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

成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秦岭南麓徽成盆地、长江上游嘉陵江水系。东径105°23′-105°57′,北纬33°29′-34°21′,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全县辖12镇5乡,15个居民委员会,245个村民委员会,1472个合作社。总户数6.22万户,总人口26.68万人,常住人口为25.8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8‰。土地总面积16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1.2万亩,林地118.7万亩,天然草场15.5万亩,森林覆盖47.9%。成县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为南北过渡性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山清水秀,四季分明,冷暖适宜,素有“陇右小江南”之称。
成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的陇南山区,东北与徽县接壤,西与西和相邻,南以西汉水为界与康县相望,东南与陕西略阳县毗邻。境内多高山峡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750—2377米之间。地貌特征南北为山地,中部为丘陵。青泥河及其支流切割形成的各地贯穿其间,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冷暖适度,年均气温为11.7℃,无霜期200天,年日照时数1625.5小时,年均降雨量620.8毫米左右,相对温度75%。全县辖12镇5乡,15个居民委员会,245个村民委员会,1472个合作社。总户数6.22万户,总人口26.68万人,常住人口为25.89万人。土地总面积1676.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1.19万亩、林地118.65万亩,天然草场15.5万亩。陇南市唯一的的一所大学,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位于成县。
【资源优势】
成县自然资源丰富,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和全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内已知植物种类达1958种,动物种类54种。粮食作物主要为冬小麦、玉米、大豆、荞麦、薯类等;经济作物以冬油菜、大蒜和多种四季蔬菜为主;经济林果主要有核桃、柿子、樱桃、板栗等,还有天麻、茯苓、杜仲等名贵药材及千余种药用植物;野生动物有梅花鹿、豹、熊、画眉、红腹锦鸡等十余种珍稀动物。
成县矿产资源富集。境内初步探明的金属矿藏有铅、锌、黄金、白银、铁、锰等17种,尤以铅锌储量较大,居全国第二大铅锌矿带,其地质储量约1100万金属吨,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以铅锌为主导,建筑建材、酒类酿造、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化工等五大工业体系。
成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这里先秦设道,东汉置郡,唐、宋、元设州,治同谷县,明初降州为县,始称成县,相沿至今。县域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景观奇特,文化胜迹众多,风光秀丽,山水有致。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汉隶《西狭颂》摩崖石刻,古西汉栈道,风光峻奇;诗圣杜甫流寓同谷纪念地“杜少陵祠”,合山环水,景幽文蕴;南宋抗金名将吴挺陵园,历史蕴藏丰富;以及国家级森林公园鸡峰山、唐韵遗风裴公莲沼等人文景观,是处于麦积山、九寨沟、西安、汉中等多条黄金旅游链上的重要“驿站”。
【旅游资源】
成县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而且景点集中,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西狭颂”文化风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鸡峰山自然保护区”,号称“海内第一家”的杜公祠文化风景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吴挺碑”及甸山自然生态保护区等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早已有影响的五大重点景区外,成县还是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的典型地带,如狭谷类有飞龙峡、鱼窍峡、浪沟峡、磨坝峡等;山崖类有云梯崖、五仙山、凤凰山、天寿山等;洞窟类有金莲洞、龙洞、狮子洞、香水洞、清风洞等;沿河自然景观有青泥河流域浪沟峡、南河流域牛星山、严河坝和草滩等三十余处优美的自然风光。人文古迹则有汉代经学大师马融设绛帐课徒授生的遗址“广化寺”,有唐代“画圣”吴道子游历嘉陵江后所绘的观音像碑(即吴道子洞);有唐时名吏裴守贞所建的“裴公莲沼”,有始建于明朝的泰山庙古刹和佛教宝地龙门寺等十余处历史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悠久的文化古迹共同组成了成县多层面、易开发的宝贵旅游资源。
成县旅游交通优势明显。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北有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南有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县域处于从兰州、天水、西安、宝鸡、汉中、广元双向连接南北两大世界级遗产的黄金旅游线路上,并且与上述城市构成多条精品线路。
【行政区划】
截止2016年5月,县辖14镇3乡:城关镇、抛沙镇、小川镇、红川镇、黄渚镇、店村镇、王磨镇、纸坊镇、沙坝镇、黄陈镇、陈院镇、鸡峰镇;索池镇、苏元镇、二郎乡、宋坪乡、镡河乡;15个居民委员会,245个村民委员会。
城关镇 东街社区,北街社区,西街社区,南街社区,育才路社区,陇南路社区,支旗路社区,北关社区,南山村,石碑村,北关村,东郊村,北泉村,中心村,西关村,幸福村,龙峡村,宁寨村,柳垭村,枣儿沟村,阎北山村,高旗村,石沟村,李沟村,邵总村,张旗村,梁旗村,支旗村,李武村,庙湾村,袁大村,王坪村
黄渚镇 黄渚居委会,贾坝居委会,茨坝村,吴湾村,麻石村,柏湾村,太山村,赵河村,黄渚村,王庄村,张庄村,清水沟村
红川镇 红川居委会,青山村,东槐村,西柳村,席郝村,韩庄村,吕坝村,席坪村,杨河村,二条岭村,墁坪村
小川镇 小川居委会,草坝村,小川村,后寨村,上峡村,下峡村,单山村,韩山村,阴湾村,水磨沟村,祁坝村,贺沟村,周旗村,西寨村,坡底村,新兴村,关山村,天山村,联合村,乱山村
纸坊镇 纸坊居委会,纸坊村,马寨村,苏家老庄村,邵坪村,府城村,小路村,枣树村,草坝村,代能村,韩家山村,刘家山村,梁河村,庙下村,何家堡村,大营村,代家沟村
抛沙镇 高桥居委会,乐楼居委会,赵山村,乐楼村,高桥村,强坝村,磨坝村,转湾村,胡寨村,东罗村,广化村,丰泉村,东营村,任湾村,唐坪村,平岛村,小湾村
店村镇 张家寨村,东大寨村,折庄村,卯上堡村,黑旗寨村,尹家寨村,店村,毛坝村,安家沟村,柏柳村,王家山村,朱家桥村,友联村,石关子村,黑家山村
王磨镇 官店村,王磨村,杨庄村,浪沟门村,陈家庄村,祈坝村,林口村,韦家山村,王坪村,白家村,梨树垭村,水泉湾村,黄家山村,张山村,周家能村
陈院镇 七盘村,梁楼村,陈庄村,玉泉村,芦沟村,大垭村,大壳村,白马寺村,李山村,半山村,武山村,马坝村,龙门村,冰林村
沙坝镇 羽川村,沙坝村,杨坝村,阎山村,牛窑村,芦湾村,尖川村,开元寺村,石门村,桦树村,李坝村,赵坝村
黄陈镇 下五郎村,黄陈村,郑家山村,石榴湾村,毕家河村,孟坪村,苇子沟村,中湾村,上五郎村
鸡峰镇 西山村,化垭村,曹庄村,树林村,连寺村,许坪村,下庄村,潘山村,陈沟村,阴湾村,两河村,南山村,双石村,张坪村,西坪村,长丰河村,长沟村,朝霞村,鸡心村,坪庄村,金葡村,张能村,赵山村,麒麟村,左山村,中西村,草滩村
宋坪乡 石门沟村,史家坪村,格楼坝村,杨山村,李家梁村,双旗沟村,宋家山村,徐家坪村,猫儿川村,桂花村,房河坝村,康家湾村,黑楼房村,田柳村,申家河村,何家坪村
二郎乡 谭河村,庄子村,店子村,武坝村,赵坝村,崖背村,严河村,刘坪村,安子村,曹阴村
苏元乡 张家湾村,虎垭村,大坡村,大安山村,尹水村,水坝村,庙儿垭村,川子坝村,包家寺村,龙窝村
索池乡 安塄村,索池村,栾山村,胡家山村,大草湾村,李家山村,花泉村,唐山村,寨子村,王湾村,大船坝村
镡河乡 江利村,镡河村,阎山村,半山村,马槽沟村,土蒿坪村,老庄村,石榴坝村,王山村,阳坪村,黑沟村,建村
【历史沿革】
成县上古为《禹贡》雍州之域。
西周:周文王为南国化疆,后孝王封非子于秦,养马汧渭,地属秦地。
东周:春秋时期为白马氐国。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封天下为三十六郡,成县属陇西郡,称下辨道。
汉:始置武都郡,以县改属之,仍称下辨道。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武都郡隶属益州刺史部。
新朝:王莽代汉后,改县称杨德。
后汉:仍为武都郡,治下辨,界于陇西、武都二郡之间。
三国时期: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遣将屯兵下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春正月,县入魏,隶益州刺史部。蜀汉建兴七年(229年),县复属蜀汉。蜀炎兴元年(263年),成县为魏所有,属雍州之武都郡。[10]
晋泰始五年(269年)置秦州,县属秦州之武都郡,下辨仍为郡治所。太元十年(385年),杨定称藩,表置仇池郡,以县入郡。
南朝宋元嘉十九年(442年)平仇池,县入宋,隶南秦州之武都郡。
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446年),初置仇池镇,以县隶镇。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南秦州为成州,初置同谷县。《国语》有“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的说法,成州地近炎黄二帝早期活动区域,则其寓意为“王朝中兴,永锡祚胤”之意。《说文解字》释“同”,为两水会合之处,青泥、下辨两水会合后,注入飞龙峡峡谷,同谷因此得名。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以同谷县属康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初置河池郡,以康州之同谷县属河池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以同谷县置西康州。贞观元年(627年),废西康州复置成州,以县属成州,隶陇右道。天宝元年(742年),改成州为同谷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成州。宝应元年(762年),吐番攻陷成州治所上禄县。州治没吐番后,以县入属凤州,为唐、蕃犬牙交错地区。咸通七年(866年),复置成州,徙治县东南七里之宝井堡,后徙治同谷。后唐复置成州,治同谷县。[10]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成州入属北宋,治同谷,领栗亭县。开宝六年(973年)升为团练。初隶陕西西南路,至道三年(997年),成州隶陕西路。[10]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分利州为东西两路,以成州隶利州西路。开禧二年(1206年),州入金朝。开禧三年(1207年),州复属南宋。
元至元七年(1270年),并同谷、天水二县入州,州隶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之巩昌总帅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成州入属明。初隶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之巩昌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十年(1377年),改州为县,直隶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之巩昌府。
清朝时成县初隶陕西布政使司之巩昌府,康熙三年(1664年),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成县隶右布政使司之巩昌府。康熙六年(1667年),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成县仍属之。康熙七年(1668年),改巩昌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成县因之。雍正五年(1727年),以天水、青石、白环三里入秦州,以阶州八百户、礼县府城村,民及西固所军入成县。雍正七年(1729年),升阶州为直隶州,成县始属阶州。
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十五日,成县光复,属中华民国,初隶巩秦阶道。
民国二年(1913年)二月,裁撤清制府、厅、州、分州,一律改县制,并改知县为县知事。巩昌府废后,成县属陇南道(治天水,后改渭川道所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将甘肃省划分为七个行政督察区,成县划属第四行政督察区(公署驻天水)。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甘肃省划分为八个行政督察区,成县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公署驻武都)。全县置五镇八乡。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以汪川镇入属徽县。至此,全县四镇八乡。
1949年12月2日,成县全境解放,成县属武都专员分署。12月下旬,全县新建立5区48乡。
1955年5月1日,以西和县纸坊乡入属成县。
1956年,以县改属天水专员公署。
1958年3月25日全县为1镇23乡。
1958年7月20日,成县、徽县、两当三县合并,是为徽成县(县人民委员会驻徽县城关镇),属天水专员公署。
1961年12月30日,撤消徽成县,恢复成县、徽县、两当县建制。成县改属武都专员公署,县人民委员会仍驻成县城关镇。
1968年8月20日,成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全县为22个公社。至1985年,全县设2镇、20乡、243个行政村,1472个村民小组。
1985年5月14日,武都专区更名为陇南地区,成县随属陇南地区。
2004年12月,陇南地区撤地设市,始置陇南市,成县归陇南市辖。
2016年5月,成县索池乡、苏元乡经省民政厅批准撤乡设镇为索池镇、苏元镇。
境内多高山峡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750—2377米之间。地貌特征南北为山地,中部为丘陵。青泥河及其支流切割形成的各地贯穿其间,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冷暖适度,年均气温为11.9℃,无霜期212天,年日照时数1795小时,年均降雨量650毫米左右,相对温度74%。

精选留言

陇南成县简介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