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区

鹿泉区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处于东径114°18′,北纬38°05′,总面积603平方公里;东距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15公里,并与正定县、栾城县接壤,北与灵寿县、平山县为界,南接元氏县,西临井陉县;南北长、东西窄。
地名由来:1994年4月改置鹿泉市,以境内白鹿泉得名,由石家庄市代管。
【行政区划】
鹿泉区辖9个镇、3个乡、1个开发区:获鹿镇、铜冶镇、寺家庄镇、上庄镇、李村镇、宜安镇、黄壁庄镇、大河镇、山尹村镇、石井乡、白鹿泉乡、上寨乡、鹿泉经济开发区。
获鹿镇 第一居委会,第二居委会,第三居委会,第四居委会,第五居委会,第六居委会,第七居委会,第八居委会,第九居委会,第十居委会,第十一居委会,获鹿监狱居委会,一街村,二街村,三街村,四街村,五街村,六街村,七街村,八街村,曹庄村,杨庄村,贺庄村,郑家庄村,张家庄村,杜家庄村,下聂庄村,大李庄村,黄峪村,大毕村,小毕村,高庄村,西马庄村,东马庄村,北新城村,南海山村,北海山村,东辛庄村,石柏村
铜冶镇 南铜冶村,北铜冶村,西铜冶村,南甘子村,北甘子村,羊角庄村,东任村,南任村,西任村,岭底村,北故邑村,南故邑村,乔门沟村,永壁东街村,永壁南街村,永壁西街村,永壁北街村,耿家庄村,西良厢村,南杜村,北降壁村,莲花营村,小张庄村,南张庄村,李家庄村
寺家庄镇 寺家庄村,东营东街村,东营西街村,东营北街村,南降壁村,岗上村,西龙贵村,南龙贵村,高迁西街村,高迁东街村,高迁北街村,东良政村,西良政村,平南村,平北村
上庄镇 大车行村,上庄村,台头村,大宋楼村,小宋楼村,南庄村,辛庄村,大王庙村,王庄村,谷庄村,洞沟村,小李庄村,庄窝村,小车行村,韩庄村,钟庄村
李村镇、 李村,闫同村,南许营村,北许营村,百尺杆村,张堡村,南白砂村,屯头村,同阁村,南胡庄村,北胡庄村,王村,向阳村,东小壁村,西小壁村,孟庄村,灰壁村,邓村,秦庄村,郑村,前东毗村,后东毗村,邓庄村
宜安镇 牛山村,宜安村,裴村,东焦东队村,东焦中队村,东焦西队村,王屋村,高窑村,岭口村,于庄村,高家台村,马山村,永乐村,新寨村,田都村,东鲍庄村,西鲍庄村,南鲍庄村,北鲍庄村,孟岭村,东邱陵村,西邱陵村,庄头村
黄壁庄镇 北白砂村,沿村,古贤村,北庄村,田村,下黄壁村,上黄壁村,黄壁庄村,上吕村,东升村
大河镇 大河村,小河村,孟同村,双合村,贾村,杜童村,纸房头村,南落凌村,中落凌村,北落凌村,城东桥东队村,城东桥西队村,霍寨村,徐家庄村,小马村,北高庄村,南故城村,北故城村,双庙村,曲寨村,邵营村,刘庄村,山前村,小栈道村,东邵营村,新庄头村
石井乡 石井村,北薛庄村,岸下村,栈道村,山后张庄村,东庄村,封庄村,黄岩村,天井沟村
白鹿泉乡 东土门村,西土门村,郄庄村,枣林村,曹坊村,白鹿泉村,东胡申村,西胡申村,谷家峪村,西薛庄村,西杨庄村,段庄村,水峪村,上聂庄村,荷莲峪村,武庄村,粱庄村
上寨乡 上寨村,南寨村,北寨村,梁庄村,常河村
山尹村乡 山尹村,南平同村,东郭庄村,西郭庄村,韩家园村,山南张庄村,底下园村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方台村,横山村,南新城村,申后村,符家庄村,北方大学城居委会
【历史沿革】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4000多年,战国时称石邑,隋设立鹿泉县,唐改称获鹿县,金、元时称镇宁州,明清恢复获鹿县建制。199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获鹿县,设立鹿泉市。境内现存土门关、十方院、铁行会馆等文物古迹29处。
获鹿县境,春秋初属鲜虞国,后属晋地。战国初属中山国,赵灭中山后,归赵国。秦时属钜鹿郡。西汉时置石邑县,治所在今县城南三十五里处,属恒山郡。
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封恒山郡为恒山国,八年国除为郡,此间辖石邑县。
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改恒山郡为常山郡,辖石邑县。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封常山郡为常山国,辖石邑县。
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又改常山国为常山郡,辖石邑县。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析常山郡,于今获鹿县治北置绵曼县,隶属真定国。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在今获鹿县城东北封乐阳侯国,属恒山郡,传四世免。建始二年(公元前21年)又封乐阳侯国,至西汉末国除。
东汉时,省石邑县,后复置,属常山郡。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封绵曼侯国,属真定国。十四年国徙。十七年常山郡并入中山国,石邑县改隶中山国。二十年复析中山国置常山郡,辖石邑县。
自永平五年(公元62年)始,常山时为国,时为郡,均辖石邑县。
三国魏和晋代,石邑县均属常山郡。北魏时,石邑县属常山郡。至北齐改石邑县为井陉县,原井陉县也省入新改后的井陉县,隶属常山郡。隋代,井陉县属常山郡。
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石邑县治移至今获鹿县东北万夏村。同年罢常山郡,石邑县改求恒州。
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复改井陉县为石邑县,并于故井陉县地置井陉县。
十六年,析石邑县在今获鹿县治置鹿泉县(县南十里有鹿泉水,因而名之)。同时在井陉县治置井州,领鹿泉县。
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井州,鹿泉县并入石邑县。义宁初,复置鹿泉县、井州,井州辖鹿泉县。
唐代,武德初于石邑县治置恒州,辖石邑县;井州领鹿泉县。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窦建德陷恒州,四年平息,恒州徒治真定,仍领石邑县。
贞观十七年,废井州,鹿泉县改隶恒州。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罢恒州改为常山郡,辖石邑、鹿泉二县。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改常山郡为平山郡,改鹿泉县为获鹿县,获鹿县、石邑县隶属平山郡。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平山郡为恒州,辖石邑、获鹿二县。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恒州改名镇州,辖石邑,获鹿二县。五代时,石邑、获鹿二县在后梁隶属镇州。后唐初改镇州为真定府,辖石邑、获鹿二县。不久又改为镇州,隶属不变。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又改镇州为恒州,辖石邑、获鹿二县。后汉又改恒州为镇州,辖石邑、获鹿二县。宋代初年,石邑、获鹿二县仍属镇州。
开宣六年(公元973年)石邑县省入获鹿县,属镇州。
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改镇州为真定府,辖获鹿县。
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井陉县省入获鹿、平山二县。八年复置井陉县,从获鹿、平山划出。
金代初,真定府领获鹿县。至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改获鹿县为镇宁州。
元代初改镇宁州为西宁州,属真定路。
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改西宁州为获鹿县,属真定路。
明代,获鹿县属真定府。清代初,获鹿县属真定府。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真定府改名正定府,辖获鹿县。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置范阳道,辖获鹿县。
民国三年,范阳道改名保定道,辖获鹿县。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废道,获鹿县直隶于河北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鹿县属石家庄专区。
1958年12月20日,撤销获鹿县,并入石家庄市。
1960年6月26日,原获鹿县辖区并入井陉县。
1962年3月27日,以原辖区复置获鹿县,仍属石家庄专区。
1970年石家庄专区改称石家庄地区,辖获鹿县。
1983年11月15日,获鹿县划归石家庄市。
1994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获鹿县,设立鹿泉为市,但仍属石家庄市。
2014年9月,撤销县级鹿泉市,设立石家庄市鹿泉区。
鹿泉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多风;夏季炎热多雨,雨量集中;秋季天高气爽,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干燥,多西北风。1991年至2005年,年平均气温为13.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7.2℃,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1.7℃,极端最高气温43.4℃(2002年7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16.9℃(2000年1月25日);年平均降水量为542.2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1119.3毫米(1996年),年最少降水量为319.7毫米(2001年),月最大降水量为608.4毫米(1996年8月),日最大降水量为422.3毫米(1996年8月4日),降水量主要集中于7、8两个月,占全年降水总量的56%;无霜期日数平均为219天,初霜期一般出现于10月底,终霜期出现于3月20日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76.9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9%。

精选留言

石家庄鹿泉区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