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区

城北区位于西宁市西北部,总面积137.7平方公里,人口25.3万人,有汉、回、藏、蒙、土等30个民族。下辖大堡子镇、二十里铺镇和小桥、朝阳、马坊3个街道,38个行政村,23个社区居委会,是西宁市最大的新型市辖区。
青藏铁路、宁大铁路横穿区内西、北两川,宁大公路、宁湟公路、兰西高速公路、海湖路立交桥使市区和郊县相连。区内有20余条公交线路,移动通讯、数据交换、因特网络覆盖全区,交通通讯便捷。
具有渊源历史的沈那遗址、北禅寺宁寿塔,利用神奇的丹霞地貌倚山而建的“土楼”,突兀峭壁的“露天金刚”,神奇的“九窟十八洞”引人入胜,更有那大墩岭的哥特式建筑公园,令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区内大中专院校和农牧科研院所相对集中,全省重点综合高校青海大学坐落区内,人才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科技专业人才5000余人,医疗设施完善,布局合理。陶瓷、家具、建材、中藏药等20余处大型封闭式专业市场规模宏大,设施配套。北山寺家俱石材装饰材料市场、湟水河市场、北山国际小商品城、朝阳建材综合市场等特色专业市场,构成了全省最大的物资集散区,钢材、木材、陶瓷、化肥等生产资料源源不断地流向全省及西藏地区。
【行政区划】
城北区辖3个街道、2个镇:朝阳街道、小桥大街街道、马坊街道、大堡子镇、廿里铺镇。
朝阳街道 朝阳社区,山川社区,北川河东路社区,祁连路西社区,北山社区,北园村,朝阳村,祁家城村,寺台子村,新民村
小桥大街街道 建设巷社区,新海桥社区,毛胜寺社区,小桥社区,新世纪社区,毛胜寺村,北杏元村,陶家寨村,陶新村,小桥村
马坊街道 杏园社区,马坊东社区,青工社区,汽运社区,光明社区,新村,社区,欣乐社区,幸福社区,盐庄社区,西杏园村,马坊村,盐庄村,三其村
大堡子镇 一机床社区,工具厂社区,大堡子村,严小村,宋家寨村,晋家湾村,鲍家寨村,朱南村,朱北村,吧浪村,吴仲村,汪家寨村,乙其寨村,陶南村,陶北村
廿里铺镇 生物园社区,泉湾社区,廿里铺村,花园台村,孙家寨村,小寨村,莫家庄村,新村,石头磊村,魏家庄村,九家湾村,郭家塔村,双苏堡村
小桥街道:位于区境东南部。人口3.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满等民族。面积3.5平方千米。辖柴达木路、海西路、小桥大街、祁连路、建设巷南、建设巷中、建设巷北、毛胜寺南、毛胜寺中9个居委会和安装公司等10个家委会。1949年属西宁市六区,1953年为郊区第七乡,1956年改为小桥街道,1960年改为小桥公社,1964年复设小桥街道(属城西区),1986年划归城北区管辖。
朝阳街道:位于区境东南部。人口2.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满、藏等民族。面积6平方千米。辖朝东一、朝东二、朝东三、朝西一、朝西二、祁连路一、祁连路二、祁连路三8个居委会和山川厂等10个家委会。原属小桥办事处管辖,1978年设朝阳街道(属城西区),1986年划归城北区管辖。
马坊街道:位于区境中南部。人口1.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满、土等民族。面积4平方千米。辖盐庄、工程机械厂、马坊东、马坊中、马坊西、西杏园、火车西站、九运公司8个居委会和马坊面粉厂等3个家委会。原属小桥街道管辖,1973年设立马坊街道,隶属城西区。1986年划归城北区。2004年7月,撤销三其街道,并入马坊街道。
大堡子街道:位于区境西部,距区府驻地15千米。人口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满、回、藏等民族。面积45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和工具厂、一机床2个居委会。1972年设立大堡子居民委员会,1979年设立大堡子街道(属城西区),1986年划归城北区。
廿里铺街道:位于区境中部,距市、区府驻地10千米。人口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满、蒙古等民族。面积7.5平方千米。辖石头磊、陶家寨、廿里铺、莫家泉湾东、莫家泉湾西5个居委会和奶牛场等3个家委会。1974年设廿里铺居委会,1979年设廿里铺街道,划归城西区,1986年划归城北区。
三其街道: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区府驻地12千米。人口2.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满、回、蒙古等民族。面积2.4平方千米。辖三其一至八依序排列的8个居委会。原属马坊街道管辖,1977年设立三其街道。2004年7月,撤销三其街道,并入马坊街道。
廿里铺乡:位于区境北部,距市府驻地10千米。人口1.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藏等民族。面积30平方千米。辖魏家庄、九家湾、郭家塔、双苏堡、花园台、孙家寨、小寨、莫家庄、廿里铺、新村、石头磊、陶新、陶家寨、北新园14个村委会。解放前属湟中县永兴乡、德胜乡和北丰镇管辖,1949年永兴乡改中兴乡。1954年将中兴乡和北丰镇合并改为莫家泉湾乡,德胜乡改为朝阳乡,划归西宁市管辖。1958年归属后子河公社,1961年两乡合并成立廿里铺公社,1984年改设廿里铺乡,1986年划归城北区。
马坊乡:位于区境东南部。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民族。面积25平方千米。辖马坊、西杏园、盐庄、小桥、毛胜寺、祁家城、朝阳、寺台子、北园、南园、新民11个村委会。1949年属湟中县三其乡,1956年划归西宁市,1961年成立马坊公社,1984年改设马坊乡,1986年划归城北区。
大堡子乡:位于区境西南部,湟水河北岸,距、区府驻地15千米。人口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等民族。面积45平方千米。辖大堡子、吴仲、巴浪、晋家湾、陶北、陶南、三其、乙其寨、汪家寨、宋家寨、鲍家寨、严小、朱南、朱北14个村委会。1949年属湟中县管辖,1956年划归西宁市,1958年属东风公社,1961年成立大堡子公社,1984年设大堡子乡,1986年划归城北区。
【历史沿革】
城北区现辖地区自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以后长期属西宁县。
民国35年(公年1946年)西宁建市,原西宁县地分划西宁市与湟中县管辖,小桥、下朝阳等临城地带归西宁市,小桥村,以西,毛胜寺、上朝阳村,以北归湟中县。
1949年西宁解放后,小桥和朝阳乡属西宁市六区(后改为五区),中兴乡(今二十里铺乡)、三其乡属湟中县一区,吴仲乡(今大堡子乡)属湟中县五区。
1956年,中兴、三其、吴仲及德胜乡划归西宁市,同原西宁市管辖的朝阳、莫家泉湾及小桥街道均属新建的城西区管辖。
1958年,城北地区诸乡分别加入了"东风"(后称多巴,下同)和"七一三"(后称后子河,下同)人民公社。
1963年,中共西宁市委设郊区工作委员会,次年与西宁市农牧局合署办公,对郊区农村,和国营农牧企事业实行具体领导和管理。
1964年,成立郊区工作委员会,与市农牧局合署办公,管辖市郊7个公社。
1971年7月改为郊区革委会。
1976年2月改为郊区办事处,与市农牧局分设。
1980年2月9日,省政府批准撤销郊区办事处,成立郊区人民政府(县级)。
1986年6月,撤销西宁市郊区,成立城北区。辖6个街道、3个乡。区政府驻城西区兴海路153号(原郊区政府所在地)。原郊区所辖乡分别划归城东、城西、城北区。
城北区面积129.3平方千米,人口18万人,以汉族为多,有回、满、藏、蒙古等少数民族。辖6个街道、3个乡:小桥街道、朝阳街道、马坊街道、大堡子街道、二十里铺街道、三其街道、二十里铺乡、马坊乡、大堡子乡。区政府驻朝阳西路。(根据《政区大典》整理,1996年左右资料)
1995年迁入新址朝阳西路。
1999年末,城北区面积138平方千米,人口180051人(根据青海省志)。区政府驻兴海路。2000年,城北区辖4个街道、2个镇:朝阳街道、小桥大街街道、马坊街道、三其街道、大堡子镇、廿里铺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城北区(辖4个街道、2个镇)总人口210265人,其中:朝阳街道50656人、小桥街道57733人、马坊街道20090人、三其街道27094人、大堡子镇29449人、廿里铺镇25243人。
2001年末,城北区辖4个街道、2个镇,23个社区、38个行政村。2003年末,城北区总人口188860人,辖4个街道、2个镇,23个社区、38个行政村。
2004年7月,西宁市城北区区划调整,街道由4个调整为3个:撤销三其街道,并入马坊街道。调整后,城北区辖3个街道、2个镇:朝阳街道、小桥大街街道、马坊街道、大堡子镇、廿里铺镇。
地处湟水谷地,地势北高而东南低,由西向东平缓倾斜,北川河自北向南汇入湟水,湟水河贯境。年均气温4.9℃,年均降水量379毫米

精选留言

西宁城北区简介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