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县

茶陵县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西麓,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街道),总人口62万。古因陵谷多生茶茗而称“茶乡”,后因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而得名“茶陵”。

茶陵是历史文化名县。茶陵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宋代曾为军,元、明、清曾为州。茶陵自古“农勤于耕、士勤于学”,历代兴办的书院数量达38所,居湖南各州县之首;科举考试中进士者127人,其中刘三吾、李东阳、张治、彭维新并称明清“四大学士”,素有“四相文章冠两朝”的美誉。李东阳开创的“茶陵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茶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茶命名的行政县,炎帝神农氏在茶陵发现了茶,千年国饮,始于茶陵。

茶陵是红色政权摇篮。茶陵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湘赣革命根据地重点县、模范县,是毛泽东同志亲手缔造的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诞生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茶陵为革命牺牲了5万余人,有25位农家子弟成长为共和国开国将军,将军之多名列全国第九。

茶陵是省级旅游强县。茶陵人杰地灵,风景秀丽,旅游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素有“好山千叠翠、流水一江清”的美誉。佛道圣地国家4A级景区云阳山雄姿秀色,国家3A级景区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线路之一,南宋古城、南浦铁犀、洣江书院等名胜古迹声名鹊起,东阳湖、中华茶祖文化产业园等旅游项目蓄势待发。2012年,茶陵县成功跻身湖南省旅游强县行列;2013年,茶陵县成功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茶陵是湘赣边界中心县。茶陵是湘赣边界交通中心、特色产业集聚中心、文化旅游休闲中心、现代服务业暨商贸物流中心。境内拥有衡炎、泉南、岳汝三条高速公路和衡茶吉、醴茶两条铁路,106国道和320省道穿城而过,“3211”的大交通格局融通湘赣闽、连贯湘桂粤。茶陵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石资源20余种,其中钽铌矿储量居全国第一、亚洲第二,优质花岗岩储量达2亿立方米,水能开发量达20万千瓦。茶陵是全国商品粮、茶叶和生猪生产基地,是全国陶瓷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基地,是全国重点油茶县、省烟叶生产基地县,属国家级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扶持县。

茶陵县位于湖南东部,地处东经113度20分--113度65分,北纬26度30分--27度7分之间,隶属株洲市,北抵长沙,南通广州,西接衡郴、东邻江西。

截至2015年11月20日,茶陵县辖16个乡镇(街道)。根据《湖南省民政厅关于同意茶陵县乡镇区划调整方案的批复》,茶陵县共撤销4个乡镇建制,现辖舲舫、桃坑2个乡,秩堂、高陇、火田、腰潞、虎踞、马江、枣市、界首、湖口、严塘10个镇,云阳、下东、洣江、思聪4个街道,总面积2500平方千米,总人口62万人。

城关镇 金山社区,炎帝社区,米水社区,交通社区,云盘社区,腊芫社区,前进村,农林村,十八丘村,曲江村
界首镇 界首居委会,白洲村,火星村,庙前村,红光村,界市村,大新村,贺铺村,共富村,河龙村,上联村,镜岭村,莲荷村,朱岭村,甲山村,贺家村,花甲村,白沙村,仓下村
湖口镇 湖口居委会,塘头村,湖口村,易口村,妙石村,竹芫村,新芫村,芫枧村,杉南村,意心村,青呈村,新呈村,厂江村,北斗村,姜南村,米渡村,石井村,井和村,小潭村,黄湖村,石湖村,同心村,南江村
浣溪镇 浣溪居委会,由义村,麻塘村,土桥村,梅林村,荷塘村,顾母村,东流村,八旦村,太英村,白露村,飞盐村,溪江村,龙下村,小汾村,下小村,杨柳村,寒江村
马江镇 马江居委会,长远村,红旗村,长联村,末头村,塘富村,东冲村,西冲村,麻芫村,毛家村,井泉村,小碧村,月岭村,麻石村,玄武村,皋芫村,曾虎村,等坪村,浪滩村,联湖村
高陇镇 高陇居委会,光明村,星高村,石床村,荔市村,松江村,光泉村,龙集村,星丰村,古城村,庄田村,仁源村,石冲村,马渡村,白陇村,水头村,长兴村,九渡村
潞水镇 潞水居委会,大台村,农元村,首团村,田土村,下坊村,元王村,大元村,双关村,碣石村,龙溪村,庙市村,庙坪村
虎踞镇 虎踞居委会,双芫村,合湖村,银湖村,湖溪村,和丰村,黄坪村,低车村,高水村,高迎村,茶干村,迎丰村,三星村,三达村,乔下村,新湖村
平水镇 平水居委会,黄石村,龙新洲村,把集村,水源村,峰仙村,狮江村,三门村,河东村,毛坪村,金山村,裘家村,石朱村,龙新村,石宝头村,二仙村,五峰村,西屏村,黄泥塘村,小水村
枣市镇 枣市居委会,管塘村,东岭村,西岭村,岩口村,枣园村,洞头村,灵官村,荆芫村,五星村,车陂村,洒水村,田家村,候泉村,大冲村,虎形村,对江村,曹柏村,海潭村
火田镇 火田居委会,五门村,贝水村,新华村,连溪村,庙贝村,麻芙村,贝江村,古石村,山田村,芙江村,洲陂村,枫景村,樟冲村,砂下村
严塘镇 新街居委会,樟市村,坎下村,和吕村,高星村,湾里村,井头村,垅上村,甘塘村,中堡村,上湾村,梅田村,塘井村,田心村,合心村,竹坪村,犹最村,沙溪村,染阳村,沙江村,黄前村,长江村,垅里村,尧市村,花木村,泉山村,南岸村,联心村,玳溪村,山寺村,爱里村,双龙村,高径村
腰陂镇 腰陂居委会,腰陂村,仙源村,竹塘村,土沙村,木冲村,石联村,东南村,东山村,龙陂村,石陂村,布庄村,马加村,长义村,珍武村,云盘村,大南村,下清村,军塘村,巨田村,芙冲村,涧洲村,枧田村,月岭村,建民村,左江村,双溪村,麦源村,横屋村
下东乡 头铺村,儒仕坪村,黄堂村,茶园村,枫树村,条心村,小车村,光辉村,东山坝村,二铺村,桥边村,新田村,官铺村,金星村,齐心村,孟溪村,长乐村,四联村
舲舫乡 堤洲村,长鸭村,塘冲村,令舫村,垸井村,松江村,西岸村,河坞村,滋坑村,中洲村,洮水村,祠湾村,龙朱坑村,张杨村,大岳村,南冲村,车铺村,官溪村
思聪乡 火车站居委会,和平村,深塘村,华垅村,华星村,华丰村,左垅村,联兴村,茶冲村,烈星村,大兴村,思聪村,辉山村,红桥村
洣江乡 下瑶村,中瑶村,胡家村,新河村,大洲村,渡里村,湖塘村,雅环村,欧江村,五垅坪村,桃源村,石良村,荣华村,拱塘村,樟树村,立新村,诸睦村,星桥村
八团乡 白石村,卧龙村,沛江村,大英村,小英村,东黄村,东坪村,石鼓村,向阳村,大垅村,大坪村,麦庄村,梯垅村,江东村
秩堂乡 彭家祠村,安坑祠村,晓塘村,合户村,田湖村,东首村,马首村,吉川村,沂江村,皇图村,石龙村,昆塘村,小田村,锡湖村,金湖村,太湖村,东坑村,黄草村
桃坑乡 坑口村,上坪村,大汾村,石潭村,邺坑村,桃坑村,上芫村,中芫村,马溪村,带江村,田和村,夏乐村,东江村,中洞村,南坑村,西坑村,大塘村,湘江村,瓜坪村,春枫村,焦坪村,晓枫村,华里村,彩霞村
茶陵监狱 茶陵监狱
汉背办事处 枫树坪社区,市场街社区
利民办事处 辉山社区,清水社区
茶陵县红色农场 红色农场

茶陵县总人口62万,城区面积208.7平方公里,城市常驻人口约23万人,县内有劳动力30余万人,转移就业10.6万人,这些人大多曾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可满足县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务需求。

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勤于耕、士勤于学”的耕读文化越来越不适应大多数劳动人民的需求。“农”、“士”对立,“体”、“脑”分离,加上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迫使劳动人民走上反抗道路。位于湘东边陲、井冈西麓的茶陵,是毛泽东创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好地方。素以“其性决烈劲直”的茶陵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轰轰烈烈地开展农民运动,为抗击地主武装的血腥镇压建立了革命武装和红色政权(即工农兵政府)。这块烈士染红的土地是井冈山根据地六县之一,湘赣苏区的重点县、模范县。于是红色文化在茶陵形成,并影响深远。大革命时期,茶陵苏区有各类小学47所,其中列宁高小1所,列宁初小20所,平民夜校23所,半日学校2所、女子职业学校1所。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于1931年12月在秩堂雩江书院(也称毗塘书院)开办,县委书记贺碧如兼任校长,招收学员60~100人,分甲、乙、丙三个班级,设有国语、算术、社会发展史、革命常识、自然、地理等课程,以“为工农服务,为革命战争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为办学宗旨,虽时间不足两年,却为苏维埃政府和红军部队输送干部、战士200多人。学校开展的各类革命竞赛运动和革命宣传活动,深深地吸引和影响全县人民;开展的体育、文化、歌咏比赛,有力地冲击着旧的文化教育制度。这种红色文化乃是新中国建立后的现代文化教育的雏型,为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稻作文化是茶陵上古时期人们生存与安全的需求,而耕读文化则是茶陵唐宋以来人们的高层次需求。

茶陵地处“吴头楚尾”,境内“好山千叠翠、流水一江清”,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加上地处偏僻,战争相对较少,因而不少北人南迁于此,是北人南迁的重要门户之一从69个姓氏《族谱》中发现,宋、元、明三代南迁于此的姓氏有47个。他们定居后,兴办私塾、书院,希望通过勤耕、苦读来提高家族地位,进入上层社会。耕读文化由此形成,历久不衰。曾培育了122名进士,而刘三吾、李东阳、张治、彭维新等四大学士是其中的佼佼者。

以私塾、书院为表现形式的耕读文化的强化,使贫寒农家子弟走上仕途,成为官宦之家、书香门庭。明代大学士张治少年时,只能靠父亲替人做长工及亲友资助才维持学业,只能住在茶陵州城的偏僻西郊旌忠庵发愤苦读,于正德十六年(1521)一举成名,中会元、进士,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进入社会上层。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受茶陵耕读文化的影响,开创了“茶陵诗派”,写出了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品,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耕读文化的强化,不仅养成了勤奋好学的风气,也促进了尊师重教的良好美德。私塾在茶陵各村均有兴办,有的村办有2~3所。书院自宋至清代共办有32所,在湖南名列前茅。元代李祁在《学校记》中称:“茶陵学校于湖南为盛”,宋代居湖南第三、元代居第二、清代居首位。茶陵书院在清代有22所。清代状元肖锦忠先在洣江书院就学,后辞官又在洣江书院主讲。榜眼曹诒孙先后在县内白沙书院和长沙岳麓书院就读,后来为官休假时主讲洣江书院。茶陵自唐天复元年(901)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间,中进士者绝大多数曾就读于书院,中进士后他们又返哺社会,兴办书院。明翰林学士刘三吾和进士王廷爵、罗鉴与清进士兰卓焕,分别在县内创办明道、云崖、西畴与范乐等书院。

1981年在茶陵县尧水乡艾里村湖里发现的、1983年经南方13省水稻专家鉴定的“茶陵野生稻”,和1986、1996年在茶陵县独岭坳(即茶陵县枣市镇虎形村境内)发掘的大溪文化遗址,证实了茶陵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尤其从约600平方米遗址中遗存的稻粒考古发现,早在约7000年以前,茶陵的先民已人工栽培水稻,开创了稻作文化之先河。
晚于茶陵稻作起源时期约1000年的时候,氏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带着一批臣民来到茶陵,开创了茶陵稻作文化的新时代。他“制耒耒吕,教民种五谷”;尝百草,为民治病疗疾。“种五谷”(主要指传授先进技术)和“尝百草”的传说与“灵迹”,现保存较多,并广为流传。“立春送火把”定耕等稻作文化的民俗至今沿袭。

精选留言

株州茶陵县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