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

杭州市简称杭,是浙江省省会,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交通中心。杭州秦时设县,是五代时期吴越国西府和南宋行在,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市内有西湖、西溪湿地等众多名胜古迹,也有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高等学府。宋以后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是中国东南重要交通枢纽,副省级城市之一,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圈——长三角的副中心城市,也是世界休闲博览会和中国国际动漫节的永久举办地。

  杭州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水库占8%,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和以大涌潮闻名的钱塘江穿城而过。杭州西部、中部和南部属浙西中低山丘陵,东北部属浙北平原,江河纵横,湖泊密布,物产丰富。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7.5℃,平均相对湿度70.3%,年降水量1454毫米,年日照时数1765小时。
杭州市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0°12′,北纬30°16′。杭州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夏季气候炎热,湿润,有小火炉之称,相反,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气候宜人,是观光旅游的黄金季节。杭州的城市原点(零公里标志)设在上城区紫薇园坐标原点。紫薇园坐标原点从1913年开始就作为杭州市的中心。城市内的建筑、道路、水系及名胜古迹,都可根据该原点标出方位和与原点的距离。

杭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浙江省的省会。这里,江流襟带,山色藏幽,湖光翠秀;这里,史脉悠远,文风炽盛,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宋以后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浙江省的省会,浙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坐标为东经118°21′-120°30′,北纬29°11′-30°33′,东临杭州湾,南与绍兴相接,西南与衢州相接,北与湖州、嘉兴两市毗邻,西南与安徽省黄山市交界,西北与安徽省宣城交接。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地形复杂多样。杭州市西部属浙西丘陵区,主干山脉有天目山等。东部属浙北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
杭州市下辖的5县(市),同样山水秀美,民风淳朴,史迹悠远。辖区西南的新安江,支流众多,水流湍急,峡谷、河滩幽宁俊秀,晨雾、晚霞轻盈绚丽。千岛湖,由新安江水电站建造后形成,1078个大小岛屿,宛若天女散花洒落湖中,倩影秀姿,楚楚动人。富春江,水流平稳,夹岸连山妩媚,江上沙洲葱茏;两江风景如画,千岛满湖诗情,素有“新安之水来天上”和“天下佳山水,自古推富春”的赞誉。此外,钱塘江的浩荡大潮,天目山的苍茫林海,良渚文化遗存的璀璨奇谲,京杭大运河的古韵悠扬(查看原作,阅读更多)无不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作为吴越西府、南宋行在和明、清的浙江省会,杭州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凝重,经久弥新。代表着中华传统文明硕果的陶瓷文化、印刷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中医药文化、宗教文化、书画篆刻艺术和它们的创造者及其业绩在杭州的一大批博物馆、纪念馆和乡野水滨、名山大刹、老街古镇、文献典籍里,都能一一寻访和欣赏。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蒸蒸日上,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城市十强之列,工农业生产和科技创新成果累累,名、特、优产品魅力更胜往昔,现代化交通、商务、生活、文化、娱乐新设施层出不穷。吃在杭州,住在杭州,游在杭州,玩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
【行政区划】
杭州市总面积16596平方千米,其中市辖区3068平方千米,辖10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共84个街道、86个镇、23个乡;946个社区、2069个行政村;其中市辖区共有73个街道、42个镇,882个社区、942个行政村。
拱墅区:米市巷街道、湖墅街道、小河街道、和睦街道、拱宸桥街道、大关街道、半山街道、康桥街道、上塘街道、祥符街道。
上城区:清波街道、湖滨街道、小营街道、望江街道、南星街道、紫阳街道。
下城区:武林街道、天水街道、朝晖街道、潮鸣街道、长庆街道、石桥街道、东新街道、文晖街道。
江干区:凯旋街道、采荷街道、白杨街道、下沙街道、闸弄口街道、四季青街道、笕桥街道、彭埠街道、丁兰街道、九堡街道。
西湖区:西湖街道、北山街道、西溪街道、灵隐街道、翠苑街道、文新街道、古荡街道、转塘街道、留下街道、蒋村街道、三墩镇、双浦镇。
滨江区:浦沿街道、西兴街道、长河街道。
萧山区:城厢街道、北干街道、蜀山街道、新塘街道、靖江街道、南阳街道、河庄街道、义蓬街道、新湾街道、临江街道、前进街道、新街街道、宁围街道、闻堰街道;临浦镇、义桥镇、戴村镇、河上镇、楼塔镇、浦阳镇、进化镇、瓜沥镇、衙前镇、党湾镇、益农镇、所前镇。
余杭区:临平街道、南苑街道、东湖街道、星桥街道、五常街道;乔司街道、崇贤街道、余杭街道、闲林街道、仓前街道、良渚街道、运河街道、仁和街道、中泰街道、塘栖镇、瓶窑镇、鸬鸟镇、黄湖镇、百丈镇、径山镇。
富阳区:富春街道、东洲街道、春江街道、鹿山街道、银湖街道;场口镇、常安镇、万市镇、洞桥镇、胥口镇、新登镇、渌渚镇、灵桥镇、大源镇、常绿镇、龙门镇、里山镇、永昌镇;环山乡、湖源乡、上官乡、渔山乡、春建乡、新桐乡。
桐庐县:桐君街道、城南街道、旧县街道、凤川街道;富春江镇、横村镇、分水镇、百江镇、瑶琳镇、江南镇;钟山乡、新合乡、合村乡、莪山畲族乡。
淳安县:千岛湖镇、临岐镇、威坪镇、姜家镇、汾口镇、大墅镇、梓桐镇、中洲镇、文昌镇、石林镇、枫树岭镇;屏门乡、浪川乡、安阳乡、王阜乡、里商乡、金峰乡、瑶山乡、宋村乡、鸠坑乡、左口乡、富文乡、界首乡。
建德市:洋溪街道、更楼街道、新安江街道;梅城镇、下涯镇、杨村桥镇、乾潭镇、三都镇、寿昌镇、大同镇、航头镇、李家镇、大洋镇、莲花镇、大慈岩镇;钦堂乡。
临安区:锦城街道、锦北街道、锦南街道、玲珑街道、青山湖街道;板桥镇、高虹镇、太湖源镇、於潜镇、天目山镇、太阳镇、潜川镇、昌化镇、龙岗镇、河桥镇、湍口镇、清凉峰镇、岛石镇。
【历史沿革】
萧山跨湖桥遗址的发掘证实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余杭良渚文化被誉为“文明的曙光”。杭州在周朝以前,属“扬州之域”。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今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后属吴,越灭吴后,复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查看原作,阅读更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查看原作,阅读更多)”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
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这时杭州农田水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属吴国的吴兴郡,归古扬州。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飞来峰下建了灵隐寺,是西湖最古的丛林建筑。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钱唐县为临江郡。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钱唐郡,辖钱唐、于潜、富阳、新城四县,属吴州。
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业三年(607年),改置为余杭郡。六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从江苏镇江起,经苏州、嘉兴等地而达杭州,全长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桥成为大运河的起讫点。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杭州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这时的余杭郡有户15380,杭州户口统计由此开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621年)改“钱唐”为“钱塘”。太宗时属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复名余杭郡,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杭州,归浙江西道节度,州治一度在钱塘,辖钱塘、盐官、富阳、新城、余杭、临安、于潜、唐山八县。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西府于杭州。当时的西府杭州,治在钱塘,辖钱塘、钱江、余杭、安国、于潜、唐山、富阳、新城八县。在吴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统治下,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开拓建设,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欧阳修在《有美堂记》里有这样的描述:“钱塘自五代时,不烦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吴越王钱镠在杭州凤凰山筑了“子城”,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周围70里,作为防御。据《吴越备史》记载,这个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至江干,濒钱塘湖(西湖)到宝石山,东北面到艮山门。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称。
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咸水倒灌,减轻潮患,扩大平陆。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
在北宋时,杭州实际管辖两浙西路;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九县。当时人口已达20余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之一。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杭州历任地方官,十分重视对西湖的整治。元祐四年(1089年),著名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横跨南北的长堤(苏堤),上有六桥,堤边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开通茅山、盐桥两河,再疏六井,使卤不入市,民饮称便。
经过北宋150多年的发展,到了南宋时,开始了杭州的鼎盛时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为临安府,治所在钱塘。辖钱塘、仁和、临安、余杭、于潜、昌化、富阳、新城、盐宫九县,地域与唐代大致相当。绍兴八年(1138年)定行在于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扩展,当时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即皇城,方圆九里,环绕着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江干,西至万松岭,东抵候潮门,在皇城之内,兴建殿、堂、楼、阁,还有多处行宫及御花园。外城南跨吴山,北截武林门,右连西湖,左靠钱塘江,气势宏伟。设城门13座,城外有护城河。由于北方许多人随朝廷南迁,使临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间(1265~1274年),居民增至124万余人(包括所属县)。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钱塘、仁和两县而言,人口也达43万余人。
清初,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带建造“旗营”,俗称“满城”。城墙周围十里,南至今开元路,北靠法院路,东临中山中路附近,西面包括湖滨公园,并辟有六座城门,总占地1436亩,成为杭州的“城中城”(民国初年拆除)。
雍正二年(1724)、嘉庆五年(1800),浙江总督李卫、巡抚阮元先后再次疏浚西湖,挖起大量葑泥,使湖水加深数尺。杭州人口有续增加。
光绪九年(1883),杭州有62万余人。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桥辟为日本租界。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兴起,杭州的近代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仍为省会所在地。
民国3年(1914)设道制,置钱塘道,道尹驻杭县。原杭州府所辖各县归钱塘道管辖。
民国16年(1927)废道制,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直属浙江省;旧属诸县直属于省。从此,杭州确立为市的建制,市区分为八个区。这时杭州已有少数近代工业,如在1897年创办的通益公纱厂(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前身),规模较大;其后又陆继兴办起火柴厂、造纸厂等,传统的手工丝织行业也逐步采用机械传动。1909-1914年,沪杭、杭甬铁路相继建成;全长1453米的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无条件收回拱宸桥日租界。
从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国力不振,民生凋敝,杭州城市年久失修,工商业也困难重重,西湖的不少景点,大多残破不堪,有的已经废圮。
1949年5月3日,杭州市才获得新生。
50年代以后,杭州的区域范围经历了不断变化。先是将原有的八区改名为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山区、拱墅区、笕桥区;其后,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入江干区,中城区大部分并入上城区,小部分并入下城区。
1990年初,半山区又与拱墅区合并,成立新的拱墅区。
1996年12月12日,杭州市新设立滨江区。属县则有萧山、桐庐、余杭、临安、建德、富阳、淳安七个县(市)。
2001年3月12日,杭州市政府正式宣布,经国务院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萧山市和余杭市,同时设立萧山区和余杭区,与杭州市原6个区一起构成一个新杭州,调整后的杭州新市区由原来的6个区增加到8个区。
2014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富阳市,设立杭州市富阳区。以原富阳市的行政区域为富阳区的行政区域,富阳区人民政府驻富春街道桂花路25号。富阳区成为杭州市第九个市辖区。
2017年7月,国务院正式签发《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7〕102号),同意撤销县级临安市,设立杭州市临安区。

精选留言

杭州市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