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陶县

馆陶县位于华北平原南部,河北省南端偏东,总面积456平方公里,地处东经115°06′~115°40′,北纬36°27′~36°47′,东以卫运河为界与山东省冠县、临清市毗邻,西与广平、曲周、邱县接壤,南靠大名县,北连临西县。距济南、石家庄、郑州大约各200公里左右,南距濮阳70公里、北距衡水125公里、东距聊城65公里、西距邯郸75公里。
【行政区划】
截至2015年,馆陶县辖4镇4乡:柴堡镇、馆陶镇、房寨镇、魏僧寨镇、路桥乡、南徐村乡、寿山寺乡、王桥乡,277个行政村。
馆陶镇 姜沿村,东苏村,谭庄村,杨庄村,后刘庄村,陶北村,后徐庄村,陶南村,南马固村,车疃村,闫沿村,北马固村,吕庄村,尚沿村,刘沿村,中马固村,鲍沿村,李沿村,孙庄村,蔺村,大刘庄村,刘路疃村,李庄村,郑沿村,东宝村,许路疃村,社里堡村,安静村,赵沿村,西苏村,陶西村
房寨镇 房寨南村,房寨北村,河寨二村,河寨三村,伴导村,屯里村,郭徘徊头村,桥口村,郝前街村,韩庄村,北拐渠东村,王寨村,王徘徊头村,罗徘徊头村,北拐渠西村,西浒演村,王庄村,中孟良寨村,闫庄村,东孟良寨村,韩徘徊头村,西孟良寨村,郝后街村,河寨一村,河寨四村,河寨五村,东浒演村,孩寨村
柴堡镇 柴堡南村,柴堡北村,柴堡东村,柴堡西村,西付庄村,东付庄村,肖屯村,八义庄村,中付庄村,东广才村,武张屯村,闫张屯村,牛张屯村,邢张屯村,马张屯村,王二庄村,东刘庄村,西刘庄村,后罗头村,前罗头村,林北村,要庄村,柴庄村,刘村,韩马堡村,匣庄村,前刘堡村,东苏堡村,后刘堡村,西孔堡村,郭马堡村,樊堡村,北萧寨村,宋马堡村,齐堡村,西苏堡村,后市庄村,市庄西村,前胡堡村,前曹堡村,市庄东村,马店村,申林村,后曹堡村,北阳堡村,西庄村,天河村,东孔堡村,后胡堡村
魏僧寨镇 西魏僧寨村,东魏僧寨村,安雷寨村,任门寨村,周庄村,赵官寨村,高庄村,十里店村,闫寨村,吴庄村,高雷寨村,张庄村,滩上村,肖村,马兰厂村,史庄村,丁圈村,南榆林村,刘圈村,铺上村,申街东村,申街西村,前符渡村,后符渡村,王草厂村,范草厂村,陈庄村,杨草厂村,山材村,孙雷寨村,王雷寨村
寿山寺乡 寿山寺北村,寿山寺南村,寿山寺东村,法寺村,南郑村,北郑村,东朱庄村,沿庄村,东庄固村,庄固东村,庄固西村,前宁堡村,后宁堡村,麻呼寨村,常儿寨村,韩高庄村,塔头村,息元村,北董固村,张高庄村,浅口村,武高庄村,西朱庄村,蔡范庄村,西董固村,南辛头村,翟庄村,西宝村,南肖寨村,古高庄村,韩范庄村,拐寨村,陈范庄村,武范庄村,南董固村
王桥乡 王桥村,后姚庄村,赵庄村,北留庄西村,南郭庄村,西留庄南村,李桥村,鸭窝村,罗庄村,徐万仓村,和尚寨村,西留庄北村,刘齐固村,冯井寨村,北孙店东村,董井寨村,李井寨村,南孙店西村,路庄村,姚齐固村,南孙店东村,前姚庄村,梁齐固村,东盘村,郝庄村,西芦里村,赵齐固村,北孙店西村,贾庄村,南留庄村,旺庄村,吉固庵村,王齐固村,张井寨村,东芦里村,安庄村,北留庄东村,西盘村,平庄村
南徐村乡 南徐村,马头中村,后许庄西村,马头北村,马头南村,后李八寨村,前许庄村,颜窝头村,翼浅村,东徐村,郭辛庄村,前李八寨村,毛圈村,河套村,西马兰村,西厂村,营盘村,东厂村,路头村,后许庄东村,康庄村,东马兰村,马窝头村,北韩庄村,北郭庄村
路桥乡 陈路桥村,本司寨村,刘黄营村,庄科村,王桃园村,蒋庄村,花园村,前时玉村,木官庄村,张官寨村,宋尔庄村,马寨村,满谷营村,后时玉村,刘庄村,果子园村,大寺堡村,自新寨村,蔺寨村,刘桃园村,铁佛堡村,高桃园村,郑黄营村,李路桥村,太平庄村,刘路桥村,王二厢村,北榆林村,蔡口村,安桃园村,梭庄村,前潘庄村,北曹庄村,油寨村,候庄村,清阳城村,平堡村,丝窝寨村,南曹庄村
【历史沿革】
馆陶县古为冀州地。春秋时为冠氏邑(即今山东省冠县东古城),后属赵国,秦属东郡。
西汉平帝二年(公元2年)置馆陶县,属魏郡。
三国魏、晋属阳平郡。后赵将阳平郡治迁入馆陶城。
北魏、北齐、北周仍属阳平郡。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分阳平郡置屯州馆陶县遂属之。
隋开皇被子废阳平郡。
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州,县城迁于北馆陶,改属魏州,次年魏州改属武阳郡,仍辖馆陶县。
唐初属魏州。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复置屯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又废屯州,馆陶归故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魏州改为魏郡,仍辖馆陶县,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魏郡复为魏州,馆陶县仍属之;大历七年(公元772年)馆陶县曾改名永济,不久又复为馆陶县。
宋建隆四年(公元962年)修永济渠于馆陶县分置永济县;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降永济县为镇并入馆陶县属大名府。
金代因之。
元代属中书省东平路。至元二年(公元1266年)遥属濮州。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馆陶县改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废县,不久即复置,仍属东昌府;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更隶临清州。
清属东昌府。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治,馆陶县改属济西道。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济西道更名东临道,又属东临道。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属山东省聊城专区。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七七事变后,成立馆陶县抗日政府,属冀南区。
1949年,属邯郸专区;1952年,划归山东省德州专区;1953年,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1958年,撤销馆陶县建制,并入冠县;1961年,恢复馆陶县,仍归山东省聊城专区领导;1965年,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1993年7月,归属邯郸市管辖。
地名由来:春秋属晋国冠氏邑。战国属赵国,因城北七里有陶丘、赵置馆于其侧而得名,秦属东郡。《元和郡县志》卷16魏州馆陶县:“陶丘在县西北七里。《尔雅》曰:再成为陶丘。赵时置馆于其侧,因为县名。”
馆陶县属掩埋古河道的壤质土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南部海拔43米,北部海拔36米,自然坡降为1:5000。由于河流多次交互沉积,以及剥蚀沉积的影响,形成了微度起伏的地形,形成一些中小地貌,主要类型有沙河故道、缓岗、二坡地、河间洼地和河旁洼地。除河旁洼地外,其他地貌类型大体呈带状南北分布或东西分布。
河流主要有漳河和卫运河。漳河源于山西省晋东南地区,从大名进入境内,在徐万仓汇入卫运河,县境内河道仅长4.2公里。漳河为季节性河流,平时水少或无水,雨季流量增多。
卫运河源于河南省辉县百门泉,在徐万仓入境注入卫运河,沿东部县界向东北方向流去,卫运河县境内河道长52公里。
馆陶县属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热同期,干冷同季,随着四季的明显交替,依次呈现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4℃,最冷月份(一月)平均气温-2.5℃,极端最低气温-20℃,最热月份(七月)平均气温27℃,极端最高气温42.5℃,全年无霜期200天,年日照2557小时。

精选留言

邯郸馆陶县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