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区

太谷区(Taigu District),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原太谷县位于山西省晋中盆地东北部。地理座标,东经112°28′-113°01′,北纬37°12′-37°32′。东北与榆次市相依,东南与榆社县交界,西南与祁县毗邻,西北与清徐县接壤。东西50公里,南北39公里。总成积1033.6平方公里。平面轮廓呈鸽子展翅状。 从县城计算〔直线距离):东至太谷、榆次、榆社交界的三县垴山43公里;南至太谷、榆社、祁县交界的吴家背山25公里;西至祁县的张家堡东6公里;北至清徐的温李青村,9.5公里。至榆次区城34公里,至清徐县城28公里,至祁县城22公里,至榆社县城54公里,至和顺县城90公里。

行政区划:太谷县辖3镇6乡198个行政村。 任村乡,辖15个行政村,总户数4433户,总人口15819人,总耕地面积2960公顷。 侯城乡,辖40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境内居住人口51000人,其中农业人口36000人。 小白乡,辖20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人口有16915人。 水秀乡,辖19个行政村,有农户7225户,总人口22825人,劳动力9953个。 北汪乡,辖17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全乡共有人口24000余人。 阳邑乡,有行政村22个,自然村,57个,6492户,人口22000余人,耕地45691亩,其中山区5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710户,19400人。 范村镇,辖39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耕地4.08万亩,人口1.6万人,两分平地八分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镇。 胡村镇,下辖17个行政村,总面积7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万人,暂住人口及流动人口达20000余人。 明星镇共辖九个行政村,两个农村社区(2004年南关村改为两个社区),九个城市社区,是太谷县第一大镇。县政府驻此镇。

2020年3月31日,撤销太谷县,设立晋中市太谷区,以原太谷县的行政区域为太谷区的行政区域。

明星镇天利达社区,兴旺社区,西苑社区,晋谷社区,白塔社区,文庙社区,鼓楼社区,田丰社区,朝阳社区,天利达二社区,纺织厂二社区,明星村,田丰村,东关村,北关村,南贺家堡村,贺家堡村,程家庄村,朱家堡村,贾家堡村
胡村镇、胡村,朝阳村,小常村,敦坊村,孟高村,南席村,北阳村,董村,新代村,胡村,庄村,韩村,沙沟村,桑梓村,南阳村,中阳村,武村,西吾村
范村镇、范村,闫村,冀村,象谷村,格子头村,西仉村,枣涧村,下安村,上安村,坪上村,温庄村,下寨村,北田受村,北曲河村,西曲河村,南窑村,南田受村,土郊院村,峪道沟村,北里村,王公村,东曲河村,石亩村,南畔村,北郊村,岳家庄村,田受沟村,石圪脑村,郝家庄村,蚍蜉村,范家岭村,石堡寨村,马兰村,彭温庄村,前庄村,温家庄村,路家庄村,千户沟村
侯城乡纺织厂社区,农大社区,侯城村,贯家堡村,里修村,沟子村,杜家庄村,胡家庄村,南杨家庄村,北沙河村,南付井村,南沙河村,东咸阳村,杨家庄村,申奉村,孟家庄村,桃园堡村,东山底村,惠安村,王诲庄村,盘道村,青基沟村,大涧村,车家凹村,研泥村,东庄村,大白沟村,马定夫村,地山坪村,西峪村,大峪坪村,十八院村,龙门村,斜坡村,浒泊村,田家渠村,庞家庄村,中北岭村,北庄村,范家庄村,胡家坪村,黑峰村
北汪乡果树所社区,北汪村,北付井村,西付井村,曹庄村,白城村,南汪村,吴家庄村,北张村,南张村,西咸阳村,南咸阳村,中咸阳村,西山底村,井神村,三台村,胡家庄村,李家庄村
水秀乡水秀村,北郭村,东怀远村,武家堡村,太平庄村,白村,南郭村,张家庄村,冯家堡村,小王堡村,北六门村,南六门村,武家庄村,大王堡村,霍家堡村,团场村,大威村,郭家堡村
阳邑乡利民厂社区,阳邑村,禅坊村,回马村,黄卦村,里美庄村,温家沟村,四卦村,河西村,四辛村,惠辛村,新村,石象村,肇开村,西杏林村,南杏林村,北杏林村,郭里村,庞庄村,南峪村,窑子头村,小店村,杨庄村
小白乡小白村,白燕村,王村,上庄村,大白村,下庄村,西炉村,东炉村,东里村,西里村,东崖村,西崖村,东南台村,西南台村,沙子地村,范坪村,龙坪村,鳌脑村,上土河村,下土河村
任村乡任村,河东村,大郭村,小谷村,河西村,王思村,牛许村,郝村,东卜村,东贾村,内贾村,西贾村,中吾村,布袋庄村,段村

【历史沿革】 太谷,西汉始称阳邑县。新莽天凤元年(14年),改称繁攘县。晋时,复称阳邑,隶太原国。北魏时,隶太原郡。太平真君九年(448),废县。景明二年(501年)复置,隶太原郡。北齐时,隶并州。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占并州,县城由阳邑西迁10公里到白塔村(即明星镇)。隋大业三年(607),罢并州为太原郡,太谷隶太原郡。唐武德元年(618),复并州,太谷隶并州。唐武德三年(620),于太谷置太州,辖太、祁二县,六年(623)州废。复隶并州。开元十一年(723),改并州为太原府,县隶府。五代时属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属宋。至和元年(1054),以并州为太原府,县仍隶府。金兴定四(1220)隶晋州。元废晋州,置太原路,县隶路。大德九年(1305),太原路改冀宁路,县属冀宁路。明、清两代均隶太原府。 民国初年,县隶冀宁道。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变”,11月7日太谷沦陷。年底,太谷抗日县政府在东山建立,隶山西省第三行政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9月,阎锡山派员接管抗日政权,隶山西省第八行政区。 是年底,阎县政权倒台,共产党领导重建抗日县政府,直至抗战胜利。 铁路以西之太谷所属村,庄抗战开始划入愉太路西抗日办事处,称太八区。 民国三十年(1941)后,隶路西抗日县政府,称太三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路西县解散,太三区所属村,庄重归太谷。 民国三十七年(1948)7月13日,太谷解放。8月15日起,隶晋中行署。 民国三十八年(1949)9月1日后,隶榆次专署。 1978年1月,隶晋中地区行政公署。 1999年9月晋中地区撤销,成立晋中市(地级市),太谷隶晋中市。

太谷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日照时数季节变化大,1960年-1985年,县内一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00~2600小时。一年中以5、6月份日照时数最多。冬季少,2月份更少。一天中日照时数6~8月每天平均约12小时左右;4-5月,9-10月每天平均约10小时左右;冬季各月每天平均只有8小时。 县内年平均气温一般介于5-10'℃之间。后山区气温约5~7℃。平川及丘陵区则在7一10℃。年平均温差约6℃左右。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6.2℃。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3.6℃。四季中,春温高于秋温。一般由10月中旬始,日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到次年4月中旬则回升至0℃以上。平均气温小于10℃的间隔天数为177天,故有“冻死人的太谷县”之谚。 地温和气温相比.年平均温度为13℃,较气温高3.。5℃。1月份地面均温为-6.5℃,与气温无甚差异。6月份地面均温29.6℃,较气温高5.9℃ 。 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据1960一1985年资料分析,年平均降水量约458毫米左右。多雨年为621毫米(1971),少雨年251.6毫米(1985年)。东南部后山区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以上,西北部平川、丘陵区为450-500毫米,东北部平川、丘陵区又较西北部同等地形条件下偏少,平均年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下。年内降水量分配也差别较大,6-8月,为全年降水量最多季节。12 -2月是全年降水量最少时期。 依据县内不同区域和不同海拔上气候的变化特征,全县划为三种类型的次一级气候区。 温凉微湿山地气候区。后山地区,海拔1200米一1900米。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小于3250℃。个别1800米左右的山顶仅有2500℃左右。年平均气温5-7℃。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个别地区600毫米以上。无霜期130天左右。自然植被以针阔叶林和灌丛为主,多降冰雹。常有秋霜冻和低温内涝。 温和干一旱丘陵气候区,包括前山区和丘陵区。海拔900米-1200米,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在3250-3500℃之间。年平均气温7-9℃。年降水量450~500毫米。无霜期130-160天。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风多风大。 温暖半干旱平川气候区,包括县境全部平川地区。海拔767-900米。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3500-3600℃。年平均气温10℃左右。年降水量450毫米左右。无霜期160~190天。植被以农业作物为主。有灌溉势。 县内四季分明。候平均气温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季、秋季。气候特征为:冬季少雪干冷,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春季于旱多风。

精选留言

太谷区简介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