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区

莲都区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瓯江中游,区境介于北纬28°06′~28°44′和东经119°32′~120°08′之间。东与青田县毗邻,南与云和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接壤,西与松阳县相连,西北与武义县交界,东北与缙云县连接。丽水市人民政府驻地。
地形地貌:莲都区境处在括苍山、洞宫山、仙霞岭3山脉之间。地型属浙南中山区,以丘陵山地为主,间有小块河谷平原。境内地型可分为河谷平原、丘陵、山地3种。其中:平原主要有碧湖平原和城郊平原。低丘和高丘占全区总面积的57%。低山、中山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30.2%。
水系径流:莲都境内河流皆属瓯江水系。瓯江发源于庆元、龙泉两县市交界的锅帽尖北麓,上游段称龙泉溪,流经云和县进入莲都区大港头镇,与松阴溪会合后称大溪,再经碧湖、水阁、联城、富岭、万象、紫金等乡镇(街道)后入青田县境,与小溪会合后称瓯江,大溪干流在莲都境内长46公里,河道落差43米,流域面积1373.65平方公里。境内主要支流有好溪、小安溪、宣平溪、松阴溪4条。南部峰源一带溪流汇入瓯江支流——小溪。
气候特征: 莲都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总的特点是: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

莲都区自然资源较丰富,生态环境保持较好,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土地资源:全区土地面积15万公顷,合150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28.52%,丘陵占45.18%,平原占26.3%。人均土地面积0.40公顷,全区耕地11150.8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3公顷(0.45亩)。
森林资源: 2002年开始,实施生态公益林、绿色长廊、退耕还林建设。2005年全区林业用地面积12.034万公顷,林木总蓄积量227.7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9%,森林资源特点以马尾松、杉木等针叶树最多。
矿产资源:20世纪90年代前,境内发现矿产20多种,分布在170个点,其中金属矿有钛磁铁矿、铅锌矿、银矿等,非金属矿有萤石、花岗岩、泥煤、高岭土等。
水力资源:全区水力资源比较丰富,理论储藏量为28.5万KW,可开发26.5万KW,(其中瓯江干流为19.5万KW,属市管辖),莲都区实际可开发量为7.4万KW。
生物资源:境内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木本植物有93科278属655种,主要分布在山间、山脚坡地、溪坎路旁多被野草覆盖。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11科12种,属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伯乐树(钟萼木)、香果树、银杏、鹅掌楸、华东黄杉、长叶榧等6种。动物种类较多,其中脊椎动物有5纲,37目,76科,400多种。哺乳纲动物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黑麂;属国家二类保护的有穿山甲、大灵猫、水獭、猕猴、九江狸、野山羊等。爬行纲动物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为鼋。两栖纲动物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大鲵。
旅游资源:省级风景名胜区风情东西距市区28千米,景区属典型的丹霞地貌,东、西两岩对峙,险峰绝壁、穹隆崛起,宏奇壮观,并以民族风情为特色。省级风景名胜区南明山多象形怪石、石梁、飞瀑,寺阁古迹掩隐于远眺如螃蟹形的山崖之中,景区有摩崖石刻58处,自然、人文景观独特。古堰画乡包括碧湖镇和大港头镇,核心区块包括大港头镇区、坪地、堰头、保定,有建于南朝梁天监(公元505)年间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保定青瓷古窑址;有省内外著名的摄影、巴比松画派和专业美术写生创作基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发展生态休闲度假中心具有独特优势。全区省级森林公园有白云山、大山峰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南明山摩崖石刻、灵鹫寺石塔、谭宅古民居3处;省级湿地公园有丽水九龙湿地公园1个;省级农家乐特色村有碧湖镇堰头村1个。生态自然景观保持完好。全区有重要革命遗址、纪念地40多处,红色旅游点主要有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巨溪三岩寺红军洞、峰源小岭根村红军挺进师驻地、仙渡葛畈村北乡革命纪念馆、雅溪岱后村中共丽水县委旧址等。

历史沿革

置县(市、区)1400余年,莲都区名的由来是因丽水城依山傍溪,在环山之中,形如莲瓣,宋代以后别名莲城,丽水又特产“处州白莲”,定“莲都”为市辖区区名,意欲将美丽的莲都建成繁华的都市。此一区名系从全丽水地区2000多参与区名征集者中精选所得。
隋开皇九年(589年),分松阳东乡置括苍县,置处州,治设括苍。十二年(592),改处州为括州。大业三年(607),括州改称永嘉郡。(隋代括苍县境包括今莲都区、云和县、景宁县、青田县大部,文成县、缙云县及武义县南部)。
唐武德四年(621),复为括州,括苍、丽水二县属括州。大历十四年(779),避德宗讳,改括州为处州,改括苍县为丽水县。《元和郡县志》:“丽水本名恶溪,以其湍流阻险,九十里间五十六濑,名为大恶,隋开皇中,改为丽水,皇朝因之,以为县名”。《名胜志》:“以县北七里有丽阳山,故以丽水为名”。《括苍汇记》:“县北七里有丽阳山,下环清溪,县名丽水以此”。
五代十国,丽水县为吴越国地,属处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州为路,丽水县属处州路。
明代改路为府,丽水县属处州府。
清代丽水县属处州府。
中华民国3年(1914)行省、道、县三级制,丽水县属瓯海道。16年废道,行省、县二级制,丽水县直属省。19年省分设县政督察区,属第十一区,后改第二特区。24年,改设行政督察区,丽水县属第九行政督察区。37年4月,改第六区,七月改第七区。丽水县均为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1949年5月10日,丽水解放,属浙江省第七专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丽水县属丽水专区。1950年4月,县府迁驻碧湖镇。1952年1月,撤丽水专区,丽水县属温州专区。5月13日,县府迁返城关镇。1958年7月、1960年2月,云和、景宁两县先后并入。1961年6月1日,县府迁驻云和镇。1962年4月分县(国务院6月1日发文),县府迁返城关镇。1963年5月,复设丽水专区,丽水县属丽水专区,仍为专署驻地。1968年11月专区改称地区,丽水县属丽水地区。1986年3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丽水县置丽水市,仍属丽水地区。2000年5月,撤丽水地区设地级丽水市,撤县级丽水市设市辖莲都区。7月18日莲都挂牌授印。

行政区划

2000年6月6日,省政府下发《关于撤销丽水地区设立地级丽水市的通知》,决定丽水撤市(县级)设区,莲都区的区划范围与县级丽水市相同。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丽水市莲都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浙政函〔2006〕90号)和《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莲都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复函》(丽政函〔2006〕62号)精神,莲都区对部分行政区划作出调整:撤销郑地乡建制,与峰源乡合并;撤销严鸟乡建制,与黄村乡合并;撤销巨溪乡建制,与太平乡合并;撤销西溪乡、泄川乡、双溪镇建制,合并设立雅溪镇;撤销富岭乡建制,设立富岭街道。2011年12月22日撤销联城镇建制,改设联城街道。2012年12月11日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丽水市莲都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浙政函〔2012〕209号)和《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莲都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丽政函〔2012〕101号)精神,撤销高溪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碧湖镇。撤销双黄乡建制,其行政区域改由莲都区政府直辖,并入岩泉街道。现莲都区辖峰源、太平、仙渡、丽新、黄村、5个乡;碧湖、大港头、雅溪、老竹4个镇及岩泉、紫金、白云、万象、联城、南明山6个街道(南明山街道由原来富岭、水阁2街道合并设立并委托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管理)。208个行政村、28个城市社区。

【人口变迁】2017年末莲都区公安户籍人口409867人,比上年末增长1.1%。其中,男性人口205632人,女性人口204235人。全年出生人口6614人,出生率16.22‰;死亡人口3714人,死亡率为9.11‰;全年净增人口2900人,自然增长率为7.11‰。据2017年全省5‰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年末莲都区常住人口48.0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万人。城镇化率为74.9%,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民族】丽水市莲都区是浙江省民族工作重点县(市、区)之一,有汉族和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毛南族、仡佬族、普米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京族等39个民族成份。2016年底全区少数民族人口26858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59%。其中畲族全市第一位有2.52万人,人口绝对数列全省第二位。辖区内有老竹、丽新两个畲族乡镇,少数民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乡镇(街道)10个,分别是岩泉街道、紫金街道、白云街道、万象街道、联城街道、碧湖镇、大港头镇、老竹畲族镇、丽新畲族乡、南明山街道(水阁街道和富岭街道合并,由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管辖)。

【经济发展】2017年,莲都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2.98亿元,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5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23.30亿元,增长5.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0.73亿元,增长5.5%。实现区属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出口总额71177万元,下降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98亿元,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3亿元,增长1.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85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07元,分别增长8.7%和10.1%。污染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

精选留言

莲都区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