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县

德江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是革命老区,具有“傩戏之乡”、“天麻之乡”、“奇石之乡”的称誉。全县辖2个街道、9个镇、10个民族乡345个行政村,国土面积2072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其中县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12万。城市建设规模近期按40平方公里30万人建设,中远期按100平方公里100万人的规模控制。 德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地处东经107°36′~108°28′,北纬28°00′~28°38′,东邻印江县,南接思南县,西连凤冈县,北插沿河、务川两县之间。东西长63.68千米,南北宽78.88千米,周长370.33千米,总面积2072平方千米。县城距遵义市179千米、贵阳市342千米、铜仁市262千米。县人民政府驻地红旗路(营盘山下),县城海拔520米。 德江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阶梯状斜缓坡面上的娄山山系与武陵山山系交汇处,乌江以东为武陵山系,乌江以西为娄山山系。自震旦纪到三叠纪,经历多次海浸,长期处于浅海环境,为省内碳酸盐岩分布较广的地区之一,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质构造特点。整体地势为西北部高、中部较缓、东部稍低的波状起伏斜面。最高为沙溪乡万山村,夏家山羊角脑山峰(又名“二台山”),海拔1534米;最低为桶井乡望牌村,乌江出境口,海拔319米,相对高差1215米;属鄂西北中低山地貌区。境内有相对高度较大、坡度较陡、山体高大连绵、河流切割幽深、海拔800至1500米的西北高原;有地面起伏不大、相对高度在100米左右、坡度较小的丘陵。乌江水从思南流入县境,经潮砥、长堡、共和、稳坪、桶井5个乡镇,在望牌出县境入沿河,于涪陵铜柱滩入长江。出露地层有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迭系、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尚有中生界的三迭系及新生界的第四系,其中以古生界的各系地层分布最广,背斜核部多分布寒武系、奥陶系地层;向斜轴部为中上志留系—下三迭地层。岩石均为沉积岩,多为碳酸盐岩,以石灰岩、白云岩为主,次为碎屑岩、砂岩、页岩、粘土岩等。岩层总厚度3500米以上,其中可溶性岩石露出占66.2%。地表有溶痕、溶沟、漏斗、洼地、干谷、峡谷、溶盆、石芽、穿洞和瀑布等,地下有溶洞、暗河、伏流等。多数喀斯特地区土层浅薄、石灰性较强、易受干旱。地名由来:《黔诗纪略》卷3《德江晚渡》诗注称:“德江,一称水德江,即乌江之下流。(查看原作,阅读更多)明人诗文多省称德江。”《地学杂志》1914年第7、8号载《拟改各省重复县名呈文并批》:德江县“以境内德江河为名”。 【行政区划】 全县现辖2个街道、9个镇、10个民族乡:青龙街道、玉水街道、煎茶镇、潮砥镇、枫香溪镇、稳坪镇、高山镇、泉口镇、长堡镇、共和镇、平原镇、堰塘土家族乡、龙泉土家族乡、钱家土家族乡、沙溪土家族乡、楠杆土家族乡、复兴土家族苗族乡、合兴土家族乡、桶井土家族乡、荆角土家族乡、长丰土家族乡,行政村,345个,村民小组2918个。

青龙镇城南社区,城中社区,城北社区,城郊社区,大岩角村,南客村,安家渡村
煎茶镇煎茶社区,龙盘村,新场村,大路村,大河村,川岩村,毛田坝村,偏岩村,高竹村
潮砥镇潮砥社区,青草村,小溪村,新华村,官宅村,楠木村,牌坊村
枫香溪镇袁场村,大塘村,张家湾村,长征村,枫溪村
稳坪镇稳坪社区,铁坑村,寺堡村,双庄村,枫香村,木叶村,花园村,长兴村
共和乡街上村,中坝村,乌江村,响水洞村,银丝村,曾家坝村
堰塘乡先锋村,民主村,露青村,关口村,朱家沟村
龙泉乡文新社区,中山村,牧羊岭村,闹水岩村
钱家乡沙坝村,钱家岩村,天台村,分水村
沙溪乡细沙溪村,金山村,仙泉村,上山凤村,黄坝村
楠杆乡楠杆村,长龙村,大龙塘村,天井村,六溪村,龙坝村
平原乡杉园社区,水车村,坳田村,红河村,南坪村,竹子村
复兴乡七星社区,宝盆村,南河村,东泉村,山合村,沙滩村,梅子村,明溪村
合兴乡大兴社区,茶园村,鸟坪村,龙溪村,旋厂铺村,合朋村,金家槽村
长堡乡长堡村,上坝村,龙桥村,双溪村,水塘村,高熊村,顺岩村,行溪村,杨河村
桶井乡同心村,场坝村,新滩村,长江村,黎明村,望牌村,毛岭村,凤凰村
荆角乡三茶村,岩砥村,角口村,新坑村,柏角村,杉树村
长丰乡长丰村,甘溪村,石板村,农晨村,堕坪村
高山乡铁汞坝社区,方家村,旋溪村,洞佛寺村,冷溪村
泉口乡泉口村,石马村,彦坪村,官村,青龙村,大园村,隆兴村,何家村

【历史沿革】 清属贵州布政司思南府安化县地。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八月二十六日,贵州巡抚岑毓英奏移铜仁县于江口、安化县于大堡(今德江县城),八年正式迁移安化县于今德江县城。 民国时期,德江县疆域基本确定。二年(1913年)安化县改隶贵州镇远道。二月二十三日,呈请改制方案经内务部核准,从九月开始施行,三年(公元1914年)一月十二日公布,撤思南府,改安化县曰德江县(因查湖南省有安化县,乃以乌江在县境一段俗称德江而改德江县),属黔东道。十二月二十七日,德江、凤岗、印江、沿河、务川等县按省定方案互拨插花地,各县疆域初步确定。《贵州省志·地理志》载:六年(公元1917年),德江县南二区(宽坪)划拨思南管辖。十二年(公元1923年),废镇远道,德江县直隶省辖。二十年(公元1931年)二月二十八日,德江、思南、印江、凤岗、石阡五县勘查边境插花地段。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六月,德江划隶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思南。三十年(公元1941年)九月十六日,德江、思南、印江、凤岗、石阡互拨插花地;十二月二十五日,德江、沿河勘划边界。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五月二十八日,德江、务川两县勘定边界。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德江县改隶铜仁督察区。 1955年9月29日,思南七八山、三合场两乡划归德江县管辖。至此,德江县界完全定界至今。 1981年10月,恢复设立南客公社,城关镇从城关区划出,全县为7个区、57个公社、1个社级镇。12月1日,县政府决定将县城原6条街道(坨街、红旗、反帝、东风、反修、永红)调整为9条街道(中心、红旗、中华、东风、光明、人民、永红、玉溪、建设),并对全县46个重名大队更名。 1984年12月,增设龙盘乡,城关镇更名为姜司镇(升格为区级)。 1985年1月,煎茶乡改建为煎茶镇(乡级),全县为7区、1镇、58个乡(镇)。 1986年6月,将新场公社合并到煎茶镇,全县仍为7区、1镇(区级镇)、57个乡镇。 2013年5月21日,《贵州省政府关于同意铜仁市德江县共和土家族乡撤乡设镇的批复》(黔府函[2013]103号):同意撤销德江县共和土家族乡,设置共和镇,镇政府驻牛渡滩村。撤乡设镇后,原行政区域不变。 2013年7月26日,撤销德江县平原土家族乡建制,设置平原镇;撤销青龙镇建制,设置青龙街道、玉水街道。 德江县气候概况 境内年均日照时数1045小时,夏半年(4~9月)735小时,冬半年(10月~次年3月)310小时。最多年1292小时,最少年907小时。日照时数随地势高低有明显差异,与年温度变化基本同步。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与最少年极差可达385小时。 按季节分布:春季(3~5月)224小时,占全年21%;夏季(6~8月)440小时,占42%;秋季(9~11月)267小时,占26%;冬季(12月~次年2月)114小时,占11%。 按月分布:1至2月最小,平均32.1小时;7至8月最大,分别为162.5小时和178.4小时。日平均气温≥10℃,是喜温作物生长的下限温度(喜温农作物活跃生长期日平均气温≥15℃)。各月日照时数与温度的升降比较协调,主要作物生长期的光照条件相对较好,乌江以西自东向西日照时数递增,乌江以东自东向西日照时数递减,低值区为乌江沿岸的低洼地带。冬季1至2月日照时数最少,春季温度回升,盛夏(7~8月)最多,秋季日照时数减少,温度下降,9至10月,多为秋绵雨天气,秋末冬初日照有所减少。平均太阳总辐射80千卡/平方厘米,7至8月分别为11.4和11.5千卡/平方厘米,12月为3.0千卡/平方厘米。 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1℃,1月最冷,平均5.2℃;7月最热,平均26.2℃。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3.1℃至 17.1℃(乌江沿岸的桶井、长堡、潮砥等乡镇,年均气温最高达17.0℃左右;沙溪、高山等年均气温最低达13.0℃左右)。中部与东南部气温较高,西北部较低。气温的年际变化不大,年均温变率1.6%。7月最热,最高值27.4℃,最低值24.5℃;1月最冷,最低值1.5℃,最高值6.6℃。极端最高气温35.9℃至41.2℃(最高在桶井乡出现41.2℃,最低在沙溪乡出现35.9℃),平均最高气温16.8至21.9℃;极端最低气温-10.0℃至-5.7℃(最低值出现在沙溪乡-10.0℃,最高值出现在桶井乡-5.7℃,平均最低气温9.7至13.8℃)。县城青龙镇历年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为39.5℃,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为-6.8℃。气温日变化,最高气温出现在下午2至3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早晨5至6时。全年10℃以上的活动积温4967℃。积温值差异大,海拔500米以下,日平均气温≥10℃的平均活动积温5000.0℃以上,日平均气温≥10至20℃,年平均活动积温在4000.0℃以上,基本能满足稻、油(麦)等农作物一年两熟制或三熟制的热量条件。 地表最热月的7月平均地温29.5℃,极端最高值68.3℃;最冷的1月平均地温5.9℃,极端最低值-9.8℃。春季平均地温7.5℃,夏季30℃,秋季17.9℃,冬季5.6℃。年均地温17.3℃,最高值出现在7至8月,分别为28.0和28.1℃。5厘米深的地温,最低值出现在1月为6.3℃;10厘米深的地温,最热月为8月,平均为27.8℃,最冷月为1月,平均6.8℃;20厘米深的地温,最热月为8月,平均27.8℃,最冷月为1月,平均7.7℃。夏季昼热夜凉,冬季日暖晚寒,高温和低温的机遇不多,用平均气温10-25℃的舒适指标衡量,一年中约有半年(3~6月、9~11月)为舒适温度时期。盛夏最热,平均气温26.2℃和25.8℃。隆冬1至2月上中旬最冷,平均气温5.2℃和6.6℃。年降雪日数平均3至4天,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尤以1月居多,平均每年2天左右。积雪日数平均每年1天,主要集中在1月。以一日内最低气温小于0℃的天气日数作为霜冻标准,平均初日为12月10日,终日为2月14日,年均67天,无霜期达298天。 年降雨量1230.7毫米,最多年1747.3毫米,最少年824.5毫米。冬半年285.0毫米;夏半年956.6毫米。雨量分配:春季344.0毫米,占全年的28%;夏季540.8毫米,占44%;秋季280.0毫米,占23%;冬季66.1毫米,占5%。因冬夏季风交替,降雨量季节分配不均。年降雨日数累年平均165天,冬半年73天,占年降雨日的44%;夏半年92天,占56%(其中:7至9月平均降雨39天、4至6月降雨53天)。各年降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大,平均降雨日数的地区差异相对较小,春雨期(3~5月)有春雷和连续阴雨出现,雨日多,雨量小,多夜雨,以小雨、中雨为主,大雨不多,暴雨少见。秋雨期(9~11月)常有连续性秋绵雨天气出现,最长可达10天。盛夏少雨期(伏旱)多数年份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年平均雨量不足150毫米,温度高、蒸发旺盛,雨日少,多阵雨。伏旱期出现早的始于6月中旬,多数年份伏旱期持续20至30天,最长2个月。年均降雨强度(每个降雨日的平均降雨量)3.4毫米/日,夏季最大;月平均降水强度10.7毫米/日左右。夏半年日降雨强度明显大于冬半年,日降雨量大于50毫米的暴雨天气,年均4天左右,1989年8月27日,最强降雨量185.0毫米。 湿度与蒸发:绝对湿度(水气压)的年变化与气温的年变化相一致,7至8月最大,冬季最小;相对湿度6月和10月最大,冬季最小。季风气候明显,冬季盛行西北风,空气干燥而寒冷,空气中水气含量小;夏季盛行东南风,空气暖和而潮湿,空气中水气含量大。2001年,新建乡镇雨量观测站,在观测场中安置小型蒸发器(口径20厘米),每天上午8时收集雨量,1月最小,平均蒸发量3.1毫米,8月最大170.2毫米,春季逐月递增,秋季逐月递减。

精选留言

铜仁德江县简介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