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区

静海位于天津市西南部,东北距天津市区40公里。东与滨海新区为邻,东北隔独流减河与西青区相望,其余各向为河北省诸市环绕:西北与霸州市相连,西与文安县接壤,西南与大城县毗邻,南与青县、黄骅县交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16°42′-117°12'30″,北纬约38°35'-39°04′45″。全县南北长54公里,东西宽40公里。
【矿产资源】
据石油及地矿部的勘探,县境内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煤成气、石油、天然气、地下热水等。
煤、煤成气:境内石炭、二迭系含煤底层分布广,一段埋深1500~2000米,煤层平均厚21米,远景储量丰富。其中静海镇西南煤田,煤层埋深小于1500米,面积50K平方米,含煤层19个,累计厚度30米,估算出量12.3亿吨。
石油、天然气:境内东南部中旺、大庄子、大郝庄、蔡公庄等乡镇,分布这厚层的第三系含油气岩系,属于大港油田的油气田探采
【水资源】
一、地表水
1、大气降水静海县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近46年来,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516.8mm。降水量最多的年份为762.9mm,出现在1995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为307.3mm,出现在1999年。降水多发生在夏季,其余三季以风为主,降水少,一年中多数时间呈干燥状态。
2、过境客水静海县历史上河水淌流无滞,自然水源十分丰沛。1950~1959年,几乎终年流淌。1960~1969年,渐次减少。1970~1979年,基流枯萎。1980年后的平、枯水年,各河系发生根本变化,一般没有或极少有弃洪下泄。
二、地下水
静海县地下水资源不丰。年平均开采2800万立方米,由于开采过量,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局部已成漏斗区。其蕴藏有四种类型:浅层淡水、浅层咸水、深层淡水、地下热水。
1、浅层淡水 带状浅层淡水,主要分布在子牙河、南运河、黑龙港河两侧,宽度1~3公里,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是静海县具有一定开采价值的水资源。独流、良王庄、台头、唐官屯等地,河流交汇地段储量最丰,水层厚40~50米;黑龙港河两侧最差,水层厚仅20~30米,越远离柯道,地下淡水水层越薄,直至尖灭为咸水。岛状浅层淡水,在子牙河与黑龙港河之间,以及大丰堆、蔡公庄乡一带,有零星分布的小片岛状浅层淡水。接受降水入渗而形成。蓄水面积、水位埋深、水的化学特征都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干旱期被咸水逐渐吞蚀而咸化。在农业上可作为点种、抗旱保苗或人畜饮用的暂时水源。
2、浅层咸水 全县普遍分布一厚层咸水。城关至梁头一带,埋藏最浅,为50~60米。王口、中旺、大庄子等地埋深大于120米。其它地区60~120米。
3、深层淡水 静海县地下淡水资源多为深层淡水。运西地区埋深为200~350米;运东为250~450米。按地下含水编组,属二、三含水组。第二含水组,顶界埋深50~120米,底界埋深185~200米,厚度约80~150米。以县城至唐官屯段的公路为界,西部厚20~50米,东部厚10~30米。第三含水组,顶界埋深185~200米,底界埋深295~300米,厚度100~110米,含水层一般厚度为20~40米,局部地段为50~60米。含水层的水位埋深,普遍低于第二含水组。受开采影响形成长条状降落漏斗,轴向与运河方向基本吻合。西北边界大致以台头——王口——堂上一线为界,水位埋深34~37米,东部边界以英官屯——顺民屯——王虎庄——双窑为界,水位埋深25.95~34. 00米。中心地带套入了4个小湍斗,其中城关漏斗区水位埋深59. 10米,西钓台、东钓台、纪庄子3个小漏斗区,埋深分别为53.40米、55.00米、58.00米。它们在沿庄附近单独形成1个小漏斗,中心水位埋深49.49米。
4、地下热水 静海县地下热水资源分布面积约110平方公里,占天津市总面积的八分之一。主要分布在团泊、唐官屯、四党口三个区域。团泊地区分布面积最大,为86平方公里;其次四党口为13.2平方公里;唐官屯为10.8平方公里。
【野生动植物资源】
一、动物
静海县野生动物种类不多,至80年代,狐、猫等较大野兽濒临绝迹.鱼类主要分布在各洼淀水区及河道中。鸟类品种繁多,主要分布于洼淀水乡。70年代后主要集中于团泊洼水库一带。小哺乳兽类、两栖、爬行、软体、环节、节肢动物遍及全县。
1.哺乳类狐狸、黄鼬(俗名“黄鼠狼”、“黄狼子”)、刺猬、狸、草兔(亦称“欧兔”)、豹猫(亦称“狸子”、“狸猫”)、蝙蝠(俗称“燕蝶蝠”)、黄鼠(俗称“大眼贼”)、小家鼠、大仓鼠(田鼠之一种)、棕色田鼠(田鼠之一种)、中华酚鼠(鼢鼠之一种)。
2.两栖类中华蟾蜍(亦称“癞蛤蟆”)、花背蟾蜍、青蛙(别称“黑斑蛙”、“田鸡”)。
3.爬行类黄脊游蛇、赤链蛇、华北壁虎、蜥蜴、鳖(亦称“甲鱼”、“团鱼”、“王八”)。
4.鸟类小鷉、凤头鷉、赤颈鷉、海鸬鹚、苍鸯(俗称“伸脖老等”)、草鸯、池鸯、大白鹭、夜鹭、黄斑苇邢、紫背苇渭、白鹳、黑鹳、豆雁、大天鹅、疣鼻天鹅、绿头鸭(亦称“大麻鹎”)、斑嘴鸭、绿翅鸭、凤头潜鸭、鸳鸯、鹊鸭、普通秋沙鸭、斑头秋沙鸭、蜂鹰、苍鹰、雀鹰、松雀鹰、大鸯、普通鵟、鸟鵰、白尾鹞、鴞、猎隼、红脚隼、鹌鹑、黄脚三趾鹑、灰鹤、普通秋雉、小田雉、红胸田雉、黑水雉、骨顶雉、大鸨、凤头麦鸡、灰头麦鸡、金眶鸻、环颈鸻、白腰草鹬、林鹬、矶鹬、扇尾沙雉、丘鹬、黑翅长脚鹬、普通燕鸻、黑尾鸥、红啸鸥、银鸥、须浮鸥、白翅浮鸥、山斑鸠、珠颈斑鸠、火斑鸠、鹰鹃、四声杜鹃、大杜鹃、中杜鹃、小杜鹃、红角鴞、领角鴞、普通夜鹰、楼燕、普通翠鸟、兰翡翠、三宝鸟、戴胜、蚁裂、黑枕绿啄木鸟、斑啄木鸟、棕腰啄木鸟、小沙百灵、凤头百灵、云雀、家燕、金腰燕、山鶺鴒、灰鶺鴒、白鶺鴒、树鷚、水鷚、虎纹伯劳、片头伯劳、红尾伯劳、灰伯劳、黑枕黄鹂、黑卷尾、发冠卷尾、北椋鸟、灰椋鸟、灰喜鹊、喜鹊、秃鼻乌鸦、白颈鸦、大啸乌鸦、棕眉山岩鷚、红点鸟、兰点鹅、红胸燕尾辨、北红尾枫、黑喉矶鸫、兰头矶鸫、兰矶鸫、虎斑地鸫、灰背鸫、斑鸫、鳞头树莺、大苇莺、黑眉苇莺、芦莺、褐柳莺、棕眉柳莺、黄眉柳莺、黄腰柳驾、极北柳莺、暗绿柳莺、冕柳莺、冠纹柳莺、戴菊、木扇尾莺、白眉鹟、红喉鹟、白腹、兰鹟、鸟鹟、北灰鹟、寿带、大山雀、黄腹山雀、*山雀、活泽山雀、褐头山雀、暗绿绣眼、红胁绣眼、麻雀、燕雀、金翅雀、白腰朱顶雀、朱雀、红交嘴雀、黑头蜡嘴雀、黑尾蜡嘴雀、*嘴雀、栗鵐、黄腹鵐、黄喉鵐、灰头鵐、灰眉岩鵐、三道眉草鵐、小鵐、白眉鵐、黄眉鵐、红颈草鵐、草鵐、芦鵐。
5.鱼类鲤、鲫、草鱼(俗名“厚子”)、鲢鱼(亦称“鲢子”、“白鲢”)、鳙(俗称“胖头”)、赤眼鳟、麦穗鱼、棒花鱼、红鳍鲌、翘嘴红鲌(俗名“撅嘴鲢子”)、兴凯刺鳑鮍、逆鱼、氨鱼(俗名“白鲦”)、长春鯿、日本鲫、泥鳅、鲶鱼(亦称“河鲇鱼”)、黄*(俗名“嘎鱼”)、大黄鱼、青鲱、棱鱼、乌‘鳢(又名“黑鱼”)、黄鳝、妒鱼、鳜鱼、园尾斗鱼、黄、栉虾虎鱼。
6.软体类螺、河蚌、蜗牛。
7.环节类蚯蚓、蚂蟥、沙蚕。
8.节肢类虾、蟹、虾姑(俗名“水蝎子”)、蝎子蜈蚣、蚰蜒、蜘蛛、蝴蝶、蜻蜒(俗称“蚂螂”)、螳螂(亦名“刀螂”)、萤火虫、蝈蝈、蚱蝉(俗称“知了”)、蟋蟀(俗名“蛐蛐儿”)、油葫芦、蜜蜂、土蜂、马蜂、麦杆蝇、潜叶蝇、种蝇、金蝇(俗称“绿豆蝇”)绿蝇、苍蝇、大灰食蚜蝇、食虫虻、华虻(俗称“瞎虻”)、中华斑虻(俗名“瞎虻”)、星天牛、蝗虫、蚂蚁、蚊子、木蠹蛾、甘薯天蛾、豆天蛾、灯蛾、夜蛾、螟蛾、谷蛾、麦蛾、菜蛾、卷叶蛾、毒蛾、稻飞虱、象鼻虫、蝼姑(俗名“拉拉蛄”)、玉米螟(俗称“玉米钻心虫”)、粟灰螟(俗称“谷子钻心虫”)、高粱条螟(俗称“高粱钻心虫”),谷象(俗称“牛子”)、谷蠹、东方蠊(俗称“蟑螂”)、蚱蜢、蜣螂(俗称“屎克郎”)、奥虫、地鳖(“土鳖”)、鼠妇(亦称“潮虫”)、跳蚤(俗称“跳子”)火蜘蛛、蚜虫(俗称“腻虫”>、粘虫、龙虱(俗称“水王八”),桑蚕,桃小食心虫,磕头虫,尺蠖(俗称“屈伸虫”),棉铃虫,棉红铃虫.梨小食心虫,大豆食心虫、椿象、地老虎(俗称“地蚕”)、二化螟、三化螟、天幕毛虫、花生线虫、马铃薯瓢虫(亦称“二十八星瓢虫”)、七星瓢虫、金龟子(幼虫称“蛴螬”)、大蠷螋(俗称“夹夹虫”)、豆芫青、菜青虫、小麦吸浆虫、红树蚁(“红蚂蚁”)、甘薯小象甲(俗称“甘薯象鼻虫”)、苹果巢蛾、蚁蛉、榆叶甲。
二、植物
旧时,县内野生植物种类、数量繁多,分布面广,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历年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田中大量施用农药、化肥,野生植物较前减少,如:蓬蒿、柽柳、蒺藜,现已为数不多。
葎草(俗称“拉拉秧”)、卷茎蓼、西伯利亚蓼、本氏蓼(俗名“蓼吊子”)、水蓼、碱蓬(俗称“黄蓿”)、苍耳(俗称“苍子棵”)、野燕麦、狗尾草(俗称“谷莠子”)、芦苇、问荆(俗称“芦骨草”)、鸭跖草、香薷、香蒲(俗称“蒲棒”)、菖蒲、毒麦、虎尾草、画眉草(俗称“星星草”)、白茅(俗名“茅草”)、狗牙根(亦称“绊根草”)、看麦娘、巴天酸模、酸模(俗名“酸溜溜”)、稗草(俗称“稗秧草”)、马唐草(俗名“鸡爪子草”、“蔓子草”)、马绊草、合子草、稗(俗称“稗子”)、鸭舌草、小茨藻、金鱼藻(俗称“金鱼草”)、水绵(俗名“地皮”)、莎草(俗称“三棱草”)、四叶萍、母草、光头、藨草、马磷(亦称“马莲”)、水沙草、牛毛毡(亦称“牛毛草”)、菹草(俗称“水扎花”)、死不了、野苘麻(俗称“野青麻”)、荭草(俗称“水蓬棵”)、野大麻(俗名“火麻”)、苜蓿、蓬蒿、白苹、小葱、艾(别称“艾蒿”)、荻、播娘蒿、酸枣、柽柳(俗名“红荆”)、紫菀、牛筋草(亦称“蟋肆草”)、茜草、野芝麻、狼尾草、苦草、猪毛菜(一名“扎蓬棵”)、灯心草、菩提子(俗称“草珠子”)、野茶(俗称“茶叶棵”)、野菊、水葫芦、羊草(碱草)、羊胡子薹草(别称“羊胡子草”)、节节草、黎(俗称“灰菜”)、灰绿黎(俗称“小灰菜”)、蒺藜(俗名“蒺藜狗子”)、水苋菜、反枝苋(俗称“苋菜”)、马齿苋(俗称“马齿菜”)、凹头苋(俗称“野苋菜”)、’铁苋菜、田旋花(俗名“燕花苗”)、大蓟(俗名“大刺儿菜”)、小蓟(俗各“小剌儿菜”)、苦买菜、苣荬菜(俗称“曲儿菜”)、眼子菜(俗名“水上漂”)、小叶眼子菜、泽泻、长瓣慈姑、朝天委陵菜(俗名“野香菜”)、苦菜、独行菜(俗名“芝麻盐”)、地肤(亦称“扫帚菜”)、苔、碱菀(俗名“羊犄角菜”)、荠菜、萝孽(俗名“老婆脚”)。
【区划沿革】
截至2014年,静海区共有18个乡镇,其中2个乡:良王庄、杨城庄;16个镇:静海、独流、唐官屯、王口、中旺、陈关屯、台头、子牙、大邱庄、蔡公庄、梁头、团泊、双塘、大丰堆、沿庄、西翟庄。静海区下属384个行政村。
明朝,静海县分19里:阜民、子牙、新兴、归德、政化、永丰、独流、广富、保和、常乐、呼家庄、曹家庄、贾家口、羊粪沟、德化、新口、稍直口、大直沽、秀麦。嘉靖二年(1523),因灾荒,人民逃散,并为10里。清顺治初年,因兵燹,人民逃亡,并为9里。
清朝康熙年间,全县分四路一巡检。东路:东窑至杨家场,共77村,;西路;谷家庄至高里庄,共66村,;南路:唐官屯至小新庄,共99村,;北路;羊粪港至冯家庄,共71村,;奉新驿兼衔巡检,共69村。
清朝同治年间,全县分四路,辖48个地练、349个村。东路辖砖垛、双窑、大泊、小韩庄、常流庄、管铺头、沈青庄、中旺、和顺、曲河、尚码头、土河、大庄子、顺民屯、县东街等15个地练l06个村。西路辖西五里庄、花园、贾口、谷家庄、梁头、东河头、滩子头、禅房、杨芬港、瓦子头、子牙等11个地练71个村。南路辖县南街、双塘、长屯、陈官屯、高家庄、齐家庄、寨里口、大郝庄、唐官屯、靳官屯、杨官屯、旧张屯等12个地练96个村。北路辖县北街、白杨树、萧家楼、独流、当城、良王庄、沙窝、木厂、琉璃城、青凝侯等10个地练78个村。
民国十二年(1923),全县划分6个区,辖356个村镇、:第一区,区公所驻大侯庄,辖村,庄50个;第二区,区公所驻中旺镇,辖村镇、86个;第三区,区公所驻唐官屯镇,辖村镇、83个:第四区,区公所驻瓦子头镇,辖村镇、52个;第五区,区公所驻独流镇,辖村镇、51个;总区,区公所驻静海镇,辖村镇、34个。
民国十九年(1930)5月,全县划分6个区、281个编乡、1720个闾、8561个邻。第一区,区公所驻静海镇,辖64个编乡;第二区,区公所驻惠丰桥,辖78个编乡;第三区,区公所驻唐官屯镇,辖47个编乡;第四区,区公所驻东子牙镇,辖35个编乡:第五区,区公所驻独流镇,辖34个编乡:第六区,区公所驻良王庄,辖23个编乡。
民国三十五年(l946),全县划分6个区,36个乡镇,482个保,4899个甲。第一区,区公所驻静海镇,辖6个乡镇、93个保、1027个甲;第二区,区公所驻惠丰桥,辖9个乡、127个保、1270个甲;第三区,区公所驻唐官屯镇,辖8个乡镇、90个保、839个甲;第四区,区公所驻大瓦子头镇,辖4个乡镇、63个保、630个甲;第五区,区公所驻独流镇,辖6个乡镇、66个保、678个甲;第六区,区公所驻良王庄,辖3个乡、43个保、455个甲。
1944年冬,在津浦铁路东部成立中共津南工作委员会。1945年5月,建津南县,辖9个区,一区(抛庄)、二区(李庄)、三区(马圈)、四区(蔡公庄)、五区(大十八户)、六区(管铺头)、七区(梨园头)、八区(青凝侯)、九区(巨葛庄),共辖199个村。
1944年9月,以大城县的七、八区为依托地建静大县。1945年春,境域扩至津浦铁路以西地区,辖6个区;一区(德归、郑庄一带)、二区(茁头、台头一带)、三、七区(独流、当城一带)、四区(朱家村、东子牙一带)、五区(小黄洼、东滩头一带)、六区(流河、沿庄一带)。 1945年10月,静大县易名静海县。
1948年12月,静海解放后,全县划分12个区、5个市。12个区是:一区(旺村,)、二区(王家村,)、三区(滩里)、四区(梁头)、五区(岳家园)、六区(王家院)、七区(八里庄)、八区(大黄庄)、九区(陈官屯)、十区(靳官屯)、十一区(宗保村,)、十二区(孙庄)。5个市是:王口、唐官屯、静海、独流、台黄。
1949年12月,全县划分12个区,并以区驻地名称呼之:城厢(一区)、独流(二区)、台黄(三区)、王口(四区)、子牙(五区)、陈官屯(六区)、唐官屯(七区)、中旺(八区)、马圈(九区)、蔡公庄(十区)、砖垛(十一区)、良王庄(十二区)。
1954年5月,全县划分10个区、2个区级镇,下辖110个乡和乡级镇。2个区级镇是:杨柳青、独流。10个区是:一区(城关)辖8个乡镇;二区(管铺头)辖12个乡;三区(独流)辖6个乡;四区(王囗)辖11个乡镇;五区(子牙)辖14个乡镇;六区(唐官屯)辖9个乡镇;七区(中旺)辖13个乡;八区(蔡公庄)辖13个乡;九区(陈官屯)辖12个乡镇;十区(良王庄)辖12个乡。
1957年8月,全县置25个乡、2个镇和2个办事处。25个乡是:城关、梁头、王囗、八里庄、子牙、唐官屯、东滩头、陈官屯、西翟庄、大郝庄、蔡公庄、王稳庄、大庄子、徐庄子、中旺、赵连庄、府君庙、大六分、台头、大南河、良王庄、小甸子、大丰堆、管铺头、当城。2个镇是:杨柳青、独流。2个办事处是:中旺、蔡公庄。
1958年8月30日,全县划分8个人民公社(括号内为公社驻地):红旗人民公社(静海)、东风人民公社(独流)、旭升人民公社(王口)、卫星人民公社(子牙)、钢龙人民公社(唐官屯)、团泊洼人民公社(洋闸)、火箭人民公社(小甸子)、红色人民公杜(杨柳青)。
1961年5月,全县划分24个公社:城关、梁头、大丰堆、东双塘、子牙、东滩头、徐庄子、陈官屯、大郝庄、西翟庄、蔡公庄、赵连庄、管铺头、团泊、中旺、大庄子、唐官屯、独流、良王庄、府君庙、台头、王口、流河、冯庄,1962年1月,流河、冯庄公社划归青县1963年2月,赵连庄公社划归北大港区。
1965年3月,全县置3个县辖镇和23个公社。3个县辖镇是:静海、独流、唐官屯,23个公社是:城关、梁头、大丰堆、东双塘、二堡、东滩头、陈官屯、大郝庄、西翟庄、蔡公庄、胡连庄、管铺头、团泊、中旺、大庄子、大张屯、良王庄、独流、府君庙、徐庄子、台头、王囗、子牙。1974年4月,子牙公社析出沿庄公社。1983年,公社建置均改为乡建置。
1984年6月,管铺头乡更名杨成庄乡;独流乡更名北肖楼乡。1988年3月,王口和中旺乡改为镇:4月,陈官屯乡改为镇;1989年8月,台头乡和子牙乡改为镇。1993年11月,大邱庄撤村,建镇。
1996年12月,蔡公庄乡改为镇。1997年初,梁头乡改为镇。
1998年,全县共有17个乡、11个镇。17个乡是:城关、东双塘、大丰堆、北肖楼、良王庄、府君庙、徐庄子、二堡、沿庄、东滩头、大张屯、西翟庄、大郝庄、团泊、胡连庄、杨城庄、大庄子。11个镇是:静海、唐官屯、独流、王口、台头、子牙、陈官屯、中旺、大邱庄、蔡公庄、梁头。1999年12月21日,团泊乡改为镇。
2000年12月1日,双塘乡改为镇。
2001年3月16日,大丰堆乡改为镇;同年8月,沿庄乡、西翟庄乡改为镇。
2001年8月,在原有乡镇基础上进行区划调整:撤销大庄子乡,并入中旺镇;撤销大张屯乡、大郝庄乡,并入唐官屯镇;撤销东滩头乡,并入沿庄镇;撤销二堡乡,并入台头镇;撤销北肖楼乡,并入独流镇;撤销府君庙乡,将原府君庙乡所辖王家院、李家院、府君庙、十里堡、普提洼、白杨树6个村,并入良王庄乡;将西五里、北五里、魏家庄、付家村,4个村,并入静海镇;将王家营、苟家营、刘家营、冯家村,4个村,并入独流镇;撤销胡连庄,并入团泊镇;撤销城关乡、徐庄子乡,并入静海镇。
2003年9月25日,将原蔡公庄镇的大屯、满井子、王虎庄3村,划归大邱庄镇。
2006年1月1日,将原西翟庄镇庞庄子村,划归大邱庄镇。
2010年3月3日,将大丰堆镇的岳庄子村、白公坨村、崔庄子村、李八庄村,西翟庄镇的巨庄子村、东尚码头村、西尚码头村、前尚码头村、北尚码头村,蔡公庄镇的官坑村、太平村,团泊镇的胡连庄、五美城、三间房、刘房子、丁房子、东房子、刑家桓共18个村,划归大邱庄镇。
至今,全县共有18个乡镇,其中2个乡:良王庄、杨城庄;16个镇:静海、独流、唐官屯、王口、中旺、陈关屯、台头、子牙、大邱庄、蔡公庄、梁头、团泊、双塘、大丰堆、沿庄、西翟庄。全县下属384个行政村。
静海镇 四街社区,东窑社区,新华里社区,平安里社区,东升里社区,新泰里社区,红星里社区,东兴里社区,胜利楼社区,群卫路社区,北安楼社区,天源里社区,顺纺里社区,文化里社区,同善里社区,和顺里社区,北纬楼社区,韩新里社区,胜丰里社区,欣苑里社区,红星南里社区,春元里社区,瀛海北里社区,瀛海南里社区,梦香花园社区,东方家园社区,东升南里社区,名门世家社区,颖华社区,益农里社区,九通家园社区,金海园社区,春华园社区,顺驰社区,一街村,二街村,三街村,五街村,六街村,小高庄村,陆家院村,花园村,玉田庄村,义渡口村,大口子门村,小口子门村,大河滩村,小河滩村,高家楼村,范庄子村,王家楼村,杨李院村,上三里村,下三里村,胡家园村,曹官庄村,孙家场村,刘官庄村,韩家口村,东五里村,西边庄村,东边庄村,徐庄子村,前毕庄村,后毕庄村,前杨村,后杨村,北五里村,魏家庄村,付家村,西五里村
唐官屯镇 物探小区社区,唐一街村,唐二街村,唐三街村,唐四街村,大张屯村,长张屯村,只官屯村,赵官屯村,靳官屯村,王千户村,王善政村,梁官屯村,前小屯村,后小屯村,程庄子村,曲庄子村,尚庄子村,马集村,林庄子村,小张屯村,瞿家圈村,马辛庄村,鲁辛庄村,良辛庄村,刘上道村,刘下道村,夏官屯村,烧窑盆村,国家庄村,大十八户村,小十八户村,郑家庄村,英官屯村,薛家庄村,慈儿庄村,亚家庄村,东沟乐村,西沟乐村,小郝庄村,大郝庄村,孙坝口村,夏家庄村,满意庄村
独流镇 团结街村,友好街村,义和街村,工商街村,民生街村,和平街村,民主街村,生产街村,胜利街村,建设街村,王庄子村,南肖楼村,北肖楼村,尚庄子村,北刘村,杜家咀村,下圈村,十一堡村,九十堡村,凤仪村,八堡村,七堡村,李家湾子村,六堡村,冯家村,刘家营村,苟家营村,王家营村
王口镇 义和村,和平村,民主村,团结村,段堤村,北万营村,南万营村,迸庄村,圈里村,小张庄村,东家村,堂上村,郑庄村,南茁头村,北茁头村,北坝台村,大瓦头村,小瓦头村,东岳庄村,西岳庄村,朱家村,丁家村,大刘村,小刘村
台头镇 胜利村,和平村,民生村,建设村,幸福村,友好村,新立村,义和村,南坝台村,一堡村,南二堡村,中二堡村,北二堡村,三堡村,四堡村,五堡村,大六分村,姜家场村
子牙镇 东子牙村,小邀铺村,东高庄村,西高庄村,王家村,尚家村,王二庄村,宗保村,大黄庄村,小黄庄村,许庄子村,潘庄子村,焦庄子村,大邀铺村,常家村,三呼庄村
陈官屯镇 高泽村,吕官屯村,张官屯村,王官屯村,高官屯村,东钓台村,一街村,二街村,三街村,南长屯村,北长屯村,袁村,谭村,西长屯村,小集村,潘村,曹村,小钓台村,邹家咀村,西钓台村,纪庄子村,胡辛庄村,小赵家洼村,大赵家洼村
中旺镇 中旺村,小中旺村,韩庄子村,蔡庄子村,王官庄村,罗庄子村,港里村,姚庄子村,曾家河村,李庄子村,大曲河村,小曲河村,班高庄村,李高庄村,谢高庄村,张高庄村,丁庄子村,垛庄村,西湾河村,清河村,十槐村,大庄子村,东小屯村,西小屯村,北小屯村,团瓢村,刘家河村,小齐庄村,赵齐庄村
大邱庄镇 万全街村,津美街村,尧舜街村,津海街村,满井子村,王虎庄村,大屯村,庞庄子村
蔡公庄镇 蔡公庄村,杨家场村,顺小王村,刘祥庄村,土河村,惠丰西村,惠丰中村,惠丰前村,惠丰东村,四党口南村,四党口西村,四党口东村,四党口中村,四党口后村,朱家房子村,官坑村,太平村,幸福村
梁头镇 东贾口村,西贾口村,谷庄子村,辛庄子村,罗塘村,孟庄子村,北张庄村,小李庄村,梁头村,孙庄子村,东河头村,于家村,东柳木村,西柳木村,南柳木村,肖民庄村,王庄子村,赵庄子村,周庄子村,吴庄子村,前邓村,后邓村
团泊镇 团泊村,宫家堡村,吴家堡村,孟家房子村,张家房子村,小邱庄村,胡连庄村,孟铺子村,薛房子村,五美城村,三间房村,刘房子村,丁房子村,邢家恒村,东房子村
双塘镇 杨家园村,东双塘村,增福堂村,八里庄村,朴楼村,周家院村,董莫院村,西双塘村,杨学士村,李靖庄村
大丰堆镇 齐小王村,齐庄子村,胡庄子村,岳庄子村,白公坨村,崔庄子村,李八庄村,高庄子村,大王庄村,高小王村,大丰堆村,史庄子村,靳庄子村,于庄子村,前明庄村,中明庄村,后明庄村,前双树村,后双树村,丰普村
沿庄镇 沿庄村,流庄村,小河村,吉祥村,郎洼村,东港村,西港村,当滩头村,西滩头村,西禅房村,当禅房村,东禅房村,东滩头村,大黄洼村,小黄洼村,双楼村,王匡村,南张庄村,南元蒙口村,北元蒙口村,东元蒙口村,谭庄子村,张村,罗家庄村
西翟庄镇 巨庄子村,东尚码头村,西尚码头村,前尚码头村,北尚码头村,安庄子村,杨小庄村,东翟庄村,中翟庄村,西翟庄村,吕家沟村,顺民屯村,张庄子村,矫庄子村,贺新村,佟庄子村,周庄子村
良王庄乡 良一村,良二村,良三村,四小屯村,罗阁庄村,邢庄子村,于家堡村,李家楼村,陆家村,张家村,胡家村,岳家园村,王家院村,李家院村,府君庙村,十里堡村,普堤洼村,白杨树村
杨成庄乡 管铺头村,砖垛村,董庄窠村,闫家冢村,双窑村,梅厂村,宫家屯村,前寨村,后寨村,西寨村,东寨村,杨成庄村
天津静海经济开发区 大寨社区,居委静海县经济开发区社区,天宇科技园区社区
天津子牙工业园区 子牙工业园区
【建置沿革】
据史料记载,静海乃退海之地。3000多年前,尚属泽乡,后经自然变化,海河平原开始出现,逐渐成为陆地。“四不象” 等野生动物曾在这里生息、繁衍。夏、商时期,先民开始在此狩猎饲养。夏代的易氏部落、商代的亳氏部落,就定居于此。《静海区志》记载,东周时期,此地被称为“长芦”,先后归属于齐、燕、赵等。秦属巨鹿郡。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时,属齐国。
前663年(齐桓公二十三年),静海一带被割让给燕国。
战国时,前312年(齐宣王八年),齐国伐燕,属齐国;前284年(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将乐毅伐齐,属燕国;
前247年(赵孝成王十九年),赵国和燕国交换土地,静海一带属赵国。
前223年(秦始皇帝二十四年),属秦朝钜鹿郡上谷地。
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在陈官屯镇西钓台村,附近建“东平舒县”治。东平舒县大致包括后来的大城北部、静海全境和天津市郊海河以南地区。
东平舒县位于渤海西,束州东,滹池河北,泒水南,属渤海郡管辖,人口约40000余人。这一时期,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相对稳定,农业、商业及人口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繁荣的东平舒文化。
公元前47年(西汉元帝初元二年),“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为海水所渐”。海水吞没了静海地区,东平舒县迁至后大城县内,东平舒文化消失了。90年(东汉元和二年),属河间国;219年(建安末年),属章武郡;三国时(220年—280年),属魏国冀州刺史部章武郡;265 年(西晋太始元年),属章武国;东晋十六国(317年-420年)时,属冀州章武郡;南北朝(420年—589年)时,属瀛州章武郡;487年(北魏太和十一年),东平舒县去“东”字,称“平舒县”;直至晋隋以前,这里仍为“渤海西南隅一泽国”。
隋朝初期,海水逐渐退去,但仍为一片沼泽。607年(隋朝大业三年),属瀛州河间郡。
唐朝(618年-907年),时,先属河北道沧州;621年(武德四年),改属景州。896年(唐乾宁三年),设置“乾宁军”。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时,属契丹国南京道析津府宁州。936年(五代后晋元年),石敬瑭割16州与契丹, 乾宁军被割,改称“宁州”。959年(后周显德六年),柴世宗北伐,收复静海,仍称为乾宁军,属永安县(后河北省青县)管辖。柴世宗的北伐,奠定了宋辽以界河(海河、大清河)为界的基础。
北宋(960年-1127年)时,先属河北路沧州;982年(宋太平兴国七年即辽乾亨四年),宋朝为防御辽军侵扰,沿界河设置窝子寨(后静海镇)、独流东寨、独流北寨、沙窝寨、当城寨、钓台寨等军事地点,归清州管辖。
1048年(宋庆历八年),黄河改道,使界河水势发生变化,设在这里的寨、铺逐渐失去了军事防御的作用,驻军开始开荒屯田,并兼管民事诉讼。随着移民的流入,一些较大的寨、铺逐渐演变成为农业自然经济区,属高阳关路沧州,由此,静海地区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
宋绍熙年间(1190年一1194年),静海为金所辖,其时,已有主户5623户,客户1192户。
1108年(北宋大观二年),置靖海县,其意是渴求安定太平,治所涡口寨(即今静海镇)。1113年(北宋政和三年)并入乾宁县(即今青县)。
1193年(金明昌四年),复置靖海县,属河北东路清州。
1230年(元太宗二年),属清宁府;后属中书省河间路清州。
1265年(蒙古至元二年),并入会川(后河北省青县),属河间路管辖,仍名“靖海” 。其间连年战乱、水患不绝,致使人口稀少、经济衰败。元朝后期,制盐业迅速兴起,静海地区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
1368年(明洪武元年),为避讳“ 靖难”以求安宁,改“靖”为“静”,称静海区,属河间府。1375年(洪武八年)改属顺天府(后北京)。1377年(洪武十年)改属河间府青州。金(1115年-1234年)、元(1206年-1368年)两代,靖海县东南抵滹池故渎,北至界河,东至西泥沽,西南隔盐河与大城县相望,西北傍淀池与霸州为邻。
据《明史》和明嘉靖年间《河间府志》载,明代,静海区东西长220里,南北宽120里。其四至:东至渤海170里,西至顺天府文安县界50里,西南至青县界60里,北至顺天府武清县60里。后来天津市区的大、小直沽,津南区的咸水沽及东丽区军粮城,当时均属静海区。明朝时静海区分19里:阜民、子牙、新兴、归德、政化、永丰、独流、广富、保和、常乐、呼家庄、曹家庄、贾家口、羊粪沟、德化、新口、稍直口、大直沽、秀麦。1523年(嘉靖二年),因灾荒,人民逃散,并为10里。清顺治初年,因兵燹,人民逃亡,并为9里。 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静海区分四路一巡检。东路:东窑至杨家场,共77村;西路:谷家庄至高里庄,共66村;南路:唐官屯至小新庄,共99村;北路:羊粪港至冯家庄,共71村;奉新驿兼衔巡检,共69村。据清朝康熙年间《天津府志》载,清初,静海区东西长200里,南北宽140里。其四至:东至渤海160里,西至大城县界40里,南至青县界40里,北至顺天府武清县界100里。1725年(清雍正三年)属天津州,1731年(雍正九年)改属直隶省天津府。
1730年(雍正八年),据清朝乾隆年间《天津府志》载,从县内划出15个村,归天津州。九年,拨沧州、静海、武清三州县的267个村,庄归天津县。此后,静海区面积缩小,东西广200里,南北袤100里。其六至:东至渤海160里,西至大城县界40里,南至青县界40里,北至武清县界60里,东南至沧州界75里,东北至武清县界75里。清朝同治年间(1861—1875),静海区分四路,辖48个地练、349个村。东路辖砖垛、双窑、大泊、小韩庄、常流庄、管铺头、沈青庄、中旺、和顺、曲河、尚码头、土河、大庄子、顺民屯、县东街等15个地练106个村。西路辖西五里庄、花园、贾口、谷家庄、梁头、东河头、滩子头、禅房、杨芬港、瓦子头、子牙等11个地练71个村。南路辖县南街、双塘、长屯、陈官屯、高家庄、齐家庄、寨里口、大郝庄、唐官屯、靳官屯、杨官屯、旧张屯等12个地练96个村。北路辖县北街、白杨树、萧家楼、独流、当城、良王庄、沙窝、木厂、琉璃城、青凝侯等10个地练78个村。 到鸦片战争前夕,静海区的面貌已大为改善,人口激增,面积达1800平方公里,耕地200万亩,分东、西、南、北四路,辖348个行政村, 总户数达46000户,人口17万多人。
清末民国初期,县境缩小。民国《静海区志》载:“南北极长处相距120里,东西极宽处相距100里,截长补短约方80余里,计7000余方中里。”其四至:东至天津县界35里,西至大城县界25里,南至青县界40里,北至武清县界45里。
1913年(民国二年),属直隶省渤海观察使;1914年(民国三年),属津海道。
1923年(民国十二年),静海区划分6个区,辖356个村镇、。第一区,区公所驻大侯庄,辖村,庄50个;第二区,区公所驻中旺镇,辖村镇、86个;第三区,区公所驻唐官屯镇,辖村镇、83个;第四区,区公所驻瓦子头镇,辖村镇、52个;第五区,区公所驻独流镇,辖村镇、51个;总区,区公所驻静海镇,辖村镇、34个。
1928年(民国十七年),直属河北省。
1930年(民国十九年)5月,静海区划分6个区、281个编乡、1720个闾、8561个邻。第一区,区公所驻静海镇,辖64个编乡;第二区,区公所驻惠丰桥,辖78个编乡;第三区,区公所驻唐官屯镇,辖47个编乡;第四区,区公所驻东子牙镇,辖35个编乡;第五区,区公所驻独流镇,辖34个编乡;第六区,区公所驻良王庄,辖23个编乡。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属河北省天津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属河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37年,日本侵略军攻占华北,静海沦陷后设“静海区公署”,属津海道;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静海区面积1886.3平方公里。东至小官房,西至大瓦头,南至戴官屯,北至谢家堡。
1944年9月,抗日武装在县境西部地区建静大县政府。转年10月9日,改为静海区政府。
1944年冬,在津浦铁路东部成立中共津南工作委员会。1945年5月,建津南县,辖9个区,一区(抛庄)、二区(李庄)、三区(马圈)、四区(蔡公庄)、五区(大十八户)、六区(管铺头)、七区(梨园头)、八区(青凝侯)、九区(巨葛庄),共辖199个村。
1944年9月,以大城县的七、八区为依托地建静大县。
1945年春,境域扩至津浦铁路以西地区,辖6个区:一区(德归、郑庄一带)、二区(茁头、台头一带)、三、七区(独流、当城一带)、四区(朱家村、东子牙一带)、五区(小黄洼、东滩头一带)、六区(流河、沿庄一带)。
1945年10月,静大县易名静海区。
另外,194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在静海区西南部和大城县部分地区建立了革命政权,设置静大县人民政府,由冀中第八分区管辖。 1945年3月,静海区和大城县分设,静海区仍属冀中第八分区。
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在静海设静海区政府,属河北省第二行政专员公署,由河北省沧州专署管辖。[5]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静海区划分6个区,36个乡镇,482个保,4899个甲。第一区,区公所驻静海镇,辖6个乡镇、93个保、1027个甲;第二区,区公所驻惠丰桥,辖9个乡、127个保、1270个甲;第三区,区公所驻唐官屯镇,辖8个乡镇、90个保、839个甲;第四区,区公所驻大瓦子头镇,辖4个乡镇、63个保、630个甲;第五区,区公所驻独流镇,辖6个乡镇、66个保、678个甲;第六区,区公所驻良王庄,辖3个乡、43个保、455个甲。
新中国建立前后,杨芬港、杨官店等地析出,王口、台头等地并入,静海区面积渐增。东至小官房,西至里,南至烧窑盆,北至十一堡,幅员1894平方公里。
1948年12月,静海解放,静海区人民政府由东藏庄(后属河北省大城县)迁到静海镇,由河北省天津专署管辖。此时,静海区划分12个区、5个市。12个区是:一区(旺村)、二区(王家村)、三区(滩里)、四区(梁头)、五区(岳家园)、六区(王家院)、七区(八里庄)、八区(大黄庄)、九区(陈官屯)、十区(靳官屯)、十一区(宗保村)、十二区(孙庄)。5个市是:王口、唐官屯、静海、独流、台黄。
1949年3月,原津南县的砖垛、湾头、中旺、马圈、抛庄5个区并入静海区。
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10月,属河北省天津专区。
1949年12月,静海区划分12个区,并以区驻地名称呼之:城厢(一区)、独流(二区)、台黄(三区)、王口(四区)、子牙(五区)、陈官屯(六区)、唐官屯(七区)、中旺(八区)、马圈(九区)、蔡公庄(十区)、砖垛(十一区)、良王庄(十二区)。
1954年5月,静海区划分10个区、2个区级镇,下辖110个乡和乡级镇。2个区级镇是:杨柳青、独流。10个区是:一区(城关)辖8个乡镇;二区(管铺头)辖12个乡;三区(独流)辖6个乡;四区(王囗)辖11个乡镇;五区(子牙)辖14个乡镇;六区(唐官屯)辖9个乡镇;七区(中旺)辖13个乡;八区(蔡公庄)辖13个乡;九区(陈官屯)辖12个乡镇;十区(良王庄)辖12个乡。
1957年8月,静海区置25个乡、2个镇和2个办事处。25个乡是:城关、梁头、王囗、八里庄、子牙、唐官屯、东滩头、陈官屯、西翟庄、大郝庄、蔡公庄、王稳庄、大庄子、徐庄子、中旺、赵连庄、府君庙、大六分、台头、大南河、良王庄、小甸子、大丰堆、管铺头、当城。2个镇是:杨柳青、独流。2个办事处是:中旺、蔡公庄。
1958年8月30日,静海区划分8个人民公社(括号内为公社驻地):红旗人民公社(静海)、东风人民公社(独流)、旭升人民公社(王口)、卫星人民公社(子牙)、钢龙人民公社(唐官屯)、团泊洼人民公社(洋闸)、火箭人民公社(小甸子)、红色人民公杜(杨柳青)。
1958年11月,青县、静海区合并,称静海区,县治静海镇,改属河北省天津市,域境扩大,幅员3534平方公里。东至万新庄,西至里,南至东呈村,北至大柳滩。
1961年5月13日,青县、静海区分置, 静海区驻静海镇, 改属河北省天津地区。
1961年5月,静海区划分24个公社:城关、梁头、大丰堆、东双塘、子牙、东滩头、徐庄子、陈官屯、大郝庄、西翟庄、蔡公庄、赵连庄、管铺头、团泊、中旺、大庄子、唐官屯、独流、良王庄、府君庙、台头、王口、流河、冯庄,属天津市、天津专区双重领导;1962年1月,流河、冯庄公社划归青县,1963年2月,赵连庄公社划归北大港区。
1965年3月,静海区置3个县辖镇和23个公社。3个县辖镇是:静海、独流、唐官屯;23个公社是:城关、梁头、大丰堆、东双塘、二堡、东滩头、陈官屯、大郝庄、西翟庄、蔡公庄、胡连庄、管铺头、团泊、中旺、大庄子、大张屯、良王庄、独流、府君庙、徐庄子、台头、王囗、子牙。
1960—1967年间,青县所属的村,庄及杨柳青、大南河、冯庄、赵连庄、常流庄等地先后析出,面积逐渐缩小。1967年后,静海区的境域没有变化。
1967年1月,属天津专区;
1973年8月1日改属天津市。
1974年4月,子牙公社析出沿庄公社。1983年,公社建置均改为乡建置。
1984年6月,管铺头乡更名杨成庄乡,独流乡更名北肖楼乡;1988年3月,王口乡和中旺乡改为镇;4月,陈官屯乡改为镇;1989年8月,台头乡和子牙乡改为镇;1993年11月,大邱庄撤村,建镇。
1996年12月,蔡公庄乡改为镇。1997年初,梁头乡改为镇。[6]
1998年,静海区共有17个乡、11个镇。17个乡是:城关、东双塘、大丰堆、北肖楼、良王庄、府君庙、徐庄子、二堡、沿庄、东滩头、大张屯、西翟庄、大郝庄、团泊、胡连庄、杨城庄、大庄子。11个镇是:静海、唐官屯、独流、王口、台头、子牙、陈官屯、中旺、大邱庄、蔡公庄、梁头。
1999年12月21日,团泊乡改为镇。
2000年12月1日,双塘乡改为镇。
2001年3月16日,大丰堆乡改为镇;同年8月,沿庄乡、西翟庄乡改为镇。
2001年8月,在原有乡镇基础上进行区划调整:撤销大庄子乡,并入中旺镇;撤销大张屯乡、大郝庄乡,并入唐官屯镇;撤销东滩头乡,并入沿庄镇;撤销二堡乡,并入台头镇;撤销北肖楼乡,并入独流镇;撤销府君庙乡,将原府君庙乡所辖王家院、李家院、府君庙、十里堡、普提洼、白杨树6个村,并入良王庄乡;将西五里、北五里、魏家庄、付家村,4个村,并入静海镇;将王家营、苟家营、刘家营、冯家村,4个村,并入独流镇;撤销胡连庄,并入团泊镇;撤销城关乡、徐庄子乡,并入静海镇。
2003年9月25日,将原蔡公庄镇的大屯、满井子、王虎庄3村,划归大邱庄镇。
2006年1月1日,将原西翟庄镇庞庄子村,划归大邱庄镇。
2010年3月3日,将大丰堆镇的岳庄子村、白公坨村、崔庄子村、李八庄村,西翟庄镇的巨庄子村、东尚码头村、西尚码头村、前尚码头村、北尚码头村,蔡公庄镇的官坑村、太平村,团泊镇的胡连庄、五美城、三间房、刘房子、丁房子、东房子、刑家桓共18个村,划归大邱庄镇。
2015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天津市静海县,设立天津市静海区,相关的行政区域界线、政府驻地均未做调整。
主要气候特征: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春季:冷空气势力明显衰退,气温回升较快,且冷暖多变,降水量较冬季偏多,较夏季偏少,空气干燥,风速大,蒸发强,因而形成了“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夏季:是全年温度最高季节,气候闷热。受太平洋暖湿气团影响,盛行东南风,潮湿多雨,雨量高度集中,常有洪涝、冰雹和短时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发生。秋季,暖空气势力减弱,气温明显下降,日光充足,昼夜温差较大,盛行西北风,有着“一场天气一场寒”的气候特征。常出现冰雹、大风降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冬季,盛行偏北大风,空气干燥寒冷,晴朗少雪。大雾天气常给交通带来不便。
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春季(3~5月):3月份平均气温为6.7℃,4月份平均气温为14.7℃,5月份平均气温上升至20.6℃。季降水量为67.4mm,占全年降水量的13.0%。大风扬沙天气出现在3、4月份,其中,3月为5天左右,4月为8天左右。夏季(6~8月):季平均气温为26.1℃,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7.2℃。35℃以上高温天气多出现在7月份,最多日数为18日。高温闷热天气一般为20天,多出现在7~8月份。7月份平均相对湿度为72%,8月份平均相对湿度为76%。季降水日数为28天,降水量为338.9mm,占全年降水量的65.2%。7月份降水量最多为158.9mm,相当于全年降水量的30.7%。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12天。秋季(9~11月):9月份平均气温为21.1℃,比夏季下降了5℃,10月份平均气温为13.7℃,下降7.4℃,11月份平均气温为4.9℃,同比下降8.8℃。冬季(12~2月):12月份平均气温为-1.1℃,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气温为-3.1℃,2月份平均气温为0.7℃,季降水量为9.9mm,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9%。近46年以来,气候变化的趋势显示:气温持续升高,气候逐年变暖,极端天气越来越多。1959~1990年,累年平均气温12.0℃。累年最高气温40.6℃,出现在1972年7月4日;最低气温~24.9℃,出现在1966年2月22日。1991~2005年,累年平均气温13.0℃。累年最高气温41.6℃,出现在2000年7月1日;最低气温~17.7℃,出现在2001年1月15日。年平均降水量为516.8mm。降水量最多的年份为762.9mm,出现在1995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为307.3mm,出现在1999年。历年最多风向为西南风,冬季为偏北风,夏季为偏东风,春秋均为西南风。历年大雾天气日数为29天。最多日数为45天,出现在1994年;最少日数19天,出现在1999年。11~1月份出现大雾天气最多占全年57%。历年霜期为154天,初霜日,一般在10月下旬,4月份终止,无霜期211天。历年各月日照时数最长月份出现在5月为10.0小时,最短月份在12月为5.6小时。
地名由来:金明昌四年(1193年)置靖海县。地滨海,故名。元并入会川县,寻复置。明洪武初改“靖”为“静”,称为静海。(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精选留言

天津静海区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