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县

兴山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以北,地处秦巴大山区,经纬度在东经110°25′至111°06′,北纬31°04′至31°34′之间。东临宜昌、保康,西与巴东毗邻,南接秭归,北抵神农架林区,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54公里,总面积2327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2.57‰,占全国的0.24‰。

兴山的地貌区划属秦岭大巴山体系,山脉走向从东向西伸展,总地势为东西北三面高,南面低,由南向北逐渐升高。东北部群山重叠,多山间台地,向南逐渐降低,西北部山高坡陡,沟深谷幽,水流湍急。县境内有大小山头3580座,最高点位于与巴东交界处的仙女主峰,海拔2426.9米;最低点位于与秭归接壤处的游家河,海拔109.5米,垂直高差达2317.4米。

全县地貌可划为三种类型:一是海拔800米以下的山沟河谷低山区。该区面积355.0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由香溪河、凉台河两大水系控制最低部位。地表由紫砂页岩、泥质岩及灰岩组成,两岸山陡坡急,但在沿河两岸相继出现夫子岩、建阳平、南阳河、平邑口、高阳镇等大小不等的河谷小盆地。二是海拔800至1200米之间岩溶剥蚀中山区。该区面积575.8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5%,分布于东南部、中部和西南部。地表由白云岩、硅质岩、灰岩、砂岩等组成,地势北高南低,山顶浑圆,河谷纵横,溪沟由北向南深切。三是海拔1200米以上的缓坡、平淌高山区。该区面积1397.0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0%,分布于东北部和西南部。地表由元古界灰岩、泥质岩以及变质混合岩组成,区内山峰复峦,山脊众多,形成溶蚀洼地、溶洞、落水坑、伏流、石林等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

兴山县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冷暖多变,雨水较多;夏季雨量集中,炎热多伏旱;秋季多阴雨;冬季多雨雪、早霜。由于地形复杂,高低悬殊,气候垂直差异大,这种特殊的气候特征为多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故有“山上皑皑霜雪,山下桃红李白”之说。兴山年平均气温在15.3℃左右,年际间气温变化不明显。极端最高气温为43.1℃,极端最低气温为-9.3℃。年平均无霜期,低山272天,半高山215天,高山163天。太阳辐射总量年平均为99千卡/平方厘米,季节分配为夏多冬少,4至9月总辐射量为64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的64.7%。平均日照时数为1682.8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为38%。年平均降水量为900至1200毫米,绝对降水量充沛,但时空分布差异大,北部多于南部,高山多于低山,夏季多于秋冬春季。

行政区划
古夫镇 龙珠居委会,夫子居委会,北斗坪居委会,青草村,深渡村,麦仓村,古洞村,咸水村,中阳垭村,平水村
昭君镇 高阳社区,明妃社区,陈家湾村,响滩村,金乐村,昭君村,滩坪村,响龙村,青华村,大礼村,黄家堑村
峡口镇 峡口居委会,白鹤村,竹溪村,双坪村,泗湘村,秀龙村,平邑口村,普安村,琚坪村,岩岭村,建阳坪村,黄家河村,李家山村,杨道河村,漆树坪村,石家坝村
南阳镇 阳泉村,营盘村,石门村,百羊村,落步河村,文武村,白竹村,两河口村,店子坪村,龙门河村
黄粮镇 黄粮坪村,户溪村,后山村,金家坝村,高华村,石槽溪村,庙埫坪村,店子垭村,水磨溪村,界牌垭村,火石岭村,仁圣村,公坪村,百城村
水月寺镇 水月寺居委会,高岚村,石柱观村,郑家埫村,南对河村,高家坪村,野竹池村,晒谷坪村,白果园村,龙头坪村,马粮坪村,道路坪村,椴树垭村,滩淤河村,梅坪村,茅草坪村,安桥河村,树空坪村
高桥乡 龚家桥村,伍家坪村,洛坪村,贺家坪村,龙潭村,木城村,太阳村,双堰村,大槽村
榛子乡 幸福村,育林村,板庙村,和平村,石柱村,青龙村,青山村,龙口村
历史沿革
汉属南郡秭归。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年)析秭归北界立兴山县,隶建平郡。“因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而得名。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置长宁县,兴山并入长宁,属秭归郡。隋开皇三年(583年),改长宁为秭归,兴山入秭归,属巴东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复设兴山县隶归州。天宝初属巴东郡。乾元初仍属归州,属山南东道。五代十国后梁时(907-923年)隶前蜀。后唐时(924-936年)隶荆南。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改兴山为镇入秭归。元佑六年(1086年),复设兴山县隶荆北路。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隶夔州路。元因宋制兴山县隶归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兴属归州隶湖广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属夷陵州。正统七年(1442年)。兴山并入巴东。弘治二年(1489年)复设兴山县隶归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夷陵州为宜昌府兴山属之。1912年后宜昌设第九行政监察区,后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兴山隶属未变。1949年8月湖北省宜昌地区至今。兴山旧治高阳城(今古夫镇丰邑坪村)。唐贞观十七年(643年)迁往太清镇。天授二年(691年)移治夔子城。宋开宝元年(968年)迁治昭君院。端拱二年(989年),徙香溪河北岸至今1002年。筑土城始于康熙十年(1671年),嘉庆九年(1804年),改建石城。旧有城墙已大部拆除,只有西门城楼尚在,“望山门”三字仍清晰好认。国务院1992年7月6日批准撤销宜昌地区,此县划归宜昌市管辖。国务院1992年12月12日批准将兴山县人民政府驻地由高阳镇迁至古夫镇。
1997年,兴山县面积2316平方千米,人口18.9万,辖7个镇、6个乡:古夫镇、高阳镇、峡口镇、南阳镇、黄粮镇、高岚镇、水月寺镇、高桥乡、湘坪乡、平水乡、榛子乡、火石岭乡、建阳坪乡。县政府驻高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182691人,其中:高阳镇39744人,峡口镇19487人,南阳镇7128人,古夫镇19850人,黄粮镇17111人,高岚镇11089人,水月寺镇14596人,高桥乡16051人,湘坪乡5811人,平水乡4440人,榛子乡10847人,火石岭乡7314人,建阳坪乡9223人。
2001年1月5日,兴山县正式宣布该县由原来的7镇6乡撤并为6镇2乡:除保留原设的高阳镇和高桥乡之外,其它乡镇都进行了调整:撤销高岚镇、建阳坪乡、湘坪乡、平水乡、火石岭乡,将原高岚、建阳坪、湘坪、平水的行政区域依次划归水月寺镇、峡口镇、南阳镇、古夫镇。新的乡镇政府分别驻水月寺、大峡口、南阳河、夫子岩。原火石岭乡14个村分别归属黄粮镇和榛子乡。
2004年底,兴山县总人口184689人。辖古夫、高阳、峡口、南阳、黄粮,水月寺6镇,高桥、榛子2乡,12个居委会、102个村委会。
2009年8月17日,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兴山县高阳镇更名为昭君镇。高阳镇属移民迁建集镇,是西汉明妃王昭君的出生地,建镇于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是兴山县原县城所在地。

 兴山是 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的故乡。

精选留言

兴山县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