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县

大悟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大别山西端南麓,1933年建县,原名礼山县。为纪念大悟山根据地人民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的卓越贡献,1952年更名为大悟县。全县国土面积1986平方公里,辖经济开发区、高铁经济试验区、悟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和17个乡镇,总人口64.7万,森林覆盖率53.3%。 大悟县位于鄂东北,居鄂豫两省交界处,在东经114°3’—114°35’,北纬31°18’—31°50’之间,东西宽48公里,南北长约55公里,全县国土面积1979平方公里,县境地处大别山与桐柏山的相接地带,主要为大别山的余脉延伸,构成群山环抱,丘陵起伏的地势。境内分布有五大主峰:北部五岳山;西北部的娘娘顶、光秃山;中部仙居顶;南部大悟山,其中五岳山为全县最高峰(海拔高度858.3米)。余下的低山丘陵、岗地平畈以及河流海拔高度在44米—500米之间。由于沟壑纵横,形成了澴河、滠水和竹竿河三条主要河流,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从整体来看,大悟县是山岳、丘陵、岗地、平畈、河流交织分布的地形地貌,资源资源较为丰富。 (1)太阳能资源:我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冬冷夏热、冬干夏湿、四季分明,我县城关地区太阳年辐射量在95.6-120.5千卡/cm2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2422小时,年平均气温15.4℃,全年无霜期236天,年降雨量1086.4毫米,日照百分率47%,其中春季辐射总量占年辐射总量的27%,夏季占35.2%,秋季占21.9%,冬季占15.7%,光照比较充分,我县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9.335万平方米,每年节约标准煤1.4万吨。 (2)风资源:大悟县位于黄淮平原与江汉平原隆起带,南北气候过渡带,境内600米以上高山17处,山高南北对流风高且大,风能储量达100万千瓦,2006年被省发改委纳入全省风场开发的重点县,仙居顶、五岳山、擂鼓台、娘娘顶等平均风速在6.8米/秒以上,平均风功率密度360w/m2以上,主风向和最大风能密度一致,有效风速小时数较高,中低风速出现较多,无破坏性风速,风能品质好,在全省布点测风中占有明显优势。 (3)水资源:大悟县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水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097毫米。境内有澴河、滠水、竹竿河为主的三条水系,共有大小支流324条,总长度1216.46公里。其中:澴河位于我县西部,纵贯南北,境内流程52.47公里,县内流域面积886.1平方公里,客水面积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泾流量4.483亿立方米。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12万千瓦,其中环水流域6万千瓦,滠水流域2万千瓦,竹竿河流域4万千瓦,全年平均可发电80000万度,目前装机2万千瓦时,年发电4800万度,仅占总蕴藏量的6%,还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4)森林植被资源:全县山场面积195.6万亩,其中山场中林业用地面积157万亩,有林地136.6万亩,活立木蓄积3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1.6%。灌木林地12万亩,用材林56.9万亩,经济林93.5万亩。植物有乔灌木67科、150属、348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柳杉、枫香、枫杨、意杨、水杉、栎树等;有记录的野生动物有65种,其中属于国家和省级保护动物40种;林特产品主要有板栗、乌桕、银杏、青茶、桃李、杜仲等,其中乌桕年产8000吨,居全国第一;板栗年产35000吨,居湖北省第二;油茶、油桐等生物质能林发展潜力巨大。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林业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紧紧围绕建设“鄂北资源大县、绿色能源大县”目标,坚持“民营林业、招商林业、示范林业、招标林业和精品林业”五林并举机制,举全县之力,狠抓绿色能源基地建设、经济林产业建设。全县林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已成为大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5)矿产资源:全县初步探明的磷矿总储量为11392.06万吨,其中黄麦岭11082万吨、张家岗130万吨、余家北湾118.56万吨、付家河31.18万吨、阳平口30.32万吨,其含磷量大都在16%以上,目前已开采磷矿石146.9万吨,有色金属品种14种,其中黄金初步探明储量2253公斤,矿石含金品位为10克/吨;白银储量为4079.7公斤,主要分布在阳平镇的熊家冲和新城镇的天岗一带,目前已开采黄金5129两,白银24802两。铜初步探明储量为10188吨,主要分布在芳畈的金马坑、陈家河一带,已开采391吨;重稀土初步探明储量为5183吨,平均含量为0.053%,主要分布在新城邓家湾,储量2125吨,芳畈镇杜家桥374吨,方家冲1684吨;黄铁矿主要分布在阳平镇,储量为67.39万吨,矿石含铁量为8%。镍矿储量24.08万吨,主要分布在吕王的银山寨、陈家楼、细毛山一带。锌储量为930吨,主要分布在宣化的板仓南。蛇纹岩储量为11987.24万吨,含量为33—38%,主要分布在吕王银山寨。还有重晶石、萤石、水晶石、大理石、石英石等非金属矿藏,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待开采、利用。 (6)粮食作物: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09.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5.34万亩,粮食总产29.87万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5.73万亩,其中棉花年产量221吨,油料总产量51140吨(花生44299吨,芝麻616吨,油菜6525吨),药材总产量3145吨。 (7)水产资源:全县水面面积222894.84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4.49%,其中塘堰89575.77亩,占总水面40.19%;河流107895.47亩,占总水面48.40%,水库25423.6亩,占总水面11.41%,据调查,鱼类资源有18科,其中天然种群有鲶、鳜、黄鳝、马口、泥鳅、花鳅等;养殖品种有青、鲢、草、鳙、红鲤、鲫等,另还有龟、鳖及经济价值很高的水獭、闭壳龟、石鸡等稀有的珍贵野生水产品种资源。 (8)地热资源:大悟县地热能据非地质勘探,蕴藏丰富,约占全县30%,但未经专业地质勘探,目前尚未开发利用。

大悟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西北冷气团的影响,夏季受东南、西南季风控制,形成冬冷、夏热、冬干、夏湿,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严寒酷暑短的气候特征。

  四季特征

  春季  3月26日至5月20日。昼夜长短差异不大,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5℃,因受北方冷空气侵袭,常出现多日的低温阴雨天气(一般在3月18日至4月2日之间)。寒潮期间,温度聚降,出现-3℃和-1℃的现象。此现象多在3月上旬出现,分别为5年和3年一遇。少数年份农历3月出现降雪、4月打霜天气。民谚有:“3月桃花雪,4月杏花霜”之说法。

  夏季  5月21日至9月15日。昼长夜短,天气炎热,旱多涝少。多为伏旱,每2至3年一遇。雨量集中,多大雨或暴雨,山洪每3至4年一遇。平均气温在25.3℃—27.8℃,年最高气温历年在35.4℃—43.1℃。1959年8月23日极端高温达43.1℃。

  秋季  9月16日至11月15日。天气凉爽、干燥少雨、多有秋旱,少数年份秋雨连绵。平均气温15℃左右。北方冷空气逐渐加强南下,气温逐步下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常有较强冷空气侵入。有时连续3日气温低于2℃。寒露过后出现秋寒。秋寒最早出现在9月5日(1980年),最晚出现于10月7日(1976年)。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有一次强冷空气。冷空气过后出现初霜。

 冬季  11月16日至次年3月25日。夜长昼短,干燥寒冷。因受北方冷气团控制,风大雨雪少,冷空气频繁,天气干冷。平均气温在5℃,平均最低气温-8.7℃,极端最低气温为-16.5℃(1977年1月30日)。


   气候要素

  太阳辐射  太阳年辐射总量多年平均值在93.7—121.14千卡/平方厘米之间。1959—1986年,累年平均值为111.5千卡/平方厘米。总辐射量的季节变化差异较大,夏季为最多,春季次多;冬季最少,秋季次少。春季辐射总量为30千卡/平方厘米·季,夏季为39.9千卡/平方厘米·季,秋季为24.3千卡/平方厘米·季,冬季为17.3千卡/平方厘米·季。各占年总辐射量的26.9%、35.7%、21.7%和15.5%。

  日照  据《湖北省气候志》载,本县累积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53.3小时,为全省的最高值。日照最多年份为2421.5小时(1978年),最少年份为1549.6小时(1982年)。月日照百分率达50%以上的有6—9月,其中8月为60%,是日照最多和百分率最高的月份;2、3月最少,日照百分率分别为40%和30%。

  气温  年平均气温各地在14.9℃—15.7℃之间。南部年平均气温为15.7℃,中部为15.4℃,北部为15.2℃。全县南北温差0.5℃。7月份最热,月平均温度,北部27.3℃,南部28.2℃。1月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5℃—2.5℃。气温在年内的变化特点是,春秋两季上升和下降较剧烈,夏、冬变化则较平稳。

  气温日较差的幅度各月在7.9℃—10.1℃之间,以7、8月份较小(7.9℃、8.4℃);5、10月较大(10℃、10.1℃)。气温的年最高值与最低值的绝对温差达59.6℃,为全省罕见。极端最高气温为43.1℃,极端最低气温为-16.5℃。

  霜期  无霜期为227—242天,其分布南长北短,南北相差约15天。城关地区无霜期多年平均为235天。平均初霜日期,南部11月14日,北部11月17日,南北相差3天。城关地区为11月11日。平均终霜日期,北部3月17日,南部3月14日。无霜的长短及初终霜日期的早迟出现,年际变化较大。城关地区初霜日最早出现在10月15日(1962年),最迟出现在11月29日(1970年),相差45天;终霜最迟终止于4月18日(1962年),最早止于2月23日(1977年),相差55天。无霜期最短是1963年,只有179天。最长是1961年,长达272天,两者相隔93天。

  降雨  1961—1986年,各地多年降雨量介于1070.8—1172.9毫米之间。南部的河口、夏店、芳畈雨量较多,西北部三里城地区雨量为全县平均雨量之最,年平均降雨为1172.9毫米。东北部的宣化店地区,是全县的低值降雨区,年均降雨量为1070.8毫米。城关至大新一片为全县次低值降雨区,年均降雨量为1083.8—1091毫米。全县11个雨量点,平均年降雨量为1114.9毫米。

  降雨的四季分布极为产均。下半年受南方暖湿气流影响,雨量充沛。其中,6—8月雨量为505.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46.7%;冬半年受北方干冷气团控制,降水甚少。其中,12—2月雨量为74.8毫米,只占全年降雨量的6.9%;春、秋两季雨量分别为306.9毫米和196.5毫米,占年降雨的28.3%和18.1%。

  降雨强度,以小雨日数最多,中雨为次,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较少。暴雨出现在4—10月,集中在5、6、7月。暴雨日数各地累年值为4天左右,姚店平均日数4.8天。大暴雨日,26年出现过24次。特大暴雨多出现在6月下旬和7月中旬。

  降雪和积雪  年平均降雪日为10天左右,主要出现在12—2月。3、4月也偶有出现。平均初雪日12月5日,终雪日为3月10日。年最大积雪深度19厘米(1984年1月18日),多数积雪深度在5—10厘米。低山、丘陵区积雪深,平畈积雪浅。

  风力和风向  本县处湖北省北向风主要通道口附近。多年平均风速3.2米/秒,3月风速最大,3.7米/秒;6月和10月风速最小,分别为2.8米/秒和2.9米/秒。累积年最大风速19.7米/秒,为湖北省风速最大区之一。大风日数也是全湖北省最多地区,8级以上的大风平均每天25.6天。风向6—7月偏南风最多。其余各月为偏北风,以东北风向最多。频率(占16方位)为24%。

  蒸发量  年总蒸发量为1560毫米左右。7月最多,为210毫米;1月最小,为60毫左右。年总蒸发量为年总降水量的1.44倍。


  灾害性天气

  本县灾害性天气有春季的低温阴雨和早春冻害;夏季的高温干旱和暴雨洪涝;秋季的寒露风和连阴雨;冬季的寒潮、冰雹、雨淞等。龙卷风、冰雹是偶发性的,仅在局部发生。

  春季低温连阴雨  因受北方冷空气侵袭,春季常常出现多日的低温天气,有时伴有阴雨。春季低温、阴雨出现在3—4月份。1959—1986年,出现低温天气34次,其中伴有阴雨12次。低温天气和低温阴雨天气机率分别是64%和18%,主要出现在3月21日至27日,多为7天。有时温度连续下降到-1℃至-3℃。出现春冻,此为5年一遇。

  干旱与干热风  干旱是本县主要气候灾害之一,分布在各个季节,以夏、伏旱和秋旱为多数。有的年份3段干旱连续。1959—1984年,各类旱情41次,平均2年三遇。其中大旱3次(1959年、1972年、1981年),基本上是10年一遇。各季节干旱机率为:春季6次,4年一遇;夏伏旱12次,5年二遇;伏秋旱5次、秋旱6次,5年二遇;冬旱12次,2年一遇。干热风主要出现在5—8月,以7月最多。干热风出现的年际变化差异较大,1959年、1966年分别为12次和11次。1970年、1972年、1974年、1977年4年中则无干热风出现。其他年份均有出现,但次数不等。

  秋寒  最早出现在9月5日(1980年),最晚出现于10月7日(1976年),平均秋寒日是9月21日。秋寒有时伴有阴雨。1959—1982年,秋寒、阴雨共出现过7次,一般在10天左右,最多14天(1970年)。平均降雨量约65.4毫米。阴雨多在9月下旬和10月上旬。

  洪涝  日降雨量达100毫米,3日内总雨量超过150毫米或连续大到暴雨量达200毫米,将发生洪涝灾害。各地洪涝一般在5月下旬至8月,其中绝大部分在7月份。1961—1986年间,各地洪涝17次左右。其中姚店、三里、芳畈、夏店大洪涝为7次,河口6次,吕王5次,城关5次。全县范围的大洪涝有4次(1968年、1969年、1980年、1983年)。洪涝平均10年2遇。

  雨淞  出现在12月下旬至2月上旬,以1月为多。年平均日数达4天,最多年份达21天(1969年)。雨淞严重时,会使交通运输、输电和通讯线路受阻,树林、庄稼受害。

  龙卷风  本县极为少见。1980年5月24日和6月24日在彭店、东新各出现一次。最大风力11级,呈带状,时数不足5分钟。范围小、危害大,致使电杆折断、大树拔起,房屋倒塌,人畜亦有伤亡。

  冰雹  仅在局部地区发生。1959—1986年间,城关地区共出现9次降雹天气。因颗粒小,一般未造成灾害。1974年4月12日,城关、高店至丰店、吕王一带出现一次冰雹天气,冰雹有的大如鸡蛋,伴有大风大雨,持续时间15分钟,麦子和早稻秧受损。

行政区划

城关镇泉水路社区,府前街社区,长征路社区,建新街社区,陵园路社区,西岳路社区,刘湾村,双河村,汪城村,邓畈村,乐冲村,中心村,枣棚村,刘楼村,新街村,高嘴村,双桥村,罗城村,七里村,田湾村
阳平镇朱岗村,和平村,阳平村,余冲村,古寨村,红升村,新寨村,铁铺村,尚寺村,双冲村,汪墩村,红光村,柳林村,中秋村,陈湾村,虎岗村,黄麦岭磷化工集团公司社区
芳畈镇芳畈居委会,大悟山村,白果树村,滚河村,严冲村,胜利村,新建村,吴河村,新屋村,新圣村,中冲村,大塘村,芳畈村,赵河村,余坡村,戴湾村,腾冲村,徐楼村,五四村,东升村,竹林村
新城镇新城街道居委会,金岭村,红畈村,新府村,段湾村,老山村,韩河村,丁湾村,金畈村,涂冲村,熊湾村,毛集村,严河村,江冲村,新城村,民主村,杨垅村,李河村,五冲村,梁河村,魏湾村,长岭村,王湾村,大畈村,朱湾村,吕冲村
夏店镇街道居委会,石咀村,二畈村,松林村,夏店村,高河村,蔡畈村,杜畈村,左河村,关溪村,江河村,桥头村,吴湾村,山背村,黄桥村,田铺村,岵山村,务岗村,高坡村,朝阳村
刘集镇刘集街道居委会,金河村,金鼓村,大顶村,会岗村,铁寨村,合山村,店岗村,刘集村,兰冲村,马岗村,沙河村,汪寺村,长冲村,建设村,刘棚村
河口镇河口第一居委会,河口第二居委会,河口第三居委会,河口第四居委会,河口村,花园村,烟墩村,石盘村,上榨村,邱岗村,陈楼村,金墩村,西山村,顺山村,群建村
四姑镇竹河村,竹园村,丛岗村,会山村,同兴村,石冲村,羊角村,林业村,桥边村,横山村,北山村,田河村,光明村,四姑村
吕王镇刘院村,钱院村,花桥村,砚盘村,黄楼村,龙田村,杨山村,付山村,胡冲村,韩田村,施畈村,吕王村,八一村,江田村,大岗村,黄湾村,钱湾村,徐湾村,肖岗村
黄站镇熊畈村,伍桥村,刘河村,黄站村,祝山村,李园村,红联村,长联村,团冲村,西冲村,张寨村
宣化店镇宣化街道居委会,关口村,莲塘村,杨兵村,万畈村,河西村,厂冲村,会馆村,严畈村,茶坳村,土门村,王庄村,陈河村,黄寨村,坞铺村,大堰村,张墩村,杨楼村,枣林村,大胜村,菜村,龙山村,莲花村,河棚村,杏冲村,新店村,麦关村,石岗村,云彩村,杨桥村,北岗村,姚畈村,黄坳村,南岗村,五岳村,铁店村,张榜村,窝铺村,玄坛村,丁桥村,旦庄村
丰店镇丰店村,许河村,方湾村,七岗村,王畈村,罗岗村,付堂村,燕窝村,板桥村,三瓜村,唐店村,仙河村,东冲村,南冲村,张冲村,杏榜村,方店村,赵畈村,姜畈村,王店村,南田村,北河村,龙潭村,沿河村,桃岭村,尖山村
大新镇大新街道居委会,石墩村,沈城村,上河村,长山村,粟谷村,余畈村,汤畈村,新河村,桃园村,江山村,窑河村,窑塘村,土桥村,向阳村,高峰村,五童村,和平村,九岗村,楼湾村,大新村,建新村,新村,新桥村,五峰村,上冲村
三里镇三里居委会,四庙村,红山村,汪畈村,风岭村,舒山村,林场村,水城村,石铺村,马鞍村,三里村,柏园村,寨坡村,护岭村,山口村,望山村,王寨村,蒋湾村,排楼村,布冲村,中寨村
高店乡凉亭村,付湾村,何店村,城门村,龙窝村,高店村,崔湾村,永年村,喻河村,三合村,夏河村,桐山村,长岗村,汪洋村,石河村,水庙村,店垅村,邓湾村,阳河村,许城村,棚岗村,东风村,忠和村,杨畈村,新河村,林场村
彭店乡彭店村,罗田村,陡坡村,北河村,枣岭村,青山村,永安村,团山村,桥店村,耿河村,杨畈村,长兴村,店河村,红寨村,乳山村,余河村,肖河村,石山村,新庙村,通山村,太山村,黎河村
东新乡东新街道居委会,白鹤村,蒋楼村,高冲村,陈湾村,鹿鸣村,蒋田村,万岭村,乐冲村,东新村,新岗村,邱寨村,杨桥村,红花村,曾楼村,团河村,龙泉村,两河村,红石村,安沟村,太平村,燕山村,白庙村,青连村,山岗村,东河村,杨冲村,寨坳村,姚店村,堰河村,陡河村,沙河村,万店村,彭河村,七寨村

历史沿革 隋开皇九年(589年)名礼山县,以境内礼山得名,属义阳郡。唐初省入应山。1933年1月划黄安(今红安)、黄陂、孝感及河南罗山等县之一部复置礼山县,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36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39年第二行政督察区撤销属鄂东行署,1936年又改为第二行政督察区。1942年初至1945年9月,鄂豫边区党委、鄂豫边区行政公署和新四军第五师司政领导机关驻大悟山地区,是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境内先后分别建立了安礼县、礼南县、罗礼应县等抗日民主政府。1946年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司令部,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进驻宣化店,6月26日,离开宣化店,县境又先后建立了礼应县政府、礼山自治县政府、礼山县政府、礼山县爱国民主政府等4个政权机构,分别隶属鄂豫一、三专区。1949年4月后,隶属湖北省孝感专区,1952年改名大悟县,以境内大悟山得名。1959年3月,孝感专区撤销,划归武汉市。1961年5月,复归孝感专区所辖,1970年属孝感地区至今。国务院1993年4月10日批准撤销孝感地区设立孝感市(地级)。此县划归孝感市管辖。 人口

1933年建县时,全县人口为267559人,1949年为301478人。

据县公安局统计,2017年年末全县总人口632012人。总人口中,男性336371人,女性295641人;城镇人口146121人,乡村人口485891人;0-17岁以下127815人,18-34岁163082人,35-59岁235563人,60岁及以上105552人。全年出生8625人,死亡6938人;迁入 1881人,迁出5726人。

经济发展 先后获评中国乌桕之乡、板栗之乡、名茶之乡、国家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国家绿色食品花生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大悟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中原突围纪念馆、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等红色文化和悟峰山十八潭、金鼓铁寨等绿色风光交相辉映,“金秋好时节、大悟赏红叶”“田园故里、乡约金岭”等旅游品牌享誉全国。

精选留言

大悟县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