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地跨天山山脉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昆仑山北坡和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自治州北部和西部分别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195千米;东部与阿克苏地区相连;南部与喀什地区毗邻。全州东西长约500千米、南北宽约140千米,面积7.25万平方千米。

自治州虽处中纬度地带,但位于大陆腹部,至海洋遥远,三面环山,东临塔里木盆地,西南抵海拔7719米的公格尔峰,相对高差6522米,气候差异之大为其它地区所不及。 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光照充足,干旱少雨,冬季寒冷,夏季气温多变,气候差异很大。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语意为“红水”。

境内有克孜勒苏河穿境而过,故在自治州成立时,决定以克孜勒苏作为自治州的名字。


行政区划

2010年,自治州辖阿图什市和阿克陶、乌恰、阿合奇3县。下辖2个街道、37个乡镇(含一个塔吉克民族乡)。自治州首府是阿图什市。全州总户数135169户,总人口539849人,其中柯尔克孜族147955人、维吾尔族345112人、汉族39680人、塔吉克族5526人、回、乌孜别克、哈萨克等其他民族1576人。人口密度为7.45∕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根据境内性质未定的原始文化遗迹和出土的人头骨化石推断,大约早在一万七千年以前,境内即有原始人类活动。

到了大约距今6000年左右的中石器时代,境内的先民已经能够打磨细石器,用于狩猎和从事简单的农耕生产。

大约在3000年前,我国中原社会已经进入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境内仍然处于母系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同时境内平原地区出现定居农耕文化,山区为狩猎和放牧的游牧文化。

据我国史籍所载,中原的黄帝、舜帝、尧帝等都与境内的部落联盟有过密切的交往。《竹书纪年》载“黄帝时西王母献白环,舜帝时又献之”;“尧,西王母献其白王官”;“舜受终西王母献益地图”;《贾谊新书》称:“黄帝涉流沙,登于昆仑,于是还归中国”;尧帝“身涉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驯及大夏、渠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明确看出,境内的西王母之邦等部落联盟与中华古帝从长期的友好往来,最后到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回归中国。 

到了秦汉之际,境内的以母系社会为基础的部落联盟逐步解体,以各个绿洲自为体系的从事定居农业的“城廓诸国”以及以从事游牧的“行国”逐步形成。境内的阿图什属疏勒国,阿克陶属桢中国,乌恰属捐毒国,阿合奇属尉头国。

汉神爵二年(前60),统治西域的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部归汉,汉朝政府设西域都护府以统之,从此克孜勒苏即正式划入汉朝版图。

三国时期,州境隶属魏国。西晋时隶于西域长史府,东晋十六国时先后隶于前梁、前秦、后凉、西凉等政权。

南北朝时隶于北朝,受辖于西戎校尉府。

隋朝统一全国后,隶于隋朝,受西突厥王庭的统治。

唐平息西突厥之乱后,在境内设蔚头州、疏勒都督府等地方建置,直接隶属于中央王朝陇右道所辖的安西都护府。

宋、辽时期分属喀喇汗王朝和高昌政权,后为喀喇汗王朝所统一。

13世纪又为西辽所统治。

元统一后为察合台后王封地。

明代始辖于别失八里的喀什噶尔,后又为叶尔羌汗国所统辖。

清初为准噶尔汗国所统治。

清政府重新统一并建立新疆省后,分别隶属于阿克苏道和喀什噶尔道。

民国时期分属新疆省喀什行政区和阿克苏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境内仍分属新疆省的喀什专区和阿克苏专区。

1954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仍隶于新疆省。 

1955年10月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精选留言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