8877人,马号乡16716人,马溪乡7454人。 2003年末,施秉县总人口15.5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17万人,非农业人口1.28万人。辖4个镇、4个乡,107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 2007年末,全县总面积1543.8平方千米,总人口15.9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8.86万人,非农业人口1.6万人,辖4个镇、4个乡,6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 施秉县气候概况 施秉县地处黔中丘原向黔东低山丘陵过渡地带,地势由西、西北向东、东南部逐渐降低,山脉走向与构造线一致,多呈北东、北东走向。中部北部山地隆起,为黔北高原式陵山脉延伸,南部隆起山地为苗岭山脉系,属黔东南凹陷。平均海拨526米,施秉县地势起伏大,地貌类型多,岩溶地貌发育。 施秉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区,气候具有季风性、高原性特点。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和湿润,太阳辐射弱,日照时数少,年总辐射每平方米3538兆焦耳,日照时数1197小时年平均气温14℃—16℃,年总积温5500℃,无霜期225—294天,年降水量1060—1200㎜,常年主导风为东北风。地名由来:《郡县释名》贵州卷:“城北有巴施山,圆耸插天,状如卓笔;西南有秉溪,北流而入于洪江。曰施秉者,合山、水为名也。”

精选留言

黔东南施秉县简介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