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则县

改则县位于西藏阿里地区东部,藏北高原腹地。东经81°59′-86°00′,北纬31°30′-35°40′,东与那曲地区的双湖、尼玛县相接,东南与措勤县相连,南与日喀则地区的仲巴县毗邻,西与革吉县、日土县接壤,北以昆仑山为界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界。东西长450公里,南北宽670公里,总面积13.5616万平方公里,约占阿里地区总面积的五分之二。
改则地层分布包括前泥盆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侏罗系、第四系分布较广。
1、前泥盆系
前泥盆系戈木日群出露于波扎亚龙、戈木日一带。西宽东窄呈一向南西突出的弧形。为一套不含化石的浅、中深变质岩,厚度大于1500米。其上被石炭系和二叠系不整合覆盖,其下未见底。
2、泥盆系
泥盆系查桑群仅见于牧点查桑南侧,呈北西南东向延伸约30km,为一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含较丰富的化石。其上与石炭系呈假整合接触,其下未见底。
3、石炭系
石炭系下石炭统之日湾查卡组,零星出露于日湾查卡,戈木措北小茶卡西及查桑南西,为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含化石丰富,上与二叠系接触关系不清,下与泥盆系假整合接触。上统岗玛组出露于冈玛措日湾查卡。
4、二叠系
二叠系羌塘地层区下二叠统鲁谷组分布于查桑、冈塘措、昌东,走构由茶卡至茶波措南,未见顶、底。热觉查卡组仅出露于热觉查卡南,呈北西南东向延伸约10km。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层区,下二叠统以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外来岩块的形式出露于日玛南和崩则措东,岩性为灰岩,夹角砾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产较丰富的筳类,蜿足类等化石,时代为早二叠世。
5、三叠系
改则北部属巴颜喀拉山地层区、中部属羌塘地层区、南部属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层区。巴颜喀拉山地层区三叠系上与上第三系呈不整合接触,下与下二叠统围山湖组为断层接触。羌塘地层区康托——昂达尔措地层分区三叠系较发育,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及细碎屑岩夹粘土质岩,厚度大。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层区三叠系零星出露。以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外来岩块赋存于侏罗系群中,岩性多为灰岩夹少量砂岩。产腕足类,双壳类,珊瑚等化石,时代为晚三叠世。
6、侏罗系
分布广泛,在羌塘地层区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层区大面积出露,前者以浅海相碳酸盐台型沉积为主,后者为复理石建造。羌塘地层区康托——昂达尔措地层分区仅发育下侏罗统,分布广泛,走向呈东西。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层分区为一套轻变质砂、页岩互层,韵律清晰,夹灰岩、硅石岩及火山岩,岩群中常见二叠纪、三叠纪灰岩岩块。化石稀少,但门类较多,有双壳类,腕足类,腹足类及六射珊瑚。
7、白垩系
改则白垩系不甚发育,但海相及陆相均可见及,有频繁火山活动,分布于羌塘地层区及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层区。上下统均可见及,为陆相火山岩,细砂屑岩和海相碳酸盐岩。出露于洞措北以及拉果措一带,产不甚丰富的淡水腕足类及少量植物化石和较多的海相有孔虫及双壳类等。
8、第三系
第三系在改则有零星分布,岩性为陆相沉积,产丰富的石膏矿,局部含油页岩,具油气显示。在羌塘地层区第三系较发育,下第三系出露于康托一带,呈岩被产出;上第三系康托组,分布于康托、乌孜藏布、茶多岗日等地,以现代湖泊和较大一些的河流附近常见。在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层区第三系出露于洞措、布若措一带。
9、第四系
第四系分布广泛,成因类型复杂。主要为湖相沉积,次有风积、残积、坡积、洪积、冲积、沼泽堆积、冰渍及冰水堆积、泉化堆积。湖相沉积分布较广,出露于现代湖盆及其附近。风积物主要分布于高寒低山,高寒丘陵等分水岭背风坡。残积物零呈分布于山脊及山坡低洼处。坡积物主要见于高寒低山、丘陵等分水岭两侧的山脉近坡脚一带。洪积物见于各山前坡麓及支流入口处,常形成洪积扇及洪积裙。冲积物见于河流,常和湖积形成伴生混合类型。沼泽堆积分布于河床阶地、古湖盆边缘,山间洼地,山前坡地及冷、热泉(群)带附近。冰渍及冰水堆积物常见于现代冰川外围,地貌组成冰碛兹丘及冰碛垅地形。泉华堆积分布于水热(温泉)区。
二、岩浆岩
改则县地处羌塘湖盆区,侵入岩分布较广,有少量的火山岩出露。
1、侵入岩县域内均有侵入岩产出。主要岩石类型有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单辉橄榄岩、蛇蚊岩、辉长岩、花岗岩、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花岗斑岩、正长斑岩、钠长斑岩、角闪黑云花岗岩等。同位素测定值在108.7-186.3Ma,为印支期——燕山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
2、火山岩火山岩在前泥盆纪华西力期、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以海相池相喷发,海相、陆相喷发,陆相喷发为主。大多分布在查多岗日、去申拉(洞措)、日湾擦卡、戈木日、康托一带,置层状产出。厚度几十米到1600米,各地不一,戈木日一带厚度约700米。有玄武岩类、粗玄岩、辉石安山岩、安山玄武岩、安山质熔岩、玄武安山质凝灰熔岩等。含基性石、钛铁矿石、班晶、方解石、石英、角闪石、钾钠长石、绢云母等矿物成分。华西力晚期火山岩活动较强烈,呈似层状或岩组夹于下二叠统中。岩石主要类型为玄武岩、细碧岩、辉石安山岩和安山岩等。燕山期火山岩分布于沿改则——色哇缝合带扎西措等地。含安山岩、辉石安山岩、玄武岩、粗面岩。其时代为早白垩纪。含拉长石、辉石、钭长石等矿物成分。喜山期火山岩产出安山岩、玄武岩、橄榄玄武岩等,分布于康托等地,含中长石、钭长石、碳酸盐、铁的氧化物、橄榄石、钛铁矿等矿物成分。
三、变质岩
改则属冈玛措——西亚尔冈变质地带,大横山——黑熊山变质地带和改则——色哇变质地带。
冈玛措——西亚尔冈变质地带,在加里东期(或更早)区域变质岩,主要有果木日群上部、下部,均出露于果木日一带。上部为变质砂岩类、板岩类、千枚岩类、石英岩类、云母片岩类、变质硅质岩类、绿片岩类、角闪质岩类、钙质片岩类。下部为变质岩类、石英片岩类、云母片岩类、结晶灰岩、绿片岩类、石榴片岩类、夹板岩类及变质超基性岩类。海西末期——印支期区域变质岩,有变质砂岩类、板岩类、蜕变质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类、变质中基性岩类。燕山期区域变质岩,印支末期区域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后,变质岩石有侏罗系变质岩、泥盆系第三叠系变质岩、前泥盆系果木日群变质岩、变质基性岩等。果木日群在这次区域变质作用中,多在印支期退变质基础上更进一步退变质,或在动力变质基础上再进行区域变质。
大横山——大黑熊山变质地带,出露于改则西北部。在印支中晚期主要变质岩有:变质砂岩、板岩、绢云板岩、绿泥绢云板岩、白云石英片岩、石英岩、长石石英岩、结晶灰岩、长英质粒状岩等。在印支末期区域变质岩中有变质泥砂质岩、变质玄武岩、变质凝灰岩、变质含蓝闪石基性岩、变质辉长石岩等。
改则——色哇变质地带。该变质地带范围与改则——色哇板块缝合带一致,宽30-50km。主要区域变质岩有侏罗系变质岩、变质超基性岩、基性岩,变质时代为燕山早期。与上覆白垩系及其以上未变质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与南北变质地带呈断层接触。
四、地质构造
改则县由南自北有两条缝合带三个陆块。冈底斯——念青唐古拉陆块、改则——色哇缝合带、羌塘陆块、大横山——黑熊山缝合带及昆仑陆块。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陆块在改则拉果措一带有大大小小的蛇绿岩堆覆体。改则——色哇缝合带在构造上,以发育一组近于平行,走向近东西的深断裂为特征,地表断裂由断面北倾的逆断层组成,形成叠瓦状构造。该缝合带内地层(侏罗系木嘎岗日群)组成轴向自东西的复式背斜,次级褶皱为紧闭线形褶皱、单个褶曲多数为斜歪褶曲,南翼陡北翼缓,部分为轴向北倾的倒转至向斜褶曲。羌塘陆块占改则县域大部,含康托——昂达尔措弧前盆地,冈玛措——西亚尔岗岛弧、布若措——多格措仁弧后盆地三大构造带。大横山——黑熊山缝合带南与羌塘陆块相接,北以羊湖南深断裂为界,与卧牛湖陆缘盆地相接,缝合带内地层为三叠系若拉岗日群,内含有连续分布的,经强烈构造解体蛇绿岩套,二叠纪外来岩块及蓝闪石片岩相岩石。昆仑陆块在改则所见卧牛湖陆缘盆地为三叠纪地层,为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
改则县地处南羌塘高湖盆区,均为高山河谷地带,无平原。山势平缓,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主要有山脉有昆仑山、隆格尔山、夏康坚、达日龙、波杂、查多岗日等,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全县平均海拔4700米,最低海拔4356米。最高峰琼木孜塔格峰,海拔6962米。
改则县属高原亚寒干旱高原季风型气候。干旱,多大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以隆仁为界,南北朝气候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0.2℃,1月平均气温-12.8℃,极端最低气温-44.6℃(1987年12月);7月平均气温11.9℃,极端最高气温26℃(1979年6月),平均气温日较差14℃左右。年平均日照3168小时。年平均风速4.3米/秒,最大风速36米/秒,年出现17米/秒的大风日数平均为46天。年均降水量189.60毫米,年极端降水量最大295.8毫米(1977年),年极端降水量最小84.5毫米(1982年),年降雪日60天左右。有冰雹、积雪、干旱、风沙等灾害性天气。
水文:改则县境内分布有大量冰川,河流(均为内流河)、湖泊、温泉和丰富的地下水。境内冰川主要分布在昆仑山脉、夏岗坚、藏萨岗日、琼布岗拉、昂龙岗日山脉等,总面积约7200万平方米。水质良好,是境内河流、湖泊、泉水的重要补给源。境内较大的河流(总长在20公里以上的)有12条,湖泊面积在6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14个,其中绝大多数为咸水湖。黑石北湖为境内最高的湖泊,湖面海拔5048米。境内散布了大小逾30个(已探明的有26个)温泉。比较大的有夏岗坚温泉、康托微温泉、温泉湖温泉、高温泉、鸭子湖西微温泉等。
【行政区划】
改则县辖1个镇、6个乡:改则镇、物玛乡、先遣乡、麻米乡、洞措乡、古姆乡、察布乡。共有1个居委会、49个行政村。
改则镇:鲁仁、玉多村、日玛村。
物玛乡:抢古村、扎果村、达热村、本松村、根琼村、布孜村、莎玛隆村、扎多那日村。
先遣乡:热雄村、巴热村、德布康如村、那日松巴村、玛尔果村、扎布村。
麻米乡:茶措村、定昌村、次吾嘎木村、古昌村、吓夏村、热扎村、克勤村、吴青村、那木切村、行前村。
洞措乡:洞措村、才日果雷村、确德村、那木起村、夏龙村。
古姆乡:森多村、岗如村、珠玛日村。
察布乡:曾康村、龙桑村、察布村、吐那村、卡尔江玛村、丁固村、牛嘎玉村、多玛村、札美仁村、玛日马村、果查村、珠江玛村、达热加欧村、木布村、玛姆卓木村。
【历史沿革】
清初顺治年间,改则境内先后形成了改则本、帮巴部落、色果部落三大部落。改则本、色果部落属噶夏政府和达赖喇嘛辖区。
1680年,五世达赖派噶丹次旺进军阿里,击败拉达克军队。
1686年,建立了阿里噶尔本政府。帮巴部落隶属噶尔本辖区。此后,随着改则境内部落的不断兴起壮大,到改则本第三代头人贡布顿珠后期(1925年)改则本头人受封为世袭四品官,改则本相当于宗级。
1949年前,改则境(包括措勤)除了帮巴部落、改则本、色果部落(后分为色果罗玛部落,色果江玛部落)外,还有罗美部落、秋夏部落、露途部落、下玛部落、强图部落、那让部落、江让部落、秋夏老部落、赤玛部落、雄玛部落、塔尔美部落、塔尔计部落、巴果部落、参朵部落、江都部落、江美部落、白尔寺部落、东果江玛部落、昂无部落、偏吉部落等大小二十多个部落。最早的色果部落在距今约900年以前就已居住在改则麻米一带,是最早活动在改则境内的部落。改则本、帮巴部落等部落大多由青海、昌都等地迁徙而形成。
1950年8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进藏部队独立骑兵师一团一连(先遣连)在团党代表李狄三的率领下抵达改则西北扎麻芒保(在今先遣乡境内)地区。
1951年5月6日,独立骑兵师二团副团长安志明率领后续部队进入阿里。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公然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全面武装叛乱,改则东南局部地区发生武装叛乱,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第十一师三十三团进驻改则平息叛乱。
1960年10月,改则县人民政府成立,辖路南、路北共4个区。
1961年3月,县址由门董村迁至隆仁,后迁罗玛仁波(现址)。
1962年,相继建立了康托区、麻米区、洞措区、物玛区、磁石区、达雄区、措勤区、江让区8个区委、区公所。
1966年7月15日,改则县文革领导小组成立。
1967年4月1日,改则县军管小组成立,全县实行军事管制。
1968年12月25日,改则县革命委员会和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立,取代了县人民政府。
1969年2月7日,改则县革命委员成立“四大组”,即办事组,政治工作组,人民保卫组,生产指挥组,分别取代原县委、政府各工作机构。6月至9月近4个月的时间里,相继成立了洞措区、滋石区、江让区、措勤区、康托区、物玛区、麻米区、达雄区革命委员会。
1970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将路南2个区划出,成立措勤县,两县均隶属阿里地区管辖。县府现驻改则镇。
1971年10月,原改则县所辖达雄、措勤、磁石、江让4个区,21个乡划归新成立的措勤县。
1977年5月18日,经西藏自治区批准,开始筹建察布区。
1978年10月30日,察布区委、区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1年12月25日,改则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县人大常委会成立,选举产生县人民政府组成人员。
1984年,全县乡一级换届选举工作开展。以人民公社为单位成立了为各选举委员会,“撤社建乡”。至此,全县从县到乡的革命委员会组织全部撤销。
1997年,县政府驻隆玛仁布。
1999年8月,改则县撤区并乡,重新调整行政区划,撤区并乡后辖物玛乡、洞措乡、麻米乡、先遣乡、察布乡、古姆乡6个乡及改则镇。
地名由来:1959年前为改则、色祸和帮巴三大部落之一,分别隶属于拉萨噶厦政府和后藏的扎什伦布寺管辖。“改则”、“色锅”、“帮巴”原是族名,后经漫长的历史岁月而演变为部落的名称。藏语“改”意为“特殊”,“则”意为“顶”,“改则”意为“特殊的民居建于山顶”。

精选留言

改则县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