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区

苏仙区地处东经112°53′55″-113°16′22″,北纬25°30′21″-26°03′29″,苏仙区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支流耒水上游。北瞻衡岳,南倚五岭,东界罗霄,周边与郴州市北湖区、桂阳县、资兴市、永兴县、宜章县接壤,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苏仙区的前身是郴县。1994年12月,国务院批准郴州撤地建市、郴县撤县设区,1995年3月,郴县正式更名为郴州市苏仙区。2010年,全区设8镇9乡、2个街道,下辖170个村民委员会、52个居民委员会(其中社区居委会24个),184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42万人,其中市镇人口13.85万人;土地总面积1342.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66万亩。境内主要为汉族,有少数瑶胞散居塘溪、白露塘、良田等地。
  苏仙区地形复杂,丹霞地貌发育典型。整个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高山大岭蜿蜒于东南部位,中部山地、丘陵、岗地、平原相间分布,西北低平开阔。区境群山簇拥,溪河纵横,岩溶地貌分布广泛,桥口镇、五里牌镇、白露塘镇、许家洞镇内丹霞地貌连成一片,发育典型,为全国少见。主要山脉有西山、五盖山、骑田岭。主要河流东江、郴江、栖河北汇耒水流入湘江,章溪水、田头水向南流入珠江。东南部狮子口海拔1913.8米,为全区最高点;最低处在栖河出口处洗金滩,海拔只有104米。全区年地表径流总量65亿立方米,总水面5.47万亩。地形以山地为主,丘陵、平原相当,岗地、水面较少,呈现出“八山半水分半田”格局。
  苏仙区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发达。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贯通南北,1813省道、郴资桂高等级公路横贯东西。区、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大都实现道路硬化,北上武汉、南下深圳、东至赣州、西到桂林,均可朝发夕至。苏仙区是沿海进入内陆的要塞,有“湘南门户”之称。区内有各类水利工程14542处,其中小型水库42座,中型水库4座(高峰、长青、柳泉、大头垅),形成了以骨干工程为主要的农田灌溉网络;城乡电网密布,输、变、供电网络完备,并与华中电网联网,能充分满足区域生产生活需要;程控电话、移动通讯、邮电传递进村入户,城乡均能直拨国内外;驻区金融机构齐全,随时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四通八达的交通、快速便捷的通讯、高效优质的服务,为苏仙区经济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苏仙区气候温和,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日照数1410个小时,平均气温18℃,平均降雨量1490毫米,无霜期290天以上。具有春温多变日照少、夏热前涝后多旱、初秋湿热晚秋凉、冬有霜雪严寒短的特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双季稻、各种经济作物和发展畜牧水产业。苏仙区农副土特产品众多,是湘南有名的鱼米之乡和富裕之地。主要盛产稻谷、水果、烤烟、茶油、茶叶、牲猪、黑山羊、鲜鱼和竹木等,名优特产有五盖山贡茶、五盖山榨笋、大奎上腊肉、仙鹿葡萄、苏仙牌茶油、两江源高山菊等。
  苏仙区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全区有林地面积97.1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28.66万立方米,号称“绿色宝库”。树木种类以杉树、松树、樟树、梓树、灌木、楠竹为主,在2000多种动植物中,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25种,珍稀植物13种。境内水能资源充裕,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有331处、12.7万千瓦,已建成70座中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6.52万千瓦,年发电量2.91亿千瓦时,成为全国100个电气化县(区)之一,是华南水电能源基地。苏仙区矿产资源丰富,这里有世界著名的柿竹园多金属矿,有大型的国有桥口铅锌矿和玛瑙山锰矿,有年产煤万吨的许家洞、街洞和栖凤渡煤矿。地质勘查探明全区有色金属共7类50多个品种,矿床18处,其中特大型4处,主要分布在白露塘、塘溪、大奎上、坳上等乡镇。铅、锌、锡、钨、钼、铋等有色金属储量在全国乃至全球占有重要位置,誉称“有色金属之乡”。柿竹园有色金属矿蕴藏矿物143种,其中钨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四分之一,号称世界钨资源重地。柿竹园矿体厚度大、种类多、品位高,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多金属矿,被中外矿物学家誉为“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
  苏仙区风光秀丽,名胜古迹甚多。五盖山森林茂密,流水潺潺,獐麂兔鹿出没其间,黄莺布谷婉唱不绝,这里有中国南方唯一对外开放的国际狩猎场。高峰水库大坝雄伟壮观,水域宽阔,碧波辉映蓝天,山光水色集于一体,高峡出平湖。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区,这里东江东来,郴江南至,混合北流,两岸连山,石岩林立,或秀峰险寨,奇石怪洞,或绝壁悬棺,古佛古寺。碧水丹崖,风光独秀,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称此地“寸土绝丽”,今人誉为“小桂林”。位于城区之东的苏仙岭,山势陡峭,万松翠绿。山顶有苏仙观,山中有景星观,山下有白露洞,其余亭台楼阁,或依古松怪石,或伴桃花红枫,或临清泉流水,座落有序,各自成景,号称“天下第十八福地”。王仙岭生态公园寺庙香火、水上乐园争相点缀,有“湘南翠屏”之称。天堂温泉集温泉沐浴、餐饮、康体娱乐为一体,填补了郴州冬季旅游之空白,成为中国女排体能调养基地。“相山瀑布”、“天下第十八泉·圆泉”等景观久负盛名。苏仙区自古享有“山川之秀甲湖南”之美誉,境内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文人名士游览观赏。
  【行政区划】
  截至2010年12月31日,苏仙区辖2个街道、8个镇、9个乡。
  苏仙岭街道辖:苏园路、立交桥、高山背、白鹿洞、龙船头、鳌头湾、六角亭、杨家坪、南岭山庄、飞虹路、陈家湾、解放里、胜利里、四普庄、苏仙北路、苏仙岭16个社区居委会。
  南塔街道辖:南街、北街、八一路、龙骨井、东街、扎上街、裕后街、曹家坪8个社区居委会。
  桥口镇辖:桥口、市农科所、市农校、市桥口氮肥厂、区农科所、区园艺场6个居委会;黄泥滩、瓦窑坪、清江、雅江、小禾塘、高椅岭、桥口、石河、排塘、宝安岭、白溪、下渡、幸福、高家塘、龙湾15个村委会。;
  白露塘镇辖:白露塘、神合堂、柿竹园、市红旗造纸厂、区苗圃、柿竹园畜牧场、区农垦场7个居委会;湘南学院社区居委会;秧溪、雅市、金田、仙溪冲、塘湾、竹园、香山坪、坪田、板桥、珠江桥、上白水、下白水、观山洞、白露塘、柿竹园、东波16个村委会。
  良田镇辖:良田、铁修汽配厂2个居委会;向阳、百丈、桥头、麦田、枧石塘、良田、铺下、陈家湾、塘了坪、堆上、高雅岭、井冲、二渡水、大虾尾、鲁塘岭15个村委会。
  栖凤渡镇辖:栖凤渡、火车站、街洞煤矿、湘勘五队、栖凤渡煤矿、区农药厂6个居委会;枫塘、南香、瓦灶、栖凤渡、太阳坌、畔冲、新庄、大丘铺、枫树下、庄门10个村委会。
  坳上镇辖:坳上、高峰、玛瑙山3个居委会;黄泥坳、走马岭、田家湾、东市、水头、水塘、新丰、大开湾、苏木头、青龙首、牛坪、水龙、坳上、沙江14个村委会。
  许家洞镇辖:许家洞、茅塘、许家洞煤矿3个居委会;焦冲、何家、袁家、黄草、清泉、天堂、联盟、许家洞8个村委会。
  白鹿洞镇辖:白鹿洞居委会;龙门池、白鹿洞、锁石桥、四普庄、南塔岭、卜里坪、官庄坪、长冲铺8个村委会。
  五里牌镇辖:五里牌、7429工厂2个居委会;红五星、张家冲、鳌头岭、牛形坳、湾门前、柘源、舒源、街洞、罗家、洞尾、秧塘11个村委会。
  岗脚乡辖:岗脚居委会;岗脚、河头、湾塘、云凤、樊家、南楼、香草坪7个村委会。
  廖王坪乡辖:廖王坪居委会;正源、凉源、思田、草田铺、朱家湾、廖王坪、余家、三塘下8个村委会。
  马头岭乡辖:马头岭居委会;马头岭、荷叶塘、七洲、株梓塘、钟家、太和、板子楼7个村委会。
  荷叶坪乡辖:荷叶坪居委会;洪塘、董家、海棠、板屋、长青、大禾、荷叶坪、高冲、兰王庙9个村委会。
  塘溪乡辖:塘溪居委会;珠堆、麻田、石虎铺、长冲、高坪、塘溪、和平、山河、横龙、小溪、五马龙、龙潭12个村委会。
  太平乡辖:太平居委会;新塘、洞庭湖、界牌、太平、碧冲、联星6个村委会。
  邓家塘乡辖:邓家塘居委会;邓家塘、两湾洞、江南、南水界、太平头、肖家山6个村委会。
  廖家湾乡辖:廖家湾居委会;廖家湾、扶塘、黄家湾、下洞、上洞、菜岭、东边岭、鱼网、大竹山、吴溪10个村委会。
  大奎上乡辖:大奎上居委会;小坌、栗木水、三口洞、铁甲坪、上埂、大奎上、太坪头、凉伞坪8个村委会。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境地属楚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置郴县,属长沙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分长沙郡南部诸县置桂阳郡,郴县隶荆州桂阳郡,其县城为郡治。自此后,郴县县城均为郡、州、军、路、府、区治。
  新始建国(王莽)元年(9),改桂阳郡为南平郡,郡治迁南平亭(今耒阳)。郴县易名宣凤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南平郡复名桂阳郡,宣凤县复名郴县,隶荆州桂阳郡,郡治还迁郴县县城。
  三国(220—280),郴县建置同东汉,隶吴国荆州桂阳郡。
  晋(265—420)仍为郴县,隶湘州桂阳郡。南朝梁武帝天监六年(507),改桂阳郡为郴州(郴州之名始于此)。不久,复称桂阳郡,郴县隶衡州桂阳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改桂阳郡为郴州。炀帝大业三年(607),郴州复称桂阳郡。大业十二年(616),桂阳郡又改郴州。大业十三年(617),郴州复称桂阳郡。郴县隶潭州桂阳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桂阳郡改为郴州。武德七年(624),复称桂阳郡。开元二十二年(734),桂阳郡改郴州。玄宗天宝元年(742),郴州改桂阳郡。肃  宗乾元元年(758),桂阳郡再改郴州,州治迁往平阳亭。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州治复迁回郴县县城。唐代,郴州、桂阳郡先后隶潭州、江南道、江南西道、潭州。
  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元年(936),因避庙讳,郴州易名敦州,郴县改名敦化县。后汉隐帝乾祐三年(950),敦州复为郴州,敦化县复为郴县。郴县隶潭州郴州。
  宋,北宋太祖乾德元年(963),郴州改为郴州军,郴县隶荆湖南路郴州军。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郴州军改为郴州,郴县改名郴阳县。十四年(1277),郴州改为郴州路,郴阳县隶湖广行中书省湖南道郴州路。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郴州路改为郴州府,洪武九年(1376),郴州府改为郴州直隶州,隶湖广行省;撤销郴阳县,县域入郴州直隶州,为州直辖地。
  清代,郴县建置同明,隶湖南省衡永郴桂道。
  民国2年(1913)9月,废郴州直隶州,划州直辖地复置郴县,隶衡永郴桂道,翌年属衡阳道。
  民国11年,湖南省废道制,郴县直属省。
  民国26年12月,郴县隶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民国29年4月,第八行政督察区改为第三行政督察区,郴县隶之。
  1949年10月7日,郴县解放,由衡阳专区代管。是年11月,郴县隶郴县专区。
  1950年11月,隶郴州专区。
  1952年11月,隶湘南行政区。
  1954年7月,隶郴县专区。
  1960年7月隶郴州专区。
  1967年3月,隶郴州地区。
  1995年3月,撤销郴州地区建立郴州市,撤销郴县建立郴州市苏仙区。
苏仙区气候概况
  苏仙区属于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日照充足。春温多变日照少,夏热前涝后多旱,初秋湿热晚秋凉,冬有霜雪严寒短。区境地貌多样、地形复杂,光热水的分布随地形而异,形成较明显的小盆地气候和山地不同海拔的多样化气候。受不同天气系统和独特地貌的影响,一些气象要素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境内出现了暴雨、暴雪、洪涝、高温、干旱、大风、冰雹、雷暴、寒潮、冰冻、低温等灾害性天气,并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
  春季,北下的冷空气和南上的暖湿气流频繁交汇,在南岭山脉的阻挡下,形成“南岭静止锋”,区内天气变化快,寒潮频繁、雨多风大、阴雨时间长、日照少。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低压的控制,区境盛行偏南的热带海洋性季风。夏初,区境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受暖湿气流影响,气温升高,雨量增多。6月底至7月初,副热带高压加强北抬,区境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雨季结束,进入温高湿少、久晴无雨的盛夏多旱季节,此时如有冷空气入侵,便发生雷雨大风。初秋,气温仍高,蒸发旺盛。由于锋面南移和台风的影响,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深秋,冷暖气团交替频繁,地面蒙古冷高压的影响逐渐加强,气温渐降,多出现晴朗温凉天气,气候宜人,有“十月小阳春”之称。冬季,区境受蒙古冷高压所散发的干冷气流控制,盛行偏北的大陆季风,天气大多晴朗,微风,早晨多雾或霜。当西伯利亚及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南下时,北风大增、气温骤降,出现阴雨或风雪交加的天气。
  【太阳辐射和日照】区内多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75505千瓦/平方米,一年中,以1月最少,为3775千瓦/平方米,7月最多,为11165千瓦/平方米。区境处于川、贵日照区低值中心边缘,日照充足,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10个小时,最多年份曾有2072小时之多,最少的年份仅1029小时。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是7月,平均为238小时,最少的月份是2月,只有52小时。
  【气温】区内多年年平均气温18.0℃,极端最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9.0℃。最热的月份是7月,多年平均气温29.3℃;最冷的月份是1月,多年平均气温6.0℃。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为8.2℃。全年最低气温低于0℃的日数在14日左右,低于-5.0℃的日数不足1天。全年最高气温高于35℃的日数为31天左右,多数日数出现在7-8两个月,占全年高温天数的80%。但也仅有25天左右,可以说是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最宜居家生活和旅游观光。多年平均在0℃以上的活动积温6496℃,无霜期290天。
  【降水】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90毫米,降水充沛。雨量最多的月份是5月,平均为206毫米,降雨最少的是12月,平均为46毫米,全年降雨量的4O%集中在4-6月的三个月内。每年的春夏之交,多连续性的大雨、暴雨,而8月却往往受台风登陆的影响,形成局地暴雨山洪。全年平均降雨日数在180天左右,一个月内超过15个降雨日的月份,都在深冬和春天,以3、4、5月的降水日数居多,最长连续降水日数曾长达24日。每年的7月及9-12月,降水日数较少,在11-13天之间。夏秋之交,受太平洋热带副高压的控制,往往出现较长时段的无雨天气,历史上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曾达33天之久。多年平均降雪日数为6天左右,结冰持续期5天左右,主要集中在1-2月。
  【蒸发量】区内多年平均蒸发量1526.1毫米。各季蒸发量相差较大。各季的月平均蒸发量为:冬季为48.4毫米,春季为114.5毫米,夏季为241.3毫米,秋季为104.5毫米。一年中,以7月蒸发量最大,平均为303.9毫米;1月最少,平均为45.3毫米。
  【暴雨洪涝】进入初夏是高空低槽切变线活动最多的季节,且常有西南低涡沿切变线东移,有利于强降水过程的发生。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5、6、8月是暴雨洪涝出现最多的月份。1989-2002年,共发生暴雨、洪涝16次,其中有10次发生在6-8月,占62.5%。1999年8月13日,因受冷空气、地面辐合中心、中低层切变及高空低槽的共同影响,区境内遭受了百年难遇的特大暴雨袭击,过程降水量378.9毫米,其中8月12日20时至13日20时,降水量达294.6毫米,特别是13日6时至7时一小时降水量达66.9毫米。暴雨导致山洪瀑发,河水泛滥,造成山崩、桥断、塌方、倒房等灾害。全区17个乡镇2个街道全部受灾,死亡失踪106人,灾害损失9.2亿元。
  【干旱】区内干旱的特点是:四季有旱,夏秋最盛,干旱频繁,地域性明显。局部地方干旱,几乎年年都有。1989-2002年共出现5次全区性较大的干旱,其中1998-1999年为特大旱年,从1998年6月28日至1999年3月18日,持续264天干旱,期间降水量仅为277毫米,致使水库、山塘干涸,溪河断流,一些村组群众生活用水困难,农业严重减收。
  【大雪冰冻】1989-2002年,共出现大雪冰冻天气2次。1996年2月17-23日出现大雪、冰冻,过程降温25.9℃,最低气温零下2.3℃,过程降雪量75.2毫米,最大积雪深度11厘米,雨凇最大直径7毫米。
  【低温阴雨】3、4月间寒潮入侵,常带来剧烈降温,“春寒雨淋淋”。14年中,区内发生严重倒春寒2次(1990年4月中旬、下旬,1996年3月17日-4月15日),给春播作物带来冷害,导致烂种、烂秧。入秋以后第一次出现的连续3天以上平均气温低于20℃的“寒露风”出现2次,即1997年9月14-16日,2002年9月14-18日,给秋季作物带来冷害,影响晚稻幼穗分化、抽穗、开花、结实,导致产量下降。
  【高温热害】4月中、下旬和5月上旬常有西南风大、气温高、湿度小的天气,使正值开花坐果的柑橘等果树大量落花落果,严重减产。盛夏季节,副热带高压在南岭一带产生“焚风效应”,出现南风盛吹、强烈日照、高温酷热、蒸发旺盛的天气,使农作物产生热害、高温逼熟或日烧现象。6月中旬至7月,容易出现火南风,农谚有“小暑南风十八朝,吹得南山竹也焦”。1996年7月5-8曰,连续4天出现温度为37.3℃、最大南风4米/秒、最小相对湿度43%的火南风天气。
  【冰雹】1989-2002年,区境共降冰雹4次(1990年4月3日、7月26日,1991年6月5日,1993年3月14日),冰雹最大直径4-7厘米,最大风力9-11级。一般降雹时间只有5-10分钟,且多间断下降,伴随雷雨大风,冰雹路径多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雹打一条线”,破坏性很大。

精选留言

郴州苏仙区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