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县

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东邻太原,西枕吕梁,是吕梁的东大门,太原的近郊县,地处山西省中部,吕梁山东麓,晋中盆地西缘,介于东经111°24′—112°17′,北纬37°28′—37°54′之间,东邻太原市清徐县,南接文水县,西与方山县、离石区接壤,北邻太原市的娄烦县、古交市。天宁镇是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地形地貌
交城县境,平面呈梭形,西北至东南端点,直线相距83.56千米,东北至西南端点,相距34.65千米,境域周长227.25千米。立体状如卧牛,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主峰孝文山,海拔2830.7米,为华北第二高峰。西北山区,属吕梁山脉,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海拔多在1500米至2000米之间,面积1692.11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92.8%。东部为低山区,海拔800米至1200米之间,局部黄土披盖,形成垣、梁、茆地貌。东南平川,属晋中盆地,面积130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7.2%,海拔755米至800米,地势平坦开阔。境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系吕梁隆起中段东侧,太原断陷盆地西北边。地层较为齐全:其岩性是石英岩、大理岩、黑云变粒岩、浅粒岩、斜长角闪岩、片岩、磁铁石英岩等。土壤有山地草甸土、褐土、砂壤土、盐化浅色草甸土等。
气候环境
境内平川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山区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光能资源比较丰富。热量资源平川比较优越,山区较差,年平均气温变化于4摄氏度至11摄氏度之间,雨量较少,全县年雨量约400毫米至680毫米,平川小于山区。冬季漫长,少雨雪;春季温度回升极快,多干旱;夏季短促,水、热比较充沛,常出现冰雹和初夏的干热风;秋季结束较早,山区常遇低温冻害。多年平均气温10.4摄氏度,1月平均气温零下5.7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4.5摄氏度(1966年2月22日);7月平均气温24.2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9.5摄氏度(2010年7月30日)。最低月平均气温零下9.0摄氏度(1967年12月),最高月平均气沮25.9摄氏度(2006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13.4摄氏度。无霜期年平均182天,最长达229天,最短为14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567.7小时。0摄氏度以上持续期265.4天(一般为3月2日—当年11月21日)。年平均降水量430.9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73.3天,最多达96天(1964年),最少为48天(1999年)。极端年最大雨量642.7毫米(1966年),极端年最少雨量238.0毫米(1997年)。降水集中在每年6月至9月,7月最多。
矿产资源
交城县已探明蕴藏的矿产资源30余种,煤是最主要的矿产之一,含煤地层面积约393.8平方千米,已探明的煤田面积254.8平方千米,储量17亿吨。铁矿也是主要矿种之一。已查明的小型矿床5处,矿点3处,矿化点4处,保有储量分别为90万吨、27万吨、42万吨。铜矿点和矿化点各4处。铅矿点及矿化点共9处。石棉5个矿段、22个矿化点,探明储量11.3万吨,属中型矿床。大理岩,境内品种繁多,面积68平方千米,厚度1500米,平均长度5000米,储量6.9亿立方米。水晶矿点1处,矿化点12处。石英为玻璃原料,境内分布较为广泛。辉绿岩零星分布,累计长31.4万米,平均厚度15米,总储量2.35亿立方米。硼矿化点3处。还有分布不等的钾长石、石膏、高岭土等。
林业资源
交城县是全国重点生态保护地区,山西省第二林业大县。截止2011年未,全县森林面积147.6万亩,森林覆盖率56%,林地191.3万亩,林木绿化率70%,其中防护林15.79万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125万株,活立木蓄积量704.2万立方米。干果经济林7.1万亩,主要品种有红枣、核桃,其中红枣面积3万亩,核桃面积3.6万亩。交城县有名木古树22科,29属,33种树种,共178株。古树群6个,分别是:卦山侧柏古树群;石壁侧柏古树群;神堂坪侧柏古树群;西社、岭底、天宁、洪相、西营枣树古树群;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云杉和华北落叶松古树群。
水利资源
交城县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分磁窑河流域、文峪河流域两大流域,其中文峪河流域面积1390.85k㎡,占76.33%,磁窑河流域面积431.26k㎡,占23.67%;主要河道有三级河两条磁窑河、文峪河。总长128.93千米;四级河8条,分别为:白石南河交城段长13.21千米、瓦窑河长36.2千米、三道川交城段长3.53千米、二道川交城段长6.5千米、柏叶河长26.4千米、东葫芦河长30.5千米、西葫芦河长38千米、西冶河长38.5千米,总长192.84千米。河流总长度321.77千米,河网密度0.18千米/平方千米,径流总量1.89亿立方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文峪河,从县城西北关帝山至出县境流经境内庞泉沟、东坡底、会立、西社、水峪贯、岭底,长93.9千米,流域面积1390.85k㎡,年均流量2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三道川、二道川、柏叶河、东葫芦河、西葫芦河、西冶河等。
野生资源
野生植物有党参、黄芪、猪苓、伏苓等野生药材200余种;灵芝、银盘、黑木耳、羊肚菌等野生菌类10余种;沙棘、山桃、山杏等野生果类20余种。野生动物,经1999年野生动物普查,交城县有脊椎动物44种,其中国家保护野生动物6种,兽类13种,爬行类5种,鸟类2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豹、金钱豹、褐马鸡、金雕、黑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林麝、红隼。普通兽类:狼、艾虎、豹猫、野猪、獾、狍、孤理、刺猬等。鸟类:雀鹰、犬鵟、雉鸡、石鸡、雕鴞、啄木鸟、乌鸦、喜鹊等。爬行类:棕黑锦蛇、鳖、红点锦蛇等。



行政区划:
 全县辖6镇4乡,即:天宁镇、夏家营镇、西营镇、洪相乡、岭底乡、水峪贯镇、西社镇、会立乡、庞泉沟镇、东坡底乡,共有141个行政村,9个社区。
天宁镇 西街居委会,南街居委会,东街居委会,东关居委会,下关居委会,北关居委会,蒲渠河村,磁窑村,坡底村,田家山村,瓦窑村,梁家庄村,杜家庄村,东汾阳村,西汾阳村,阳渠村,奈林村,三角村,青村
夏家营镇 段村,郑村,连家寨村,王明寨村,郭家寨村,贺家寨村,王家寨村,温家寨村,义望村,覃村,王村,夏家营村,大辛村,小辛村,辛南村,贾家寨村
西营镇 西营村,寨子村,城头村,大营村,大陵庄村,东营村,石候村
水峪贯镇 大游底村,大足底村,长树村,榆郡村,鲁沿村,青沿村,水峪贯村,西冶村,陈台村,西孟村,东孟村,牛头嘴村,逯沟村,席麻村,树则村,芝兰村,西坡村,寨立村,双龙村,岭上村
西社镇 南堡村,曲里村,塔上村,阳湾村,东社村,西社村,沙沟村,大岩头村,米家庄村,南沟村,野则河村,横岭村
庞泉沟镇 神尾沟村,长立村,二合庄村,柴逯沟村,大草坪村,横尖村,社堂村,山水村,苏家湾村,市庄村
洪相乡 成村,安定村,洪相村,广兴村,舍堂村,范家庄村,裴家山村
岭底乡 岭底村,石家庄村,马庄村,东雷庄村,竖石佛村,窑底村,光足村,圪垛村,圪洞村,前火山村,后火山村,寨上村,东坡村,山怀村,申家圪垛村,峁底村,上庄头村,横头村,前庄村,歇马头村,山庄头村,塔梭村,窑儿头村
东坡底乡 石沙峪口村,冯家沟口村,惠家庄村,贺家沟村,杜里会村,大塔村,逯家岩村,东坡底村,李家沟村,康家社村,燕家庄村,王家沟村,舍科村,鱼儿村
会立乡 岔口村,柏叶口村,会立村,神堂坪村,东沟村,西落沟村,兑久会村,窑儿上村,张家庄村,中庄村,胡家沟村,代家庄村,翟家庄村,双家寨村,河西庄村,寨则村,石沙庄村,上长斜村,龙江寨村,白草庄村
夏家营 夏家营生态工业园区管委会
历史沿革: 交城县商代属唐境。西周境属北唐。春秋时期,县境属晋国。战国时期境地属赵。
秦王政元年(前246),秦夺赵晋阳,置太原郡,现境属之。
西汉高祖二年(前205)九月,魏灭,境属西汉河东郡晋阳县西陲、大陵县东北陲。初始元年(公元8)十二月,王莽易大陵为大宁,县境仍为晋阳、大宁二县分属。
东汉时期,晋阳、大陵二县隶于并州刺史部太原郡。建安二十一年(216),置匈奴中部都尉于大陵。三国黄初元年(220),魏文帝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境地属魏太原国晋阳西境。
西晋时期,地属并州太原国晋阳、大陵二县。建兴四年(316)十二月,司空长史以并州降汉,境地复属汉。
南北朝北魏皇始元年(396)九月,境地始属北魏。
永熙三年(534)十月,北魏分裂,境地遂属东魏。为晋阳西陲,隶于并州太原郡。
隋开皇初,境地北属晋阳;南隶受阳;十年(590),改受阳为文水县;十六年(596),析晋阳西陲、文水北境置交城县。县治设于古交,取古交西北20里镇城底之汉代交城以名县。初隶并州,大业三年(607)隶太原郡。
唐代武德年间,改为郊城府,旋复为县。天授二年(691),县治南迁却波村,即今治。先天二年(713),分交城北境置灵川县(亦曰卢川)于古交西北炉峪口,开元二年(714)废,复属交城县。唐初,隶于并州太原府。
宋代太平兴国四年(979),以交城置大通监,隶于路;宝元二年(1039)以大通监,隶太原府。
金天会四年(1126),隶于金太原府。
蒙古成吉思汗八年(1213)破河东,地隶于蒙古,仍为交城县。元至元十五年(1278)隶太原路;大德八年(1304)于交城县置铁冶都提举司,为大通冶,翌月改隶冀宁道。明、清时期隶于太原府。
民国元年(1912)废太原府,交城县隶于冀宁道。民国26年(1937)年10月,交城民国政权隶于第四行政区;翌年2月16日,划归第八行政区。民国28年(1939)4月23日,划属省政府第二行政公署。民国29年(1940)1月,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民国30年(1941)11月,交城县划为交城、交西二县;仍隶于八专署。民国34年(1945)7月15日,改属吕梁行署八专区;同年8月,复合二县为交城县。民国37年(1948)6月24日,交城县划归华北区,同年8月1日,划于晋中行署二专区。民国38年(1949)3月,并入太原市。9月,成立省人民政府,交城县属榆次专区;10月改属汾阳专区。1951年3月27日,复属榆次专区。
1958年,榆次专区改名晋中专区。同年9月25日,交城、文水、汾阳并为汾阳县。人民公社与乡政权实行政社合一成立了东风、卫星、钢铁、吕梁4大公社。旋与文水、汾阳合为汾阳县,交城设办事处。1959年9月19日,复分为3县。交城县辖8个大公社。公社以村,设管理区,管理区下设生产队。
1961年,全县划为14个公社。公社下设大队223个,大队下设生产队。
1971年5月,吕梁地区成立,交城县划属吕梁地区。同时,永田公社划于娄烦县,横尖公社划于方山县,东社、中庄、会立3公社划于文水县;文水县南安、南白、南庄、西城4公社划归交城县。交城县有公社13个,辖大队193个。
1972年,燕家庄、惠家庄(原永田公社)复归交城县。交城县为15个公社,237个大队。
1984年1月,横尖、中庄、会立、东社4公社归属交城县;南白、南庄、南安、西城四公社复归文水县。交城县有公社15个,大队254个。
1986年,交城县有6镇9乡,行政村,268个,自然村,297个。2000年,全县按照省、地安排,进行乡镇撤并重组,全县由原6镇9乡撤并为6镇4乡。2018年,全县共辖10个乡镇、141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
人口民族
交城县共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朝鲜族、满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水族、土族、达翰尔族、羌族、塔塔尔族等21个常住少数民族,分散居住在城区和农村,共有161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满族有41人。
交城县现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三大宗教,历史悠久,宗教文化积淀深厚,信众分布广泛。全县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21处,其中佛教3处、基督教16处、天主教2处。宗教教职人员37人,信教群众12000余人,信教群众占全县总人口的5.2%,其中佛教信徒最多约有9000余人、基督教信徒约有3000余人、天主教信徒不多约有200余人。佛教在我县历史悠久,玄中寺作为佛教净土宗祖庭在海内外影响深远,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精选留言

吕梁交城县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